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天立地還是禍國殃民?為何變法先鋒譚嗣同會讓人由愛生恨?

2021-01-21 史論縱橫

1898年9月28日,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專制統治,在菜市口砍殺了戊戌六君子,以徹底結束戊戌變法。

到昨天,正好是121年,然而關於戊戌變法,關於譚嗣同,還是存在很大的爭議。

短短只有103天的戊戌變法,拉開了政治變革的序幕,成為了我國第一次解放思想運動。但即使它再偉大,一但衝擊到掌權者和國家的權益,那它的結局只有失敗。因此,短短百天的戊戌變法被慈禧毫不留情地斬斷。而戊戌變法的領導人,特別是譚嗣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鐵血硬漢。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種大義凜然的氣魄,時至今日仍讓人佩服至極。

但當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譚嗣同這個人時,你會發現,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譚嗣同生於1865年的北京胡同,祖籍是湖南瀏陽人,當時他父親任戶部主事,雖然出身優越,但小時候過得並不算輕鬆自在。

父親譚繼洵軟弱沒有主見,而他的的母親則性情剛強,嚴肅苛刻,對他管教很嚴,有些刻板 。母親這個角色不僅沒有帶給他溫暖,甚至在一定意義上讓他心理變得孤僻扭曲。當年他一個人留在北京,母親告誡他勿念,他答應了。

僅僅只有七歲的小孩,還是一個在母親懷裡撒嬌的年齡,卻強忍的想念母親的淚水,期間還因此生了大病,卻始終將思念壓在心裡,這都只因為母親臨走前的一句誡訓。也正是這樣,譚嗣同身上總有一種傲骨凌然的倔強,而且這種性格牢牢地印在了骨子裡。

在很多歷史教科書中,大多數歷史人物都被正義化,多少人沉浸在「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始嗣同」的為國獻身的高尚氣節裡,他把生還的機會拒之門外,只想用自己的死換來國民的覺醒,因此,大家對他紛紛豎起大拇指,覺得他很了不起。

但隨著大家的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那些原本高大的形象漸漸暴露出缺點,甚至崩塌。而譚嗣同,雖然表面正義凌然,為國獻身,但卻因為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令後人由愛生恨。

歷史教科書給予了只有百天的戊戌變法很高的評價,但大家都知道,這場變法註定會失敗,其中某些做法甚至還有些荒唐可笑,還有一些無腦的策略方針,更是荒唐至極。僅僅百天的變法兩百多道聖旨,總之就是名正言順的胡鬧。很多人說慈禧是很反對當時的變法,其實不然,雖然當時慈禧在熙和園安度晚年,但光緒帝把變法的策略都一一轉述給慈禧,而且很多聖旨都是經手慈禧的。那後來慈禧為何如此堅決地停止了戊戌變法呢?

變法領導人越來越放肆,變法開始之後,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向光緒皇帝建議,聘請日本前總理伊藤博文、以及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來參與大清的政治決定。這不就是在賣國嗎?

不僅如此,譚嗣同在給他的老師歐陽中鵠得信中指出:西北部地區太荒涼也不好管理,又沒有收益,不如全部賣掉換成經費。

與此同時,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都對維新派提出建議,提議中、英、美、日四個國家,合併成一個,也就是說從中、日、英、美四個國家中,選出能掌控大局的人,共同掌管四個國家的稅收、軍事、外交等國家大事。

大清當時是本就是弱國,如果答應,那大清的命脈將完全失去掌控。這不是赤裸裸的賣國嗎?將自己的國家親自交到別人的手裡! 拱手讓人?!

慈禧得知此事後,明白一旦有他國勢力參與到我國朝政,那麼大清的政局,必然失控,而且自己的權力地位定會受到影響。於是,慈禧太后沒有絲毫猶豫,立馬從頤和園趕回了紫禁城,控制了光緒皇帝,及時終止了變法,並下令逮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

放棄西北地區,賣掉換經費;讓外國人大力參與我國政權,這些鼠目寸光無腦的提議直到今天依舊可以讓中華兒女唾棄鄙夷。譚嗣同,作為清朝變法的帶頭人,一個試圖用生命換醒國人的所謂英雄,做出這樣的提議,可想而知,戊戌變法的結果會是什麼,譚嗣同的英勇就義無論多麼的慷慨無私都是咎由自取的。歷史是公正的,譚嗣同讓人由愛生恨也是有理由的。

但是我還是想說,不管戊戌變法派的政治思想如何,從古至今,從容赴死的譚嗣同一直以光輝的形象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他用生命喚醒國民,推動政治改革,這種精神是值得每個人尊敬的。

相關焦點

  • 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王安石變法折騰了民眾,摧垮了國家,北宋也隨之灰飛煙滅。原本利國利民的舉措,為何起到了反效果?變法迫在眉睫公元1067年,趙頊(xū)登基,成為北宋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變法起了反作用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但在當時,沒有人比王安石更適合變法。
  • 慈禧對譚嗣同的報復,斬首前換成鈍刀,比凌遲痛苦
    這是譚嗣同在赴刑場前於獄中壁上留的絕筆。他為國家求存圖強,以生命為代價變法維新,同在事敗後第一時間遁走他國避禍的康有為、梁啓超等人不同,他毅然決然選擇留下,並說出:「各國變法,無有不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的悲壯之言。
  • 由愛生恨,為何如此極端的愛一個人?
    1 當愛變質後,恨就悄然生根李某和王二姐相識於大學校園,也相愛於大學校園。校園愛情都是純粹的,好比未熟的梅子,青青的、澀澀的,甚至沒有一點果實的味道。就像瓊瑤姐姐說的那樣——月朦朧來鳥朦朧。任何人戀愛的時候都是幸福的,都有一種甜蜜美妙的感覺,都想著時時刻刻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 變法英雄譚嗣同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竟然是抄襲自這個反覆小人
    戊戌變法的大英雄譚嗣同痛感變法失敗,勸梁啓超到日本使館避禍,自己卻竟日不出,以待捕者。日本友人幫助梁啓超出逃的同時,也勸譚嗣同到日本避難日本,說:「你們中國有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留得此身,將來可以重整旗鼓,於國家於自己不是更有利嗎?」
  • 由愛生恨是怎麼回事?
  • 譚嗣同《獄中題壁》中的「兩崑崙」指的到底是誰?首選大刀王五
    9月22日,譚嗣同到日本領事館見梁啓超,並將詩文和《仁學》等著作交給梁啓超日本友人勸譚嗣同去日本避難,譚嗣同不聽,慷慨陳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面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 譚嗣同決意求死,一位同伴卻一心求生,他是誰?
    維新派人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共計6人被捕,7天後在北京被斬首,人們他們並稱為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然而戊戌六君子並不是所有人都向譚嗣同一樣視死如歸,鐵了心的要在大清國實施變法。監獄中,在譚嗣同決意求死的同時,卻有一人一心求生,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這是怎麼回事呢?
  • 薛之謙起訴李雨桐:愛人變仇人,為什麼有的情侶會「由愛生恨」?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但無論真相究竟為何,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對曾經的情侶,因為種種原因從「愛人」到「仇人」,最後「兵戎相見」了。在這個過程中,她那個本身對她懷有虧欠的男朋友,慢慢對她的態度轉變起來,由歉意變成了厭惡,甚至說自己不再想多看她一眼。她苦苦挽回無果,最後一個人傷心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中間,兩人的關係更是急劇惡化,徹底從「愛人」變成了「仇人」,到後來,她都不清楚自己的糾纏到底是因為依舊喜歡他,還是不甘心而已?
  • 譚嗣同被斬時,劊子手用鈍刀砍了30多刀,圍觀者拿饅頭蘸血吃
    這一切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就是這些矛盾成就了譚嗣同。 這樣的人一生都是激進的,他在刀尖上跳舞,最後滿身傷痕。七歲的,母親回鄉一年,嚴令譚嗣同不許思念他。他答應了。譚嗣同雖然經常躲在被中哭泣,生了幾場大病,形銷骨立。但是母親回來詢問他時,他卻想起當初的承諾據不承認。
  • 人為什麼會因愛生恨?
    原來我們真的可以那麼恨自己愛過的人。今天,我們就想和大家談談「因愛生恨」。為什麼我們會恨那些自己愛過的人?你恨ta說明什麼問題?在深入討論「因愛生恨「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愛與恨究竟是什麼。喜歡或欣賞一個人,不代表著愛ta;而討厭或嫌棄一個人,也不能意味著恨ta。愛與恨都並不是每天都會發生的那種常見的情緒。
  • 我們是怎樣由愛生恨的?
    你會看到許多溫柔似水、對世界充滿愛意的女孩,婚後幾年再次相見,你便覺不再認識——一張怨怒的臉,一對挑剔的眸,一方耷拉的嘴角,一副怨天尤人全世界都欠她的怨婦模樣。從影視文化中我們知道一些典型形象——李莫愁,或者白髮魔女。皆是因愛生恨的經典。我們能從現實中發現很多李莫愁的影子。許多女人的一生因為不幸的愛情而毀掉他人,毀掉自己。
  • 譚嗣同被殺時,他的父親時任湖廣總督,卻為何見死不救呢?
    譚嗣同、康光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便是這場變法的受害者。而其中讓人想不到的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當時竟然擔任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那麼問題不禁來了,為什麼封疆大吏、位高權重的譚繼洵,不動用自己的權力和威望,來保住自己兒子的性命呢?
  • 譚嗣同欲「盡賣西藏於英吉利」
    譚嗣同。康有為賣疆土搞變法的念頭,或受譚嗣同影響。除償賠款外,所餘尚多,可供變法之用矣。而英俄之出此款,亦自不易。吾則情願少取值,浼二國居間脅日本廢去遍地通商之約;即再加賠費,亦無不可,而仍願少取值,請歸二國保護十年。二國第毀約與保護,即少出值,尤必樂從。夫保護之說,本不可恃,而此所謂保護,止求其出一保護之空言,且須有十年之限制,吾暫假以為虎皮嚇他國,使不吾擾耳。似今浙江之舟山、天津之鐵路,竟由英德派兵保護,則斷斷不可。
  • 高考熱點——維新變法運動
    甲午戰後,時局危機,人心思變,維新派提出旗幟鮮明的變法口號.明確提出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 (2) 維新運動的蓬勃展開 1895年七八月間.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同年12月起改名為《中外紀聞》,由梁啓超等人編寫文稿,介紹西學,分析國際形勢,宣傳變法維新。
  • 由愛生恨的心理邏輯:對他人依賴得不到滿足,會產生相反行為
    可能是愛,也可能是歸屬感。但是如果個體的依賴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滿足感時,就會感到失望,進而產生諸如攻擊、謾罵、詆毀等行為。那些原生家庭中的家暴行為,就很好的證實了這一觀點。無論是丈夫妻子間的暴力行為,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暴力行為,都是如此。戀人之間的由愛生恨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戀人之間的關係,通常是從愛開始,到恨為止。因為愛慕彼此,所以產生了互相的吸引力。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從商周開始,一直到春秋時期,爵位都是世襲制的,沒有平民的份,除非你像管仲那樣有一個好朋友鮑叔牙,還要有一個識人的君主齊桓公,還要有改革、富國強兵的能力,到最後你會發現,你依然封不上爵位,因為壓根就沒你的事。
  • 情人間由愛生恨的情感,才是最真實的!
    很多人都很虛偽,明明被人在愛情中拋棄,也會表現出一幅,不怨恨對方,還一副衷心祝福的樣子,實際上內心深處,早就恨死對方了。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結局悽慘,被用鈍刀活活砍20多刀而喪命
    因此我國也出現了很多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變法活動,而在那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次運動就是戊戌變法運動。戊戌變法運動是清政府為了實現本身的進步而進行的一次救亡圖存的運動。但是因為這次運動和代表封建階級的慈禧太后利益相互衝突。而當時清政府的權力又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因此這次意義非凡的變法運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 「滅絕師太」本是苦情女子,為何要殺愛徒紀曉芙?金庸:由愛生恨
    「滅絕師太」本是苦情女子,為何要殺愛徒紀曉芙?金庸:由愛生恨隨著最近新版《倚天屠龍記》的熱播,金庸老先生的小說再一次被推向了高潮。同時金庸老先生小說裡的各個人物,也都成為了當下熱議的話題人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具體的說一說,《倚天屠龍記》裡面一個讓人恐懼厭惡的反派人物,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的主人公滅絕師太,下面小編將為各位看官進行詳細的講述。提及滅絕師太這個人,我們大家總是會想,天底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女子?性格剛強,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你們大家可能想不到,滅絕師太其實在某些方面也是像普通女人一樣的羸弱,她也有有大多數女子的通病,她也心軟也非常的珍視自己的愛情。
  • 戊戌變法,究竟是一次維新變法運動,還是一次政治鬧劇
    康有為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主張,打動了年輕的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想變法,但他又沒有多少實權。如果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根本搞不起來。當康有為的變法措施推行不下去的時候。康有為認為在朝廷內部存在著以慈禧太后為核心的一批守舊實力。康有為竟然私下暗示譚嗣同,讓其去遊說袁世凱,帶兵包圍頤和園,除掉慈禧太后,讓光緒皇帝獨掌大權。光緒皇帝居然被蒙在鼓裡,並不知道康有為的幕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