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人,因為自己的怯懦,讓你代他去死,你會是什麼感受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一則古希臘神話故事吧~
一、沉默的緣起:歐裡庇得斯的戲劇《阿爾刻提斯》
費拉亞國王阿德墨託斯被命運三女神判了死刑,幸好有太陽神阿波羅的出面求情,給了他一個機會——如果阿德墨託斯能說服另一個人替他去死,他就可以免於一死。
於是,阿德墨託斯就去求他的父母,想著父母年齡都很老了,而且他們也都很疼自己,肯定會願意代他去死。但結果是,他的父母並不樂意。他們說,「即便我們已是遲暮老人,但還是覺得神的日光十分甜美。我們沒要你替我們去死,我們也不要替你去死。」
聞聽此言,阿德墨託斯的心情如何,自是可想而知。不過,也就在此時,他的妻子阿爾刻提斯主動過來說,願意替他去死。
阿爾刻提斯是伊奧爾科斯國王珀利阿斯的美麗女兒,在她身上沒有邪惡,沒有殘忍,沒有報復,有的只是愛、犧牲和奉獻。她出於對丈夫的愛,考慮到身為國王的丈夫對國家的責任,勇敢地選擇了替丈夫赴死。
她對阿德墨託斯說:「你的生命比我的寶貴,因此我願意為你去死。要是沒有你,我也不願活下去。」
聽聞此言,雖然對妻子有點抱歉,但阿德墨託斯還是接受了這個要求。於是,阿爾刻提斯慷慨赴死,毅然決然去了冥界。
不過,這個故事並沒有到此為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把阿爾刻提斯從死神的手裡救回來了。阿爾刻提斯死而復活。當她與丈夫重逢的時候,阿德墨託斯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她卻保持著沉默,一句話也沒說。
阿德墨託斯絕望地問赫拉克勒斯:「我的妻子為什麼站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
沒有答案。
古希臘三大悲劇大師之一的歐裡庇得斯以此為母題,改編成戲劇《阿爾刻提斯》。死而復活的結局看似大團圓,卻依然掩飾不住其悲劇性的內核,關於愛情、榮譽和生命等問題的探討,留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思考,莫衷一是。
自然,這對深深著迷於希臘神話內核的英國作家亞歷克斯·麥克利茲(Alex Michaelides)亦如是。
在他的第一本懸疑小說《沉默的病人》裡,則是以阿爾刻提斯的悲劇性人物命運為靈感,結合其過硬的心理學知識,致敬阿婆的敘述性詭計的推理手法,為我們帶來了一段 「伏線千裡、細思極恐且結尾神反轉」 的燒腦閱讀體驗。
二、沉默的背後:艾麗西亞的畫作《阿爾刻提斯》
殺死自己丈夫的時候,艾麗西亞·貝侖森三十三歲。
小說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顯而易見的確定感——這是一起普通的家庭悲劇。頗有天分的畫家艾麗西亞在起居室槍殺了小有名氣的時尚攝影師丈夫加布裡耶爾。
聞訊趕來的警察只看到現場的一片狼藉:面部被連開 5 槍、血肉模糊的加布裡耶爾,紋絲不動地坐著,手和腳都被綁在椅子上,身後的牆上是飛濺的頭骨碎片、腦漿和毛髮,以及斑斑血跡。
有著兇手嫌疑的艾麗西亞站在壁爐旁,身穿白色連衣裙,活像個凍僵了的幽靈。腳邊有一把刀,手腕上的靜脈部位有幾道很深的口子,剛被割開,還在汩汩流血。
被捕後的艾麗西亞始終沉默不語。面對詢問,一聲不吭;面對指控,毫無表示;對自己的罪行,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從此以後,她就沒有說過一句話。除了那幅在軟禁期間畫的名為《阿爾刻提斯》的自畫像,可算是她唯一的聲明。
而她的持久沉默也讓這個看似板上釘釘的家庭兇殺案,發酵成了一樁驚天大案,大眾紛紛猜疑著她的心理,卻不得其門而入。最終的審判結果是,艾麗西亞被作為 「沉默的病人」 收治于格羅夫診療所。
接下來的故事,才算是整部小說的真正開始,以心理治療師西奧的敘述角度展開。這樣的敘述手法自然而然地會讓我們讀者站在西奧的角度,帶著一顆尋找答案的好奇之心,同理著西奧想要幫助並治療艾麗西亞的好心,一點一點地走進艾麗西亞的過去。
原來,在她的童年時期,曾經發狂的母親試圖帶著她自殺,雖然艾麗西亞僥倖活了下來,但唯一可以給她依靠的父親,卻將喪妻之痛怪罪於她,那一句 「我可憐的愛妻,我的伊娃……她為什麼非得去死?為什麼死的非得是她?為什麼不讓艾麗西亞替她去死?」,可以說,直接在心理上謀殺了尚且年幼的艾麗西亞。
從此,艾麗西亞就一直活在孤單裡,直到後來她遇見了加布裡耶爾,用她日記裡的原話來說,「我寧願孤單,也不願找一個錯誤的伴侶。這也是我在遇到加布裡耶爾之前,沒有跟任何人認真確立關係的原因。我在等待加布裡耶爾,等待一個忠誠可靠、真心實意的男人,而不是那種虛情假意的男人。」
可惜的是,到最後,加布裡耶爾還是辜負了她的信任。他背叛了她,甚至和戲劇《阿爾刻提斯》裡的阿德墨託斯一樣,在二選一的生死抉擇面前,他說他不想死。
這意味著,如果一定要有一個人死去的話,那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讓艾麗西亞赴死。
如果說,艾麗西亞在童年時期面對父親恨不能讓她替代愛妻的死亡,已然經歷過一次阿爾刻提斯的宿命,在遇見加布裡耶爾後,那個在她心目中有著耶穌救世形象的加布裡耶爾,成功地讓她死而復生了;那麼,在這一次,面對加布裡耶爾的背叛與捨棄,艾麗西亞又一次經歷了心理上的被殺。
只是這一次,她不再壓抑自己的情緒,她選擇了反抗,於是扣動了扳機。
她開槍打死自己丈夫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可是這起事件的種子也許在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兇惡的怒氣,或者殺氣,不是在現在產生的。它植根於形成記憶之前的那段時期,即嬰幼兒時期,是幼年受到虐待和不公正對待所埋下的種子,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一枚炸彈,終於在某一天爆炸了——而且往往炸了錯誤的目標。
這還真是應了弗洛伊德的那句話:未得到表達的情感是永遠不會消亡的。它們雖然被活埋,今後必將以更加醜陋的方式出現。
三、沉默的出口:回到過去,尋找答案
心理諮詢師西奧將艾麗西亞的開槍和之後的沉默,都歸因為「憤怒」,但我以為,她不能自控地連開五槍固然是出於憤怒,但隨之而來的沉默則是源於她的哀莫大於心死。
童年時期希望她死掉的父親,帶給艾麗西亞的巨大痛苦,雖然一直被壓抑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強行壓制的情感非但不會消散,反而有如一座活火山積壓在心裡,一旦被誘發,便是不可預見的毀滅性爆發。
這樣的怒火不會發洩在她的父親身上,因為父親已經不在人世,已經無法觸及,但是造成的傷害卻不會被淡忘,所以艾麗西亞連帶著都發洩在自己丈夫的身上。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丈夫的角色裡多少也都帶有父親的影子。
在西奧成功讓艾麗西亞開口說話後,她在最後的日記裡留下了案發當天的真相,更是借著書寫也看清了自己的癥結:
我真想說,我為那個失敗者進行了反抗——為那個背叛者,那個心靈破碎的人,我奮起抗爭了——我還想說,加布裡耶爾有一雙暴君般的眼睛,就像我父親那樣的眼睛。但現在我不用再撒謊了。事實是,加布裡耶爾突然看著我的眼睛——我也看著他的眼睛。在此過程中,我們互相交換了位置。我現在看清楚了。我永遠得不到安全,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我的一切希望,成了泡影;我所有的夢想,都破滅了。什麼也沒有留下,什麼都沒有——我父親說得對——我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我什麼都不是——一無是處。加布裡耶爾就是這樣對待我的。這就是真相。我沒有殺死加布裡耶爾。是他殺死了我。我只是扣動了扳機。
是的,這一次他們互相交換了位置。艾麗西亞不想再重蹈阿爾刻提斯的宿命。這一次,換她來選擇,以丈夫的死換自己的生。
可是,死而復生後又怎樣,不過是哀莫大於心死的沉默,不說也罷。
寫在最後
讀到這裡,如果你以為這就是小說《沉默的病人》的所有真相的話,那你也未免太天真了。可別忘了一開頭我們提到的,這本書可是細思極恐,有著伏線千裡的極限反轉神結局呢~
本著不劇透的良好品質,實則是我不忍心破壞讀者的閱讀體驗,畢竟,好小說是值得親自去讀一讀的。
所以,我不會再多寫什麼,但我還是會忍不住告訴你,西奧對於艾麗西亞,可不僅僅是 「我想幫助你——我想幫助你看明白」 的用心,而是——
看似是你的解鈴人,實則是系鈴人!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