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6月25日,是第30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眾所周知,我國總人口是14億,陸地國土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但是人均佔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歷來把糧食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14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為此,我國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並從法律層面從「基本農田」上升到「永久基本農田」,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
為了提高農民的種地積極性,國家從2016年開始實行耕地地力補貼,並且每年都會根據種地面積增減、種地農民性質等情況進行補貼對象、補貼金額等標準調整。那麼,到底什麼是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糧食補貼一樣嗎?恐怕很多人都想錯了。
其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糧食生產補貼具體內容基本相同,只不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是近年來有關農業補貼的一個新詞,就是原來的「農業三項」合併後的一種新型的耕地補貼。2016年國家全面推行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將以往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並且將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推進農業「三項補貼」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提高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將直接發放給農民。
這項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鈎,鼓勵創新方式方法,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引導農民綜合採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不露天焚燒秸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主動保護耕地地力,提高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自覺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藏糧於地」。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發放標準是多少?
由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標準由地方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的,所以,耕地地力補貼的發放標準在全國範圍內並不是統一的。筆者所在的家鄉2019年的補貼標準是每畝112元,今年的標準都說會上調,不過到現在還沒有最終確定。
耕地地力補貼的發放要求有哪些?
耕地地力補貼的發放要求主要有: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主動改善地力,鼓勵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佔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不再給予補貼。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採取財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補貼到戶,一般在每年的4月-5月開始登記,按照確權證書上的面積進行統計,在6月-8月底將會陸續發放補貼,農戶可憑有效證件去金融機構查詢領取補貼款。
今年在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戰略含義更加凸顯。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的特殊戰略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和命脈。
耕地保護,久久為功。讓我們倍加珍惜耕地資源,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為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保障。同時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讓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