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寫過一篇「我為什麼不建議你跑步減肥」,當時我是真不喜歡跑步,減重 60 斤的過程中也沒跑過步。
而如今作為一個不跑步就渾身難受的人,我依然不建議你跑步減肥。
對於需要減肥的、沒有什麼運動基礎的人來說,原因有三:
跑步減肥很容易掉入「卡路裡」陷阱
跑步對減肥初期來說太難了,不易養成運動習慣
有更好的運動方式
/ 卡路裡陷阱 /
大多數人的減肥之路,都是從跑步開始的。
我自己大學期間曾經很認真的減肥過一次,跑步機上跑了兩個月,反正當時那種機械式的體重秤上,沒看到什麼變化,後來也就放棄了。
瘦下來以後,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除了疫情和傷病,幾乎每天都跑,體重也沒什麼變化。
我並不是想說明「跑步不能減肥」。很多人都是跑步瘦下來的,這當然值得高興,但如果你像我一樣,跑了一段時間體重沒變的話,會怎麼辦呢?
一些減肥成功的人,或者有經驗的跑者,會告訴你:
按照能量收支理論,能量的消耗要大於攝入,體重才會減輕。「三分練七分吃」,只是跑步消耗能量是不夠的,飲食不限制,能減肥才怪。
於是你開始控制飲食。少吃+多運動,雙管齊下,體重果然降了。
然後一段時間後,體重又不動了,或者下降的速度變慢了,此時,你會讓自己吃的更少,同時增加運動量。
如果你最終減肥成功了,而且沒有反彈,那麼恭喜。
然而大多數人的情況是:吃的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會正常吃飯,多吃兩口體重就上漲,同時,運動量越加越大,不敢停下運動,每天為了體重擔驚受怕。
我不建議你跑步減肥,是因為「能量收支」的概念,總會在跑步等有氧運動之後被提及。
各種 App 會告訴你,這次運動消耗了多少卡路裡,甚至還會貼心的幫你計算好,「消耗了」多少薯片或漢堡,有意無意中,你就掉入了能量收支的「陷阱」裡。
我並不是說能量收支的理論是錯的,而是這套「理論」有時候會帶給你不恰當的引導:
你會因此覺得體重不降就是自己吃的多、動的少,用能量攝入和消耗評價自己的飲食和運動,在這樣的框架下,即便體重瘦下來,也很難回歸一個正常的生活方式。
我當然知道,對於一些人來說,上面這些通通不成立——「減肥就是管住嘴邁開腿,扯那麼多幹嘛,我 x 個月瘦了 x 斤。」
這樣簡單粗暴瘦下來的人大有人在,我並不否認這種方式,而是想告訴那些還沒瘦下來的人,這條路會很容易遇到坑。
每當你想要限制攝入,增加運動量的時候,想一想,這是你內心的意願,比如:
「我今天想少吃兩口」
「我今天想挑戰一下,多跑兩公裡」
還是:
「我晚餐不吃,就能把今天的攝入控制在 xx 卡」
「運動 2 小時,就能抵消中午吃的巨無霸」。
如果原因更多是後者,那麼就該警惕了。
記住:你減肥的最終目的一定是「像瘦子一樣正常的生活」,而不是成為能量收支和體重數值的奴隸。
/ 跑步太難了 /
即便你不計算卡路裡,不盲目少吃多運動,我依然不建議剛開始減肥的朋友們,從跑步等有氧運動開始你的運動計劃。
減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減肥初期,比運動量更加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習慣。
如果你有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再抗拒運動,甚至愛上運動的感覺,那麼瘦下來真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跑步並不是一個容易養成習慣的運動方式。我可以羅列一堆原因,但最核心的一條是——跑步太難了。
對於絕大多數初跑者,特別是體重基數大、運動基礎差的人來說,跑步難度真的比較高。
這意味著單次跑步時間跑不了多久(減重效率差),連續跑步天數也很難持續(運動計劃不宜持續)。
此外,一不小心膝蓋、足底受傷,運動計劃就徹底中斷了。
習慣的養成,需要在短時間裡多次重複同一行為。 所以我更建議減肥初期的朋友們,把運動計劃的時間安排設定成「每天一次」。
而跑步這項運動,在減肥階段,不論是從執行難度還是避免傷病的角度,都不適合每天執行。
每個人都有惰性,更何況是運動之於減肥初期的人,在你真正愛上一項運動之前,每周兩三次、做一休一之類的運動計劃,平心而論,你永遠不知道這一次休息之後,還有沒有下一次運動。
當然,我知道一定有人可以憑藉超強的意志力,克服萬難,可以每天跑步。
其實這並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有無必要」的問題,就像你也可以每天走路上班、夏天不開空調、下雨不撐傘。
關鍵在於,你克服了多少阻力,動用了多少意志力,就會有多少對於結果(也就是減重速度)的預期。
過高的減重預期,會讓你運動的過程變得功利,而最終的減重速度也很難符合你的預期。
人們總是想減的快,恨不得明天就瘦個二十斤。而減肥的過程是細水長流的,當你對結果不滿意的時候,我們就又回到了上一節的狀態,掉進卡路裡陷阱裡。
你真正要思考的是——哪種運動方式,我才能夠相對輕鬆的,讓自己每天去執行。
你其實完全可以:
每天只做你真正能夠做到的,長期持續下去,養成運動習慣,再收穫成果。
/ 如何養成運動習慣 /
所以如何讓自己每天都去運動呢?
試想一下,如果過去那些讓你抗拒的運動,需要持續的時間很短,過程也不痛苦,不用特地出門,是不是就簡單多了?
跑步等有氧運動,很難滿足這些條件。所以我更建議減肥初期的朋友們,嘗試做力量訓練。
像深蹲、伏地挺身、卷腹之類的動作,以及配合啞鈴或健身房器械的訓練,都是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屬於無氧運動。
你可以在各種運動 App 的動作庫裡,找到力量訓練的動作示意。
特別一提,初期不要跟著運動 App 的計劃做,難度太高了,而且對於沒有基礎的人來說,動作的速度太快,間隔的時間太短,做起來並不比跑步輕鬆,而且只是為了跟上節奏,動作都是變形的,意義也不大。
自己按照動作庫,規劃好每天的訓練部位去執行就可以,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參考公眾號提供的計劃,發送數字 00 即可獲取。
力量訓練的減重效果並不比有氧運動差,從時間上來說,對比動輒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效率也更高。
講到這裡,又會引來爭議了。
關於「力量訓練瘦身」的「原理」,大多解釋為,力量訓練可以增強基礎代謝。對此我是認同的,也是因為受到引領我入門的那本《清晨 8 分鐘》影響。(這本書已經絕版了)
幾天之前,公眾號後臺收到一張截圖,內容來自丁丁醫生,大意為:「練肌肉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然而每公斤肌肉只能增加 13 卡基礎代謝,躺著瘦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更希望的是,一旦你選擇做無氧運動,包括力量訓練,就把卡路裡那套東西扔掉吧。
硬要說的話,在所謂的「能量消耗」方面,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是不同的,可以簡單理解為:
有氧運動的「消耗」大多來自於運動過程中,而力量訓練的「消耗」多來自運動之後。
在進行力量訓練後的 1-2 天裡,身體的基礎代謝會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更多的肌肉也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
其實很多期刊上都能搜到力量訓練的相關研究,我當然也可以找幾篇「力量訓練減肥效果更好」的文獻貼在這裡,你也一定能找到「有氧運動減肥效果更好」的研究。
這樣有什麼意思嗎?
你我都不是做學術研究的,更何況支持兩種觀點的研究也必然帶有「選擇性偏差」。
這篇文章想說的,不是有氧運動能不能減肥,也不是有氧無氧哪種減重效果更好。
我推薦力量訓練,也不是因為某某研究證明它減重效果如何如何,而在於:
我自己過去討厭運動、身體素質差,依然可以不用意志力來長期執行力量訓練,並最終瘦下來。
力量訓練單次時間短,比較容易長期持續。
看到自己力量的提升,局部肌肉線條的變化,相比有氧運動,在前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 別再「侮辱」運動了 /
再說億遍,我完全認同跑步可以減肥,如今我也是一個熱愛跑步的人。
我想讓更多人知道的是,跑步等有氧運動,並不是減肥唯一的運動方式,對於減肥初期的人來說,跑步也並不是最理想的運動方式。
條條道路通羅馬,減肥方式有千百種,你當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去執行,但我更建議你在減肥初期,把重點放在培養運動習慣上,而不是追求減重速度和運動量。
說實話,每一個減肥初期的,還未養成運動習慣的朋友們,都沒有「資格」和「必要」,研究或討論「什麼運動減肥效果好」。
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網上搜一個快速的減肥方式,雙管齊下、三管齊下,然後做了幾天,不了了之。
我真的希望,這種故事能少一點就好了。
所以,求求你,換個思路,想一下,如何持續一項運動,而不是哪種運動方式減重更快。跑步「堅持不了」,就試試力量訓練吧。
此外,別再用能量收支這種概念「侮辱」任何一種運動了。
請記住:持續的運動帶給你的,並不是長期的「能量消耗」,而是每天保持一個積極的生活狀態,引導你作出更加健康的飲食、生活選擇,逐步改變固有的那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運動,會讓你快樂,就這麼簡單。
快樂,會讓你看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於是你想更積極的活著,更積極的對待自己,更積極的對待食物。
而當你把能量收支的概念,以及太多功利的想法代入到運動中,你便難以獲得快樂,變得消極,難以看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難以看到自己已經取得成果和進步的地方。所以運動才難以持續,瘦身之路也遲遲沒有進展。
在你不喜歡運動、缺乏運動基礎的階段,力量訓練更有意思一些,時間也短,且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動作及負重,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強度。
可以說,力量訓練是一種「寬容度」更高的運動方式,所以在減肥初期,也更容易讓你感到快樂。
等你瘦下來以後,拋開能量收支、體重變化這些東西,去跑步吧!有一整個世界在等著你。
運動是為了快樂,就該這麼簡單。
運動總是無法堅持?你需要這篇文章
公眾號關鍵字回復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