來源:證券時報網
12月17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辦,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做主題分享認為,「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過去兩年,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在監管大環境的變化中走向了重新洗牌,林建明認為,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是不可逆趨勢,「隨著金融觸角的延伸、和科技的日臻成熟,僅有一碗頭啖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更豐富的菜餚,提供給八方來客。」
中國金融科技經歷了三次發展浪潮。林建明總結,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到00年代初,金融信息技術尤其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第二階段是00年中後期到10年代初,以「網絡化、信息化」為特徵,這個時期發展特徵是「電子化、系統化」,一些科技公司幫金融機構做獲客營銷、信息整合、電子交易、在線支付等等,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網際網路化,24小時銀行開始出現;而在今天,我們正經歷「第三次浪潮」,是以「數位化、智能化」為特徵,金融科技已經重塑了金融產品的設計邏輯、交易結構、運作形態、風險管理等方方面面。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它既對信息處理有著最及時、敏感的需求,又最能匯集大量資本投入於科技的攻關、試水。因此,金融業總是能飲到『軟科技』興起的頭啖湯。」林建明認為,當前以數位化、智能化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不斷走向深水區,基於「數字」這個樞紐點,聯結起了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
在過去20多年的三次數位化發展過程中,林建明的感受是,金融科技公司在產業版圖中的參與度和介入程度越來越深。有「零售之王」稱譽的招商銀行抓住70、80後一代崛起,而在當下80後、90後這批「網際網路原住民」逐漸成為金融服務的主流客戶群體,與此同時,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也正經歷工業時代流水線邏輯到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思維邏輯的轉變,注重激勵而非約束、靈活而非管控、授權而非收權、多變而非穩定,這些都決定了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是不可逆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科技公司的角色是輸出一整套解決方案。林建明以薩摩耶數科的方案舉例,涉及到比如營銷層面,怎麼挖掘銀行沉沒客戶的活躍度;產品層面,怎麼設計金融產品、優化流程體驗;風控層面,怎麼運用大數據技術做風險的建模分析、對信貸客戶定額定價,既能提升信貸經營效率、又能降低信貸資產不良率,以及怎麼讓風險模型自動迭代、機器學習;運營層面,怎麼讓用戶持續活躍,持續貢獻ARUP值;治理層面,怎麼通過手機實時查看行內業務數據、了解最新信息動態,怎麼建立數據治理的中臺體系,自動監測預警、提示等等。
「這就需要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和模式,技術能用在金融,就能用在其他各行各業。」對於變化的監管大環境,金融科技企業將何去何從?林建明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未來服務合作的除了金融機構,還將擴大到公共政務部門、通信運營商、「三農」經濟等企業主體。據了解,截止2020年12月,薩摩耶數科已與包括商業銀行、消金公司、信託公司和小貸公司在內的近100家持牌金融機構達成合作,而林建明向記者透露,「今後,非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賦能業務比重將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