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地下絲絨為Andy Warhol而重聚創作的傳世專輯

2020-12-12 DAZEDOFFICIAL

打從小提琴家/多樂器演奏家John Cale於1968年9月退出起,地下絲絨樂隊便再也不是原來那支地下絲絨了。由於和Lou Reed的鬧劇愈演愈烈,Cale的離開正因後者向樂隊其他成員發出「一山不容二虎」的最後通牒,同時解聘了樂隊經紀人Andy Warhol。如此勢態,直接導致了這支美國最有影響力樂隊的核心創作者關係的決裂,隨即Lou Reed也在兩年後宣布單飛。

Song for Drella1990

接下去幾年時間裡,三人關係愈加惡化。Andy Warhol對Lou Reed心懷怨恨,而歌手更曾在波普藝術家遭遇槍擊受傷後,斷然拒絕前往醫院探視。雖然貌似神離的地下絲絨成員Lou Reed、John Cale和Nico在1972年於巴黎Bataclan劇院再度重聚,但這次演出更像推著樂隊陷進墳土的墓志銘,而並非嶄新的開始,那也是Lou Reed與Nico的同臺絕唱。時隔12年的MTV頒獎典禮上,得知自己被安排在Warhol旁邊後,Reed刻意選擇了迴避,這成了二人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相遇。

Andy Warhol為地下絲絨設計的首張專輯封面

恰逢White Light / White Heat發行後的第二十年,Andy Warhol接受膽囊切除手術住進了紐約醫院,緊接著病發離世,享年58歲。這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消息迅速傳遍了紐約城,甚至震驚了整個世界。而對於同Warhol交惡的Lou Reed來說,這或許是關係和解的最佳時刻了。前者的追悼會被安排在幾天後的曼哈頓聖派屈克大教堂內舉行,Reed聯繫了昔日夥伴John Cale,商討合作的想法,向剛剛與世長辭的「導師」致敬。

Songs for Drella最終於1990年4月11日發行。無論Lou Reed還是John Cale,專輯的水準都堪稱二人職業生涯中的光輝之作。在它誕生的三十周年之際,Dazed向大家介紹這張專輯的恆久寓意——與三位巨匠相關的最終音樂項目。

專輯Song for Drella

「這是一支名叫『地下絲絨』的搖滾團體。」歌曲Style It Takes中,John Cale輕聲吟唱道。那一刻的感覺就像是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這支極具傳奇性的藝術搖滾樂隊,在解體後二十年涅槃重生。雖然並沒有以樂隊的名義發行專輯,但裡面的曲目卻最大程度地傳遞了他們的聲音和精神,這必然是「地下絲絨」最強創作力的經典回顧。

由緊湊和弦鋪墊的WorkStarlight會讓人立刻想起I’m Waiting for the Man一曲的喧囂,而Images則喊出了震耳欲聾的前衛反饋,正如European SonWhite Light / White Heat那樣;Style It TakesHello It's Me重啟了地下絲絨經典名曲Sunday MorningStephanie Says的編曲,慵懶的吉他和浪漫的提琴交織;A Dream的敘事風格則延續了The GiftSmalltown裡輕快的鋼琴旋律,輕描淡寫地再次譜寫了I’m Sticking With You式的童謠;I Believe關聯了樂隊早前的Andy’s Chest一曲中提及的事件——Valerie Solanas於1968年槍襲Warhol。

儘管二人單飛後的早期流行作品均廣受好評(Reed的Transformer、Cale的Paris 1919)以及前衛的實驗音樂(Reed的Metal Machine Music、Cale的Church of Anthrax),哪怕過渡到80年代,他倆依然被認為保持著自己強勁的音樂人身份,可Songs for Drella絕非是件效仿過去的複製品,相反地,它更像Lou Reed和John Cale經過二十年的思考和提煉,讓彼此重回正軌,不再擔心出現任何偏離拐彎。

與地下絲絨樂隊時期相較有異的是,專輯中沒有攝入鼓聲的編排,但Lou Reed出色的吉他伴奏和John Cale穩健的鋼琴旋律填補了這一空缺。由於彼此關係緊張,他倆並未在整個過程中相互呼應,因此專輯的最重要元素全都聚焦在了歌詞上。

曾經親密無間的三人

Songs for Drella的目的是根據Lou Reed、John Cale對Andy Warhol的回憶,才製作出的搖滾專輯。在一首歌曲的周期內,按時間軸線敘述三人關係,藉此譜寫波普藝術家的生平事,是最令他們滿意的方式了。

其中幾首歌,更是以Andy Warhol本人的視角來演繹,包括Style It Takes,探討了他和Lou Reed早期相識的場景,並用一系列Warhol的實驗電影作結尾。相比之下,Open House則寫出了Warhol住在曼哈頓酒吧上方公寓裡的私人生活。

與此同時,It Wasn’t Me表達了Andy Warhol拒絕為用藥過量致死的Edie Sedgwick負責。這位曾在60年代中期,頻頻現身Warhol派對場所和創意工作室the Factory的模特兼it Girl,也隨著歌中所唱的「I never said stick a needle in your arm and die…You’re killing yourself, you can’t blame me」流逝。

Andy Warhol與Lou Reed

「Drella」是Warhol在the Factory時期的綽號,它源自吸血鬼德古拉伯爵(Dracula)與灰姑娘辛德瑞拉(Cinderella),暗示藝術家對雙重性格的偏愛。但Warhol似乎並不喜歡這一綽號——專輯名稱反而突出了他和Lou Reed之間未能真正和解的矛盾。

他倆的摩擦在Work中得到了清晰的闡釋,Lou Reed強調了與Warhol在工作中的複雜關係。「他說我懶惰,我反駁自己尚且年輕。」Reed鏗鏘有力地唱著,這首曲子伴隨激化矛盾的歌詞逐漸邁向高潮,營造出緊張的氛圍。「我當場炒了他魷魚,而他急紅著臉罵我是只老鼠。」正是打破兩人關係的流言蜚語,串聯起了整張專輯的敘事背景。

A Dream是根據Andy Warhol日記裡的文字改編為朗誦形式。曲中歌詞涉及Lou Reed和John Cale,但提及前者明顯要比其他樂隊成員聽起來更加刺耳:「你知道我討厭Lou,也確實如此。」Warhol的內心獨白通過Cale的嘴念了出來。

最後他們選擇以Hello It’s Me(Lou Reed向沃霍爾的致辭)結尾。「很抱歉,我質疑你的好意/我真的想念你。」Reed莊重而渾厚的聲音唱道,「再見,Andy。」這是整張專輯裡最悽美、最纏綿的時刻。Lou Reed的這段演講,也再次跟我們確認了二人陷入困境的感情,雖然註定永遠無法和解,卻會以持久的愛和尊重結束。

地下絲絨樂隊

1990年發行Songs for Drella時,當評論家和歌迷在為地下絲絨的重聚感到欣喜時,雖然Lou Reed立刻駁斥了這群人的主張,但而後和John Cale設立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與聖安娜教堂的演出,證明了他對該想法的默許。

不過,滿懷期許的歐洲人就要幸運得多了。1990年6月,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為Andy Warhol舉辦了一場帶有Songs for Drella現場演出的展覽,另外兩位地下絲絨樂隊的創始成員Maureen Tucker和Sterling Morrison登臺獻唱了Heroin。這是經典陣容四名成員22年來的首次同臺。1992年,地下絲絨樂隊重組排練,翌年宣布開啟歐洲巡演。

為期六周重組還是無法緩解成員之間的矛盾。在巴黎現場的專輯發行時,由於Lou Reed不願在經濟收入方面妥協,原計劃內的MTV Unplugged與美國巡演均被迫取消。而Sterling Morrison於1995年的逝世,讓一怒之下的John Cale發誓不再與Reed繼續合作,也使那成了地下絲絨樂隊的最後一次團聚。

John Cale的Words for the Dying專輯

發行Songs for Drella之後,John Cale立即與Roxy Music的前成員Brian Eno走進錄音室。這位氛圍音樂先驅在70年代中期曾參與不少Cale的作品製作,後者則為Eno的專輯Another Green World中演奏提琴投桃報李。而在前一年,Eno就已為John Cale操刀了1989年亮相的專輯Words for the Dying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由於Brian Eno的鼓機與合成器出色地烘託了John Cale的鋼琴和提琴,讓Cale的作品達到了Songs for Drella級別的卓越品質。他們共同承擔起人聲的部分——事實上,這是自1977年Before and After Science以來,Eno首次在流行樂專輯中獻唱。歌曲Spinning Away或許是這兩位音樂家那段十年周期裡最優秀的作品了。

就像Songs for Drella一樣,兩位合作者間的緊張情緒使專輯Wrong Way Up的製作有些黯然失色。這在原始封面的設計上就能窺探到端倪,Brian Eno和John Cale被五把匕首硬生生地分割開來。專輯名本身也映射了他倆不兼容的創意。多年後的訪談中,Eno將Cale描述為「遺失在海洋中的才情爆破」,而Cale則駁斥說「我沒弄清與Brian合作的概念」。兩位音樂人永遠不會再以這種的方式繼續合作了。

沒有Andy Warhol就沒有地下絲絨樂隊

成為藝術創新的催化劑,是形容Andy Warhol一生最恰當的涵蓋。這位波普藝術大師,不僅引領了美國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的現代藝術運動,還發起了20世紀最具顛覆性的音樂團體——地下絲絨樂隊。即便三位核心成員的關係從未穩定過,哪怕Warhol的離世只是短暫地刺激了地下絲絨的重聚,可他們留給世人的遺產卻依舊璀璨!

Dazed Digital

專題編輯:IDONGIVEA_

英文原文:James Balmont

排版:Kim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地下絲絨樂隊
    「地下絲絨」樂隊最初成員包括勞·瑞德(LOU REED,主唱,1942年3月2日生於紐約)、約翰·凱爾(JOHN CALE,中音小提琴手、貝司手和鍵盤手,生於1940年3月9日)、斯特林·莫裡森(Sterling Morrison,吉他手)和莫林·塔克(Maureen Tucker,貝司手)。瑞德大學退學後開始歌曲創作。
  • —悼「地下絲絨」樂隊主唱
    「地下絲絨」樂隊以裡德為中心,在保留搖滾樂原有的特點的基礎上,突破束縛,以上世紀60年代的紐約真實生活為素材,再加入前衛藝術元素,從而將搖滾樂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們在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經常創作出之前幾乎無人涉及的題材,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赤裸裸的世界。裡德在他歌曲中,拉長了音調,用一种放蕩不羈的厭世口吻,聲嘶力竭地談論著吸毒和性泛濫。
  • 地下絲絨主唱婁-裡德:無法阻止的傳奇
    他和他的「地下絲絨」樂隊(Underground Velvet)在上世紀60年代的璀璨搖滾群星裡並非最閃耀的一顆,卻影響了之後整整五十年的搖滾樂走向,並成為那一代最具影響力的歌手與詞曲作者之一。美國當地時間10月27日,盧-裡德在紐約長島的家中去世,死因為肝功能衰竭,享年71歲。今年4月,裡德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並自豪地宣稱:「我是現代醫學、物理及化學的成功受益者。
  • 地下絲絨在搖滾史上有多偉大?聽聽這張黃色香蕉就知道了
    如果你了解當代藝術,那你一定聽過「 極簡主義」。於是地下絲絨的一切偉大,就都要從這四個字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拉蒙特·楊這個極簡主義代表人物的美國古典音樂家,搞了一個名為「theatre of eternal music」的音樂計劃。極簡主義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現。
  • 科學網—「地下絲絨」隨風飄落
    搖滾樂壇的「地下絲絨」在這個秋天隨風飄落。 10月27日,地下絲絨樂隊主唱兼吉他手盧·裡德(Lou Reed)去世,享年71歲。音樂製作人Brian Eno曾說,地下絲絨的首張專輯在最初5年只賣出了3萬張,但每個購買它的人後來都成立了自己的樂隊。 這一評價也許言過其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包括U2、涅槃在內的眾多著名樂隊都曾從盧·裡德的音樂中汲取過豐富營養。他的Perfect Day(《完美的一天》)作為電影《猜火車》的插曲,更是廣為人知。
  • 地下絲絨樂隊的主唱詩集 4 月出版,這是他離開的第五年
    除了地下絲絨樂隊《The Murder Mystery》的歌詞和其他兩首小範圍內發表的詩歌,其餘均是首次進入公眾的視野。《天使需要理髮嗎?》封面 ,來自 Anthology Editions這些作品寫於 1970 年他離開地下絲絨樂隊後的半年時間,期間他回到了父親的會計公司工作,拿著 40 美元一周的薪水(相當於今天的 250 美元左右)。
  • 他締造了地下絲絨的傳奇,反叛了整個搖滾圈,今天76歲了…
    Lou Reed可能有些朋友們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那也沒關係,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地下絲絨樂隊(Velvet Underground)的吉他手/主唱。還不夠?那我們來看張專輯封面圖:《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這根大香蕉應該很多人都有印象了吧?
  • 《地下絲絨》50歲,首首經典
    1967年開始,每年一專的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在第三年發布了他們的同名專輯。《地下絲絨》(沒有妮可!不是大香蕉!)裡有10首歌,有些保留了地下絲絨的招牌風格,有些略微調整做出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一如既往的,我們不談商業反響,只談能否讓人覺得餘音繞梁。
  • 前地下絲絨主唱盧·裡德遺作即將出版,收錄12首未發表詩作
    前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主唱、美國著名搖滾唱作人盧·裡德2013年10月因病逝世,至今已近5年。然而就在他76歲誕辰之際(3月2日),他的歌迷迎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一本收錄了盧·裡德未發表詩作的文集即將在4月出版,書名為《天使需要理髮嗎?》(Do Angels Need Haircuts?)。
  • 地下絲絨VS感恩之死:50歲的搖滾樂邪典之王
    在50年前的這個月,搖滾史上最有影響的兩支Cult樂隊相繼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輯,這兩支樂隊也許不是最知名的搖滾樂隊,但一切獨立搖滾、地下搖滾都可追根溯源於此——這也是感恩之死The Grateful Dead和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這兩支「邪典」樂隊的偉大之處。
  • 《卡羅爾》導演首次嘗試紀錄片,將呈現地下絲絨樂隊的故事
    地下絲絨樂隊是活躍於 1960-1970 年代的著名美國搖滾樂隊,雖然商業上算不上成功,卻因為音樂上的實驗風格和虛無、極簡主義的價值觀成為了後來很多經典的啟蒙。關於樂隊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樂隊和妮可》,有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評述:「每個買了那三萬分之一專輯的人,都組了自己的樂隊。」
  • 憑藉這張專輯,齊秦首奪金曲獎最佳男歌手
    這張專輯可能是齊秦九十年代最為出色的一張專輯。且不說同名主打曲《絲路》與傳世金典《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當時還未出道的熊天平就為齊秦送上《夜夜夜夜》與《火柴天堂》這兩首超級大禮。 而在音樂之外,《絲路》專輯也噱頭十足。當時已經淡出演藝圈的王祖賢再度出山,特意為男友拍攝歌曲《懸崖》的MV。
  • 金曲歌后曹雅雯第八張全創作專輯《自本》為出道十年寫下裡程碑
    距離上張專輯近兩年時間,金曲歌后曹雅雯即將在11/27發行個人第八張全創作專輯《自本》, 如同名稱「自本」意即臺語的「原我、真我」之意,這張專輯堪稱是出道十年的曹雅雯回歸真實自我之作,唱功獲得金曲獎肯定的她把多年累積的音樂經驗化為創作能量,不但一口氣包辦詞曲創作,還特別跑去學習編曲、錄音工程精進自己專業能力,此外更親自下海全程參與專輯十首歌製作
  • 戴荃首張全創作專輯《悟空》數字實體同步發售
    網易娛樂5月17日報導 5月15日,新國風代表,唱作人戴荃的首張個人全創作專輯《悟空》線上線下同步推出,12首誠意力作終於全部揭開面紗。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四首先行發布的主打歌《君是山》、《江湖晚》、《哪吒》和7分22秒的「初心版」《悟空》,目前已獲得眾多數位音樂平臺和全國百家電臺DJ的重磅推薦。
  • 地下絲絨與妮可丨姍姍來遲的理解與欣賞
    但輕鬆的氛圍並不能改變《周日清晨》是命題作文的事實:樂隊需要一首歌來完成《地下絲絨與妮可》。湯姆·威爾森在聽了前兩次錄音的樣帶後,認為這張專輯缺少一首有實力的潛在的單曲。威爾森讓裡德為妮可的嗓音專門寫一首歌,他認為她的比勞的嗓音更容易推銷。他不是唯一這樣認為的人,正是保羅·莫裡西對勞·裡德作為樂隊主唱的能力的疑慮,將妮可引入了樂隊。
  • 貳佰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嘿,抬頭!》 正式發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專輯封面&nbsp&nbsp&nbsp&nbsp搜狐娛樂訊 各位,久等了,貳佰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嘿,抬頭!》於今日正式上線。
  • 翻看整個搖滾史,只有這五張專輯可以被稱為神作
    Sgt裡面沒有一首冠軍單曲但這正好體現了它的整體性,你甚至難以想像如果把其中一首曲子拿掉這張專輯會是什麼樣子,也難以想像這些歌放在其他地方來聽會是什麼樣子。聽這張專輯的過程就像是不斷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來回穿梭。至於它到底有多偉大,建議你在一個空閒的下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從頭到尾的把它聽一遍。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夏季音樂節7月開幕,地下絲絨樂隊會來
    7月1日-16日,24場音樂會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城市草坪音樂廣場登臺,繼續「為古典加料」。24場音樂會,有14場將通過澎湃、騰訊、優酷等視頻終端同步上演。剛發布節目單,MISA就在朋友圈引發大量刷屏,搶票之聲不絕於耳。開票5分鐘,開幕音樂會宣告售罄,開票15分鐘,地下絲絨樂隊五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亦告售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