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土神秘古書,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難怪正史不寫。
根據歷史記載,劉備在他事功業成,做足了準備幹出一番大業之際,卻突然走了,留下了阿鬥和丞相,踽踽獨生於那慘澹淋漓的亂世。
劉備之死,正史記載:
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一個「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麼死的。於是,後世對劉備之死的認知是:死於白帝城,但不知怎麼死的。
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神秘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
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因其保存在氣候乾燥的西北地區,得以近乎完整保存。
這部殘卷中,有這樣一句記載,與劉備之死有關: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下痢:東晉《肘後備急方》:痢疾之簡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其洩利不爽,名之下痢。
意思明白:劉備如廁出了問題。
但劉備隨後說自己因下痢而轉雜他病,並因此致命(殆不自濟:自己不行了),顯然,劉備可能得了某種絕症,進而由腸胃引發全身病變,可能是胃癌或腸道癌類絕症。
然而,劉備之死,如此悽慘,生於蜀漢的陳壽,自然不會在正史中詳細描述這些。這則記載,讓劉備的真正死因,大白於世。
按照記載所述,劉備最初只是「如廁」出了問題,但後來逐漸引發了其它疾病,最後這些疾病,要了劉備的命。我們無法確知劉備的「如廁」問題,具體是什麼病。
但依據劉備描述,則或許是腸道方面的癌症類疾病,由於當時的醫療技術無法治療,從而擴散,引發了身體的其它疾病,最後很痛苦地死去。
可見,劉備並非因為討伐東吳失敗而中道崩殂,也不是死於其它原因。然而,這麼痛苦和悲慘的事,陳壽作為一位出生在蜀國的晉朝史官,自然能略去就略去。
其實我們對三國時期的人物、事件的直觀和感知,絕大多數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部小說,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僅這三分虛構,就足以讓人扭曲(當然,小說自有其價值,這裡且不談這個話題)對當時人物和事件的諸多認識。
同樣,這樣的例子一抓一把。
例如,演義裡的劉備,是一位哭鼻子老好人,歷史上的劉備,是一位劉邦式的老兵;例如,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再如,赤壁之戰,曹軍遠遠沒有八十三萬大軍,歷史上最多二十多萬,等等,不勝枚舉。
所以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歷史,了解那些歷史人物最真實的一面,就可以讀一讀像《史記》、《資治通鑑》這樣的書。
唐太宗李世民說: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今天越複雜,越應該回頭看看歷史。」
我很喜歡讀《史記》。因為這部書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史,讓人鑑古知今。偉人曾經說,兩部書一定要讀,一是《史記》,二是《資治通鑑》。真的很有道理。
所以,我強烈建議大家讀一讀《史記》和《資治通鑑》等史書,讀後你才知道什麼是人性,什麼是謀略,什麼是危險,什麼是機會,什麼是愚蠢,什麼是智慧……
給大家推薦一套《資治通鑑》,原文+注釋+譯文+解析,疑難字還有注音,通俗易懂,實現了無障礙閱讀。不但大人能看,更適合孩子閱讀。
這套書,厚厚6大本,也不貴,只需要一頓火鍋都不到的錢,可以說非常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