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Gd 稀土元素升級觀測站,或將助已100 億年的中微子再次現身

2020-12-23 EDN電子設計技術

中微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以接近光速運動,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最近,日本「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中微子觀測站通過添加 Gd 稀土元素升級,或將助已100 億年的中微子再次現身。Lz5ednc

Lz5ednc

New Atlas 報導稱,日本「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中微子觀測站剛剛迎來了一次相對簡單的升級。這座位於地下的巨大設施,在水中添加了一種名為釓(Gadolinium,簡稱 Gd)的稀土元素,使之能夠對來自遙遠古老超新星的中微子更加敏感。Lz5ednc

Lz5ednc

Super-kamiokande 內景(圖自:ICRR / 東京大學)Lz5ednc

作為一種相當輕質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很少與常規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因而能夠不受阻礙地穿過大多數物體。以人體為例,每秒就有約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Lz5ednc

不過在偶爾的情況下,中微子也會撞擊原子中的電子。通過適當的觀測,科學家們有機會研究這些碰撞。這也是 Super-K 之類的觀測站最適合被埋在巖石或冰下,以避開其它輻射的一個主要原因。Lz5ednc

據悉,位於日本池野山山下方 1 公裡(0.6 英裡)的 Super-K,自 1996 年以來就一直在靜待探測中微子。Lz5ednc

該設施主要擁有一個高 40 米(130 英尺)的巨大水箱,裡面裝有約 5000 萬升(1300 萬加侖)的超純水,壁上襯有 13000 根光電倍增管。Lz5ednc

Lz5ednc

當中微子進入水箱並撞擊水分子時,就會產生微小的閃光。經由光電倍增管的放大,有助於光學傳感器拾取相關信息。Lz5ednc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起源的不同,這些中微子也具有不同的閃爍「指紋」,包括太陽、超新星爆炸、人工實驗、核反應堆、或質子的衰變。Lz5ednc

遺憾的是,儘管超新星特別令人著迷,但這些事件並不經常發生。若將搜索範圍擴大到其它星系(而不是僅限於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內),即可增加可拾取的中微子數量。Lz5ednc

此事的難點在於,距離越遠的信號就越微弱,甚至難以將之與背景噪聲區別開來。好消息是,本次 Super-K 升級添加的 Gd 稀土元素,有助於顯著放大那些來自遙遠超新星的中微子信號。Lz5ednc

Lz5ednc

7 月份的時候,研究團隊已將約 13 噸的 Gd 化合物添加到了檢測液中,使之達到了約 0.01% 的濃度。Lz5ednc

通過與一些中微子相互作用而產生中子,Gd 可與這些粒子相互作用而產生伽馬射線閃光,使得光學傳感器能夠更容易地發現它們。更重要的是,這不會對其它中微子事件的監測產生負面影響。Lz5ednc

項目負責人 masakauki Nakahata 表示:「在 0.01% 的濃度下,Super-K 檢測中微子碰撞中子的效率有約 50% 」。後續幾年,他們還計劃進一步提升效率,以期觀察到來自遙遠古老超新星的中微子信號。Lz5ednc

研究團隊補充道,這項升級有助於 Super-K 探測到距今已有 100 億年的超新星所產生的中微子,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了解粒子物理學、以及遙遠的宇宙歷史。Lz5ednc

中微子的發現及第一次現身

中微子(義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微中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以希臘字母ν標記。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質量。但其質量即使相比於其他亞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現在唯一一種已探測到的暗物質,是一種熱暗物質。Lz5ednc

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自旋為1/2,質量非常輕(有的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科學界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Lz5ednc

1931年,泡利在美國物理學會的一場討論會中提出,這種粒子不是原來就存在於原子核中,而是衰變產生的。泡利預言的這個竊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發現後,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將泡利的「中子」正名為「中微子」。Lz5ednc

1956年,美國萊因斯和柯萬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中微子,萊因斯獲1995年諾貝爾獎。Lz5ednc

由於中微子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小,中微子的探測器必須夠大,以求能觀測到足夠數量的中微子。為了隔絕宇宙射線及其他可能的背景幹擾,中微子的探測儀器時常設立在地底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的照片顯示的是位於南極站的「冰立方天文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Lz5ednc

2013年11月23日,科學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稱為宇宙"隱身人"。Lz5ednc

多國研究人員11月21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說,他們利用埋在南極冰下的粒子探測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陽系外的高能中微子。科學家評論說,中微子天文學從此進入新時代。中微子是一種神秘的基本粒子,不帶電,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它能自由地穿過人體、牆壁、山脈乃至整個行星,難以捕捉和探測,因而被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Lz5ednc

中微子謎團

中微子有大量謎團尚未解開。首先它的質量尚未直接測到,大小未知;Lz5ednc

其次,中微子與它的反粒子是否為同一種粒子也不得而知;Lz5ednc

第三,中微子振蕩還有兩個參數未測到,而這兩個參數很可能與宇宙中反物質缺失之謎有關;Lz5ednc

第四,它有沒有磁矩;等等。Lz5ednc

因此,中微子成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地球物理的交叉與熱點學科。Lz5ednc

 Lz5ednc

責編:ChalleyLz5ednc

相關焦點

  • 尋找譜系源頭: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將探索宇宙射線的起源
    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海拔為4410米的海子山上,總投入為12億人民幣(1.8億美元)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建設當中,預計2020年開始工作。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敏感的宇宙射線觀測平臺之一,此站將用於探索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宇宙射線源於外太空的粒子,它們通過加速達到的能量比最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還要大。
  • 最新研究:中微子是從哪裡來的?
    南極中微子觀測臺,也稱: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英語: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或簡稱IceCube)是一個位於南極的中微子觀測站,集合了來自十多個國家超過300名科學家投入其中。事實證明,宇宙中微子與遙遠活躍星系中心的耀斑有關,這些星系擁有超大規模黑洞。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1982年,小柴昌俊在此領導建造神岡探測器。 建好的神岡NDE探測器,表面有1/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裡面有3千噸水,造價3.5億日元;超級神岡NDE探測器的表面有2/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裡面有5萬噸水,造價100億日元。
  • 稀土?稀土,稀土!
    □本報記者  劉向平  實習生  賈婷婷  從1794年芬蘭化學家加多林發現第一個稀土元素釔,到1947年美國人馬林斯克和他的同事在原子反應堆鈾廢料中分離出最後一個稀土元素鉕,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整整用了153年時間,才給稀土做出了準確定義
  • 為什麼說中微子可以自由穿過地球,有何依據?
    中微子是一種很神奇的物質,大約每秒會有650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眼睛,但你的眼睛也發現不了它們,最讓人驚訝的是它們的穿透力,穿過地球對中微子來講,都是小意思。什麼是中微子?迄今為止,物理學家也還沒有搞懂它的情況,連中微子都測量都還沒有測出來,堪稱最鬼魅的粒子,於是它有一個外號叫做幽靈粒子。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的個頭小,不帶電,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穿過地球,自旋為1/2,質量特別輕,速度接近光速運動了,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也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1982年,小柴昌俊在此領導建造神岡探測器。建好的神岡NDE探測器,表面有1/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裡面有3千噸水,造價3.5億日元;超級神岡NDE探測器的表面有2/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裡面有5萬噸水,造價100億日元。
  • 科學界發現中微子在許多恆星中產生催化聚變
    麻薩諸塞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約有100名粒子物理學家 Andrea Pocar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本周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首次從太陽中發現了中微子,這直接表明了碳氮氧(CNO)聚變循環正在太陽中運行。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隨即靜止,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徐徐展現出來。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中微子證實太陽內部存在第二類核聚變
    和所有的恆星一樣,太陽的內部不斷地靠核聚變將氫元素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不僅放射出高能伽馬射線,還產生中微子。伽馬射線會被困在恆星內長達幾千年的時間,不斷地給太陽加溫,而中微子則以光速從太陽的內部向外逃逸。
  • 【英文掃盲】什麼是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
    鈧和釔因為經常與鑭系元素在礦床中共生,且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故被認為是稀土元素。與其名稱暗示的不同,稀土元素(鉕除外)在地殼中的豐度相當高,其中鈰在地殼元素豐度排名第25,佔0.0068%(與銅接近)。
  • 中法合作高能宇宙線和宇宙中微子探測望遠鏡TREND投入運行
    TREND在2010年成功探測到大量宇宙射線事例,重建了宇宙射線徑跡,並經安置在21CMA基地的閃爍體粒子探測器予以證實,首批觀測結果近期發表在《天體粒子物理》(Astroparticle Physics)上。
  • 宇宙歷史只有138億年,為什麼可觀測宇宙的半徑465億光年?
    後來,宇宙大爆炸理論誕生,我們通過測算哈勃常數,可以知道宇宙的年齡大概是138億年。也就是說,給光傳播的時間只有138億年。 超出這個球面的天體的光應該還在路上,沒有到達地球,我們也把理論上我們能觀測的宇宙稱為可觀測宇宙。那按照這個說法,我們就知道奧伯斯佯謬其實是不成立的,宇宙縱使有無限多的天體,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傳播到地球上,但問題遠遠沒有結束。 我們現在知道,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65億光年,而不是138億光年。那多出來的部分到底是咋來的呢?
  • 中國稀土之釹元素,超強磁鐵打造現代生活!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東的石油正面臨低價,中國的稀土卻供不應求。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工業領域對稀土的需求只增不減。稀土中需求量最大的元素,就是排行第四的釹元素,我們可以叫她四姑娘。這個名字可不是白叫的,人家釹和硝酸反應可以生成一種粉紅色的化合物。
  • ASX稀土TOP3
    以下是三隻在澳交所上市的,市值居前的稀土公司簡介以及現狀。1. LynasLynas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稀土開發商,市值達18.2億澳元。Lynas專注於綜合交付,是高級稀土的採礦者和供應商。Lynas在2011年啟用了其Mount Weld選礦廠,該廠距Mount Weld礦山不到2公裡。隨後,在2014年,關鍵金屬礦工在馬來西亞關丹港附近建立了Lynas先進材料廠(LAMP),這是一家綜合製造工廠。LAMP專為分離和加工稀土材料而設計。Lynas最近宣布計劃在2025 年前花費5億澳元在西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建立業務。
  • 世界十大稀土國家中,為什麼中國雄踞世界第一?
    稀土(Rare earth),是化學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根據統計,在自然界中有250 種稀土礦。最早發現稀土的是芬蘭化學家加多林(John Gadolin)。1794年,他從一塊類似於瀝青的重質礦石中分離出第一種稀土"元素"(釔土,即Y2O3)。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Pensana的Coola項目第一次取樣項目的土壤中含有高品質稀土元素
    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今天的公告中,Pensana報告稱,其Coola項目第一次取樣項目的土壤中含有高品質稀土元素。這個佔地7500平方公裡的項目位於該公司旗艦項目龍城以北16公裡處。其他土壤取樣的進一步化驗結果預計不久將公布。該公司打算在2021年鑽測預定目標。針對調查結果,Pensana營運長戴夫哈蒙德表示:這些高質量的稀土分析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從新的Coola項目中確定的幾個關鍵技術金屬勘探目標的第一個開始。
  • 2019年稀土專利簡介(3)
    ,梁渝檸摘 要  發明公開了一種摻雜稀土元素的鈣/鋁離子交換矽膠及其製備方法,將鈣源、鋁源、矽源分別分散於水中,將鈣源分散液、鋁源分散液與矽源分散液混合,然後加入稀土元素添加物,混合均勻後,調節pH為4.0‑12.0,然後採用水熱合成法製備獲得反應物,將反應物乾燥、粉碎後獲得前驅體,再將前驅體進行晶化處理獲得。
  • Medallion開展了稀土元素分離技術的比較研究
    Medallion從monazite中提取稀土元素的過程已經達到了需要考慮綁定下遊夥伴關係的技術裡程碑,同時公司財務狀況的改善也使其在稀土元素供應鏈中有了更強的承諾。萃取-分離技術配對將確保共享流程的每個部分都能找到最經濟的技術解決方案。我們感謝埃裡克森博士在這個充滿技術挑戰的領域所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公司獨家的基礎上進行高度評價和獨立的歐洲化學家,博士Dagistein埃裡克森幾十年的稀土元素處理經驗。Eriksen博士的任務是審查和比較各種稀土元素分離替代品的數據,這些替代品要麼是商業上可用的,要麼是新興的。
  • 稀土元素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應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稀土元素因電子層結構獨特,而具有優異的磁、光、電等物理和化學特性,在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等高新技術產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接下來主要介紹的是稀土元素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