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各國陸軍為了佔得戰鬥的先機,紛紛派出了自己最強的陸軍部隊去搶佔對方的領土。作為陸軍的王牌,裝甲部隊一直都是開路的先鋒,擁有一支勇猛頑強的裝甲部隊是一件令參戰國無比自豪的存在。
自詡為"亞洲最強的"日本自然而然地也擁有著自己的裝甲部隊,但他的主力並不是德國的"豹"和"虎",也不是蘇聯的"T-34/85"和"KV-1"。而是劍走偏鋒,選擇了體積小、重量輕的裝甲車,最具代表的就是今天的主角——九七式坦克。
一、 一波三折的新戰車
1936年,日本軍部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準備對現有的步兵戰車進行改良升級,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戰場環境好人員保護。之前的日軍裝甲主力是20年代研製的八九式中型坦克,這款坦克雖然速度靈活,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防護力較差。在面對反坦克步槍和PaK36反坦克炮時,出現過被擊穿的命運;在與蘇軍的戰鬥中,由於火炮口徑較小,難以對蘇軍坦克有實質的威脅,反而蘇軍的坦克可以輕易地擊毀89式坦克。
這些戰場上的教訓要求日軍的研發單位必須及時、快捷地研發出的一款新式的裝甲戰車,在火力不得低於八九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同時增加裝甲的防護力。但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橋梁、道路基建技術不完善,大部分的橋梁的承載力有限。因此新戰車製造成功後,如何安全地運輸成為了一大難題。最終根據多方結論和反饋的信息,日軍參謀本部要求新戰車的重量不得超過12噸。
根據參謀本部的要求,日軍委託國內兩大生產廠商——三菱重工和大阪兵工廠各生產一輛樣車,然後比較其性能,以此來決定選擇哪一款樣車作為最終定型的新產品。三菱重工的甲方案樣車強化了防禦設計,改善車體工藝同時車速標準放低,預定重量13.5公噸;武器方面,主武器為雙人炮塔,副武器為2挺機槍,車輛的戰鬥室容積維持八九式標準;而大阪兵工廠的乙方案樣車減輕了車體重量,總重量只有10噸,防禦力降低;武器方面主武器為單人炮塔,副武器為1挺機槍。
當兩款樣車送至參謀本部時,對二者的選擇爭論出現了白熱化階段:甲方案的重量問題被多次提及,原本想將甲樣車的重量降低為12.5噸,但由於技術原因而作罷;乙方案的主武器被認為火力不夠,在實戰中恐怕出現火力不足的問題。由於雙方都不能進行妥協,參謀本部最後下令兩款樣車同時研製。
1937年6月,兩款原型車陸續完工,隨後在富士訓練場進行測試。甲方案原型車由於陸軍後期提出的要求,車重超過了15噸;乙方案原型車的重量有所降低,為9.8噸。兩款樣車被送往前線後,士兵反饋乙方案的車體防禦力不足,士兵的傷亡率高於甲方案樣車的傷亡率,最終日軍決定將甲方案樣車作為最終定型的新款裝甲車輛。1938年日軍將新款戰車命名為九七式坦克。
二、強大的"心臟"與升級的火炮
九七式坦克正式定型後,日軍為其安裝了兩款不同型號的發動機。一款是過燃式柴油發動機,另一款是三菱公司生產的SA12200VD直噴式柴油發動機。兩款發動機經過測試後,日軍高層對三菱公司生產的直噴式柴油發動機讚賞有加。相比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的燃燒效率更高,為確保九七式坦克能夠在寒冷的地區進行作戰,日軍還為其配備了氣體冷卻裝置,彌補了柴油發動機需要大量冷卻水的棘手問題。
在九七式坦克的最初版本中,主武器是一門57mm的火炮,裝彈量2580克、初速每秒349.3米、最大射程為6公裡。該火炮的配備與先前的89式坦克主武器相同,是由90式57mm火炮基礎上改良而來,日軍在其基礎上研製了初速更快的炮彈,使其火力在射程內有了明顯的提高,炮塔內部有兩人,左側為炮手和裝填手,右側為車長。
彈藥方面配備了80發榴彈、40發穿甲彈總共120發炮彈;機槍手的武器為1挺九七式7.7毫米重機槍,可以攜彈2745發,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備彈100發。57mm火炮的最大優勢在於對目標的追隨性高,坦克在行進中也可以進行射擊。實戰中操作該火炮的日軍士兵,在近距離行進攻擊中,也有非常不錯的射擊精度。據日軍參謀本部結合資料分析,九七式坦克配備的57mm火炮火力,在對抗當時德軍的l號、ll號坦克,蘇軍的BT-7、T-70坦克時並不處於下風。
時間來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當時日軍共擁有700多輛九七式坦克,在入侵馬來亞時由於英軍投降,並未遭受多大的抵抗。然而在緬甸和菲律賓作戰時,面對美軍最新的M3坦克,九七式坦克都無法在正面擊穿M3的裝甲。1942年4月,日軍坦克一團在進行穿甲彈試驗時,發現57mm火炮初速較慢,正面發射穿甲彈時無法擊穿裝甲,側面攻擊時必須發射10多發炮彈,試驗車的裝甲才會有破損。日軍因此認定57mm火炮已經不適用於現有的主武器標準,必須進行新的主武器研發。
此時,日軍坦克第7聯隊的園田大佐向軍方提議,使用l式47mm反坦克炮作為九七式坦克新的主武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因為園田曾是47mm反坦克炮的研發人員之一,對這款新武器的威力有著深刻地認識:47mm反坦克炮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初速,炮口初速可達每秒830米,是57mm炮的兩倍還多,每分鐘可發射10-15枚炮彈。
在實驗中,47mm炮發射的穿甲彈成功地在1000米外貫穿了美軍M3/M5斯圖亞特坦克的正面裝甲,這讓日軍對這款新式武器有著非常大的期待。
1942年3月5日,九七式坦克的升級版——九七改式坦克正式入列日軍裝甲部隊。新坦克換裝了全新的47mm反坦克炮,相比於拖曳版本,初速度降低至每秒825米,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裝甲。採用半自動垂直滑動式炮閂;彈藥方面配備了104枚炮彈和2575枚機槍彈。
三、九七式與M4的終極對決
九七改裝備部隊後,便立即投入了與美軍裝甲部隊的對抗當中。1942年4月7日,九七改迎來了它的第一場戰鬥,迎戰美軍的3輛坦克和若干輛補給卡車。不過由於美軍火力兇猛,還沒直接交手的九七改反而先被擊毀了3輛,剩餘的坦克不得不退出戰鬥。
幸好第二天,由宇野上尉率領的裝甲部隊在冒著炮火的情況下,追擊了一支美軍車隊,47mm火炮兇猛的火力使美軍付出了傷亡的代價,此後又在一次戰鬥中,俘虜了一位美軍的少將。
吃了虧的美軍決定要好好教訓一下狂妄自大的日本人,1945年1月,美軍與日軍在菲律賓的呂宋島穆羅茨鎮上演了一場真正的裝甲對決。美軍第44坦克營C連的"謝爾曼"坦克作為先頭部隊,率領美軍第20團的步兵向駐守穆羅茨鎮日軍第6戰車聯隊和其他日軍部隊發動了進攻。戰鬥中,擁有75mm火炮的"謝爾曼"勢如破竹,連克日軍多輛97改坦克。
因此日軍只能把97改和95式坦克藏在偽裝工事當中,伺機而動偷襲"謝爾曼"薄弱的側面裝甲。然而,一旦躲在工事裡的日軍戰車開火,就會遭到美軍輕重火力的"招呼"。戰鬥中,美軍連長費卡利上尉率先嘗試用M1卡賓槍發射低速槍榴彈,居然把幾十米外的日軍坦克打爆,"看上去就像打火機,一點就著",這下子美軍步兵對日軍坦克的畏懼感蕩然無存,在槍榴彈、重機槍甚至手榴彈的"招呼"之下,一天下來日軍就損失了20餘輛坦克。
轉眼間到了2月6日深夜,日軍殘部準備向北突圍,但此時原本接應他們的日軍已經提前撤離,日軍新駐地此時也被美軍佔領,一場殲滅戰也即將打響。不久,撤退到新駐地的日軍遭到了美軍火力的全面打擊,一時間美軍的重機槍、槍榴彈和榴彈炮發射出鋪天蓋地的彈雨,更讓日軍難受的是,從穆羅茨追來的美軍坦克C連也於7日清晨趕到戰場。美日兩軍坦克展開近距離混戰,一些美軍坦克手怕炮火誤傷戰友,乾脆直接用厚實的車體撞擊日軍坦克。
天亮時分,日軍在這裡留下了247具屍體,以及11輛坦克、10輛卡車和2輛拖拉機的殘骸,日軍的突圍行動以慘敗告終。而美軍在混戰中僅有2人陣亡,16人受傷,損失1門火炮。九七式坦克在此次戰役中被完全壓制,失去了曾經的威風。此後,日軍根據情況陸續設計了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五種型號的坦克,並對九七改坦克進行了改進來對抗盟軍的進攻。但為時已晚,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日軍的夢想化為了泡影。
結語
九七式坦克作為日軍在二戰中最廣泛使用的裝甲車輛,在最初的戰鬥中,由於裝備落後等原因,九七式坦克確實成為了日軍"無堅不摧"的一件利器。但在戰爭後期,由於新型坦克的列裝,九七式坦克防禦力差、火炮攻擊距離短的缺點被暴露出來,曾經的"常勝戰車"也只能落得一個慘敗的下場。
參考資料:
1. 《二戰日本裝甲車輛大全》
2. 《九七式中型坦克一覽》
3. 《第二次世界大戰裝甲車輛——日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