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導演首次嘗試紀錄片,將呈現地下絲絨樂隊的故事

2021-01-08 好奇心日報

地下絲絨樂隊是活躍於 1960-1970 年代的著名美國搖滾樂隊,雖然商業上算不上成功,卻因為音樂上的實驗風格和虛無、極簡主義的價值觀成為了後來很多經典的啟蒙。關於樂隊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有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評述:「每個買了那三萬分之一專輯的人,都組了自己的樂隊。」

今年是專輯發行 50 周年,而關於這支樂隊的故事也要被搬上銀幕了。負責執導這部紀錄片的,是《卡羅爾》的導演託德·海因斯。

這不是海因斯第一次操作音樂相關的電影,早在近 20 年前,他就自編自導了以 1970 年代華麗搖滾為背景的劇情片《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0 年前,他自編自導了關於鮑勃·迪倫半傳記、半劇情風格的電影《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不過這是他第一次執導紀錄片電影。他將和老搭檔、《卡羅爾》的製片人 Christine Vachon 和製作公司 Killer Films (同時也是《我不在那兒》的製作方)再次合作。

圖片來自:《滾石》雜誌

談到這部還沒有定名的紀錄片時,海因斯表示電影會「依賴安迪·沃霍爾的電影以及實驗性電影的風格」。在海因斯看來,美國正在丟失電影的實驗性。

1966 年,沃霍爾在自己的工作室 The Factory 中和導演 Paul Morrissey 拍攝了一部名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A Symphony of Sound》的電影。一小時長的電影記錄下了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排練的場面。

波普藝術家沃霍爾曾短暫擔任過地下絲絨樂隊樂隊的經紀人。樂隊在作品中不斷重複的簡單和弦、歌詞無疑受到了沃霍爾商業藝術思想的薰陶。在沃霍爾的引薦下,德國歌手妮可被推到了樂隊面前,雙方由此共同演繹了後來成為經典的《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專輯封面上的香蕉也是出自沃霍爾的手筆。

不拘一格、打破界限的人是海因斯電影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角色,無論是模糊性別界限(《天鵝絨金礦》)還是衝擊保守道德觀念(《遠離天堂》)。從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土壤中出來的地下絲絨樂隊延續了這樣的角色脈絡。不過擺在海因斯面前的一個挑戰是,歷史上關於這種隱秘的樂隊留存的影像資料並不多。樂隊的靈魂人物婁·裡德於 2013 年去世。

《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專輯中大部分的詞都是裡德寫的。專輯歌詞中的毒品、賣淫和性虐待等元素一度引起過爭議。不過,在喜歡閱讀雷蒙·錢德勒、艾倫·金斯堡等人作品的裡德看來,把這些粗糙露骨的元素和搖滾結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說:「這些都是你可能讀到的東西,為什麼你就不能用聽的?既然讀的時候感到愉悅,搖滾起來也會讓你獲得樂趣。」

海因斯說會通過大量調查收集文獻和視覺材料,並會對樂隊仍然在世的成員進行採訪。電影還會表現出 1960 年代光怪陸離的藝術背景。

題圖來自:《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封面

相關焦點

  • [圖]蘋果已購買託德·海恩斯紀錄片《地下絲絨樂隊》全球發行權
    蘋果今天宣布,已經購買了知名導演託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紀錄片《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全球發行權
  • 地下絲絨樂隊
    「地下絲絨」樂隊最初成員包括勞·瑞德(LOU REED,主唱,1942年3月2日生於紐約)、約翰·凱爾(JOHN CALE,中音小提琴手、貝司手和鍵盤手,生於1940年3月9日)、斯特林·莫裡森(Sterling Morrison,吉他手)和莫林·塔克(Maureen Tucker,貝司手)。瑞德大學退學後開始歌曲創作。
  • 地下絲絨樂隊的主唱詩集 4 月出版,這是他離開的第五年
    (Do Angels Need Haircut)》將由紐約公共圖書館和 Anthology Editions 合作出版。書中包括12首詩歌、短篇故事、攝影作品,還有一段他生前在紐約東村聖馬可教堂的詩朗誦。除了地下絲絨樂隊《The Murder Mystery》的歌詞和其他兩首小範圍內發表的詩歌,其餘均是首次進入公眾的視野。《天使需要理髮嗎?》
  • —悼「地下絲絨」樂隊主唱
    但是,嗨,盧,你將永遠走在狂野之地(WalkOnTheWildSide),每一日都將是完美的一天。」  英國音樂製作人大衛·鮑伊說:「他是一位大師。」地下絲絨  裡德1942年出生於紐約,在長島長大。當他長到10多歲時就喜歡上了搖滾樂,曾經在多個高中樂隊中擔任吉他手。少年時期,裡德曾因同性戀傾向而被迫接受過電擊「治療」。
  • 專訪於光中:從小有導演夢 跨行紀錄片拍西山樂隊
    從音樂人跨足到紀錄片導演,余光中表示,自己本身是電影系畢業,從小就懷有導演夢,大三的時候還曾拍攝過電影《陽春老爸》,當時的導演是王童、攝影師是李屏賓、收音是杜篤之、編劇是蔡明亮,大家後來都進入電影圈發展。
  • Blur樂隊強檔出擊 搖滾旅程紀錄片本月上架
    將樂隊定名為Blur的四人,在1991年以發行的第二首單曲《There's No Other Way》之後,在英國搖滾樂壇宛如野火燎原,強勢入侵各大排行榜,緊接著在同年發行的首張專輯《Leisure》,更讓指針性音樂雜誌《Q》將他們譽為「最受期待的明日之星」!之後在199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Modern Life Is Rubbish》,也雙雙獲得《Q》及《NME》選為年度最佳五十張專輯之一。
  • 科學網—「地下絲絨」隨風飄落
    搖滾樂壇的「地下絲絨」在這個秋天隨風飄落。 10月27日,地下絲絨樂隊主唱兼吉他手盧·裡德(Lou Reed)去世,享年71歲。音樂製作人Brian Eno曾說,地下絲絨的首張專輯在最初5年只賣出了3萬張,但每個購買它的人後來都成立了自己的樂隊。 這一評價也許言過其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包括U2、涅槃在內的眾多著名樂隊都曾從盧·裡德的音樂中汲取過豐富營養。他的Perfect Day(《完美的一天》)作為電影《猜火車》的插曲,更是廣為人知。
  • 前地下絲絨主唱盧·裡德遺作即將出版,收錄12首未發表詩作
    一書收錄了裡德的12首詩,其中只有3首已發表作品——一首是地下絲絨樂隊的歌詞,另兩首隻在小型詩歌雜誌上刊登過。隨書一同發布的,還有盧·裡德1971年在紐約的聖馬克教堂朗誦詩作的錄音,當時著名「垮掉派」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身處聽眾之中。據出版方Anthology Editions表示,詩集還收錄了盧·裡德和其他一些來自那個時代的照片。
  • 那張地下絲絨為Andy Warhol而重聚創作的傳世專輯
    打從小提琴家/多樂器演奏家John Cale於1968年9月退出起,地下絲絨樂隊便再也不是原來那支地下絲絨了。由於和Lou Reed的鬧劇愈演愈烈,Cale的離開正因後者向樂隊其他成員發出「一山不容二虎」的最後通牒,同時解聘了樂隊經紀人Andy Warhol。
  • 獨立音樂紀錄片《偶像》,現實主義下的「先鋒日記」
    布衣樂隊的搖滾之路在中國很獨特,吳寧越笑道,「民謠圈嫌棄我們,說我們是搞搖滾的,搞搖滾的嫌棄我們,說我們是搞民謠的。」 但我們是23年自己獨立走出來的一條小路,我們就是布衣。布衣在「三年巡演計劃」最後這年,首次嘗試了「老帶新」模式,寧夏新金屬樂隊四暗刻做了布衣巡演7站的暖場嘉賓。
  • 《地下絲絨》50歲,首首經典
    1967年開始,每年一專的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第三年發布了他們的同名專輯。《地下絲絨》(沒有妮可!不是大香蕉!)裡有10首歌,有些保留了地下絲絨的招牌風格,有些略微調整做出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一如既往的,我們不談商業反響,只談能否讓人覺得餘音繞梁。
  • 他締造了地下絲絨的傳奇,反叛了整個搖滾圈,今天76歲了…
    這張圖就是地下絲絨樂隊的第一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後文簡寫為V.U.& Nico),圖片出自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之手。安迪沃霍與Lou Reed這張最能代表地下絲絨的專輯可謂是個奇蹟。不僅封面圖是波普藝術的代表,這張專也是無數搖滾英雄的啟蒙。
  • 紀錄片我行我樂,我們將繼續召喚不安
    總導演王大維在二手玫瑰分集《萬人之路》中選擇多條線索同時進行,增加了散文化的敘事方法,以及個性利落的視覺效果,如同生猛而不加詮釋的搖滾樂一樣,導演進行了偏離規範的嘗試。《我行我樂》的目的不是要覆蓋傳奇搖滾樂隊的成團史,也不是要推廣滾圈文化,我們看到基於紀錄片視角的音樂人日常,以及導演穿插在故事線索中的交流和漫談。他想擺脫種種風格,拍點「別的」,更加個人化,獨立性的東西。
  • 國內首部互動紀錄片是怎麼出現的?策劃人揭秘導演功課
    2020年5月13日,「雲講堂、真力量——疫情期間高校教學與紀實傳播聯合創新計劃」舉辦了壓軸講座,由優酷新上線的我國首部互動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的總策劃、總導演董浩珉作為主講嘉賓,探討創作中從觀念的生發到創作技術的實現等一整套導演功課,揭秘了這一帶有時代創新性的歷史類互動紀實作品
  • 地下絲絨VS感恩之死:50歲的搖滾樂邪典之王
    在50年前的這個月,搖滾史上最有影響的兩支Cult樂隊相繼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輯,這兩支樂隊也許不是最知名的搖滾樂隊,但一切獨立搖滾、地下搖滾都可追根溯源於此——這也是感恩之死The Grateful Dead和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這兩支「邪典」樂隊的偉大之處。
  • 地下絲絨主唱婁-裡德:無法阻止的傳奇
    點擊進入鳳凰美女音樂秀場美國搖滾音樂人、「地下絲絨」樂隊主唱兼吉他手,2013年10月27日在美國紐約去世,71歲盧-裡德(Lou Reed)的一生像一出連綿不斷的精彩長劇,桀驁、狂野、絕望是最佳註解。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把真實的武漢呈現給世界,消除偏見
    而去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獲坎城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的評分也只有8.7分。「雖然我跟是枝裕和導演沒有見過面,但是他也曾經拍攝過紀錄片,我們算是一個圈子裡的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竹內亮回憶,以前在日本拍攝紀錄片時,他用的攝影師也跟是枝裕和合作過,「我想我們的創作理念是一樣的,就是通過作品來反映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 斯科塞斯將第12次執導音樂片,聚焦「紐約娃娃」樂隊
    新京報訊 美國當地時間7月7日上午,Showtime Documentaries電影公司宣布,馬丁·斯科塞斯將執導一部聚焦朋克樂隊先驅「紐約娃娃」的成員大衛·約翰森的紀錄片。與斯科塞斯合作多年的剪輯師大衛·特德斯基將與斯科塞斯共同導演。該紀錄片尚未命名。
  • 百度首次完整披露創業史 紀錄片《二十度》即將上映
    9月21日,百度宣布創業20周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將上線。紀錄片將重點講述百度20年的創業歷程,揭秘百度堅持技術信仰背後的故事。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技術早已成為百度的標籤。被譽為中國網際網路「黃埔軍校」的百度,擁有怎樣一支強大的技術團隊?20年來,有哪些不為認知的故事?觀眾都能通過這部紀錄片一窺究竟。
  • 周浩、楊荔鈉、趙琦、範儉:紀錄片導演的自我革新
    當紀錄片業內老炮再次相聚時會聊些什麼,導演們又如何看待並反思自我成長?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特邀請周浩、楊荔鈉、趙琦、範儉導演,策劃《名導派對:紀錄片導演的自我革新》主題論壇,該內容將於17日上線優酷,四位導演將一同探討紀錄片創作所面臨困境,與各自在尋找出路上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