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2020-12-17 騰訊網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二戰日軍豆丁坦克的外號,也就是這麼來的,其成為了二戰時期日軍裝甲部隊領域薄弱的最好例證。

事實上,日本在坦克研發領域的基礎並不算差。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問世之後,日本就在開始有意識往這方面下功夫。雖然日軍並沒有參與到歐洲的戰事中去,但是作為協約國的一份子,日本軍方派出了大量的軍事技術人才,到英法進行學習交流,他們不僅見證了坦克的誕生,更看到了這種新式陸戰裝備的無窮潛力。

早在1918年,日本就從坦克誕生地英國,購買了兩輛「馬克」Ⅳ型坦克回國,以供軍方參觀和學習。1919年,日本從英國引進了6輛英制「賽犬」A中型坦克,並以此為基礎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坦克裝甲部隊。

不過,由於當時坦克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各方面設計都不成熟,所以日軍對於這支坦克部隊的印象並不好,尤其是英制坦克笨重的機動能力。於是,日本轉而將目光瞄準了當時號稱是世界最強大陸軍的法國。誰強就學誰,這是日本千年來所一直奉行的準則。從德國到法國,再到今天的美國,從未變過,所以這個很正常。

當時法國陸軍裝備的FT-17「雷諾」輕型坦克,可謂是同時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其良好的越野能力以及可觀的裝甲防護能力,都得到了日軍的認可。

1919年,日軍一口氣購買了13輛FT-17坦克,並且準備以此為基礎,來發展自己的國產坦克。既然是購買的法國坦克,日本自然也就接受了法國的坦克思想。即摒棄坦克單獨作戰的思想,將其作為一種步兵輔助裝備來發展。比如運兵、偵查,以及一定的戰場生存能力。在今天的裝甲部隊發展定義中,這更像是在發展步兵裝甲車,而不是坦克。正是因為選擇了走法國坦克路線。導致了日本坦克普遍缺乏重火力,以及裝甲防護能力薄弱的情況。

1929年,在經歷試製一號坦克、試製二號坦克等一系列試驗產品之後,日本列裝了第一款自己研發製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裝配57mm炮,重12噸。之所以被稱為八九式,乃是因為其研製時間為日本天皇紀年二五八九年,後續的日本二戰坦克型號,都是依據這樣的方式命名。

除了八九式中型坦克以外,日本還研發過諸如九一式這樣的重型坦克,不過日軍顯然不太喜歡重型坦克,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坦克過於笨重,機動性太差,容易被步兵當做定點排爆物炸掉。

所以,日軍多傾向於發展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中型坦克、輕型坦克,甚至於九四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

當然了,這樣的選擇在當時來講,並不算過時。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講,這符合他們的戰場需求。畢竟當時日本面對的主要對手,就是咱們中國的軍隊。而咱們當時軍事發展相對落後,普遍缺少坦克與反坦克武器。哪怕日軍的坦克只是一個能防彈的鐵殼子,依然可以在戰場上橫行霸道。再還有一點就是,根據日軍多年的戰場實地偵查,他們發現中國當時的基建普遍落後,而且大部分地方地形複雜,不適合重型坦克的行動。尤其是在中國南方,水網密布,坦克太重了,過去就得陷在泥裡。

所以,綜合戰場環境,以及自身需求等實際情況考慮,放棄重型坦克發展,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在二戰前期,日軍坦克在各項參數能力上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差。尤其是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改進版,九七式中型坦克,其完全不輸同時期的各國坦克。每分鐘15發的57毫米短身管火炮,配合兩挺7.7毫米重機槍,可以為其提供不俗的火力。而每小時38公裡的突擊速度,以及15噸的車身重量,可以為其帶來良好的機動性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防護能力稍弱。但是總的說來,九七式中型坦克在當時是可以與德國二號坦克,蘇聯T-70坦克相媲美的產品。而放到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國戰場,那更是如入無人之境。當年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河南會戰中,到處都有其罪惡的身影。

不過,二戰是坦克發展革新最快的時期,在戰爭需求的催化作用下,德國、美國以及蘇聯這些國家,都在利用自己強大的工業基礎,不斷發展新型坦克。而生活在「溫柔鄉」的日本,則是因為相對較小的戰爭需求,以及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放緩了坦克的發展。

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在太平洋上遇到了美軍的坦克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甩下了太遠。引以為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同為中型坦克的美軍M4「謝爾曼」面前,完全就像是一個小玩具,更不要說只有7噸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以及更輕的九四豆戰車了。

美軍的謝爾曼坦克雖然也是中型坦克,但是人家車身重量超過三十噸,相當於兩輛日軍九七式,而在火力方面,謝爾曼76毫米的主炮打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基本上一炮一個,而日軍的坦克卻難以對M4坦克正面造成任何有效的傷害。塞班島戰役中,日軍44輛九七式坦克和九五式坦克,夜襲美軍陣地,結果反被僅有一個坦克排和一些反坦克火力的美軍,打了個落花流水。44輛坦克僅有12輛逃回,其餘全部被擊毀。

太平洋戰場上的被碾壓,讓日軍意識到有必要研發改進坦克了,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造坦克不是編草鞋,改進研發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技術積累。匆忙上馬新項目,只會欲速則不達。期間日本雖然以九七式中坦開發出了不少新版本,但大都弊端明顯,不堪重用。比如三式中坦的戰鬥室完全沒有抽風設備,火藥燃燒的毒氣使得操作人員無法在車內久坐,否則會出現流淚甚至流鼻血的問題。再比如新裝備的三式75毫米戰車炮,打十枚炮彈就沒法用了。

當然了,以當時的戰場形勢而言,這些弊端都是可以忽略的,畢竟新坦克在戰場上估計都堅持不到成員流鼻血,或者打出10發炮彈,就已經成了一堆廢鐵。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實是量產。在與美軍開戰之後,日本的鋼鐵資源本就匱乏,然後還要優先供給海軍,所以日本缺乏足夠的資源來生產新研發的坦克。新坦克從1944年底開始投入量產,直到日本結束,也才生產了兩百輛不到。這個產量估計只能算是美軍的一個零頭。

總的來說,二戰日軍坦克後繼乏力,不是因為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因為資源。而是發展思想跑偏了,導致沒有後續的準備。如果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比如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爆發時,甚至於更早一點。日軍能夠有意識的去發展能夠獨立作戰的坦克,加強火力裝甲方面的改進,早一些做出改變,那麼也是有機會拿出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的。

當然了,在美國強大到近乎變態的工業產能下,這些準備依然是杯水車薪,只是說會給二戰的日本坦克,留下一些顏面。不過話說回來,咱們是沒資格嘲笑人家了,畢竟當時我們連坦克都造不出來。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89式坦克裝甲防護到底有多薄居然連馬克沁機槍都打得穿
    說到二戰時期日軍的89式中型坦克,在1937年淞滬戰役中可是日軍的主力坦克,89式乙型坦克是日本1926年仿造法國F17雷諾坦克的產物,日本軍工業把法國的F17型雷諾坦克,進行仿造加強裝甲擴大了車體的面積,使其噸位達到了12.7噸,其正面裝甲只有17毫米,而法國雷諾F17坦克最厚處的裝甲還有
  • 二戰日軍坦克有多小?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鑽不進去
    在二戰中,坦克作為各個工業強國的工業巨獸成為了戰場上的絞肉機,特別是在歐洲戰場各國先進的坦克大規模集群化作戰,各類型的坦克成為主角,這樣的鋼鐵巨獸在歐洲戰場上的各個角落裡用主炮宣洩戰爭的欲望。而在東方戰場,作為主角卻在當時還是農業國家的中國,坦克是無法觸及的。
  • 裝甲不夠自己來湊,二戰時期美軍坦克裝甲車輛上出現的附加防護
    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開發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狀態,發展相當緩慢,直接導致他們開發的新型車輛防護水平脫離實戰的需求。1941年底,50輛安裝75毫米炮的預生產型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被送到菲律賓並編入三個野戰炮兵營投入和日本入侵部隊的戰鬥。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安裝如此大口徑的坦克殲擊車,或者叫自行反坦克炮,思路本身還是很超前的,當時世界主流的反坦克炮不過是37毫米、45毫米,或者英軍的QF2磅炮(40
  • 為何日本會有一種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豆戰車到底是什麼?
    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Kv-2坦克的152mm炮可發射高爆彈、穿甲彈、混凝土破壞彈等彈藥,火力十分兇猛。同時這輛坦克還裝有厚厚的裝甲,最厚的地方足有110mm.當這種坦克剛剛投入戰鬥的時候,其厚厚的裝甲兇猛的火力讓面對它的德國軍隊心有餘悸。當時德國主要使用的是3號坦克以及4號坦克,主炮口徑最大75mm,裝甲厚度不過50mm.
  • 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 二戰各國步兵反坦克戰術,日軍的最奇葩
    許多觀察裝置被安裝得很高,以便最大限度地擴大乘員的可視範圍,而那些隱匿或勇敢的步兵可以很容易地移動到坦克的盲區或所謂的「死亡空間」(Toter Raum)。這種盲區的範圍可能延伸到20碼(約18米)遠的範圍(右上角小圖B區域)。這一區域內,主炮(1)和主炮共軸機槍(2)對於伏臥或蹲伏的步兵來說毫無威脅。
  • 坦克竟然能夠這樣去炸,二戰時日軍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
    李三萬摘要:二戰後期,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坦克威脅,各國都開發了單兵反坦克武器,蘇聯有「莫洛託夫雞尾酒」,美國有「巴祖卡」火箭筒,德國有「鐵拳」火箭筒,而日本則有更為奇葩的四式反坦克刺雷,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反坦克武器?
  • 坦克也能賣萌?義大利CV33坦克,嚴肅點人家真的是坦克
    作為陸戰重型兵器,坦克永遠是吸引目光的明星。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坦克展區,首先可見的卻是一輛不足一人高的小蘿莉坦克——義大利製造的CV33(標牌標註如此)。由於這部小傢伙沒有可旋轉炮塔,也遠沒有其他坦克的高大威猛,大多數遊客只是匆匆一瞥而過,最多也只是驚奇於其袖珍的尺寸。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九二式重裝甲車是日本陸軍早期裝備的一型裝甲車輛,主要武器為兩挺6.5毫米十一年式輕機槍,這種裝甲車參與了日軍侵華初期的一些軍事行動,後由於不利於大規模生產而被九四式輕型坦克代替
  • 二戰德軍的裝備有多好,一個師的火炮,比日軍一個師團還要多
    其中分別是下轄的炮兵團擁有36門105mm榴彈炮,4門105mm火炮,8門150mm榴彈炮;偵察營擁有3門20mm防空炮,3門50mm迫擊炮,3門75mm反坦克炮,2門75mmleIG18型輕步兵炮、4門81mm迫擊炮;反坦克營則擁有36門75mm反坦克炮;師輜重隊擁有8門20mm防空炮;3個步兵團共計擁有81門50mm
  • 二戰時十字軍巡航坦克為什麼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十字軍巡航坦克有...
    說起二戰時期英國的十字軍巡洋坦克,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了,在北非的戰場上叱吒風雲,是英國在二戰期間長期配備的一種坦克。在早期的北非戰場上,十字軍坦克表現出了它出色的續航能力以及強大的火力,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英國的十字軍巡洋坦克!
  • 坦克炮裝上炮艇,成「水上坦克」:蘇式老傳統,甲板火力威猛
    一時間,內河炮艦的概念開始風靡各國,不過到20世紀初,這些內河炮艇更多的是直接將海軍用的艦炮移植過來,比如英國曾在一批改裝的低幹舷駁船上安裝了15英寸雙聯主炮,孱弱的船體配上如此巨大口徑的艦炮,使得這種炮艇頭重腳輕,只能將行動範圍局限在內河流域。美國也曾建造了一批蒙特雷級淺水重炮艦,裝配雙聯12英寸艦炮,在當時這種炮艦有個專屬名詞——「莫尼特」(名稱取自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建造的首艘鐵甲艦莫尼特號)。
  • 二戰中最粗糙的拖拉機坦克,看似全球最差,卻印證了紐西蘭的不屈
    這個情況讓紐西蘭陸軍十分沮喪,畢竟沒有坦克的話,那麼陸軍就很難對登陸的日軍實施反登陸作戰,想要抵抗日軍談何容易?,只不過這反坦克炮在英國也屬於緊俏貨,幾乎都用來武裝英國陸軍了,顯然不會有什麼存貨給紐西蘭陸軍。
  • 日本豆戰車皮薄易損毀,義大利更誇張,《坦克世界》帶你都玩遍
    當時日軍的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橫衝直撞,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沒有什麼對付日軍坦克的有效辦法,戰士們手中使用的槍械無法擊穿日軍坦克的裝甲,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能扛著炸藥包和手榴彈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但日軍的這種坦克裝甲實際上非常薄弱。
  • 二戰時期的德軍有多強?一個步兵師就足以單挑一個日軍甲種師團
    其中步兵團規模是3250人,裝備有123挺輕機槍,36挺重機槍,27支反坦克槍,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27門50迫擊炮,18門81毫米迫擊炮,6門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2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此外還有數量不一的馬匹車輛。
  • 義大利裝甲部隊少有的,可堪一用的「中型」坦克,M1340中型坦克
    或者是裝備有黑科技M1934式381毫米主炮的維內託級戰列艦?相比於義大利這些著名事跡,或是出名但卻沒有什麼戰果的戰艦,義大利裝甲部隊卻往往被遺忘。今天我們就講講義大利裝甲部隊裡的中堅力量,M13/40中型坦克。
  • 二戰坦克一箱油能跑多遠?百公裡油耗是多少?
    【話說軍世】現在買車,尤其是經濟車型是,油耗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那麼在戰爭時期戰艦、飛機和坦克這些「油老虎」們油耗是多少呢?二戰坦克加一箱油能跑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