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豆戰車」的代表——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如何成為日本主力

2020-12-23 騰訊網

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自詡為"亞洲最強的"日本自然而然地也擁有著自己的裝甲部隊,但他的主力並不是德國的"豹"和"虎",也不是蘇聯的"T-34/85"和"KV-1"。而是劍走偏鋒,選擇了體積小、重量輕的裝甲車,最具代表的就是今天的主角——九七式坦克。

一、 一波三折的新戰車

1936年,日本軍部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準備對現有的步兵戰車進行改良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好人員保護。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在面對反坦克步槍和PaK36反坦克炮時,出現過被擊穿的命運;在與蘇軍的戰鬥中,由於火炮口徑較小,難以對蘇軍坦克有實質的威脅,反而蘇軍的坦克可以輕易地擊毀89式坦克。

這些戰場上的教訓要求日軍的研發單位必須及時、快捷地研發出的一款新式的裝甲戰車,在火力不得低於八九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同時增加裝甲的防護力。但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橋梁、道路基建技術不完善,大部分的橋梁的承載力有限。因此新戰車製造成功後,如何安全地運輸成為了一大難題。最終根據多方結論和反饋的信息,日軍參謀本部要求新戰車的重量不得超過12噸。

根據參謀本部的要求,日軍委託國內兩大生產廠商——三菱重工和大阪兵工廠各生產一輛樣車,然後比較其性能,以此來決定選擇哪一款樣車作為最終定型的新產品。三菱重工的甲方案樣車強化了防禦設計,改善車體工藝同時車速標準放低,預定重量13.5公噸;武器方面,主武器為雙人炮塔,副武器為2挺機槍,車輛的戰鬥室容積維持八九式標準;而大阪兵工廠的乙方案樣車減輕了車體重量,總重量只有10噸,防禦力降低;武器方面主武器為單人炮塔,副武器為1挺機槍。

當兩款樣車送至參謀本部時,對二者的選擇爭論出現了白熱化階段:甲方案的重量問題被多次提及,原本想將甲樣車的重量降低為12.5噸,但由於技術原因而作罷;乙方案的主武器被認為火力不夠,在實戰中恐怕出現火力不足的問題。由於雙方都不能進行妥協,參謀本部最後下令兩款樣車同時研製。

1937年6月,兩款原型車陸續完工,隨後在富士訓練場進行測試。甲方案原型車由於陸軍後期提出的要求,車重超過了15噸;乙方案原型車的重量有所降低,為9.8噸。兩款樣車被送往前線後,士兵反饋乙方案的車體防禦力不足,士兵的傷亡率高於甲方案樣車的傷亡率,最終日軍決定將甲方案樣車作為最終定型的新款裝甲車輛。1938年日軍將新款戰車命名為九七式坦克。

二、強大的"心臟"與升級的火炮

九七式坦克正式定型後,日軍為其安裝了兩款不同型號的發動機。一款是過燃式柴油發動機,另一款是三菱公司生產的SA12200VD直噴式柴油發動機。兩款發動機經過測試後,日軍高層對三菱公司生產的直噴式柴油發動機讚賞有加。相比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的燃燒效率更高,為確保九七式坦克能夠在寒冷的地區進行作戰,日軍還為其配備了氣體冷卻裝置,彌補了柴油發動機需要大量冷卻水的棘手問題。

在九七式坦克的最初版本中,主武器是一門57mm的火炮,裝彈量2580克、初速每秒349.3米、最大射程為6公裡。該火炮的配備與先前的89式坦克主武器相同,是由90式57mm火炮基礎上改良而來,日軍在其基礎上研製了初速更快的炮彈,使其火力在射程內有了明顯的提高,炮塔內部有兩人,左側為炮手和裝填手,右側為車長。

彈藥方面配備了80發榴彈、40發穿甲彈總共120發炮彈;機槍手的武器為1挺九七式7.7毫米重機槍,可以攜彈2745發,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備彈100發。57mm火炮的最大優勢在於對目標的追隨性高,坦克在行進中也可以進行射擊。實戰中操作該火炮的日軍士兵,在近距離行進攻擊中,也有非常不錯的射擊精度。據日軍參謀本部結合資料分析,九七式坦克配備的57mm火炮火力,在對抗當時德軍的l號、ll號坦克,蘇軍的BT-7、T-70坦克時並不處於下風。

時間來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當時日軍共擁有700多輛九七式坦克,在入侵馬來亞時由於英軍投降,並未遭受多大的抵抗。然而在緬甸和菲律賓作戰時,面對美軍最新的M3坦克,九七式坦克都無法在正面擊穿M3的裝甲。1942年4月,日軍坦克一團在進行穿甲彈試驗時,發現57mm火炮初速較慢,正面發射穿甲彈時無法擊穿裝甲,側面攻擊時必須發射10多發炮彈,試驗車的裝甲才會有破損。日軍因此認定57mm火炮已經不適用於現有的主武器標準,必須進行新的主武器研發。

此時,日軍坦克第7聯隊的園田大佐向軍方提議,使用l式47mm反坦克炮作為九七式坦克新的主武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因為園田曾是47mm反坦克炮的研發人員之一,對這款新武器的威力有著深刻地認識:47mm反坦克炮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初速,炮口初速可達每秒830米,是57mm炮的兩倍還多,每分鐘可發射10-15枚炮彈

在實驗中,47mm炮發射的穿甲彈成功地在1000米外貫穿了美軍M3/M5斯圖亞特坦克的正面裝甲,這讓日軍對這款新式武器有著非常大的期待。

1942年3月5日,九七式坦克的升級版——九七改式坦克正式入列日軍裝甲部隊。新坦克換裝了全新的47mm反坦克炮,相比於拖曳版本,初速度降低至每秒825米,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裝甲。採用半自動垂直滑動式炮閂;彈藥方面配備了104枚炮彈和2575枚機槍彈。

三、九七式與M4的終極對決

九七改裝備部隊後,便立即投入了與美軍裝甲部隊的對抗當中。1942年4月7日,九七改迎來了它的第一場戰鬥,迎戰美軍的3輛坦克和若干輛補給卡車。不過由於美軍火力兇猛,還沒直接交手的九七改反而先被擊毀了3輛,剩餘的坦克不得不退出戰鬥。

幸好第二天,由宇野上尉率領的裝甲部隊在冒著炮火的情況下,追擊了一支美軍車隊,47mm火炮兇猛的火力使美軍付出了傷亡的代價,此後又在一次戰鬥中,俘虜了一位美軍的少將。

吃了虧的美軍決定要好好教訓一下狂妄自大的日本人,1945年1月,美軍與日軍在菲律賓的呂宋島穆羅茨鎮上演了一場真正的裝甲對決。美軍第44坦克營C連的"謝爾曼"坦克作為先頭部隊,率領美軍第20團的步兵向駐守穆羅茨鎮日軍第6戰車聯隊和其他日軍部隊發動了進攻。戰鬥中,擁有75mm火炮的"謝爾曼"勢如破竹,連克日軍多輛97改坦克。

因此日軍只能把97改和95式坦克藏在偽裝工事當中,伺機而動偷襲"謝爾曼"薄弱的側面裝甲。然而,一旦躲在工事裡的日軍戰車開火,就會遭到美軍輕重火力的"招呼"。戰鬥中,美軍連長費卡利上尉率先嘗試用M1卡賓槍發射低速槍榴彈,居然把幾十米外的日軍坦克打爆,"看上去就像打火機,一點就著",這下子美軍步兵對日軍坦克的畏懼感蕩然無存,在槍榴彈、重機槍甚至手榴彈的"招呼"之下,一天下來日軍就損失了20餘輛坦克。

轉眼間到了2月6日深夜,日軍殘部準備向北突圍,但此時原本接應他們的日軍已經提前撤離,日軍新駐地此時也被美軍佔領,一場殲滅戰也即將打響。不久,撤退到新駐地的日軍遭到了美軍火力的全面打擊,一時間美軍的重機槍、槍榴彈和榴彈炮發射出鋪天蓋地的彈雨,更讓日軍難受的是,從穆羅茨追來的美軍坦克C連也於7日清晨趕到戰場。美日兩軍坦克展開近距離混戰,一些美軍坦克手怕炮火誤傷戰友,乾脆直接用厚實的車體撞擊日軍坦克。

天亮時分,日軍在這裡留下了247具屍體,以及11輛坦克、10輛卡車和2輛拖拉機的殘骸,日軍的突圍行動以慘敗告終。而美軍在混戰中僅有2人陣亡,16人受傷,損失1門火炮。九七式坦克在此次戰役中被完全壓制,失去了曾經的威風。此後,日軍根據情況陸續設計了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五種型號的坦克,並對九七改坦克進行了改進來對抗盟軍的進攻。但為時已晚,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日軍的夢想化為了泡影。

結語

九七式坦克作為日軍在二戰中最廣泛使用的裝甲車輛,在最初的戰鬥中,由於裝備落後等原因,九七式坦克確實成為了日軍"無堅不摧"的一件利器。但在戰爭後期,由於新型坦克的列裝,九七式坦克防禦力差、火炮攻擊距離短的缺點被暴露出來,曾經的"常勝戰車"也只能落得一個慘敗的下場。

參考資料:

1. 《二戰日本裝甲車輛大全》

2. 《九七式中型坦克一覽》

3. 《第二次世界大戰裝甲車輛——日本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會多出一種名為「豆戰車」的坦克?到底什麼是豆戰車?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小。也稱呼其為豆戰車。確實,如果對比歐美坦克的話,日本坦克的體型確實過於小巧,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不過即便如此,日本的九五式輕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舊是當時主流輕型坦克的。那麼所謂的豆戰車到底是什麼?這些被稱呼為豆戰車的坦克,又是怎樣被發展出來的呢?
  • 為何日本會有一種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豆戰車到底是什麼?
    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
  • 日本豆戰車皮薄易損毀,義大利更誇張,《坦克世界》帶你都玩遍
    二戰時期的各參戰國在戰場上都投入了一定數量的坦克,在歐洲戰場上,坦克的使用數量要比亞洲戰場多很多。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美軍的謝爾曼坦克時,日軍坦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甚至在一次戰役中,美軍的一輛坦克向日本的豆戰車發射了一枚炮彈,結果他們發現日軍坦克並未爆炸,這讓美軍非常驚訝,而在戰後他們才發現這發炮彈直接貫穿了日本坦克,而在萬裡之外的歐洲戰場上,義大利同樣也擁有一款豆戰車,那麼日本和義大利的這兩款豆戰車哪家更強呢?
  • 再也不是豆戰車了 二戰後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
    61式坦克戰後初期,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裝甲力量主要由美國提供的M24、M41和M4A3坦克組成,這些坦克的性能都已經比較落後,為了替換這些老舊的坦克,提高日本陸自的作戰能力,日本開始尋求研製國產坦克。而日本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就是今天要介紹的61式坦克。
  • 二戰日軍的豆戰車,但就是這種薄皮罐頭充當了日軍侵略亞洲的主力坦克
    94式造價低廉,僅僅相當於當時日軍主戰坦克89式中型坦克的一半,因此不難理解其產量相對較大,從1934年到1937年總共生產了823輛。 如此之小,連日軍都把它戲稱為「豆戰車」。94式的戰鬥室位於車體後部,上部有一個槍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91式6.5毫米機槍,後被7.7毫米機槍取代,少數車裝過37毫米火炮。車長和駕駛員處都有艙門,車體後部還開一個後門,便於乘員上下車以及與被牽引車輛的聯絡。經特許打開炮塔後窗看到,其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機槍,其握把和世界上的多數槍械不同,卻和日本的「歪把子」機槍相近。
  • 被稱為「豆戰車」的日軍94式輕型坦克,為何能夠稱霸中國戰場
    日軍94式輕型坦克基本為何被稱為「豆戰車」?94式超輕型坦克是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1930年,日本模仿英國的裝甲車,而生產的一種輕型坦克,長只有3米,高度1.62米,戰鬥全重只有3.45噸,主要武器只是一挺7.7毫米重機槍,其實正式的名稱為94式輕裝甲車。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日本當年就是欺負我們裝備弱!3噸豆戰車輕鬆勝出,沒有辦法對付
    在日本對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時,就是欺負我們的裝備弱,用3噸豆戰車就輕鬆得勝出,我方作戰人員就是沒法。豆戰車在整個二戰當中,日本始終是做一個侵略者,進攻大規模亞洲國家。日本戰無不勝的秘訣就在於在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的豆戰車。
  • 1輛虎式能否打贏100輛94式豆戰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而日軍的94式「豆戰車」則是一款超輕型坦克,在亞洲戰場尤其是中國戰場上曾經逞兇一時。兩者的級別和作戰對象完全不一樣,虎式作為重型坦克,設計宗旨主要是與敵方主力坦克和裝甲車輛作戰,日軍豆戰車作為一款超輕型裝甲車,主要作戰對象是敵方步兵。今天我們就腦洞大開來穿越一下,讓兩者來一場對決,分析1輛虎式能否戰勝100輛豆戰車。
  • 從89式到97式:二戰日本研發的坦克,都是移動鐵棺材!
    日本人對進口的馬克Ⅳ型進行了各種測試和試驗,得出這種坦克體型笨重,不適合在日本和滿洲(中國東北)使用的結論。到了20年代,日本一面從法國採購了「雷諾」FT-17輕型坦克和英國「維克斯」中型坦克,一面自己潛心研發。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日本在二戰時期海軍實力還是挺強的! 日本在二戰期間海軍發展相對雄厚,大型戰艦運用一度可以和美國抗衡,德國甚至在航母研發方面向日本取經。而德國自然在陸軍裝甲部隊方面得道多年,德國的坦克裝甲車的研製方向和技術水準大幅度領先於日本。那麼,日本二戰期間3輛主力坦克車型97式對陣一輛德制虎式坦克結果到底如何呢?恕在下直言,日本的97式會輸得很慘。
  • 面對鬼子的94式豆戰車,抗日軍民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
    94式豆戰車作為侵華日軍的裝甲先鋒,從1937年至1945年,廣泛的活躍在我國多個戰區,參加了許多著名的戰役,為日軍的進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面對這個輕便小巧的豆戰車,當時我抗日軍民還真是不好對付,可用的辦法有限。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日本戰後為何要研製「61式」主戰坦克【每點新防務(626期) 12月17日】:昨天《每點新防務》介紹了德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豹1,今天來看看同為戰敗國的日本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到底如何,是否可以很好的擔負起為美國頂在第一線的、與蘇聯T-54正面衝突的「
  • 永遠追趕,始終落後,存世的二次大戰義大利和日本戰車
    義大利M13/40中型坦克,這是北非義大利坦克主力。M代表中型,13指噸位,40指服役時間。 日本94式輕裝甲車,在英國卡登洛依德基礎上研發的豆戰車。最初作為裝甲牽引車使用,後擔任偵察、警戒、指揮、輸送等多種任務,在中國戰場上更拿來當輕型坦克用。
  • 二戰日軍89式坦克裝甲防護到底有多薄居然連馬克沁機槍都打得穿
    說到二戰時期日軍的89式中型坦克,在1937年淞滬戰役中可是日軍的主力坦克,89式乙型坦克是日本1926年仿造法國F17雷諾坦克的產物,日本軍工業把法國的F17型雷諾坦克,進行仿造加強裝甲擴大了車體的面積,使其噸位達到了12.7噸,其正面裝甲只有17毫米,而法國雷諾F17坦克最厚處的裝甲還有
  • 日本當年就是欺負我們落後!3噸豆戰車橫行無忌,就拿它沒辦法
    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的裝備並不先進,尤其是他們的坦克裝甲車輛,與美德蘇聯等坦克強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日軍當時裝備有大量被稱為"豆戰車"之類的超輕型裝甲車輛,性能很差勁,戰鬥力也非常有限。但是,就是憑藉這樣一些性能低劣的戰車,日本軍隊可以在亞洲戰場上橫行無阻,這也充分說明了當年我們的裝備更為落後。■日軍九四式超輕型坦克彩繪,該車外號"豆戰車",非常小巧,但在亞洲戰場上卻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 二戰日軍坦克有多小?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鑽不進去
    在二戰中,坦克作為各個工業強國的工業巨獸成為了戰場上的絞肉機,特別是在歐洲戰場各國先進的坦克大規模集群化作戰,各類型的坦克成為主角,這樣的鋼鐵巨獸在歐洲戰場上的各個角落裡用主炮宣洩戰爭的欲望。而在東方戰場,作為主角卻在當時還是農業國家的中國,坦克是無法觸及的。
  • 豆戰車的繼任者,日本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世界獨一份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總結二戰、韓戰的經驗,開始積極投入自行無後坐力炮的研發。在當時日本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條件研發先進坦克,為了獲取基本的反坦克裝備,這才把重點放在技術要求更低的自行無後座力炮上。60式無後座力自行火炮1960年,自行無後坐力炮設計定型,被命名為60式無後坐力炮。
  •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這些企業都做了什麼?世界名牌的背後都是靠軍工...
    1.三菱財團 其旗下的三菱重工為日本軍隊生產和製造了包括飛機、坦克、軍艦在內的大量武器,被稱之為殺人工廠!主要生產飛機包括:A5M九六式艦戰(990架)、A6M零戰(包括其各改進型在內共生產10938架)等超過一萬餘架.生產軍艦包括:航空母艦:大鷹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驤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