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逛商場的兒童區,我都會驚嘆於各大玩具廠商為孩子們打造的五彩斑斕的玩具世界——大型玩具屋、電子農場、仿真遊樂場……數量之多,種類之廣,無不令人咋舌。
擺在貨架最顯眼位置的,往往是那些會發光、發聲、唱歌、旋轉甚至演繹小故事的電子玩具,它們爭奇鬥豔,幾乎吸引了孩子們全部的注意力。而我們所熟悉的傳統玩具,如積木、拼圖、動物玩偶等,則被安放在角落,頗受冷落。
作為言語語言治療師,玩具是我臨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常常有家長來問詢,希望我推薦一些「能幫助孩子學習語言」的玩具。
那麼,出於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角度,家長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玩具呢?
首先,家長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玩具只是工具,不是老師。
玩具的作用是吸引和保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參與互動,但玩具不能教孩子如何和人溝通。家長們要做的,是和孩子玩耍互動,通過互動中的語言和動作,幫助孩子學習溝通和語言技能。
比如:爸爸和小明一起玩積木。爸爸總是裝作拿不住積木,一次次地把積木掉在地上,並且用誇張的語氣說:「呀!掉了!」,逗得小明咯咯直笑。在這樣的遊戲互動中,小明鍛鍊了「共同關注」「輪流」等基本溝通能力,並且通過不斷重複的語言輸入,逐漸理解了動詞「掉」。
相信看到這裡,家長們已經可以判斷,上文中爸爸和小明的遊戲互動並不依賴於某種玩具,爸爸可以裝作掉了任何其他東西,互動依然是成立的。通過類似的遊戲互動,爸爸可以教小明聽懂更多的詞彙和句法,也可以教他如何表達需求、評論、抗議、發出指令、提出和回答問題,還可以教他如何通過手勢、面部表情、音調變化等表達情感,等等。
試想此時「教」小明的變成他最愛的電子玩具,即使它會念「ABC」,會讀唐詩,會講故事,小明能做的也只是單純的模仿,卻無法從互動中學習到這些語言的意思和用法。
因此,家長們在選擇互動玩具時的一大原則是:選擇互動性高的傳統玩具。
現代生活中,電子玩具對兒童發育的影響引起了很多關注。我們經常能看到無數電子玩具的廣告,承諾那些玩具能教會孩子ABC,數字,形狀以及其他看似重要的學前技能。事實真是如此嗎?這些玩具真的能對孩子學習說話有幫助嗎?
我們曾經分享過美國兒科學會的一項對比研究。研究表明,相較於電子玩具,傳統玩具(例如積木,玩偶,拼圖,紙質繪本,簡單的玩具車和球)能讓家長和孩子進行更好的互動,而這些互動能夠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語言和其他相關技能。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在餐廳或其他公眾場合,父母給孩子玩電子設備,希望孩子安靜下來。這些設備儘管標榜自己是「教育性的電子玩具或APP」,但如果孩子始終一個人安靜地玩,又怎麼能從這些電子遊戲中學習語言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玩具越簡單,越「不搶戲」,父母和孩子在遊戲互動中的花樣就越多。孩子可以發揮想像力,用自己的方式來玩這些玩具——誰說積木一定要搭高高?孩子可以把積木排成一排,當做小火車開走!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則是跟從孩子的玩法,提供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幫助孩子邊玩邊學。(跟從孩子玩法的具體講解與示例,請參見《孩子會玩才能會學——如何通過遊戲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能引發更多互動和創造力的玩具,才是我們需要的,有些 「玩具」甚至不需要從商店裡買,比如空箱子或是家裡餐具器皿,都能成為孩子最喜歡的玩具。
了解了大原則,我們再來考慮:具體選擇什麼玩具,怎麼玩?
不同的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側重點不同,在選擇玩具和玩法時,家長們可以遵循以下步驟:
如果孩子還未開口說話,語言理解詞彙量以常見的物品、玩具、人物等名稱為主,那麼家長可能需要在拓展名詞詞彙的基礎上,適當加入常見的動詞和形容詞。
如果孩子已經處於詞組期,會用2-3個詞組成詞組和句子,也能聽懂2-3步的複雜指令,則可以在遊戲互動中適當加入一些常用的簡單句法,如「先……,後……」,「雖然……,但是……」,「如果……,就……」等。
對於語言發展面臨落後的孩子,則應由專業人士為孩子進行全面的語言評估,制定出符合孩子語言發育進程和特點的康複方案,由家長配合開展家庭訓練。
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語言學習目標,列一個具體的詞彙和句法列表。如果列表上有食物的名稱,那麼可以和孩子玩切菜、炒菜等和廚房相關的過家家遊戲;如果列表上有「你好」「再見」等社交語言,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開門關門,或者模擬上幼兒園的過家家遊戲;如果列表上有常用動詞,那麼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需要動起來的遊戲,比如推車、踢球、做體操等。
有了前面兩個步驟,第三步——選擇具體的玩具就變得十分容易了。如果要玩廚房遊戲,家長們可以選擇玩具蔬菜、水果、餐具、廚具等;如果要玩開關門或模擬上幼兒園遊戲,可以選擇玩具屋,小教室,小操場等;如果要玩動起來的遊戲,則可以選擇玩具車、玩具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