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撒嬌?心理專家認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2020-12-14 萌寶保衛戰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特別愛撒嬌。

和媽媽出去逛街,看到一個好看的洋娃娃,心裡非常想要,就會纏著媽媽買,媽媽不同意時,就會使出換身解數,黏在媽媽的身上,「媽媽,給我買一個吧,看它,多麼可愛呀!」

媽媽想也不想就拒絕了:「不要再買了,家裡已經有那麼多的洋娃娃了。」

小女孩搖著媽媽的手,對媽媽甜甜地說:「媽媽,你最好了,我最愛你了,給我買一個嘛,拜託拜託!」

最後朋友拗不過孩子的撒嬌,就妥協了,給孩子買了玩具。

在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會用上這招,惹媽媽生氣的時候,她也會用這招,因為她發現,這招對付媽媽的脾氣,是百試不爽。

當孩子打破玻璃杯的時候,媽媽生氣了,孩子湊過來,可憐兮兮地說:「媽媽,對不起呀,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要生氣了,我下次會很小心很小心的!」說完,還「附送」上一個大大的笑臉,看到孩子這樣,朋友也就不生氣了。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也會遇到孩子撒嬌的情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撒嬌的情景也並不少見,那麼孩子那麼喜歡撒嬌,原因又是什麼呢?

撒嬌是希望自己的要求能被滿足

隨著孩子的出生,父母把自己的一腔心血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從孩子的衣食住行關心到孩子的學習、心情,方方面面,父母都需要顧及和考慮。每個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所以很多時候,父母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時間,來為孩子創造美好的一切。

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通常都會很疼愛這個孩子,會盡力滿足她的各種要求。就算有時候想拒絕,但是在孩子的撒嬌下,就會輕易地妥協,孩子想要什麼,就給孩子,孩子想做什麼,就讓孩子做什麼。

孩子撒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心理學家曾經對200多個家庭進行過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愛撒嬌的重大動機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充足,他還需要更多來自於父母的關愛。不過父母的愛和孩子需要的愛並不是同一個意義,有些愛撒嬌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是經常在一起的,父母覺得已經給了孩子很多的關心了,但是孩子卻還是很愛撒嬌,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們通過撒嬌,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以求得到更多的安全感。比如孩子自己犯錯了,撒嬌讓媽媽抱一抱自己,如果媽媽答應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還是被愛的,對安全感的需要導致孩子需要向媽媽或者爸爸撒嬌來確定自己是被愛的。

所以,當父母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不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就不用用撒嬌的方式來確定自己是否被愛。

孩子撒嬌,是在表示快樂與親密

研究指出,在孩子6歲前,他們的思維和行為通常是難以控制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表露在臉上。當孩子在向自己的媽媽撒嬌時,通常都會對孩子笑意盈盈,也會答應孩子一些要求,這些收穫都會讓孩子充滿喜悅,當他們感覺到快樂時,也會更想親近媽媽,向媽媽表示親密。

家長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經常撒嬌的時候,或者這種撒嬌已經過度了,父母不答應孩子的要求時,他們就得寸進尺,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採取不同的方法。

1. 溫柔地注視孩子

《西斯爾育兒》一書中曾指出: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要給出及時的回應。如果置之不理,不僅不會讓孩子懂事,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撒嬌的時候,如果父母因為不想嬌慣孩子而呵斥孩子的行為,或者對他們置之不理,那麼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而變得敏感,缺乏安全感。

不過這不是讓我們都要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因為如果你對孩子予取予求,那麼會導致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而且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百依百順,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習慣,這樣不利於孩子今後與他人的人際交往。

孩子撒嬌有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長要學會分辨,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我們要堅守原則,予以拒絕,對合理的要求,我們儘量可以滿足孩子。同時,在孩子撒嬌的時候,我們可以溫柔地注視著他們,儘管有時候我們會拒絕他們的請求,但是溫柔的目光和充滿愛意的關注,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那麼即使被拒絕,孩子也會更能接受。

2.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澳大利亞兒童心理暢銷書作者布魯斯·羅賓森的研究發現:一個小孩最大的需求實際是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孩子心理上安全感的來源之一就是父母的陪伴,而且這種陪伴不是指簡單地陪著孩子,但是卻在一邊玩手機、看電視或者做其他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這種沒有情感互動的陪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在乎,在這個過程中,你關注的對象就是孩子,你用心地去體會他的情緒,了解他的想法,心無雜念,全情投入,比如你可以和孩子做一做遊戲,或者聊聊天。

同時,父母也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呼小叫,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導致他們缺乏安全感。陶虹就曾經因為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劈頭蓋臉地對女兒一陣呵斥,最後陶虹發現女兒戰慄了一下,滿臉懼怕地看著自己,看著孩子戰戰兢兢的表情,陶虹意識到了自己的吼叫令孩子害怕,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她就改變了方式,會走過去地抱住孩子、安慰她。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是充滿未知的,他們可能會遇到挫折,可能也會犯下錯誤,但是我們要學會去理解他們、接納他們,因為父母的接納,孩子也才能養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合乎情理的撒嬌是可愛的,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良機,但是過度的撒嬌,家長就需要注意了,不要因為孩子撒嬌,就不顧原則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果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撒嬌,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多的關心,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們的關愛,擁有充足的安全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專家:若孩子偏愛這種顏色,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家長需多陪伴
    心理專家:若孩子偏愛這種顏色,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家長需多陪伴同事張家上個月生了二寶,最近也是一心思撲在二寶上面,家裡的大寶多少有點敏感排斥,但總體還算是聽話的,張家估摸了一下大寶的想法,也沒太放下心上。直到前兩天張家和她如今已經是心理諮詢師的閨蜜聊天的時候,談到不同性格對於顏色的喜好略微不同。
  • 心理專家:偏愛這種顏色的孩子,多半缺乏安全感,父母要重視了
    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往往很多時候都會體現在一些細節上。這些小細節雖然不起眼,卻能反應一個人內心真實的狀況。同理,爸媽們也可以通過留心日常生活中孩子一些小習慣,注意孩子的一些動向,就能大致明白孩子內心所想。
  •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做好這3點,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常常會描述到自己對於外界事物的感受。在這之中,安全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或許爸爸媽媽無法理解這種感情,但確實他又在人生活之中無形存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也表示:安全感對於孩子本身的成長較為關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注意安全感的培養,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 若孩子有這6種行為表現,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父母應引起重視
    同時霍尼認為孩童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完全依賴於父母。所以當父母不能滿足時,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極度缺乏安全感,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父母們要引起重視了。如果有這兩種情況,說明你家孩子缺乏安全感。2.害怕陌生人看到陌生人的時候,不敢講話,不敢抬頭與陌生人對視,非常怕生,很無助地到處找父母。當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及時跟孩子溝通,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給孩子滿滿的愛,多帶孩子出去跟別的小孩子玩耍,與他人多接觸,減少陌生感,增加安全感。
  •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原因2020-12-03 18:03:5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視覺中國  家長不要看寶寶年紀小,其實寶寶也會焦慮、發脾氣的。因為寶寶還小,容易受到驚嚇,心理就會形成陰影。當寶寶脾氣暴躁的時候,做家長的只會批評寶寶膽子小、害羞、不敢表現自己,這也會導致寶寶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多跟孩子互動,建立孩子的自信。  如果父母總是過分地操勞寶寶的事情,會讓寶寶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如果父母給寶寶定的目標太過遙遠,那麼寶寶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以致自己無法承受,久而久之寶寶就沒有了安全感。
  • 心理學家:愛用這種「姿勢」睡覺的孩子,內心大多缺乏安全感
    後來在寶媽群裡提了這個事兒,其中一位寶媽給她提出了中肯的意見:「睡姿體現孩子的心理狀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吧。」媽媽回想起近段時間,自己確實和老公經常性吵架,小妮在一旁雖沒有表現出太多情緒,但似乎也是被影響到了。
  • 孩子太依賴父母,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前兆,家長要早了解
    很多教育專家都曾提到過,安全感的建立對於孩子極為重要,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願望」。嬰兒的降生本就帶有被動性,因為這不是嬰兒主動選擇的,這就決定了「不安感」源自天生,需要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幫助他建立安全感。
  • 四歲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孩子就像一本書,父母需要不斷進修才能讀懂。(一)很多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常常令父母感到疑惑。如果家長只是採取責備或打罵這種粗暴而又簡單的模式,可能還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多多媽媽只好帶他去看醫生,根據媽媽的描述,醫生判斷孩子有戀物癖傾向,主要是成長中缺乏安全感,以及環境變動造成的心理創傷。原來,多多爸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夫妻是雙職工。多多爸爸經常出差,而媽媽每次回家都已經十一點多鐘。
  • 缺乏安全感,是病嗎?
    就像缺乏維生素在身體上會有多種表現一樣,現代人不僅僅把焦慮、患得患失、悲觀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繫,似乎一切的負面行為、情緒和性格都可以用「缺乏安全感」來解釋:孩子黏父母是缺乏安全感,但和父母不親近也是缺乏安全感;女性依賴男人被看成是沒有安全感,但遠離男人也是缺乏安全感;年輕人不願意與人交流的「高冷」是缺乏安全感,但太喜歡與人交流的也可以是缺乏安全感的
  •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問題在這裡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教育方式的不當。或者是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沒有過多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幹涉。那麼在孩子生活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有鍛鍊自信意識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家長求助於育兒師的原因,是家裡實在是管不了這個孩子了。比如:孩子嗓子不好卻愛喝很多飲料;眼睛不好卻愛看電視和玩手機;家住22樓,孩子卻很喜歡爬高沒有一點安全意識等。而媽媽一管孩子,孩子就大怒,朝著媽媽又是打又是罵,根本不把媽媽放在眼裡。不僅僅如此,在學校裡,對小朋友也是打罵,弄得媽媽很無奈卻沒有辦法。
  • 孩子這4種行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別不上心
    >不要因為自己孩子黏著自己自己就感到煩惱,因為黏著父母們的孩子都會認為父母是他們最大的依靠,無論發生什麼都會去與父母們訴說。但孩子一但變得開始討厭和父母在一起,變得沉默寡言,這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多言。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漸漸地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害羞」情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連老師都反饋了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一生卡在「彎路」上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心理學家認為,安全感是來自父母的呵護和愛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忽視,那他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思議的舉動。比如,在青春期到來之時,故意做出很多胡鬧的舉動,看上去毫無邏輯,實際上只為博取父母的關注;又或者,明明家庭條件良好,但孩子在社交活動中總是處於下風,甚至養成了討好他人的心理特徵,這種青春期自卑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為什么女生在感情中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常聽到在戀愛中的女生會抱怨男友不能夠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男生通常也會一頭霧水,我到底該怎麼做才會讓你有安全感?那麼,在一段感情中,為什么女生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呢?缺乏安全感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信任。
  • 孩子愛用這種「睡姿」,多半內心缺乏安全感,家長千萬別忽視
    比如有一種被稱為"子宮式"的睡姿,就是在孩子特別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慣用的,形象地說,就是身體蜷縮成如同在子宮裡的狀態。不久前,同事小張就發現女兒特別喜歡這樣睡覺,起初還沒在意,後來發現女兒最近一段時間精神變得恍惚,光是走路摔跤都有好幾次,才覺得有些不對。出於擔心,小張帶著女兒去了醫院,經檢查後,醫生告訴她女兒並沒有大礙,但心理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個「受害者思維」的母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安全感」這個詞如今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往往提及它的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就像意識到健康很重要的人,通常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安全感」究竟是什麼?相關平臺給出的解釋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說,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安全、不穩定、時刻面臨危險的狀態,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
  • 孩子有這幾種表現的時候,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注意
    吸手指寶寶在小的時候,通常都比較喜歡吸手指,可能孩子在吸手指的時候通常是在思考問題,這是正常行為。但如果孩子兩歲以後,還經常吸手指,家長就需要注意了!這很可能是寶寶極度缺少安全感了。通常在平時生活中,孩子被什麼嚇到過或者遇見事情緊張時,他都會通過吸手指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 孩子不願意上學真的是因為貪玩嗎?或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或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想必各位家長們都遇到過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發生吧,一般這種時候家長們都會認為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貪玩和調皮,所以他們都會選擇用批評的方式來斥責自己的孩子,可是你們真的認為孩子們是因為貪玩和調皮才不願意上學的嗎,如果你真的是這麼想,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