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是動態的,惟有太極拳是靜態的運動。可以說靜態運動是是區分太極拳與其它拳種和各類運動的本質特徵。
「 靜態的運動」這句話是乎是矛盾的。但我所說的「靜態」,是指處於運動體系的組成單位,相對於「靜」的狀態,但這個單位並沒有「停止」,它仍然隨著整個體系的運動而運動著。正如宇宙銀河系與太陽系的結構體系一樣,銀河系高速運轉著,但太陽系卻處於相對固定的位置,似乎是不動的;而太陽系其實也在高速運轉中,它其中的各個行星體如地球等,也處於相對固定的位置,似乎也是不動的;就像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坐地日行八萬裡」,絲毫不感覺其地球的自轉一樣。宇宙宏觀世界是如此,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電子和基本粒子的運動,也都存在這種按層次依序相對固定即「靜」的狀態。如果把這個規律再引喻到人這個體系的運動時,讓組成人體系的肢體和器官保持相對固定的位置,它們似乎也是不動的。若肢體或器官作為一個更小的體系,這個小體系必然也有自己的運動和相對固定的更小單位。當然還可以繼續細分下去,只是更小體系的運動我們已經察覺不到了。當我們用上一級的運動體系來觀察所屬更小的體系時,它們就是「靜態」,但它們不是「止態」,因為它們仍然作為一個體系隨著它的上一級體系不停止的運動著,並率領它的下一級體系不停止的運動著。
我說的這個靜態聯繫太極拳說具體點,大多數體育運動都是通過甩手搖腰,踢腿蹬腳,晃身搖頭等物理運動即外部運動的方式在作「運動」,但按太極拳的標準嚴格考察起來,都是外部的、局部的、無序的運動。因為《拳經》中有「靜中觸動動猶靜」之要求,它的運動特性要求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而要做到這點,只有將我們全身集合成一個運動體系才有可能。
人本來就是由多層次的小體系組成的運動體系,如手的運動體系就由肩、肘、腕、手掌組成;手掌又由掌根、掌心、手指等小體系組成;手指還可以細分為指根、指肚、指尖等更小體系。依此類推,腿有胯、膝、踝、腳掌等等,全身也可以組成更大的頭、腰、腳、手體系。既然成為一個體系,組成的各部分就有主次之分,先後之差,多少之別,所謂「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依序的「節節貫穿」的運動即指此。因此,保持各層次小單位的相對固定,就是「雖動猶靜」(李雅軒語)
老一輩拳家有「一身備五弓」之說,所謂五弓,就是組成人身運動體系中五個較大的支體系而已。
如果把人的運動體系組成了,那麼,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呢?
學天、地之「靜態運動」!
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具體的說,練習太極拳時,全身在以腰脊為主的運動中,各肢體器官及其組成部分都依序保持相對的穩靜,順隨而動。換句話說,按照系統層級,依序減少下一層級小體系的活動幅度,使之顯示出相對的「靜止」。只有這樣「動靜互根」(李雅軒語)的靜態的運動,才能合「道」,才是「自然」,才是太極拳的運動!2011-3-10(參看拙作:《太極拳斷想7》)
附一:李雅軒大師說:「太極拳的動作,是要以心意為主,以思想來命令腰脊,由腰脊來領動四肢,這樣有系統、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一動無有不動的動作,而不是上也動、下也動、左也動、右也動、前也動、後也動,各方面部位一齊動,就算一動無不動了。」
「如練時拳意不上手,一切總在穩靜上找。」
「所謂穩靜者,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
附二:「從有形宇宙的動靜現象,得出此靜態運動的結論。按此推論,小單位,或者說小體系,相對於大單位或者大體系而言,是相對靜態的,如小的太陽系相對於大的銀河系,是相對靜態的,小的地球相對於大的太陽系,地球是靜態的。以此類推,凡是有形的相對的小東西,對於有形的相對的大東西而言,是靜態的。但是,如果再往微觀上分,反而越小層級越動態,越大層級越靜態。比如分子相對原子,分子是相對靜態的,而原子是相對動態的。原子相對電子,原子是相對靜態的,而電子是相對動態的。電子相對於質子,電子是相對靜止的,而質子是相對動態的。而物理上的量子力學,就是這個微觀世界的動態運動而建立的。最後科學發現,最最微小的東西,就是宇宙本身。所以,莊子言,道是什麼?道就是那個大而無邊,小而無形的東西。
我們從理趣上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在動?又是什麼在靜?從最抽象的角度看,就要回到牛頓提問上去:到底是什麼推動了宇宙的運動?牛頓的回答是在上帝。是上帝第一次推動了宇宙的運動。」(舒雲章)
頌之按:舒雲章先生的補充很有趣,甚至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宇宙的第一推動力是什麼?我們不敢回答。而太極拳運動的第一推動力是什麼?是腳跟?是腰脊?或許是心意?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給出答案的。第二個問題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界限在哪裡?即到底是基本粒子小的運動推動了宇宙大的運動,或是宇宙宏觀運動牽動了微觀世界的小的運動?第三個問題是,到底誰是動態?誰是靜態?換個佛家的提問:「是心動,或是幡動?」這些問題的解答,也許與太極拳相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