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穴

2021-02-12 要健康靠自己

靈臺穴位於背部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間。

靈臺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伏俯或伏臥取穴,靈臺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靈臺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六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六肋間動脈後支。

靈臺穴的作用

靈臺意穴義:督脈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後循督脈傳於神道穴。

功效作用:益氣補陽,清熱化溼、止咳定喘,靈臺穴有止咳平喘、清熱解毒作用。

主治疾病

靈臺穴主要用於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氣喘、身熱、脊背強痛、癰疽疔瘡及胸脅脹滿、胃痛、瘧疾等。

現代多用靈臺穴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肺結核、膽道蛔蟲症等。

靈臺穴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背痛,癰疽,疔瘡;以及膽道蛔蟲症,瘧疾等。

氣喘,咳嗽,背痛,項強,疔瘡,肺炎,支氣管炎,蜂窩織炎,瘧疾。

穴位配伍

靈臺穴單刺或配陽陵泉穴治膽道蛔蟲症。

靈臺穴配委中穴點刺放血治療瘡、丹毒。

靈臺穴配陶道穴、內關穴治間日瘧。

靈臺穴配合谷穴、委中穴,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瘡,風疹。

靈臺穴配陽陵泉穴,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脅肋脹痛。

靈臺穴配陶道穴、內關穴治間日瘧;

靈臺穴配合谷穴(瀉法) 、委中穴(放血) 治疔瘡;

靈臺穴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痛;

靈臺穴配身柱穴、至陽穴治背痛;

靈臺穴配膽俞穴、陽陵泉穴、太衝穴治黃疸。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一般針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

向上斜刺0.5~1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靈臺穴解析

·靈臺。靈,神靈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臺,停住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至陽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陽氣在穴內為停住之狀,故名。靈陽名意與靈臺同。

·肺底。肺,肺臟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陽熱之氣相對於肺臟來說是處於底部。本穴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氣,與肺金之氣同性,此氣相對於肩胛上部的肺氣而言是處於底部,故名肺底。

·靈臺為經穴名(Língtái GV10)。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別名肺底。屬督脈。靈即神靈,臺即亭臺,此穴在神道和心俞兩穴下,故喻為心的神靈之亭臺,故名靈臺。

文獻摘要

《針灸聚英》:先儒謂心曰靈臺,經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豈主病同手少陰神門,而針刺淺深,艾壯多寡,同至陽、神道歟。

《針灸大成》:今俗灸之,以治氣喘不能臥,火到便愈。禁針。

《普濟》:西方子云,主熱病脾溫瘧汗不出。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傳播中醫養生知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交流分享拍打拉筋請加【會飛的鳥】微信號:604681786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直達店鋪購買

也可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背部穴位——靈臺穴
    按摩靈臺穴具有緩解治療咳嗽氣喘、背痛、項強、疔瘡、熱身等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靈臺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靈臺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針灸甲乙經》,屬督脈穴。主要治療氣喘,咳嗽,背痛,項強,疔瘡等。【靈臺穴名解】出處:《針灸甲乙經》:「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