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再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中微子探測器。劉如楠攝

  「下面,我們停止大亞灣實驗的取數運行。」說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按下了停止運行按鈕。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隨即靜止,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徐徐展現出來。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實驗成果「開門紅」

  中微子探測器置身於深圳市大亞灣核電站北部山地的地下,此處極其幽靜、暗無天日。探測器要從每秒鐘產生35萬億億個中微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捕捉住它們。中微子十分「狡猾」,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還經常「變身」,從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

  探測器雖遠離人群,可這個「大傢伙」一點都不低調,它有過許多耀眼的時刻。

  2012年3月8日,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其振蕩大小為0.092,誤差為0.017,無振蕩的可能性僅為千萬分之一。這一重大發現對於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驗構思階段,國際上曾有7個國家提出了8個方案,最終3個得以實施,大亞灣探測精度最高。

  該論文發表後,國際著名科學雜誌和媒體發表報導與評論上百篇。《科學》將其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稱「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麼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來,大亞灣的實驗結果可能就是這一領域起飛的標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也曾評價說:「這是物理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項重大成就。」

  後來,此項成果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

  不斷挑戰人類認識極限

  在國際競爭中拔得頭籌後,大亞灣實驗轉向同「自我」較勁,不斷提高振蕩測量精度。中微子振蕩振幅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其精確測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目前,已將其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

  2016年,利用621天的數據量、超過100萬個反應堆中微子的事例樣本,研究團隊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

  一直以來,「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困擾著物理學家,即實驗上探測到的反應堆中微子數目總是比理論模型預期的少。對此,一種理論解釋是部分中微子轉變成了惰性中微子。

  2017年,大亞灣實驗利用1230天的實驗數據樣本測量了中微子事例率分析了能譜隨反應堆核燃料燃燒的演化歷史,給出了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核燃料中一種成分的中微子產額計算不正確,基本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對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的解釋。

  「研究中微子有什麼用?」即使大亞灣實驗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王貽芳也常常面臨這樣的提問。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對物質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為什麼會有太陽、地球,為什麼我們能站在這裡,或許都和中微子有關。對中微子的認識和研究,挑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極限。」王貽芳在退役儀式現場說。

  他認為,「我們很難在每個基礎研究的工程中考慮應用,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但如果有100個國際領先工程的累積,對我國科學技術的創新就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基礎研究的要求實現了,工業界水平就會提高。」王貽芳說,「大亞灣實驗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接連取得一系列科研進展和創新成果後,大亞灣實驗裝置終於完成了使命。據了解,退役後,實驗場地將正式移交給中微子實驗所在的中廣核集團,進行後續的開發利用。

  給青年人提供了成長機會

  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來說,大亞灣實驗見證著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成長。

  2005年,導師王貽芳給了這個準備本科畢業設計的學生兩個選擇:北京譜儀和中微子。溫良劍把自己的選擇歸結為運氣,「當時不知道中微子是什麼,聽起來可能不錯」。就這樣,往返於研究所和大亞灣成了他的生活常態。2010年博士畢業,不少同學都選擇出國深造。「國內也有很好的項目和實驗條件,為啥一定要出國?」溫良劍認為,大亞灣實驗是一個有非常好的科學目標、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平臺,留下來也能有所作為。

  數年過去,時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他成為了團隊中最年輕的研究員,於2016年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粒子與場分會青年科學家獎。

  「大亞灣實驗給青年人提供了成長的機會,這是其最重要的啟示。剛開始時沒多少人看好,團隊也只有三五個人。逐年累積,現在已經發展到200人左右了。」王貽芳說,「當前我們還沒形成自己的造血機制,支持國內的項目要有自己的土壤,不能永遠依靠人才引進。」

  除人才培養外,大亞灣實驗也令國際合作達到了新高度,最多的時候,近300名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捷克等國的科研人員都參與其中。「這是我國願意融入國際大環境的一個重要體現。過去都是參加別國的大型實驗,今後要自己發起、組織、吸引、管理,大亞灣實驗是個開端。我們希望成為國際科學界好的參與者,也希望成為大家認可的、好的領導者。」王貽芳說。

  如今,江門中微子實驗接過了接力棒。該實驗將致力於測量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並進一步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以檢測中微子混合的么正性、尋找新物質,並在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陽中微子、暗物質尋找、質子衰變等方面作出貢獻。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1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曾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大亞灣實驗的探測器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正式退役。 大亞灣和嶺澳核電站共有6個反應堆,總功率位居世界前列,每秒鐘產生的中微子多達35萬億億個,同時附近有山,適合建地下實驗室探測中微子。2003年,科學家們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提出了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方案,首次提出了多模塊探測器的方法,設計了3個實驗站和8個中微子探測器。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江門接棒開啟中、美、日新一輪競爭...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今天正式退役了。在 3275 天 11 小時 43 分 0 秒的運行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實驗已經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過「接力棒」,開啟下一段探索之旅。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2012年,是大亞灣實驗備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3月,王貽芳領銜的大亞灣實驗團隊宣布,歷時6年的大亞灣實驗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這項成果在國際高能物理界引起熱烈反響,被譽為「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的大門」。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外罩打開。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新華社深圳12月12日電(記者陳宇軒、溫競華)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專訪陸錦標:當年沒人看好大亞灣實驗,但我們打敗了所有對手
    對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而言,陸錦標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陸錦標,1953年3月出生於中國香港,家境貧寒,1976年依靠助學金和學貸從香港大學畢業,1983年獲美國羅格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美方發言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文藝和科學院院士。作為中國物理有史以來最重要、最成功的實驗之一,大亞灣項目在國內外叫好又叫座。
  • 中微子是什麼?如何找到它?它有什麼用?| 佔亮
    當時世界上提出8個實驗方案去尋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通過競爭比較之後,最終只有3個實驗方案執行了,其中包括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因為大亞灣實驗室這一系列的優點,美國人也放棄了在他們自己國家做實驗的方案,帶著錢和人加入到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一起合作做實驗。
  • 這套實驗裝置今天退役:曾做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
    那麼,當初設計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時,研究人員沒有想到儀器設備未來可能需要提高精度嗎?難道不能通過升級改造,提升儀器設備的精度嗎? 事實上,當初設計實驗裝置時,就是按照當時可能實現的最高精度來設計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從設計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
  • 中微子是什麼?如何找到它?它有什麼用?| 佔亮——周末講壇
    當時世界上提出8個實驗方案去尋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通過競爭比較之後,最終只有3個實驗方案執行了,其中包括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因為大亞灣實驗室這一系列的優點,美國人也放棄了在他們自己國家做實驗的方案,帶著錢和人加入到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一起合作做實驗。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 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撰文 | 施 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 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閃耀的平凡》探訪科學巨擘王貽芳
    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太陽發光、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核反應堆發電等。正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它們攜帶著關於恆星、黑洞乃至整個宇宙的「核心秘密」,吸引著好奇的人類,希望以此揭開宇宙起源與演化的終極奧秘。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中微子的存在,在這個領域,中國是後來者,但卻做出了重要貢獻。
  • 法國科研中心擬建200,000平方公裡的中微子實驗中心
    用於中微子探測的巨型無線電陣列絕對是這種情況,他希望將規模擴大到200,000平方公裡,以測量超高能的tau中微子。有野心嗎?是的,但這並沒有真正阻止人類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探索。該項目是由法國科研中心CNRS主辦的GRAND合作計劃的創舉。合作組織已經舉辦了一些研討會,並制定了實現其宏偉規模的路線圖。但是,要了解該路線圖,首先了解該項目在尋找什麼很有幫助。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但是,當在1960年代測量這些中微子時,得到了一個強烈的覺醒:到達的中微子的數量僅為預期的三分之一。是我們的探測器有問題、或者我們的太陽模型有問題、或者中微子本身有問題?反應堆實驗很快反駁了探測器有問題的想法,其工作完全按預期進行,效率得到了很好的量化,檢測到的中微子與到達的中微子數量成正比。
  • 中法合作高能宇宙線和宇宙中微子探測望遠鏡TREND投入運行
    這是世界上少有的利用非高能探測器手段成功捕獲宇宙射線的實驗,同時,TREND是國內第一臺以低頻無線電方式探測宇宙τ中微子的望遠鏡,開闢了研究宇宙射線和宇宙τ中微子的一種嶄新的、經濟的和有效的新途徑。所以,21CMA除了被用作宇宙射線探測器外,將是十分理想的宇宙τ中微子探測器。也就是說,21CMA具備探測宇宙射線和宇宙τ中微子的雙重功能。τ中微子是中微子家族中最晚發現的一個成員,十年前才在加速器上被捕獲,而人們至今未能在宇宙中看到τ中微子!由於其很小的相互作用截面,人們必須建立足夠大的靶體才有可能觀測到τ中微子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一滴樹脂列印一顆牙
    宋延林告訴《中國科學報》,液體樹脂不僅會在固化結構的表面殘留,還會產生凸起或者臺階結構。  他帶領研究人員從光固化界面的科學問題入手,嘗試破解這一難題。「三相接觸線」是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滴上液滴的固化界面、液體樹脂及空氣的固—液—氣三相的接觸線,與浸潤、黏附和潤滑等現象緊密相關。而實現單墨滴3D列印的關鍵是三相接觸線的可控回縮。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但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預測太陽也會通過碳、氮和氧的反應產生另一種類型的中微子--所謂的CNO中微子。現在Borexino首次探測到了這些中微子。
  • 中微子證實太陽內部存在第二類核聚變
    這個過程不僅放射出高能伽馬射線,還產生中微子。伽馬射線會被困在恆星內長達幾千年的時間,不斷地給太陽加溫,而中微子則以光速從太陽的內部向外逃逸。科學家已經知道恆星內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核聚變類型。太陽算是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這一類恆星內部主要通過質子-質子鏈反應(pp-chain),從氫元素產生氦元素。
  • 為什麼說中微子可以自由穿過地球,有何依據?
    中微子是一種很神奇的物質,大約每秒會有650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眼睛,但你的眼睛也發現不了它們,最讓人驚訝的是它們的穿透力,穿過地球對中微子來講,都是小意思。什麼是中微子?上個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在β衰變的放射性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少部分能量莫名其妙地不見了,這個現象意味著能量不守恆,眾所周知能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學的鐵律,可是現在這個實驗卻告訴我們能量不守恆,所以這個發現在當時的整個科學界引發了軒然大波。物理學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領袖尼爾斯·玻爾就認為,在β衰變的過程中,能量守恆定律是失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