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都是泡沫,只一剎那的花火,你所有承諾,全部都太脆弱。」
翻看朋友圈時,看到好友小雅發了上面這一句歌詞。
沒過幾分鐘,同學們紛紛留言,就連四五年從沒聯繫過的人,都出現在了評論區裡。
「什麼情況?」
「分了?」
「???」
......
小雅沒有一一回復,但從這零星的文字中,作為旁觀者,似乎能看懂一些什麼。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特別上進、能吃苦的女孩子,上次還跟她一起約了飯,說要帶男朋友給我認識。
那時他們兩人的感情特別好,小雅說她找的這個人符合她對另一半的所有想像。
就比如長得好,學歷高,對她不錯,還聊到見家長,商量要帶什麼樣的禮物去。
散場後,小雅跟我說:「他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小夥伴,改天向你介紹介紹。」
我打趣笑道:「好啊。」
等再次聯繫時,沒想到等來的是她恢復單身的消息。
用小雅自己的話來講就是:
我是喜歡他,所以相處一年多都是我在主動,我以為這就是愛情,可卻忘記了,在我不主動的日子,他從來不會主動找我。
我記得他每天穿的衣服顏色以及所有愛好,為了讓他開心,一味的付出;等我晃過神來發現,他連我不能吃辣這件小事都不知道。
「我是喜歡你,我以為你也是喜歡我的。」
可誰知,在時間的檢驗下,原來你什麼都不是,所有的「我以為」,只是在自作多情罷了。
02。
女生天生比較感性,是容易多想的。
別的男生稍微對你好一點,你就開始想著對方是不是喜歡你,然後各種天馬行空,用腦中的畫面來告訴自己,他是喜歡你的。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室友小王就是這樣。
小王是被她姥姥帶大的,在她六歲時父母離異,她跟隨媽媽回到了姥姥家生活。
很多年裡,媽媽一人外出打工,很少給到她足夠的關愛和呵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裡,她不懂得什麼是愛,也沒有真正感覺過,愛與被愛,是種什麼滋味?
直到20多歲,遇見了一個男生,他會在下雨時給小王送傘,也會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冒著酷暑給她遞過去一瓶水。
小王從來沒有吃過肯德基,也是他,第一次帶她吃了那麼好吃的薯條和雞翅。
對自己這麼好的一個人,不喜歡那是假的。
小王說:「連續一周時間,盡心盡力對我好,想必應該是喜歡我吧。」
但又陷入沉思,喜歡的話,為什麼不直白跟我說呢。
當小王邁出第一步,主動找對方時,沒想到他留下一句:
「你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看吧,有時候男生和女生想的是不一樣的,男生也許會察覺到一個人不好的地方,而女生的眼中,只要喜歡,即便是缺點,都會變成獨一無二的特色。
我一直覺得,千萬別太用力去喜歡,再沒摸清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時,請先要愛的小心翼翼。
03。
近些年,常在一些人口中聽到一個詞:愛而不得。
隨著逐漸成長,所聽的故事由學習、考研等轉變到了工作、賺錢、情感方面上。
我認識一個姐姐,32歲,單身,我問她為什麼不找男朋友?
她說過了一定的年齡,一些東西就看淡了,順其自然吧。
姐姐曾有一個相處八年的男朋友,從大學就認識了,她自己也以為這會是陪伴一生的人,出乎意料的是,就在訂婚的前一周,兩個人分手了。
姐姐提出來的,原因是她看到了對方手機上的那些曖昧消息,備胎一二三四的排著序號,當時簡直是崩潰了,原來那個天天說只愛我一人的他,真的僅僅只是說說而已。
姐姐以為,這麼多年的感情,對方是喜歡她的,可等「窗戶紙」捅破後才意識到,這段自認為長達將近10年的愛情,居然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他之所以願意走下去,是因為合適、聽話、賢惠......
唯獨沒有喜歡,更別提愛了。
我問姐姐:「談這麼久,對方是不是真心的,難道你看不出來嗎?」
她嘆了口氣:「在戀愛中的女生智商是為0的,不僅變得特別蠢,而且還會想方設法欺騙自己,安慰自己對方心裡是有我的。」
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大多數女性,一談戀愛很容易失去自我,運氣好的話,遇見良人;反之,輕則傷害自己,重則影響了別人。
感情裡最可怕的就是這樣吧:我以為他喜歡我,我覺得他愛我。
真正好的感情,從來不需要「你以為」,它會告訴你明確的答案,給你足夠的責任和安全感,而不是讓你長期陷入自我懷疑式的不確定中。
04。
張小嫻寫過這樣一段話:
「戀愛是一種機遇。既然是機遇,便需要一顆有備的心靈。
有些戀愛的確會在你毫無準備之下來臨,那只是說,你沒想過在某個時刻遇上某人,而不是說你沒有準備自己。」
忘記那個愛而不得的人,別再以為他也喜歡你了。
你遇見的人不喜歡你沒有關係,不妨大膽一點,勇敢向前走,時間會讓你邂逅感情中真正的「天選之人」。
當有一天,轉身回頭看時,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全成了青春。
而你,才是此刻,一定要對自己再好一點。
當然,我們不要太急,要等時間對,時間會讓我們遇見最契合的那個人。
作 者 介 紹
馬小聰
授權 / 懷左同學
曾經渴望一夜成長追星攬月
才覺溫婉世界都在學生時光
陪伴你度過漫長大學時光
@鬼才君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