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
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本期聚焦的見證著上海開埠的外灘。
上海外灘全長1.5公裡,這裡沿江都是見證著中國近現代巨大轉變化的歷史建築,如今,眾多藝術機構如美術館、國內外畫廊、拍賣行、藝術駐地項目匯集於此。新時代的外灘布局中,藝術是先行者之一。雖然藝術機構面向不同,卻均延續了外灘文化,把中外最經典與鮮活的藝術作品帶到上海,帶到歷史建築之中,在歷史和活力並存的區域呈現經典、探索藝術。
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排隊看展的人群
每逢周末,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外都排著長隊,他們都是為了一睹印象派大家莫奈的真跡《日出》。
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這棟建於1916年、折中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除了保留原有內部裝飾風格外,還充滿了藝術氣息,如今這棟樓入駐了外灘壹號美術館(Bund One Art Museum,下簡稱「外灘1號」),二樓和三樓分別展出日本浮世繪作品和以法國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鎮館之寶《日出·印象》為代表的9件莫奈畫作和與之相關的現當代作品,巧合的是,浮世繪和莫奈的時代正是工業革命後、東西方商貿文化頻繁往來之初,也是上海開埠之時。
在莫奈展中有一件創作於1902年的《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這是莫奈在20世紀初旅居倫敦時所作,這件描繪泰晤士河帶著夢幻記憶色彩的作品讓人恍然,尤其是轉眼望見窗外的黃浦江。
莫奈《倫敦查令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如同倫敦泰晤士河兩岸分布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倫敦塔等歷史建築,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眼、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小黃瓜)等新的地標建築,如今的浦江兩岸也是新舊交融,外灘的萬國建築與對岸陸家嘴的超高層現代建築呼應。外灘海關大樓每逢整點奏響的鐘聲,也與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鐘鐘聲輝映。
外灘的形成
上海外灘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外白渡橋,東面黃浦江,西面的萬國建築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臨江近30棟歷史建築,它們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化身,也見證著上海的發展。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闢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
1849年的外灘歷史原貌,徐家匯藏書樓供圖。
1945年,外灘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也基本奠定了如今「萬國建築博覽會」的樣貌。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受命全面接管民國資本銀行,新生的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分行等國資銀行集聚外灘。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各類新建的金融機構首先落戶於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外灘3號、18號等整修開發為休閒消費場所。
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其中外灘3號中的滬申畫廊創立於2004年,也是最早來到外灘的藝術空間。
外灘3號內的滬申畫廊(創立於2004年)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當代畫廊之一,外灘18號也設有畫廊,此後2010年上海外灘美術館在外灘源開館,最早的上海本土藝博會Art021也曾經連續兩屆在洛克·外灘源舉辦。藝術作為先行者之一,進入新時代外灘的布局之中。
2014年Art021在「外灘源」舉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不同性質的藝術機構入駐外灘,該地區的藝術生態已經較過去更加壯大和豐富,包括了如外灘壹號、上海久事美術館,貝浩登、裡森、德玉堂等多家國際一線和本土畫廊,還有佳士得拍賣行,以及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的藝術駐地項目,南外灘區域還有復星藝術中心。雖然面向不同,卻均延續了外灘文化,把全球鮮活的藝術作品帶到上海,帶到歷史建築之中,在歷史和活力並存的區域呈現經典、探索當代藝術,外灘除了金融的身份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攝影師、畫家、概念藝術家和許多創意人士也齊聚此地,構成了一個以美術館為核心,高端畫廊為主的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
「外灘源」區域圓明園路上的「上海外灘美術館空間站」。 上海外灘美術館 供圖
「外灘源」區域的更新和再造
「外灘源」顧名思義是上海外灘的源頭,也是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之處,它涵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及毗鄰的圓明園路、虎丘路等區域,如今原英國領事館、原教會公寓、聯合教堂(原新天安教堂)、上海外灘美術館(原亞洲文會大樓)、哈密大樓、蘭心大樓、虎丘大樓等建築依舊保留,部分區域也有新建築正在動工建造。
上海外灘美術館,原為1932年竣工的亞洲文會大樓。圖為《宋冬:不知天命》展覽時期,美術館外立面。 上海外灘美術館 供圖
其中,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RAS,建築竣工於1932年),在2007年由著名英籍建築設計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改造為美術館,2010年5月正式開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海外灘美術館是外灘地區唯一的公益性專業藝術機構。
上海外灘美術館內部空間,圖為馬克·布拉德福德展覽期間。 上海外灘美術館 供圖
作為外灘源地區老建築街區改造的產物,上海外灘美術館副館長劉迎九在接受澎「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時稱:「我們十分珍視這一地區和建築本身的歷史遺產,並將其滲透到展覽策劃中。例如,除了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之外,我們的開館展覽『蔡國強:農民達·文西』就利用了中實大樓大廳和金庫,『2010·曾梵志』也在聯合教堂呈現作品。2012年還特意以亞洲文會(原上海博物院)的歷史為出發點,策劃了『時光旅行者』當代藝術展覽。這些展覽和作品都與現場的空間產生了豐富的對話,促使觀眾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認識外灘的歷史和文化。」
上海外灘美術館「2010·曾梵志」展覽,在聯合教堂呈現作品。 上海外灘美術館 供圖
目前,上海外灘美術館正在閉館整修,著重改造美術館的公共空間,具體包括觀眾動線、一樓大廳、六樓咖啡館和樓頂平臺。「我們希望從空間上打破傳統美術館與觀眾之間的僵化、刻板的關係,以觀眾為中心,將參觀美術館作為自我探索、學習和休閒的體驗。比如,改造後的一樓大廳將不再設立固定的售票臺,而更多地作為公共活動區、閱覽室、商店和咖啡廳,成為觀眾聚集和逗留的地方。」劉迎九說。
在上海外灘美術館邊,有一棟正在建造的建築,如何在歷史和文化肌理濃厚的外灘建新的建築引起了一眾好奇,為此「澎湃新聞」尋得了建築的設計方ARQUITECTONICA建築設計事務所(ARQ)。
ARQ建築設計事務所為「洛克·外灘源」設計的新建築效果圖,也提供了在上海大廈的視角看出的「外灘源」天際線。圖中所顯示的吳淞路閘橋,可見此為2010年前的設計圖。 ARQ 供圖
據ARQ中國總裁朱立琦介紹,「洛克·外灘源」改造主要由兩家建築事務所負責,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主要負責圓明園路「第一立面」保護建築的改造,他所在的ARQ則在這一區域內建新的建築。「洛克·外灘源項目我們大約在2008年開始涉足,也是迄今為止論證會和專家會開得做多的一個項目。從哪些建築保留、哪些建築更新,到新建築外立面所用石材顏色均需要反覆論證。」具體到如何設計新建築,在朱立琦的理解中,外灘臨江建築多為商業而建,建築形式為大開面、大石材的橫向建築,而外灘源過去多為居民區和人文場所,建築體量相對纖細,所以在建新建築之時,尊重和融入尤其重要,尊重歷史,融入空間。但是尊重和融入並不代表複製原有的建築形制,而是建造21世紀的建築和城市公共空間。
朱立琦在工地外與專家討論新建築外立面所用石材顏色。 ARQ 供圖
具體到外灘源的建築實踐中,目前乍浦路橋北蘇州路一側的眾安保險大樓(圓明園路219號)已經投入使用,這棟樓一側依託的是1928年落成的光陸大樓(今虎丘路146號),這棟大樓由鴻達洋行設計,底部曾為光陸大戲院,上層為辦公用房和公寓。ARQ在這棟保護建築邊設計的新建築,從乍浦路橋上看延續了原本的光陸大樓的轉角、層高和窗戶規制,又在兩者之間加入了一個灰色的建築空間以銜接。
光陸大樓老照片
歷史保護建築光陸大樓與新建築以一個灰度空間融合。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在外灘源的多處建築設計中,建設師使用了「退臺」的元素,並設想了外白渡橋、陸家嘴、虎丘路、圓明園路、外灘防汛牆等多個觀看點,「退臺」的設計讓新建築在老建築中形成錯落的空間,也分別看到不同的外灘源天際線。比如在虎丘路上,「退臺」的設計讓新建築隱於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建築之後;在俯視的角度,則顯露出建築上半部的面貌。
上海外灘美術館邊正在建造的新建築。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此外在圓明園路北京東路口,一棟在舊建築上加蓋新建築的樓房也在改建後露出真容,這棟建築的下半部分是建於1897年的「美豐洋行」,是圓明園路一帶建成的較早的洋行之一,建築原為三層,後又加建一層。1990年代開始空置,因 維護 損壞加劇。除外牆基本保存完整外,內部空間已不能正常使 。改建歷時15年,採 了「結構換膽」的建造模式,將殘留歷史建築外牆與新建築融合,即保留三層磚 結構的清水花飾外牆,在其圍合的空間範圍內貼鄰建造六 且帶兩層地下室的高層建築,這種創新的處理 法在上海尚屬 例。新建部分與 樓獨具特色的門頭、窗框等細節結合,既建 了新老建築的有機關係,確保了建築的歷史價值,也延續了城市的 脈。這棟建築的改建方是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和上海外灘美術館出自一家。
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在原建築美豐大樓上再造建築。 「洛克·外灘源」供圖
未來,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入口將設在項目內廣場之上,屆時藝術作品也將不只發生在美術館之中,而是聯動公共區域,成為可以與建築對話的人文空間。事實上,目前虎丘路上的畫廊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實踐。
外灘源建築與周圍建築的關係。 「洛克·外灘源」供圖
高端畫廊構建的藝術消費和體驗目的地
11月中旬,上海藝術活動最密集的時候,虎丘路27號(琥珀大樓)中入駐的裡森畫廊、阿爾敏·萊希、貝浩登也分別推出了新展,在裡森畫廊推出的「朱利安·奧培個展 」中,陽臺上《條紋》和《文件袋》兩件雕塑作品與建築和季節構成了特別的關係,而當面對這組雕塑時,仿佛看見了城市中捧著手機、拿著公文包行色匆匆的通勤者,也讓人感到人們在行走時彼此靠近,卻都深陷於自己的世界中。
裡森畫廊「朱利安·奧培個展」的窗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或因為奧培的作品與都市文化的關聯性,他的作品總能引發出很多共鳴,如今在浦東陸家嘴濱江中心、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均有他的公共藝術作品長期陳列,其中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的作品為三件整體式LED,位於南京西路太古匯對面的紅綠燈旁,尤其在夜幕之下,看到LED燈中在街角奔跑的人,在汲取了城市景觀中無處不在圖像的同時,也為日常生活語彙注入新的活力。
朱利安·奧培,《艾米莉亞1,朱利安,雅思敏》,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2020。攝影師:Alessandro Wang
在當下藝術市場中,藝術家能被廣泛的知曉除了本身的作品外,畫廊的運作也功不可沒,如今在虎丘路27號入駐的三家畫廊均名頭不小。其中,成立於1967年的裡森畫廊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和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其中之一,它開創了卡爾·安德烈、羅伯特·雷曼等早期最重要的極簡和概念藝術家生涯的藝術和語言,在它的第二個十年中介紹了英國和歐洲的一代重要的藝術家(統稱為新英國雕塑家),其中就包括了包括安尼施·卡普爾、理察·迪肯、施拉澤·赫什阿里、朱利安·奧培和託尼·克拉格。如今畫廊支持和開發的國際藝術家包括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宮島達男等。
目前裡森畫廊在倫敦、米蘭、紐約、上海設有6處空間,談及緣何選擇外灘,裡森畫廊亞洲總監董道茲(David Tung)認為「緣分的巧合」,「畫廊為開設亞洲實體空間已經準備了足夠長的時間,當琥珀大樓有合適的空間出現時,畫廊立馬就做出了決定。」具體而言,虎丘路27號有地理位置的優勢,而且4.5米左右的層高,可以容納大一些的雕塑和裝置;做架上創作的展覽時,空間感受也會很不錯。「這個空間並不是裡森畫廊在中國的辦事處,它是將與中國的當代藝術生態一起去生長的機構。」董道茲說。
「阿爾敏·萊希」位於外灘的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在裡森畫廊處於同一樓層的「阿爾敏·萊希」於1997年創立,目前代理70多位國際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晉藝術家,並致力於探索現代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聯繫。樓上貝浩登於1990年在巴黎創立,時至今日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主之一,貝浩登也通過諸多合作項目展示並支持著村上隆等現當代藝術家們。
在外灘區域的畫廊還包括Edward Ressle(成立於紐約上東區的、上海空間於2020年8月開幕)、唐妮詩(Danysz,1991年創立於巴黎)、德玉堂、藝術+上海畫廊、閬風藝術、周圍藝術畫廊等。2014年,佳士得上海落戶外灘源,也成為這間老牌拍賣行在中國的一個窗口,在此除了舉辦預展、拍賣、講座等藝術項目外,也更多看到佳士得把藝術理念帶入上海。
2014年,佳士得上海落戶外灘源。 官方圖
國際化的趨勢下,如何避免「士紳化」傾向
從上海延安路外灘一路往外白渡橋方向走,透過一個個沿街的窗戶能依稀辨出其中的風情,在公共空間拍攝婚紗的團隊、穿著時髦的男男女女坐在網紅咖啡店的露天座拍著風景裡的自己、還有各地觀光客在這條路上尋找想像中的老上海,當然有住在周邊的、穿著隨意的上海阿姨爺叔牽著小狗遛彎……都會文化、消費主義與市民文化在這一區域構築出一個豐富的生態。
外灘地區拍照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上海外灘美術館在這一區域運營了十年,在劉迎九看來,外灘源的改造,乃至整個外灘地區的改造,都為城市的歷史片區帶來了嶄新的風貌,成為旅遊和市民熱衷的打卡地,同時也成為上海的形象窗口。在此過程中,也看到城市發展不可避免帶來的「士紳化」現象,即原生態和居民的逐漸搬離,讓位於新的高端商業業態和就業人群。「為此,美術館從2011年開始,就有意識地與鄰近的社區、居委會和學校聯繫,通過公共項目,鼓勵公眾走進美術館。2020年,啟動『客堂間』計劃,將本地社區的居民與多學科的調查、研究和創作結合,以專業研究服務於社區生活,同時以豐富的實踐材料推動學科的發展。」
「樣板屋:2012林明弘」2012年,上海外灘美術館 供圖
其實,在外灘源和外灘的逐步改造中,不同的設計方也都強調了公共區域和廣場的重要性,每逢重要節日和活動(如國慶、進博會)期間,外灘、北外灘、陸家嘴區域均會推出燈光秀,浦江兩岸的建築共同開啟一場聲光電的合奏,公眾站在防汛牆延伸出的濱水觀光臺上,如同置身於舞臺的搖滾區,環繞式的燈光構成的一場和諧的奏鳴。
2020進博會期間,外灘燈光秀。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國際化」一直是外灘的主旋律,在藝術界,「國際互通」也早已成為現實。但何為「國際」?就藝術領域而言,外灘1號正在展出莫奈、外灘27號中的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展蒙克作品,上海外灘美術館中也可以看到國際大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各家畫廊更是與其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的空間推出同樣品質藝術家的展覽,然而,真正與國際一流展覽接軌了嗎?
上海久事美術館「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中一件《吶喊》版畫。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推出「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除了《吶喊》版畫版本引起不小的關注外,展覽最後提供打卡拍照的區域列印了蒙克為奧斯陸大學百年禮堂創作的11幅大型繪畫之一《太陽》,這件作品多個版本的草圖目前收藏於挪威蒙克博物館,在「在遠處-蒙克與自然」展示了部分草圖並從尼採和「生命力論」的角度對蒙克作品予以解析。但在外灘的蒙克展僅僅來自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 l Gundersen)的個人收藏,其研究性和作品力度不可與真正國際化展覽同日而語。
蒙克為奧斯陸大學百年禮堂創作的11幅大型繪畫之一《太陽》。
當然,在外灘區域內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久事美術館、外灘1號和不遠處的復星藝術中心均是民營資本。據天協文化負責人謝定偉透露,「外灘1號的形成是業主久事集團想把外灘1號定位成國際藝術中心,而天協文化過去引進過很多莫奈、畢卡索、蓬皮杜一類的大展,但苦於沒有固定場地,由此兩者一拍即合,籤了5年場地租賃合同。在合同中,有一些辦展要求,希望我們做國際影響力大的、體現上海國際大都市品牌的展覽。」
外灘1號於2019年10月開始試運營,天協文化陸續帶來了齊白石、浮世繪和來自巴黎馬摩丹莫奈博物館莫奈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全球一流展館對標不免有些苛刻,但的確是一個好的開端。
2019年9月,「世世太平——齊白石精品大展」在上海外灘的久事藝術中心展出的畫作
2019年9月,「世世太平——齊白石精品大展」在上海外灘的久事藝術中心展出現場
Bund One Art Museum《日出·印象》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圖
但如何避免「國際」這一概念在地域、觀念、話語權力方面的不平等性?如何從自身和其他地方出發來進行協調和平衡?如何避免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商業市場的合謀者?這也是位於外灘濱江的美術館或藝術機構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上海外灘美術館副館長劉迎九認為,「思考必須貫徹在展覽、研究和公共項目的規劃中,以實際的工作推動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對於外灘濱江藝術帶的未來,謝定偉坦言,「外灘區域有四個美術場館,並不算少。但要真正做好,需要長期不斷推出有展覽,這需要時間、人力、物力,需要認真地要把一個館地名聲做好、信譽度提高。」明年外灘1號計劃推出莫奈主題的展覽(原計劃今年3月推出,因疫情延期),還在策劃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古典的藝術家群展和法國現代藝術展。
上海外灘美術館提出「海洋性視角」的觀念,希望以更加流動和靈活的方式與公眾互動。在此過程中,將自己置於當代藝術機構發展的前沿,探討和實驗新時代的美術館社會角色和實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