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會有一種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豆戰車到底是什麼?

2020-12-18 小超越綺晴

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3179字,閱讀約7分鐘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也被稱為豆戰車。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1、九二式重裝戰車

在日本研究坦克之初,除了從法國引進FT-17輕型坦克用於日本新組建的戰車第一聯隊外,日本陸軍的騎兵部隊也考慮引進坦克。騎兵部隊配備坦克並不奇怪,因為坦克本來就是配發給騎兵部隊的。但當時擺在日軍面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進口,而是進口什麼。

日本人有兩種選擇——引進履帶式超輕型坦克或輪式裝甲車。日軍騎兵部隊想來想去,最後估計是"孩子們做選擇,大人們都想要",於是同時引進了俄羅斯的"奧斯汀·普契洛夫"四輪裝甲車和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級輕型坦克。

在同時介紹兩者後,日軍騎兵部隊對兩者進行了橫向比較。最終,日軍認定履帶式超輕型坦克比輪式裝甲車更適合他們。當然,當時日軍騎兵文件中的原話是"履帶式裝甲車",而不是坦克。

不過,雖然提出得早,但日軍對這種超輕型坦克的研發卻很晚。畢竟,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日本都把精力投入到了89式中型坦克的研發上,哪有精力去研發這些超輕型坦克?所以直到1931年,日本的石川汽車工廠才開始研發超輕型坦克,第一輛樣車於1932年3月完成

作為一輛坦克,"92式"重型裝甲車可以說非常寒酸。裝甲最厚的是炮塔前部為22毫米,其餘為6毫米厚,全車總重量僅為3.5噸。在戰場上,別說炮彈,步槍子彈都不一定能擋。不過它的先進之處在於完全是焊接結構,這對於習慣了鉚接結構的日本來說是一大進步(如果忽略它的焊接質量問題,戰場上很容易從裝甲板上掉下來)。

至於武器的配置就更差了,雖然主要武器號稱是"九二式車載13毫米機槍",但實際上卻是13.2毫米口徑的大口徑機槍。懸掛系統換了幾次,最後還是出現了履帶脫落或懸掛系統卡滯的問題。總之,這件事是徹底失敗了,但對於日本騎兵來說聊勝於無。

2、94式輕型坦克

其實不難看出,"92式"重型裝甲車其實是一種輕量化的小型戰車,就像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輕型坦克一樣。從設計到定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級輕型坦克,最後進化的是英國著名的布倫機炮車,可以說是一種小型裝甲運輸車。

其實這種進化是好的,因為在當時可見的未來,坦克的升級是必然的,步兵也需要相應的運輸。然而,日本並沒有發展這種坦克,相反,日本仍然傾向於發展超輕型坦克,以支持騎兵部隊作戰。

在日本引進"卡登·勞埃德"超輕型坦克後,日本一度考慮將其作為運輸貨物的小型拖拉機。該項目於1932年在日本被稱為"TK車",這是日語中專用拖拉機的羅馬字母縮寫,1934年改為"94式"拖拉機。

可以說,在研製初期,"九四式"就是準備作為牽引車和輸送機,定位和布倫機炮車,公路時速也能達到40公裡的高速。不過,日軍似乎對"九二式"重型裝甲車的成功非常滿意,因此最終決定將"九四式"牽引車改進為輕量化戰車,這也是在後來的"九四式"輕型戰車的過程中誕生的。

設計的"94式"輕型戰車長3.36米,寬1.62米,高1.64米,重3.5噸。如此輕巧的體積和重量,裝甲厚度自然不是很好,從8毫米到12毫米不等。這個裝甲厚度的可靠性非常"喜人",因為不僅擋不住兩次大戰之間時期流行的37毫米反坦克炮,連步槍子彈也擋不住

事實上,在近距離下,7.62毫米和7.92毫米步槍子彈穿透"94式"輕戰車裝甲的機率更大,如果對手向其投擲集束手榴彈,"94式"輕戰車就有可能被炸飛。這是因為它使用的是鉚接裝甲,很容易被大功率爆炸破壞。

在火力上,"九四式"輕型戰車只能用寒酸來形容,加上炮塔上只裝備了一挺六點五毫米的九一式車載機槍,後來改為七點七毫米的車載重機槍。這樣的火力其實並不比布倫機炮車強多少,而且由於加裝了炮塔,車內空間基本被佔滿,只有兩名乘員。指揮員不僅要操作機槍,還要手動轉動炮塔,壓力極大。更要命的是,由於車內空間狹小,發動機運轉時的高溫和噪音嚴重影響著列車成員。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不成功的輕戰車設計。

如果說這輛"九四式"輕型戰車有什麼優勢的話,那就是便宜。"94式"輕型坦克的造價僅為"89式"中型坦克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日本有大量生產,從1934年到1940年,共生產了843輛。在日本早期的擴張中,這些被日本人自己稱為豆車的"九四式"輕型戰車,由於都是順風作戰,也有不少優勢。但到了真正的坦克或反坦克射擊時,這些"九四式"輕型坦克的命運就很難說了。

3、"97式"輕型戰車

"九四式"輕戰車參加幾次實戰後,暴露出不少問題。其中,防禦薄弱和火力不強是兩個重要問題,"九四式"輕裝甲戰車在實戰中雖然緊跟騎兵團,但一旦遇到對方的頑強抵抗,這些"九四式"輕裝甲戰車往往很容易就被一些臨時的反坦克武器擊毀,甚至出現了乘員被步槍和機槍打死的鬧劇。同時,自身火力薄弱,不足以有效壓制敵方火力。相反,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使自己成為對方機槍和迫擊炮的目標。

針對"九四式"輕型戰車暴露出的這些問題,日軍於1937年下令研製新型輕型戰車,與"九四式"輕型戰車相比,在防禦力和火力上都有大幅提升。第一架原型機由Ikemi工廠在同年完成,儘管它配備了一門94式37毫米火炮和一臺柴油發動機,以減輕後勤的壓力。但由於發動機放置在車體中間,戰鬥室過於狹小,導致車組成員之間溝通不暢。而且由於沒有用於轉向的離合器制動器,原型車甚至無法轉向到位。這一切讓日軍大失所望,遂決定改裝車輛。

修改後的原型車是後來的"97式"輕型戰車,從外觀上看,與第一版原型車和"94式"輕型戰車外觀沒有太大區別。"九七"輕型車車長3.7米,寬1.9米,高1.79米,重4.75噸。

由於採用了風冷式四缸柴油發動機,所以汽車可以跑出42公裡的時速,同時,利用離合器制動轉向,汽車可以做原地轉向動作。但遺憾的是,"97"輕型戰車的裝甲厚度並不比"94"輕型戰車高多少,車體和炮塔前部為12毫米,其餘為10毫米至8毫米。唯一的改進是它用焊接結構代替了鉚接結構,整體強度有所增加,但聊勝於無

至於火力配置,那就是用一個奇葩來形容了。原本計劃為"97式"輕型戰車配備94式37毫米戰車炮,或配備95式37毫米戰車炮。但這兩種坦克炮都是為"九七式"輕型坦克保留的(輕型坦克和輕型坦克在日本是兩樣東西),所以這兩種炮的生產能力基本上都被拿到了"九七式"輕型坦克上,自然"九九式"輕坦就只用7.7毫米車載重機槍了。

結果裝備37毫米戰車炮的"97式"輕戰車只佔總產量600輛的一小部分,整體作戰能力不超過"94式"輕戰車,基本成了笑話。

結語

可以說,日本的"92式"重型裝甲車、"94式"輕型裝甲車和"97式"輕型裝甲車才是真正的"豆戰車"。火力不足,防禦水平之低,前所未有。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些"豆戰車"只能與風搏鬥。然而,與其可憐的外表相反,這些"豆戰車"可以說是日本侵略的急先鋒。然而,在正規坦克部隊面前,這些"豆戰車"的命運就只有灰飛煙滅了。

日本軍隊的興衰

二戰中的日本軍備

這裡是《小超越綺晴》,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會多出一種名為「豆戰車」的坦克?到底什麼是豆戰車?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小。也稱呼其為豆戰車。確實,如果對比歐美坦克的話,日本坦克的體型確實過於小巧,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不過即便如此,日本的九五式輕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舊是當時主流輕型坦克的。那麼所謂的豆戰車到底是什麼?這些被稱呼為豆戰車的坦克,又是怎樣被發展出來的呢?
  • 被稱為「豆戰車」的日軍94式輕型坦克,為何能夠稱霸中國戰場
    日軍94式輕型坦克基本為何被稱為「豆戰車」?94式超輕型坦克是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1930年,日本模仿英國的裝甲車,而生產的一種輕型坦克,長只有3米,高度1.62米,戰鬥全重只有3.45噸,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機槍,其實正式的名稱為94式輕裝甲車。
  • 日本豆戰車皮薄易損毀,義大利更誇張,《坦克世界》帶你都玩遍
    當時日軍的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橫衝直撞,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沒有什麼對付日軍坦克的有效辦法,戰士們手中使用的槍械無法擊穿日軍坦克的裝甲,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能扛著炸藥包和手榴彈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但日軍的這種坦克裝甲實際上非常薄弱。
  • 日本當年就是欺負我們裝備弱!3噸豆戰車輕鬆勝出,沒有辦法對付
    在日本對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時,就是欺負我們的裝備弱,用3噸豆戰車就輕鬆得勝出,我方作戰人員就是沒法。豆戰車在整個二戰當中,日本始終是做一個侵略者,進攻大規模亞洲國家。日本戰無不勝的秘訣就在於在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的豆戰車。
  • 1輛虎式能否打贏100輛94式豆戰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虎式正常載彈量為92發,應急情況下還可以多裝一些,100發以上沒問題,再考慮到結合一些運氣有一箭雙鵰甚至三雕的情況,在正常交戰距離上虎式完全有可能用主炮擊毀100輛豆戰車。 再退一步來說,如果虎式的機槍彈也打光,也可以利用自身的重量和裝甲優勢,對薄皮的豆戰車進行撞擊和碾壓。畢竟57噸的虎式龐大車體遇上3噸多的「微型」豆戰車,基本如同碾壓轎車一樣輕鬆。 有朋友可能會想到作為超輕型坦克的豆戰車機動性會好於虎式。對比之前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虎式的最大公路速度是大於豆戰車的,可以說是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了。
  • 面對鬼子的94式豆戰車,抗日軍民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
    94式豆戰車作為侵華日軍的裝甲先鋒,從1937年至1945年,廣泛的活躍在我國多個戰區,參加了許多著名的戰役,為日軍的進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面對這個輕便小巧的豆戰車,當時我抗日軍民還真是不好對付,可用的辦法有限。
  • 日本當年就是欺負我們落後!3噸豆戰車橫行無忌,就拿它沒辦法
    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的裝備並不先進,尤其是他們的坦克裝甲車輛,與美德蘇聯等坦克強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日軍當時裝備有大量被稱為"豆戰車"之類的超輕型裝甲車輛,性能很差勁,戰鬥力也非常有限。但是,就是憑藉這樣一些性能低劣的戰車,日本軍隊可以在亞洲戰場上橫行無阻,這也充分說明了當年我們的裝備更為落後。■日軍九四式超輕型坦克彩繪,該車外號"豆戰車",非常小巧,但在亞洲戰場上卻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テケ是日文「特別なトラクタ」的簡稱,意思是「特別拖拉機」,這也說明94式原本就不是當坦克設計的。嚴格意義上講它不是坦克,而是一種類似於坦克的小型履帶式裝甲車。國際上通常管這類裝甲車叫做 Tankette,通常被翻成「小坦克」或者「超輕坦克」。
  • 豆戰車的繼任者,日本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世界獨一份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總結二戰、韓戰的經驗,開始積極投入自行無後坐力炮的研發。在當時日本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條件研發先進坦克,為了獲取基本的反坦克裝備,這才把重點放在技術要求更低的自行無後座力炮上。它的作戰任務並非和坦克部隊正面硬戰,而是以無後座力炮發射破甲彈、碎甲彈,執行隱蔽的狙殺任務,不管成功與否,都堅持打了就走的戰術。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60式就放棄了裝甲防護,走上了一條小尺寸、高機動的道路,成了新一代的豆戰車。
  • 再也不是豆戰車了 二戰後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
    61式坦克戰後初期,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裝甲力量主要由美國提供的M24、M41和M4A3坦克組成,這些坦克的性能都已經比較落後,為了替換這些老舊的坦克,提高日本陸自的作戰能力,日本開始尋求研製國產坦克。而日本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就是今天要介紹的61式坦克。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一、 一波三折的新戰車 1936年,日本軍部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準備對現有的步兵戰車進行改良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好人員保護。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
  • 永遠追趕,始終落後,存世的二次大戰義大利和日本戰車
    日本94式輕裝甲車,在英國卡登洛依德基礎上研發的豆戰車。最初作為裝甲牽引車使用,後擔任偵察、警戒、指揮、輸送等多種任務,在中國戰場上更拿來當輕型坦克用。 日本97式中型坦克。該車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主力中坦,但菲律賓戰役中即發現無法正面擊穿美國M3輕型坦克。該車現存於俄羅斯莫斯科偉大衛國戰爭中央博物館。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武器設計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期間陸軍部隊主要採用的97式中坦和虎式重坦,就是兩國在戰略戰術運用方向、武器使用區域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的區別所在。
  • 為何中俄國的坦克炮管處都有一層油布,西方坦克卻沒有?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對於軍事方面了解的軍迷朋友們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國家和俄國的坦克炮管處都有一層油布,不管是最新式的坦克還是老式坦克,都是這樣子的設計。而反觀西方國家設計的坦克卻不是這個樣子。
  • 為何崑崙山被稱為龍脈之祖?龍脈到底是什麼?
    那麼龍脈到底是什麼?為何昆崙山被稱為龍脈之祖?《地理大成.山法全書》云:「龍者何?山之脈也。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並不是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稱為龍脈,龍脈所在的山必須有始有終,有根有源,內部有生氣貫通,這樣的山脈外形上表現的連綿起伏,生機勃勃。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日本戰後為何要研製「61式」主戰坦克【每點新防務(626期) 12月17日】:昨天《每點新防務》介紹了德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豹1,今天來看看同為戰敗國的日本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到底如何,是否可以很好的擔負起為美國頂在第一線的、與蘇聯T-54正面衝突的「
  • 踢館:炮射飛彈價格昂貴性能落後,為何俄軍這些年一直都在搞?
    問:堂主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所謂一千海裡生命線和新八八艦隊嗎?那時日本的GDP還是世界第二,而中國海軍還近岸海軍,蘇俄遠東艦隊主要目標是美國太平洋艦隊,那麼日本人提出的海上策略背景是什麼,最後怎麼沒下文了?
  • 為何日本地鐵被稱為日本女性的「噩夢」?寧願步行也不乘坐地鐵
    為何日本地鐵被稱為日本女性的「噩夢」?寧願步行也不乘坐地鐵中國的地鐵紛紛進入各大城市,一些縣級市也建設了地鐵線路,它方便人們的出行,尤其是在交通堵塞嚴重的今天,坐地鐵可以節省時間,只是早晚的尖峰時間很擁擠,日本也是地鐵發達的國家,人流量很高。給每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很擁擠的地鐵是日本人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但日本女性被稱為「噩夢」,她們寧願走路,也不想坐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