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絲絨樂隊是活躍於 1960-1970 年代的著名美國搖滾樂隊,雖然商業上算不上成功,卻因為音樂上的實驗風格和虛無、極簡主義的價值觀成為了後來很多經典的啟蒙。關於樂隊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有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評述:「每個買了那三萬分之一專輯的人,都組了自己的樂隊。」
今年是專輯發行 50 周年,而關於這支樂隊的故事也要被搬上銀幕了。負責執導這部紀錄片的,是《卡羅爾》的導演託德·海因斯。
這不是海因斯第一次操作音樂相關的電影,早在近 20 年前,他就自編自導了以 1970 年代華麗搖滾為背景的劇情片《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0 年前,他自編自導了關於鮑勃·迪倫半傳記、半劇情風格的電影《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不過這是他第一次執導紀錄片電影。他將和老搭檔、《卡羅爾》的製片人 Christine Vachon 和製作公司 Killer Films (同時也是《我不在那兒》的製作方)再次合作。
圖片來自:《滾石》雜誌
談到這部還沒有定名的紀錄片時,海因斯表示電影會「依賴安迪·沃霍爾的電影以及實驗性電影的風格」。在海因斯看來,美國正在丟失電影的實驗性。
1966 年,沃霍爾在自己的工作室 The Factory 中和導演 Paul Morrissey 拍攝了一部名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A Symphony of Sound》的電影。一小時長的電影記錄下了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排練的場面。
波普藝術家沃霍爾曾短暫擔任過地下絲絨樂隊樂隊的經紀人。樂隊在作品中不斷重複的簡單和弦、歌詞無疑受到了沃霍爾商業藝術思想的薰陶。在沃霍爾的引薦下,德國歌手妮可被推到了樂隊面前,雙方由此共同演繹了後來成為經典的《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專輯封面上的香蕉也是出自沃霍爾的手筆。
不拘一格、打破界限的人是海因斯電影作品中反覆出現的角色,無論是模糊性別界限(《天鵝絨金礦》)還是衝擊保守道德觀念(《遠離天堂》)。從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土壤中出來的地下絲絨樂隊延續了這樣的角色脈絡。不過擺在海因斯面前的一個挑戰是,歷史上關於這種隱秘的樂隊留存的影像資料並不多。樂隊的靈魂人物婁·裡德於 2013 年去世。
《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專輯中大部分的詞都是裡德寫的。專輯歌詞中的毒品、賣淫和性虐待等元素一度引起過爭議。不過,在喜歡閱讀雷蒙·錢德勒、艾倫·金斯堡等人作品的裡德看來,把這些粗糙露骨的元素和搖滾結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說:「這些都是你可能讀到的東西,為什麼你就不能用聽的?既然讀的時候感到愉悅,搖滾起來也會讓你獲得樂趣。」
海因斯說會通過大量調查收集文獻和視覺材料,並會對樂隊仍然在世的成員進行採訪。電影還會表現出 1960 年代光怪陸離的藝術背景。
題圖來自:《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