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靜態的運動

2021-03-04 河南東武太極研修院

人類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是動態的,惟有太極拳是靜態的運動。可以說靜態運動是是區分太極拳與其它拳種和各類運動的本質特徵。

「 靜態的運動」這句話是乎是矛盾的。但我所說的「靜態」,是指處於運動體系的組成單位,相對於「靜」的狀態,但這個單位並沒有「停止」,它仍然隨著整個體系的運動而運動著。正如宇宙銀河系與太陽系的結構體系一樣,銀河系高速運轉著,但太陽系卻處於相對固定的位置,似乎是不動的;而太陽系其實也在高速運轉中,它其中的各個行星體如地球等,也處於相對固定的位置,似乎也是不動的;就像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坐地日行八萬裡」,絲毫不感覺其地球的自轉一樣。宇宙宏觀世界是如此,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電子和基本粒子的運動,也都存在這種按層次依序相對固定即「靜」的狀態。如果把這個規律再引喻到人這個體系的運動時,讓組成人體系的肢體和器官保持相對固定的位置,它們似乎也是不動的。若肢體或器官作為一個更小的體系,這個小體系必然也有自己的運動和相對固定的更小單位。當然還可以繼續細分下去,只是更小體系的運動我們已經察覺不到了。當我們用上一級的運動體系來觀察所屬更小的體系時,它們就是「靜態」,但它們不是「止態」,因為它們仍然作為一個體系隨著它的上一級體系不停止的運動著,並率領它的下一級體系不停止的運動著。

我說的這個靜態聯繫太極拳說具體點,大多數體育運動都是通過甩手搖腰,踢腿蹬腳,晃身搖頭等物理運動即外部運動的方式在作「運動」,但按太極拳的標準嚴格考察起來,都是外部的、局部的、無序的運動。因為《拳經》中有「靜中觸動動猶靜」之要求,它的運動特性要求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而要做到這點,只有將我們全身集合成一個運動體系才有可能。

人本來就是由多層次的小體系組成的運動體系,如手的運動體系就由肩、肘、腕、手掌組成;手掌又由掌根、掌心、手指等小體系組成;手指還可以細分為指根、指肚、指尖等更小體系。依此類推,腿有胯、膝、踝、腳掌等等,全身也可以組成更大的頭、腰、腳、手體系。既然成為一個體系,組成的各部分就有主次之分,先後之差,多少之別,所謂「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依序的「節節貫穿」的運動即指此。因此,保持各層次小單位的相對固定,就是「雖動猶靜」(李雅軒語)

老一輩拳家有「一身備五弓」之說,所謂五弓,就是組成人身運動體系中五個較大的支體系而已。

如果把人的運動體系組成了,那麼,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呢?

學天、地之「靜態運動」!

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具體的說,練習太極拳時,全身在以腰脊為主的運動中,各肢體器官及其組成部分都依序保持相對的穩靜,順隨而動。換句話說,按照系統層級,依序減少下一層級小體系的活動幅度,使之顯示出相對的「靜止」。只有這樣「動靜互根」(李雅軒語)的靜態的運動,才能合「道」,才是「自然」,才是太極拳的運動!2011-3-10(參看拙作:《太極拳斷想7》)

附一:李雅軒大師說:「太極拳的動作,是要以心意為主,以思想來命令腰脊,由腰脊來領動四肢,這樣有系統、有主動、有被動的一個整體的一動無有不動的動作,而不是上也動、下也動、左也動、右也動、前也動、後也動,各方面部位一齊動,就算一動無不動了。」

「如練時拳意不上手,一切總在穩靜上找。」

「所謂穩靜者,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

附二:「從有形宇宙的動靜現象,得出此靜態運動的結論。按此推論,小單位,或者說小體系,相對於大單位或者大體系而言,是相對靜態的,如小的太陽系相對於大的銀河系,是相對靜態的,小的地球相對於大的太陽系,地球是靜態的。以此類推,凡是有形的相對的小東西,對於有形的相對的大東西而言,是靜態的。但是,如果再往微觀上分,反而越小層級越動態,越大層級越靜態。比如分子相對原子,分子是相對靜態的,而原子是相對動態的。原子相對電子,原子是相對靜態的,而電子是相對動態的。電子相對於質子,電子是相對靜止的,而質子是相對動態的。而物理上的量子力學,就是這個微觀世界的動態運動而建立的。最後科學發現,最最微小的東西,就是宇宙本身。所以,莊子言,道是什麼?道就是那個大而無邊,小而無形的東西。

我們從理趣上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在動?又是什麼在靜?從最抽象的角度看,就要回到牛頓提問上去:到底是什麼推動了宇宙的運動?牛頓的回答是在上帝。是上帝第一次推動了宇宙的運動。」(舒雲章)

頌之按:舒雲章先生的補充很有趣,甚至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宇宙的第一推動力是什麼?我們不敢回答。而太極拳運動的第一推動力是什麼?是腳跟?是腰脊?或許是心意?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給出答案的。第二個問題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界限在哪裡?即到底是基本粒子小的運動推動了宇宙大的運動,或是宇宙宏觀運動牽動了微觀世界的小的運動?第三個問題是,到底誰是動態?誰是靜態?換個佛家的提問:「是心動,或是幡動?」這些問題的解答,也許與太極拳相關吧。

相關焦點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的知覺運動——聽勁、懂勁 。 《清代楊氏傳抄.老譜》首提:「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軸,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階級神明矣!然用功之神,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
  •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的呼吸運動是採取腹式呼吸,要求練者氣沉丹田,氣宜鼓蕩,呼吸與動作要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漸做到深、長、細、勻,達到腹實胸寬的狀態,這樣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實踐證明,太極拳運動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骨骼肌肉、新陳代謝等方面,都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 蘇清標(臺):太極拳的運動禪─知覺運動
    太極拳知覺運動的目的,伴隨身形姿勢,在於由客體的知覺與知覺主體狀態中獲取覺知,由感官中擷取如同由一狀態到另一狀態的情感,獲取感覺的整體,感覺的純粹內在的存在
  • 練太極拳,腰胯怎樣才算鬆開了?
    練習太極拳的第1步,就是通過練習基本功,把12組配件逐個打磨合格了。讓內關節能夠主動靈活運動,並帶動外關節運動,外關節跟隨並配合內關節運動;讓體腔柔和、內外通透。步驟2:把配件組裝起來。    就像組裝汽車一樣,通過練習站樁,把打磨合格之後的12組配件,組裝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使全身所有部位在靜態姿勢能夠同時做到符合太極拳整體運動要求。
  • 太極拳運動中「腰」的四大作用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學會放鬆,特別是松腰。那麼,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指的是什麼呢?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便可找到松腰方法!腰在太極拳中的四大作用  腰在人體中起著支撐作用,而在太極拳運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腰部鍛鍊,提高太極拳境界。
  • 太極拳:浸潤在東方文化中的運動
    發源於黃河岸邊的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不斷創新,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多個流派,並在過往的300多年間傳播至祖國各地,為各族人民共享和實踐。寧夏也不例外。  在寧夏,這項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據寧夏武術協會不完全統計,在寧夏練習太極拳者有上萬人。
  • 運動,拉筋方法,健身,太極拳,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運動,拉筋方法,健身,太極拳太極拳,以傳統的陰陽學說為基礎,融合了我國古代醫學、道學及儒家學術思想,是很有內涵的一種拳術,它是一個注重「內練」的拳學。太極拳汲取了中國傳統各派內家拳養生術的精華,從而使它成為了「內家拳派」的佼佼者。太極拳活動是意和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若四肢腰腿起強勁或過分用力,就會產生氣喘和身搖,就會使其動作出現呆板、強硬、不連貫、不柔和的弊病,若氣功有力而不用力時,則使其動作輕浮,內心空虛。所以採取呼吸法,以氣運身,用氣血衝擊肢體,使太極拳產生一系列的動作,才是練好太極拳氣功的根本。
  • 糖尿病,科學,膳食攝入,運動,健身,拉筋方法,氣功,太極拳
    運動,健身,拉筋方法,氣功,太極拳,注意身法,初練太極拳,不應要求過高,操之過急,就和初學寫字一樣,能寫成橫平、豎直、點、鉤等筆劃,組合成方塊就行。初學練拳,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虛步、開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於不可避免出現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喘、手足顫抖等現象,不宜深究。
  • 運動後的靜態伸展
    若想免除令人聞風喪膽的運動傷害,各式各樣的伸展是少不了的。不過,人們雖已深植運動前暖身的觀念,但對於和暖身同樣重要的運動後收操,卻時常忽略。收操是「冷卻 (cool down)」與「再伸展」的合稱,今天我們主要探討的,是運動後針對各個部位的靜態伸展運動,不僅有跑者適用的,其他從事各類運動的朋友也可應自己的需要進行。靜態伸展運動 (Static-Stretching Exercises)靜態伸展對於傷害的預防與傷害的恢復都極為重要。
  • 陳式太極拳特點之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一、運勁如纏絲的實質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中的來福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型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 太極拳非常重視腿上的功夫,拉筋方法,健身氣功,中醫運動
    太極拳是武術項目的一種,也是體育運動和健身項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傳太極並無套路,太極拳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別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字組成,它概括了太極拳的主要法則。太極拳發展非常迅速,形勢喜人,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展太極拳運動蔚然成風。
  • 基於運動的遊戲會比靜態遊戲更好嗎?
    考慮到傳統電子遊戲的流行和對體育鍛鍊興趣的缺乏,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將那些已經流行的靜態遊戲轉換為基於運動的形式來普及基於運動的遊戲(motion-based games)。基於運動的遊戲是一種視頻遊戲,也是一種依賴於追蹤人體運動和反應技術的遊戲。更準確地說,基於運動的遊戲是體育鍛鍊和視頻遊戲的結合。
  • 靜態運動新概念(一)
    人們想通過運動改善這一情況,但往往卻會適得其反,造成不可挽回的運動損傷。正如我們的「亞洲飛人」劉翔,08奧運是他終身的遺憾,在談及原因時卻毫不意外,高強度的運動訓練致使他在賽場上留給我們退出比賽的孤單背影。他這樣一個深受國人矚目的年輕運動員都敗在「運動」的手上,那麼我們的老年人是不是更應該對「運動」敬而遠之了呢?但是,不運動很多疾病則無法避免的纏繞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如何才能有效的解決這類問題呢?
  • 太極拳與禪的關係——太極拳就是一種動禪
    而運動中的緩慢動作,不但不會鼓譟內心,反而可使練習者在緩慢的韻律中,更容易地觀察到自己的心念狀態,因為緩慢的動作可讓心念放鬆不緊張,因此,練習者得以有餘裕觀察自心,又可以學習將心一直緊隨著不斷變化的動作上,而練成專注。太極拳的動作要領較為繁複,而且動作節節相扣。因此,不獨對身體有正面的作用,其緊緊相扣的動作,也緊扣練習者的心。
  • 運動前:為什麼不建議進行靜態伸展
    動態伸展與靜態伸展  運動前大家是否都會拉拉筋壓壓腿?
  • 瑜伽、冥想、普拉提,靜態運動走出小眾|GymSquare
    甚至享受靜態運動的當下,是大部分瑜伽冥想愛好者,對靜態運動心之嚮往的根本所在。比如瑜伽體式和精神的融合,普拉提以特定的設備控制自我的身體,冥想召喚人內心的聲音。通過這些具體案例,也能理解所謂的「化靜為動」,即靜態運動用相對「靜止」的健身方式完成人體動態運動提升。雖然,在國內健身房更多還是以「動」為主流,但是現在,靜態運動已不小眾。
  • 運動前為什麼不應該做靜態拉筋?
    很多人以為在運動前應該做拉筋伸展運動,並且認為,運動前不做拉筋伸展會很容易受傷~傳統進行靜態拉筋(static stretch)的目的不外乎有四個,包括增加柔軟度.加強運動表現.避免運動傷害以及縮短受傷後重回場上的時間
  • 20個適合運動鍛鍊後的靜態伸展運動
  • 攬雀尾掤捋擠按,以腰胯胸肩運動為主
    練習太極拳的第1步,就是通過練習基本功,把12組配件逐個打磨合格了。讓內關節能夠主動靈活運動,並帶動外關節運動,外關節跟隨並配合內關節運動;讓體腔柔和、內外通透。步驟2:把配件組裝起來。    就像組裝汽車一樣,通過練習站樁,把打磨合格之後的12組配件,組裝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使全身所有部位在靜態姿勢能夠同時做到符合太極拳整體運動要求。
  • 2020「太極拳+」健康促進高峰論壇暨湖南省太極拳養生康復培訓班在...
    12月4-6日,2020「太極拳+」健康促進高峰論壇暨湖南省太極拳養生康復培訓班在長沙舉辦。活動以「創新·融合·教育,開創『體醫融合』新模式」為主題,通過網絡+現場直播相結合的模式,搭建太極拳與大健康融合的高水平交流合作平臺,助推我省運動康復產業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