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2020-12-2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作者:魚羊 曉查,36氪經授權發布。

眾所周知,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

然而大爆炸之後發生了什麼,人類到現在也沒完全搞清楚。

比如說,我們發現的物理規律是對稱的,那麼對稱的定律就會讓大爆炸產生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

但正物質和反物質遇到一起就「灰飛煙滅」,所以如果正反物質一樣多,宇宙不會有質子電子,更不會有原子,更不會有生命誕生。

究竟是什麼打破了宇宙的對稱性?

在解開這一重要謎題的道路上,今天,人類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人們已經找到了正物質最終如何擊敗反物質的原因之一。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2國的T2K團隊,經過十年的累計觀察發現,是中微子打破了這種對稱性,而宇宙終極的不對稱性可能就藏在中微子的不對稱中。

這一爆炸性的最新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什麼是中微子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中微子?

任何物理現象都應該滿足的能量、動量、角動量守恆定律,核反應也不例外,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核的β衰變(放出一個電子)似乎並不滿足。

△ 氣泡室中觀測到的中微子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物理學家泡利提出原子核在裂變中還會放出一種很難探測到的不帶電粒子。

由於人類已經發現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叫做中子。這種不帶電更輕的粒子,只能被叫做「微小的中子」,也就是中微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理學家王淦昌在1941年提出了一種探測中微子的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還在抗戰中,根本沒有實驗條件。之後被另外兩位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微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陽光還要常伴。

因為最大的中微子源就是太陽,太陽是個巨大的核反應堆,核聚變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

而每秒通過我們身體的就有幾萬億個。不過不必擔心輻射問題,因為中微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乃至可以輕鬆穿過一千個地球,所以對你身體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

最初,科學家們根據太陽模型計算出中微子數量,和地球上探測到的數量存在巨大差異。差了多少呢?後者只有前者的1/3,剩下的2/3到哪裡去了?

考慮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幾乎是空無一物的真空,顯然中微子不可是被什麼東西擋住了,況且中微子的穿透力還這麼強。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其實中微子總共有三種「味道」: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它們分別在電子、μ子、τ子參與的核反應中產生,也只能和對應的粒子反應。

這三種中微子在接近光速飛行的途中可以相互轉換,物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中微子振蕩。

太陽內的核反應只能產生電子中微子,它在飛向地球的過程中,有2/3變成了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而我們過去的實驗方法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所以就漏掉了另外的2/3。

「挖坑灌水」找中微子

既然中微子和物質之間的作用這麼弱,我們又如何找到它?

科學家給出的方法是「加大劑量」。

中微子和物質原子產生相互作用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如果我們用足夠的原子去「捕捉」中微子,總會有那麼幾個被發現的。

T2K實驗採用的探測器,就是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

超級神岡探測器位於1000米深的地下,由一座廢棄的砷礦改造而成。

超級神岡是一個高41.4米、直徑39.3米的不鏽鋼圓柱體「巨型水箱」,裡面裝著5萬噸超純水。

△ 超級神岡探測器內部

之所以選這麼深,是為了讓地球的巖層屏蔽掉其他射線粒子,而中微子穿透力最強,最後到達探測器的就幾乎只剩它了。

簡而言之,超級神岡就是「挖坑」和「灌水」。

為了發現為數不多被捕獲的中微子,超級神岡內部裝有11146個光電倍增管。

△ 超級神岡內的光電倍增管

當中微子和水中的原子核與電子發生反應後,就可能產生高能的電子或正電子,速度甚至超過了水中的光速。

當電子或正電子在水中以這麼高的速度前進時,就會在粒子後方的尾巴上產生切連科夫輻射。浸在水中的核反應堆發出的幽幽藍光,就是這種輻射。

△ 核反應堆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

輻射中的光子射入光電倍增管中,就會產生電子,電子在電場中加速,從而產生更多的電子,像雪崩一樣,最終產生可以探測到的電流。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在這次Nature的封面文章之前,超級神岡在物理學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屢立奇功,共產生了兩個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為用超級神岡在探測宇宙中微子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小柴昌俊

另一位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因為用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振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來中微子不對稱

說了這麼多,中微子和宇宙的起源又有什麼關係呢?

前蘇聯原子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曾就宇宙物質起源問題提出過一種機制。

他猜想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並不完美,分子表現出的特性略有不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宇宙大爆炸後的冷卻過程中,物質過剩。

如果宇宙後來的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就需要滿足「薩哈羅夫條件」,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CP對稱性的破壞。

CP對稱性的意思是,把一個粒子的電荷換成與之相反的電荷,同時把粒子的自旋(自轉方向)翻轉過來,物理定律應該保持不變。

如果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必須在宇宙誕生初期CP對稱性被破壞。

其實196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CP對稱性破壞,但多是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粒子。

科學家們期望著有更大的CP不對稱被發現,直到最新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發表。

而來自T2K合作組織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假設條件。

T2K使用日本質子加速研究中心(J-PARC)加速器產生的μ子中微子和μ子反中微子束,研究這些粒子和反粒子如何分別轉變為電子中微子和電子反中微子。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長基線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蕩的測量結果顯示,中微子比反中微子具有更高的震蕩概率。

這種差異由CP破壞相角表示。如果相角為0,並且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相同,則該實驗將檢測到大約68個電子中微子和20個電子反中微子。

事實卻並非如此。最終,T2K探測到了90個電子中微子和15個電子反中微子。

也就是說,在300公裡的行程中,中微子改變「味道」的可能性更高,而反中微子的這一概率則相應地低於預期。中微子和它的反粒子振蕩概率不一樣。

這是人類首次捕捉到中微子中的CP破壞現象。

在中微子中發現CP對稱性破壞,暗示著更大的不對稱性正在早期的宇宙中發揮作用。但中微子本身還是太渺小了,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但是三種「味道」的中微子都可能與一種叫做「惰性中微子」的暗物質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會打破宇宙的平衡。

日內瓦大學物理學家,T2K合作組織發言人費德裡克·桑切斯(Federico Sánchez)這樣說道:

我們第一次捕獲到中微子中,CP破壞的現象。是一個真正的裡程碑。

同時,也高度證明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行為是不同的。

這一點同樣是個大突破——儘管人們已經發現了其他粒子中有物質-反物質差異,但那些差異太小了,並不足以解釋現實宇宙存在的現象。

下一步實驗,需要收集足夠的數據來證實這一新發現。

因為當前T2K的結果出於統計意義的3σ水平,如果完全排除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置信度會下降到2σ。而粒子物理學研究中,通常要求置信度為5σ。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物理學家Werner Rodejohann對此持樂觀態度,因為在自然界中,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如此不同,這將使證據累積的速度比預計快數年。

桑切斯也說,儘管目前的發現尚未滿足解決物質起源問題的所有條件,「但顯然正在朝正確的方向行進」。

而目前的結果,對下一步的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不過,要達到5σ水平,僅靠T2K實驗是不太可能的。

所幸,物理學家們或許能在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中找到答案,即將投入使用的此類探測器包括: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T2K合作項目。

T2K的意思是東海(Tokai)到神岡(Kamioka),是日本的一個國際性粒子物理學實驗,參與的國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韓國、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士、美國和英國。

T2K實驗旨在研究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從一種味道變為另一種味道。中微子束自日本東海岸的J-PARC加速器產生,並被引導到日本西部山區的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中微子束強度和成分的變化,能提供有關中微子性質的信息。

中微子的其他趣聞

最後,還有一事值得分享。

中微子,一直是粒子物理學界的研究熱點。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還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去年11月,天才數學家陶哲軒破天荒和三位素昧平生的物理學家,一起發表了一個簡單方程式,求解特徵向量的數學論文,事情的起因就是中微子振蕩研究。

三位物理學家在計算中微子振蕩概率的時候發現:特徵向量和特徵值的幾何本質,其實就是空間矢量的旋轉和縮放。而中微子的三個味(電子,μ子,τ子),不就相當於空間中的三個向量之間的變換嗎?

還有「中微子超光速」烏龍記。

2011年9月,義大利OPERA研究組在歐洲核子中心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中微子的速度「跑」過了光速。這一發現挑戰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論基礎,引起極大關注。

不過,2012年初,研究人員發現其實是設備硬體問題造成了「超光速」的結果,鬧了個大烏龍。

接下來,為了更精確的結果,各國的科學家們還要繼續挖更大的坑、灌更多的水。

中微子和超級神岡是否會成就下一個諾貝爾獎呢?

傳送門: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7-0

Nature報導: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022-3#ref-CR3

參考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neutrino-evidence-could-explain-matter-antimatter-asymmetry-20200415/https://www.imperial.ac.uk/news/196895/strongest-evidence-that-neutrinos-explain-universe/https://phys.org/news/2020-04-matter-antimatter-asymmetry-t2k-results-restrict.html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宇宙反物質去哪裡了?《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既有正物質,又有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是帶正電荷的正電子,中微子的反物質是反中微子,以此類推。最開始的時候,正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是相等的。科學家對這種神秘的原因非常感興趣,稱之為「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還有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對稱破缺。科學家希望找到正物質和反物質的差異,弄清楚它們湮滅時除了留下光子之外還留下了什麼,這樣就可以解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正物質世界。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不對稱性。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同年底,該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此後,王貽芳和團隊獲得了累累殊榮,其中包括被稱為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由於它幾乎不跟任何物質發生作用,不容易被捕捉到,因此也成為人類迄今為止了解最少的一種基本粒子。
  • 最新研究:中微子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由俄羅斯和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天文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已經接近確定太空中高能中微子的起源。該研究小組比較了南極中微子觀測臺收集到的難以捉摸的粒子和射電望遠鏡測得的長電磁波的數據。事實證明,宇宙中微子與遙遠活躍星系中心的耀斑有關,這些星系擁有超大規模黑洞。當物質落入黑洞時,其中一些物質會加速並噴射到太空中,從而產生中微子,然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沿宇宙滑行。神秘的中微子很小很小,以至於科學家們甚至都不知道它們的質量。它們毫不費力地穿過物體、人甚至整個行星。當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就會產生高能中微子。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據隨即靜止,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徐徐展現出來。  這是12月12日發生在大亞灣實驗站現場的一幕。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添加Gd 稀土元素升級觀測站,或將助已100 億年的中微子再次現身
    中微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以接近光速運動,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最近,日本「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中微子觀測站通過添加 Gd 稀土元素升級,或將助已100 億年的中微子再次現身。
  • 人類對宇宙的無知,才有了暗物質的假設!
    暗物質是目前理論上預言的一種不發光的神秘物質,目前人類只能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來間接推測暗物質的存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感到困惑,這也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12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外罩打開。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新華社深圳12月12日電(記者陳宇軒、溫競華)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 曾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大亞灣實驗的探測器 2020年12月12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裝置正式退役。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 【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
  • 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原標題:物質與反物質為何不對稱?答案或在引力波     現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身處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這一理論也認為,大爆炸時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正反物質相遇時會彼此湮滅,使一切煙消雲散。
  • 中法合作高能宇宙線和宇宙中微子探測望遠鏡TREND投入運行
    作為目前國內工作在最低頻率(頻率50-200MHz)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陣列,21CMA利用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地理位置,在主攻首要科學目標「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的同時,探索在低頻射電波段觀測宇宙射線繼而捕獲宇宙τ中微子的可能性,近期建成了國內首個低頻射電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探測望遠鏡TREND(Tianshan Radio Experiment for Neutrino Detection
  • 地球的胺基酸起源被找到!早在天體形成之前,它已在宇宙中出現
    這個問題,一直是困擾科學家的世紀難題,不過,最近來自荷蘭的天文學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研究發現,胺基酸中結構最簡單的甘氨酸,早在宇宙天體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這意味著,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和宇宙起源有關。
  • 能量低就會被宇宙「冰封」淘汰
    暗物質聽起來似乎神秘莫測、遙不可及。其實,你隨意抬起手的一瞬間,就有可能碰觸到無數神秘的暗物質。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又有許多證據證實其在宇宙中普遍存在。長久以來,無數學者對暗物質展開研究,但關於暗物質粒子的物理性質及其在早期宇宙中的起源,科學家仍舊知之甚少。
  • 中微子是什麼?如何找到它?它有什麼用?| 佔亮
    中微子無處不在,非常神奇,被稱為宇宙的「隱形人」。中微子到底有多神奇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太陽,是因為太陽發射的光傳到我們的眼睛裡,所以我們看見了太陽。國外有一位科學家在1942年做了這個實驗,間接證明了中微子是存在的。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說,一個東西如果存在,就必須要能直接探測到,間接探測不是直接的證據。因此必須用探測器探測中微子的存在,人的眼睛是沒辦法看到中微子的。怎樣才能看到中微子呢?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生於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探測做出重要貢獻的賈科尼(R. Giacconi)[1]。
  • 中微子是什麼?如何找到它?它有什麼用?| 佔亮——周末講壇
    中微子無處不在,非常神奇,被稱為宇宙的「隱形人」。中微子到底有多神奇呢?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太陽,是因為太陽發射的光傳到我們的眼睛裡,所以我們看見了太陽。國外有一位科學家在1942年做了這個實驗,間接證明了中微子是存在的。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說,一個東西如果存在,就必須要能直接探測到,間接探測不是直接的證據。因此必須用探測器探測中微子的存在,人的眼睛是沒辦法看到中微子的。怎樣才能看到中微子呢?
  • 法國科研中心擬建200,000平方公裡的中微子實驗中心
    GRAND將尋找所謂的超高能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到目前為止,它們在最初預測它們的能級上都沒有進行檢測。它們可以來自兩個來源。第一個是直接來自超高能(UHE)宇宙射線,而第二個是UHE宇宙射線與遍布宇宙的宇宙微波背景相互作用時。GRAND尋找的中微子的特定類型稱為tau-中微子。
  • ...反物質相差多少?如何更快倒出瓶中液體?受損腦細胞如何自我修復...
    全球抗疫,疫苗試驗在行動撰文 | 董唯元、小葉、洪俊賢、韓若冰、劉航、姜小滿、Tendo1物質與反物質相差多少?中微子給出答案中微子震蕩現象是標準模型理論存在bug的實錘證據,自被實驗確認以來便成為研究熱點,還斬獲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一個「異常現象」正促使物理學家尋找輕暗物質
    氙不僅在尋找重的、類似微小粒子的暗物質,還在尋找其他形式的潛在暗物質,包括像暗光子和軸向粒子這樣的光。有時候,你遇到的難題的答案就在你已經看過的地方。只是,除非你開發出比以前更精確的的搜工具,否則你將無法找到它。從發現新粒子到揭示諸如放射性、引力波、暗物質和暗能量等現象,這一現象在科學領域已經上演了許多次。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生於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探測做出重要貢獻的賈科尼(R. Giaccon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