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3179字,閱讀約7分鐘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也被稱為豆戰車。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1、九二式重裝戰車
在日本研究坦克之初,除了從法國引進FT-17輕型坦克用於日本新組建的戰車第一聯隊外,日本陸軍的騎兵部隊也考慮引進坦克。騎兵部隊配備坦克並不奇怪,因為坦克本來就是配發給騎兵部隊的。但當時擺在日軍面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進口,而是進口什麼。
日本人有兩種選擇——引進履帶式超輕型坦克或輪式裝甲車。日軍騎兵部隊想來想去,最後估計是"孩子們做選擇,大人們都想要",於是同時引進了俄羅斯的"奧斯汀·普契洛夫"四輪裝甲車和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級輕型坦克。
在同時介紹兩者後,日軍騎兵部隊對兩者進行了橫向比較。最終,日軍認定履帶式超輕型坦克比輪式裝甲車更適合他們。當然,當時日軍騎兵文件中的原話是"履帶式裝甲車",而不是坦克。
不過,雖然提出得早,但日軍對這種超輕型坦克的研發卻很晚。畢竟,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日本都把精力投入到了89式中型坦克的研發上,哪有精力去研發這些超輕型坦克?所以直到1931年,日本的石川汽車工廠才開始研發超輕型坦克,第一輛樣車於1932年3月完成。
作為一輛坦克,"92式"重型裝甲車可以說非常寒酸。裝甲最厚的是炮塔前部為22毫米,其餘為6毫米厚,全車總重量僅為3.5噸。在戰場上,別說炮彈,步槍子彈都不一定能擋。不過它的先進之處在於完全是焊接結構,這對於習慣了鉚接結構的日本來說是一大進步(如果忽略它的焊接質量問題,戰場上很容易從裝甲板上掉下來)。
至於武器的配置就更差了,雖然主要武器號稱是"九二式車載13毫米機槍",但實際上卻是13.2毫米口徑的大口徑機槍。懸掛系統換了幾次,最後還是出現了履帶脫落或懸掛系統卡滯的問題。總之,這件事是徹底失敗了,但對於日本騎兵來說聊勝於無。
2、94式輕型坦克
其實不難看出,"92式"重型裝甲車其實是一種輕量化的小型戰車,就像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輕型坦克一樣。從設計到定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英國的"卡登勞埃德"超級輕型坦克,最後進化的是英國著名的布倫機炮車,可以說是一種小型裝甲運輸車。
其實這種進化是好的,因為在當時可見的未來,坦克的升級是必然的,步兵也需要相應的運輸。然而,日本並沒有發展這種坦克,相反,日本仍然傾向於發展超輕型坦克,以支持騎兵部隊作戰。
在日本引進"卡登·勞埃德"超輕型坦克後,日本一度考慮將其作為運輸貨物的小型拖拉機。該項目於1932年在日本被稱為"TK車",這是日語中專用拖拉機的羅馬字母縮寫,1934年改為"94式"拖拉機。
可以說,在研製初期,"九四式"就是準備作為牽引車和輸送機,定位和布倫機炮車,公路時速也能達到40公裡的高速。不過,日軍似乎對"九二式"重型裝甲車的成功非常滿意,因此最終決定將"九四式"牽引車改進為輕量化戰車,這也是在後來的"九四式"輕型戰車的過程中誕生的。
設計的"94式"輕型戰車長3.36米,寬1.62米,高1.64米,重3.5噸。如此輕巧的體積和重量,裝甲厚度自然不是很好,從8毫米到12毫米不等。這個裝甲厚度的可靠性非常"喜人",因為不僅擋不住兩次大戰之間時期流行的37毫米反坦克炮,連步槍子彈也擋不住。
事實上,在近距離下,7.62毫米和7.92毫米步槍子彈穿透"94式"輕戰車裝甲的機率更大,如果對手向其投擲集束手榴彈,"94式"輕戰車就有可能被炸飛。這是因為它使用的是鉚接裝甲,很容易被大功率爆炸破壞。
在火力上,"九四式"輕型戰車只能用寒酸來形容,加上炮塔上只裝備了一挺六點五毫米的九一式車載機槍,後來改為七點七毫米的車載重機槍。這樣的火力其實並不比布倫機炮車強多少,而且由於加裝了炮塔,車內空間基本被佔滿,只有兩名乘員。指揮員不僅要操作機槍,還要手動轉動炮塔,壓力極大。更要命的是,由於車內空間狹小,發動機運轉時的高溫和噪音嚴重影響著列車成員。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不成功的輕戰車設計。
如果說這輛"九四式"輕型戰車有什麼優勢的話,那就是便宜。"94式"輕型坦克的造價僅為"89式"中型坦克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日本有大量生產,從1934年到1940年,共生產了843輛。在日本早期的擴張中,這些被日本人自己稱為豆車的"九四式"輕型戰車,由於都是順風作戰,也有不少優勢。但到了真正的坦克或反坦克射擊時,這些"九四式"輕型坦克的命運就很難說了。
3、"97式"輕型戰車
"九四式"輕戰車參加幾次實戰後,暴露出不少問題。其中,防禦薄弱和火力不強是兩個重要問題,"九四式"輕裝甲戰車在實戰中雖然緊跟騎兵團,但一旦遇到對方的頑強抵抗,這些"九四式"輕裝甲戰車往往很容易就被一些臨時的反坦克武器擊毀,甚至出現了乘員被步槍和機槍打死的鬧劇。同時,自身火力薄弱,不足以有效壓制敵方火力。相反,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使自己成為對方機槍和迫擊炮的目標。
針對"九四式"輕型戰車暴露出的這些問題,日軍於1937年下令研製新型輕型戰車,與"九四式"輕型戰車相比,在防禦力和火力上都有大幅提升。第一架原型機由Ikemi工廠在同年完成,儘管它配備了一門94式37毫米火炮和一臺柴油發動機,以減輕後勤的壓力。但由於發動機放置在車體中間,戰鬥室過於狹小,導致車組成員之間溝通不暢。而且由於沒有用於轉向的離合器制動器,原型車甚至無法轉向到位。這一切讓日軍大失所望,遂決定改裝車輛。
修改後的原型車是後來的"97式"輕型戰車,從外觀上看,與第一版原型車和"94式"輕型戰車外觀沒有太大區別。"九七"輕型車車長3.7米,寬1.9米,高1.79米,重4.75噸。
由於採用了風冷式四缸柴油發動機,所以汽車可以跑出42公裡的時速,同時,利用離合器制動轉向,汽車可以做原地轉向動作。但遺憾的是,"97"輕型戰車的裝甲厚度並不比"94"輕型戰車高多少,車體和炮塔前部為12毫米,其餘為10毫米至8毫米。唯一的改進是它用焊接結構代替了鉚接結構,整體強度有所增加,但聊勝於無。
至於火力配置,那就是用一個奇葩來形容了。原本計劃為"97式"輕型戰車配備94式37毫米戰車炮,或配備95式37毫米戰車炮。但這兩種坦克炮都是為"九七式"輕型坦克保留的(輕型坦克和輕型坦克在日本是兩樣東西),所以這兩種炮的生產能力基本上都被拿到了"九七式"輕型坦克上,自然"九九式"輕坦就只用7.7毫米車載重機槍了。
結果裝備37毫米戰車炮的"97式"輕戰車只佔總產量600輛的一小部分,整體作戰能力不超過"94式"輕戰車,基本成了笑話。
結語
可以說,日本的"92式"重型裝甲車、"94式"輕型裝甲車和"97式"輕型裝甲車才是真正的"豆戰車"。火力不足,防禦水平之低,前所未有。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些"豆戰車"只能與風搏鬥。然而,與其可憐的外表相反,這些"豆戰車"可以說是日本侵略的急先鋒。然而,在正規坦克部隊面前,這些"豆戰車"的命運就只有灰飛煙滅了。
日本軍隊的興衰
二戰中的日本軍備
這裡是《小超越綺晴》,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