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於光中:從小有導演夢 跨行紀錄片拍西山樂隊

2021-01-08 網易新聞

網易娛樂5月25日報導 (圖文/臺灣報導組 蔡世偉報導)音樂人於光中以昆明地區的「西山樂隊」為主角,所拍攝的紀錄片《屌人》,近期正式上映跟大家見面。從音樂人跨足到紀錄片導演,余光中表示,自己本身是電影系畢業,從小就懷有導演夢,大三的時候還曾拍攝過電影《陽春老爸》,當時的導演是王童、攝影師是李屏賓、收音是杜篤之、編劇是蔡明亮,大家後來都進入電影圈發展。

2005年於光中幫忙做了何潔的專輯,當時何潔在《超女》表現亮眼,專輯評價也不錯,但銷售成績並不理想,於是讓於光中決定深入大陸市場做了解,開始到大陸各地做深度旅行,偶然在成都認識了「西山樂隊」。於光中形容,過音樂要有個性,沒有個性就不會被看見,第一次聽到「西山樂隊」唱歌,不僅是因為他們用昆明話唱Rap,也使用傳統樂器做編曲,於是讓他有了拍攝紀錄片的想法,想讓大家看看他們做音樂的熱情。

在《屌人》之後,於光中也開始進行在三亞,以及以臺北靜心小學為主角,探討、記錄社會文化變遷的兩個紀錄片拍攝。於光中表示,自己本身就是靜心小學的畢業生,回憶起30多年念小學時,家長跟學生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的美術天分,現在自己也當爸爸了,想借著這樣的背景,去講兩代父親的心聲,但這個案子還在發展,目前尚未完全定型。不過,於光中也強調,觀察式記錄片就是這樣,也許這段時間拍這個,過幾個月的時間去拍那個,再看看怎麼發展,才能拍出好作品。

以下為網易娛樂獨家專訪內容:

網易娛樂:可以跟我們聊聊,當時怎麼會踏入音樂圈,開始製作音樂呢?

於光中:我其實是電影系的學生,最早是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大學也學了舞臺劇跟電影、導演,在大三的時候我就拍了一個《陽春老爸》,那是根據我的舞臺劇的舉本改編。這部電影的卡司現在講起來是很嚇人的,王童導演,攝影師是李屏賓,收音是杜篤之,編劇是蔡明亮,大三拍完那部電影,那電影就是從我家裡的故事改編的。我本來是做一個舞臺劇,拍完那部電影我就想說,書還是要念完。因為那時後才大三,可是如果有人找我編劇的話,我就會接,後來都是找我拍戲,沒有人找我編劇。畢業以後臺灣的電影市場正好在谷底,就跟蔡明亮在王小棣的公司做生活劇場,做了一文件電視劇叫做《快樂車行》,蔡明亮導演,我是編劇也演了一個角色。後來在《快樂車行》的時候,我們要做主題歌,我們就去當和聲,就是那次機會認識了一些唱片圈的人。但就覺得做電視沒什麼成就感,就是想拍電影,但電影沒什麼工作,一看唱片的產業那時候非常好,就去做唱片,一去就不歸路,做了快20年。

網易娛樂:過去就有音樂的底子嗎?不然怎麼跨足到唱片圈?

於光中:我沒有音樂底子,流行音樂是很有趣的,他不是像古典音樂那樣有很多的規範,我們那時代做音樂,很多人是玩樂隊的。那時候我跟我弟還有一個朋友,後來我們都進了唱片圈,都寫歌。

網易娛樂:那怎麼會認識「西山樂隊」?進而以該樂隊為題材拍攝紀錄片?

於光中:我拍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不但完全不懂紀錄片是什麼,我也不常看紀錄片,也不知道這整個產業是怎麼運作的。那時候我本來做唱片做的還滿順手的,可是到04年,我就決定把我的公司賣掉。之後05年我們做了《超女》何潔,李宇春那一屆,那一屆結束之後,艾回音樂把她籤下來,然後交給我們幫她做。那張唱片評價不錯,但銷售不好,我就不懂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幾乎把最好的作品都給何潔。後來我就決定旅行大陸各地,那時候就發現,因為我因為生活經驗的缺乏,所以很難寫對味。尤其是像《超女》那一年,非常非常的轟動,大街小巷,一到時間都擠到酒吧,或是回到家裡,看何潔、李宇春,我那時候完全不懂。所以做何潔,根本不能夠用那樣的方式包裝,去了以後,因為那段時間,何潔這張專輯失敗,我決定實際到大陸各地過日子,在住的期間,認識「西山樂隊」。

網易娛樂:那「西山樂隊」有什麼特質讓你覺得特別受到吸引?是可以推薦給大家的。

於光中:因為當初去到成都,當地的酒吧的文化很興盛,非常興盛,就是四川音樂學院的學生,幾乎第二年都在酒吧駐唱。那幾年你就會覺得,音樂變化的很快,「唱」這件事情,太厲害了,歌手每一個唱的都很厲害,唱的好的很多。但你要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是不容易的,很多人你眼睛閉起來,會覺得唱的一模一樣,但音樂總是會有點個性,沒有個性,就會只是站在那邊。就是我們看不到蔡依林,只好看唱蔡依林的人,不過癮,頂多是這樣子。可是「西山樂隊」完全不一樣,我聽到我完全沒有聽過的東西,第一個他用昆明話來唱Rap,聽起來就很不一樣,加上他很多編曲,是用很多傳統樂器。所以這張專輯,不是為了拍紀錄片,是想先推薦這張專輯給大家,不然沒有人覺得這張專輯可以操作。所以就帶了一臺攝影機去拍,讓大家看看做音樂的態度,用一臺筆記本電腦,麥克風摔壞用膠帶黏起來,很簡單的情況跟條件,做出讓你覺得很興奮的專輯。這一點,是我當初拍紀錄片,最主要的原因,就想讓大家看看做音樂的熱情。

網易娛樂:那可以跟大家完整的介紹一下「西山樂隊」嗎?

於光中:「西山樂隊」的靈魂人物是崔楠跟沈敏,本來有7、8個很朋友,哥兒們,本來也沒有想要組樂隊,偶爾聚在一起喝喝啤酒聊聊天。但因為大家都喜歡音樂,所以有一天就說,要組個樂隊,崔楠跟沈敏就組了這個「西山樂隊」。西山就是昆明當地的一個景點,就用這麼名字,組了這個樂隊之後,就堅持用昆明話唱Rap。在成都認識之後,我就對這個音樂很有興趣,剛開始只是把小樣拿出來給大家聽,到拿DV去拍他們,希望大家看看他們的樣子。到現在拍了一部紀錄片,到現在滾石發行他們的專輯,出發點就是希望大家聽到他們的音樂,看到他們做音樂的態度。

網易娛樂:這麼用心拍攝了紀錄片,會對「西山樂隊」未來的工作有些規劃嗎?

於光中:沒有任何規劃,我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規劃,我也沒有說要籤他們,即便現在滾石發行了,我也沒有籤他們,滾石直接跟他們籤約。我想讓這件事情很單純,就是我推薦他們的音樂,這個立場很站的住腳,因為我並不是他們的經紀人,如果我是,再推薦他們,就太商業行為了,所以整件事情,我沒有這些成分。

網易娛樂:除了《屌人》,接下來如果有機會,想拍攝怎樣題材的紀錄片?

於光中:我不是下一次有機會,我現在已經有兩個案子在進行了,一個是在三亞,海南島三亞,在拍臺灣商人在那工作的故事,另外一個是拍攝臺北靜心小學,30年前的畢業生,在自己也當爸爸以後的故事。我也是靜心小學的畢業生,當年我們念那,是家裡幾乎用盡薪水把我們送過去的,你知道我們在那受什麼教育嗎?就是填鴨式的打罵教育,我們整天考試,少一分就被打一下,我們就是整天在恐懼中。但是我沒有批判的意思,因為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是對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考上明星初中、大學,將來有一個好的工作。我們在學校被老師打,家長還會去謝謝老師,時空背景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個人很有感觸,是因為我覺得我小時候對畫畫很有興趣,但在那個學校,是完全不可能發展你這方面的,因為美術課、體育課、音樂課都會被移過來補聯考會考的科目,所以我就沒有成為一個畫家。我的同學也很多是這樣的,經過30年,現在我當爸爸了,我覺得也有新的問題,我也不是要批判什麼,我只是想藉這個背景,去講我父親那一代的人的心態,其實是懷念我父親,請我當年的同學,回憶當年為什么爸爸要把他們送去這個學校。但這個案子還在發展,觀察式記錄片就是這樣,也許這段時間拍這個,過幾個月的時間去拍那個,再看看怎麼發展。

相關焦點

  • 《卡羅爾》導演首次嘗試紀錄片,將呈現地下絲絨樂隊的故事
    地下絲絨樂隊是活躍於 1960-1970 年代的著名美國搖滾樂隊,雖然商業上算不上成功,卻因為音樂上的實驗風格和虛無、極簡主義的價值觀成為了後來很多經典的啟蒙。關於樂隊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有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評述:「每個買了那三萬分之一專輯的人,都組了自己的樂隊。」
  • 專訪丨克萊爾·西蒙:不帶預設視角,拍紀錄片才更無拘無束
    在決定辭職之後,她決定要以它為背景拍攝一部紀錄片。據她透露,「當時,學校裡有人跟我說,可以不用辭職,一邊工作一邊拍這部片子。但在我自己看來,那樣是行不通的。我不能既作為這個機構的一部分,又作為獨立的紀錄片工作者,來完成這部作品,所以我還是堅持要先辭職再開拍。」
  • 鄔虹導演專訪: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
    但是,是不是美食紀錄片的形態和邊界都要受限於此呢?身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分集導演的鄔虹導演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的確,紀錄片隨著時代前行、契合審美變遷,從小眾破壁到大眾傳播的題材開拓、敘事創新、製作突破與節奏變換。紀錄片因為越發貼近真實、貼近年輕受眾的呈現而日益受到追捧,甚至產生了大量現象級的「網紅」作品,引發收視熱潮。 去抖音快手拍微紀錄片? 上線僅兩周雙系列故事播放破千萬 變革同樣發生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上。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竹內亮所在的南京和之夢文化(以下簡稱「和之夢」)位於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主要從事短視頻的拍攝製作,妻子趙萍是老闆,員工也都住在南京。 據導演介紹,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是由全公司的員工共同策劃的,匯集了每個人在南京「抗疫」期間的體驗與感受。
  • 專訪:希望創造全世界民眾都能喜愛的作品——訪紀錄片《後疫情時代...
    新華社東京1月8日電 專訪:希望創造全世界民眾都能喜愛的作品——訪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導演竹內亮  新華社記者郭丹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拍攝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近日在中日兩國走紅。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點讚、登上日本雅虎頭版、躋身微博熱搜第二名……這個生活在中國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用什麼魔法,讓他既「閃亮中國」,又被日本媒體認可呢?7日,記者對竹內亮進行了專訪。  「我非常驚訝,也非常榮幸能得到華春瑩的點讚。疫情發生一年以來,許多西方國家的媒體包括日本對中國都有一些偏見,我正是希望他們能客觀看中國,所以才想起策劃這部紀錄片。」竹內亮說。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把真實的武漢呈現給世界,消除偏見
    而去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獲坎城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的評分也只有8.7分。「雖然我跟是枝裕和導演沒有見過面,但是他也曾經拍攝過紀錄片,我們算是一個圈子裡的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竹內亮回憶,以前在日本拍攝紀錄片時,他用的攝影師也跟是枝裕和合作過,「我想我們的創作理念是一樣的,就是通過作品來反映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 北京有一塊神奇的土地,就像烏託邦丨專訪《我們四重奏》導演王磊
    影片跟拍四組主人公三年,以不同於大多紀錄片的豐富細節和戲劇化呈現,展現了「北漂」務工人員生活的磨礪與內心的漂泊,從而得到了媒體和觀眾雙重喝彩。毒藥獨家專訪導演王磊,詳細分享了他最初創作的緣起,以及拍攝中的各種細節。
  • 周浩: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
    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周浩透露,拍攝其實是「觀察世界的方法」,「當你學會觀察世界的方法之後你就會覺得人人有故事,這樣你就會尊重你的每一個拍攝對象」。周浩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隨遇而安」,在現有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我之所以要拍這部電影,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到這些平日我們很容易忽視的邊緣人群,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對他們產生一種正向的、實質的影響。」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
  • Blur樂隊強檔出擊 搖滾旅程紀錄片本月上架
    和神韻樂隊(The Verve)、綠洲樂隊(Oasis)並列為英倫搖滾三大天團的「布勒樂隊(Blur)」,在80年代初期發跡、並在90年代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英國樂隊之一。  而無緣參加這場盛會的樂迷千萬不要失望,在2010年,唱片公司特地推出《搖滾旅程紀錄片+海德公園演唱會紀實 2DVD》,滿足所有樂迷苦候多時期待。此張以雙DVD形式,收錄將近四小時內容的作品一經推出,專業娛樂雜誌Empire立刻盛讚「超凡讚嘆!!」,並給予四星高評(4/5)!
  • 威猛樂隊的中國之行
    以喬治·麥可為核心的「威猛樂隊」是新時期第一個到中國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歐美組合,1985年其在北京、廣州、香港的演出在全世界造成了轟動效應,從演出本身到中國行的紀錄片拍攝,再到對中國樂壇的影響,其中的許多故事耐人尋味,不僅有中西文化的衝撞融合,甚至也反映了英國人自身的代際文化衝突。
  • 周浩、楊荔鈉、趙琦、範儉:紀錄片導演的自我革新
    當紀錄片業內老炮再次相聚時會聊些什麼,導演們又如何看待並反思自我成長?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特邀請周浩、楊荔鈉、趙琦、範儉導演,策劃《名導派對:紀錄片導演的自我革新》主題論壇,該內容將於17日上線優酷,四位導演將一同探討紀錄片創作所面臨困境,與各自在尋找出路上的求索。
  • 我更願意嘗試另一種現實主義 | 專訪編劇、紀錄片《在一起》策劃楊...
    凹凸鏡DOC:實際上你的編劇夢是很久都已經有了。楊薇薇:編劇工作是很早以前在做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創作者其實更幸福,因為你能夠有選擇了,你可以選擇的和你能夠面對的機會就更多了,你可以自己寫劇本,然後去創投。當時如果我寫劇本,寫的劇本你去找誰呢?不知道去找誰,只能找老師。老師說我自己的也還沒有拍。有可能是這樣的。
  • 獨立音樂紀錄片《偶像》,現實主義下的「先鋒日記」
    俺們是鐵衣樂隊。」12月24日《偶像》發布會彩排前,吳寧越向娛樂獨角獸坦言,導演「欽點」的歌單在現場氣氛調節上「有點難度」。但23年現場演出經驗背後,「現場之王」的稱號不是空穴來風。演出當晚,在知名「流氓歌曲」《羅馬表》壓軸後,是新專輯裡那首帶有金屬樂質感的——《夢》,前奏響起,有觀眾迅速捕捉到「甩點」,沉浸在Riff和雙踩鼓點裡。
  • 「地攤王」PK城管大隊,奧斯卡提名導演陳為軍新片《城市夢》今日上映
    紀錄片《城市夢》給出答案。 今日(28日),以城市治理為題材的紀錄片《城市夢》全國上映,近日影片在成都舉行首映禮,製片人戴年文、監製陳梁到場與觀眾分享電影的臺前幕後,並接受了凹凸鏡DOC的專訪。
  • 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ESPN Films和導演...
    體育作為社會發展的縮影的一部分,供紀錄片拍攝者觀察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經濟提供了一個窗口。30for30通過記錄和反思獲得了來自評論家和觀眾的好評,由此得以繼續存在,並有了第二個系列,目前整個30for30系列已經有了88部影片,獲獎的《辛普森:美國製造》即是其中一部。
  • 紀錄片我行我樂,我們將繼續召喚不安
    《我行我樂》的目的不是要覆蓋傳奇搖滾樂隊的成團史,也不是要推廣滾圈文化,我們看到基於紀錄片視角的音樂人日常,以及導演穿插在故事線索中的交流和漫談。他想擺脫種種風格,拍點「別的」,更加個人化,獨立性的東西。
  • 一場決定ICU親人去向的家庭會議,被這位導演拍成了紀錄片
    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曾這樣評價過這部《家庭會議》,而這種觀念記錄的表達方式又被紀錄片導演顧桃稱為是當下紀錄片作者應該去探索的角度。這部一鏡到底的66分鐘的影片是顧雪導演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在首作裡體現出這種探索性是很有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