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裝備是陽光,我們就是花朵,失去了陽光的花朵,很快就會失去鮮豔,直至枯萎。
——莎士比亞
古今中外的無數戰爭,只有擁有了良好的武器裝備,才可以快速的贏得勝利。《漢書》寫:漢朝時期的打擊匈奴,之所以能夠取得關鍵性的勝利,最重要的還是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昔日的汗血寶馬來到內地,從而提升了當時的戰馬質量,也讓軍隊在作戰當中能夠勇猛無敵。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武器裝備對於戰爭的勝利是多麼重要。在日本對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時,就是欺負我們的裝備弱,用3噸豆戰車就輕鬆得勝出,我方作戰人員就是沒法。
豆戰車
在整個二戰當中,日本始終是做一個侵略者,進攻大規模亞洲國家。日本戰無不勝的秘訣就在於在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的豆戰車。在二戰當中,日本陸軍所擁有的武器裝備其實並不是多麼先進,特別是那些裝甲車輛,跟英美等國的簡直無法相比。日軍所擁有的豆戰車就是一種非常輕的裝甲車輛,行走時非常費勁,戰鬥力也極其有限,不過就是憑藉這一種性能低劣的戰車,日本軍隊佔領了很多國家。
日本所擁有的豆戰車最主要的類型就是94式超輕型坦克,這是日本上世紀30年代生產的一款主力戰車,產量823輛。以如今的武器裝備來看,這種裝甲車體積特別小,僅僅只能讓兩個人乘坐,長度3.36米,寬度1.63米,一個成年男子站在上面還得彎著腰。
這款裝甲車的厚度是8~12毫米,重量在3.45噸,在上面架上6.5毫米的機槍,也恰恰夠用。這樣的戰車,如果放在當時的歐洲戰場,瞬間就會被秒成渣渣。畢竟當時的蘇聯軍工業發達,日本要用這種輕型裝甲車進行對抗的話,勝算基本上不可能。
「豆戰車」的威力
日本所設計的這種小小的豆戰車,威力其實並沒有多大。這種裝甲車平時也只能對付步兵,對手不用開著坦克來與之對打,幾輛裝甲車過來的話豆戰車也是無法擊穿的。豆戰車的裝甲只能防禦比較小的子彈和彈片,不能與火炮較量,12.7毫米口徑的機槍就可以將這種裝甲車輕鬆擊穿。炸藥包或者是普通的手榴彈就可以輕鬆搞定。在二戰當中,曾經也出現了7.92毫米子彈由觀察孔射入車內造成駕駛人員死亡的情況。
就是這種手榴彈和炸藥包就可以輕鬆搞定的裝甲車,在亞洲戰場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戰勝,這就讓人有點好奇了。豆戰車雖然極其的脆弱,但是它的對手更加脆弱。在二戰的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的武器裝備非常差,比較大型的裝甲車和坦克數量也極其少,就算是有的話,也基本上是從敵方手裡奪過來的。所以在當時,我國解放軍手裡的武器特別少,很多士兵面對著這種輕型的裝甲車也是沒有絲毫對付的辦法。
所以在當時,我國解放軍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這種輕型裝甲車搏鬥。日軍的戰車進入中國途徑內,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很多老百姓都被駕駛這種戰車的人殺死。在南京和武漢多地的戰役中,日本所擁有的豆戰車也發揮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中國人面對「豆戰車」
豆戰車是一種比較心情小巧的裝甲車,與坦克和其他大型的裝甲車不能相比。就是這一種在現代人看來非常差勁的武器裝備,在抗戰年代當中,竟然所向披靡,在我國武漢和南京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提到這些,我們心中就是有一種無法難言的痛。30萬人的生命,在一夜之間消失,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無數少女香消玉隕,無數少年魂歸冥府。
面對著這一種作戰能力很弱的裝甲車,國外其他國家不足為懼。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當中,我國軍隊的裝備實在是十分有限,平時基本上就是大刀和手槍齊上陣,火炮更是少之又少,坦克和裝甲車就不用說了,基本上是沒有的。
儘管中國人拿這種日本輕型豆戰車毫無還手之力,很多人為之喪了性命。但是也不得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日本就是仗著我國裝備少,火力比拼比較差,一味的欺負我國,一味地殺害我國老百姓。如果在當時我國軍隊能夠擁有現在的實力,也能夠擁有像德國八八炮這樣的反坦克武器,一炮就可以輕鬆地擊穿日本的豆戰車,那樣的話日本也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在在我國殺害了那麼多人。
當然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不管在何時何地,我們都必須要有一個努力向前的心,科研發展必須要不斷進步,武器裝備也要持續增強。只有自己真正有實力了,其他國家才不敢小看自己,也不敢輕視自己。慘痛的代價需要用歷史去平復,落後的代價也需要成長去改變。一味地埋怨,或許並不能讓事實改變,想要徹底的改變困境,就必須要時時刻刻記住,不斷努力,不斷發展,才會超越別人。
結語
《吳越春秋》記述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重新復國的故事。在我們中國人的骨頭裡,不管面對著多麼大的困難,永遠不會屈服,永遠也不會倒下。日本對於我國所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同時也是不可泯滅的,也是永遠難以忘記的。在那個年代當中,我國失去的生命難以估計,被豆戰車激動的人也是無法估量的。
貧困的年代當中,用極為笨重的方法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是對於我們最好的激勵。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豆戰車儘管在當時讓很多人懼怕,同時也讓我國解放軍覺得無能為力,儘管如此,解放軍們還是用自己的身軀去堵住那個槍口,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感謝他們。
參考文獻
《莎士比亞名言》《漢書》《吳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