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言的詞語中,有很多比較有意思的詞,靜下心來慢慢推敲,你會感受到語言的內涵。歷史朝代不斷更替,文人學者著作逐漸增加,這樣就使得很多詞語的原意,在這些著作中慢慢發生了變化。而流傳到今天,有很多已經完全找不到原意的影子。比如「風騷」一詞,在古代就不是指放蕩,而「銷魂」卻是反義同詞。
「銷魂」是指靈魂離開了肉體,最早是形容非哀愁,而哀愁的反面意思則是快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在《別賦》中這樣形容,把因為朋友即將分別而產生的極其哀愁的情緒展現的淋漓盡致。至此文學史上開始出現黯然銷魂系列作品,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送裴五赴東川》中寫道:東行應暫別,北望苦銷魂。錢起的《別張起居》中:有別時留恨,銷魂況在今。在後續文學中逐漸引用,影響慢慢擴大。形容極其快樂的時候,也有很多作品有所表現。秦觀在《滿庭芳》中寫道: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目之所及就能感受到作者所寫的畫面,當時的情景不由自主出現在閱讀者的腦海之中。賀鑄的《綠頭鴨》這樣寫到:迴廊影,疏鍾淡月,幾無消魂。翠釵分,銀箋封淚,舞鞋從此生塵。這些詩詞的意境,只有靜下心來之後,才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內涵。
「風騷」在當今的用詞習慣上,十足的一個貶義詞。形容女人舉止放蕩,輕佻的時候就會用上這個詞。而在文學界,卻是截然相反的意思。「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是指屈原的《離騷》。在文學界,往往借用「風騷」來指詩歌和文學。清朝詩人趙翼在《論詩》中寫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到了明清時期,「風騷」漸漸引申出風光光彩的意思,進而又引申出風流放蕩,最後引申出舉止輕佻的意思。主要的原因是印刷術普及後,通俗小說在民間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意思,逐漸向這個方向引領。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文化思想逐漸傳入中國,在新思想的影響下,女性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而傳統的中國男人們看不慣這種女人的變化,就用「風騷」一詞來指比較前衛的女性,這樣就把原來的褒義詞變成十足的貶義詞。自文學界,逐漸傳到民間各個階層。不論是銷魂還是風騷,靜下心來仔細推敲,你都能感受到一個詞語所展現出來不同意思的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