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花都區教育局率先發布了《廣州市花都區教育局關於印發廣州市花都區學區化辦學工作方案的通知》。
這是2021年廣州11個區裡,第一份和升學招生息息相關的文件。它透露了一些什麼信息?
花都最新學區劃分情況
和2020年相比,花都區在學區的劃分有幾處更新:
1、東學區減去清潭小學;
2、西學區新增花城街紫蘭學校;
3、北學區羅洞小學換成花城街盧永根紀念小學;
4、新增東部學區、花僑學區、南部學區、赤中學區等幾個試點學區。
花都首次提出學區化辦學方案
花都的學區劃分,在2020年的招生細則裡已有跡可循。
2020年花都城區的小升初升學,就是按照東、南、西、北四個學區的劃分,依照四個批次進行一次性電腦派位。
1、提前批提前批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派位,報名範圍為本校穗籍畢業生。
2、第一批次第一批次派位為城區原新華非農業戶籍派位,對學生填報的四個志願進行派位。如學生被錄取則不再參與餘下批次派位,不被錄取則繼續參加學區內派位,而接收學校已錄取滿額後不再安排接收學生,未滿則繼續參與下一批次派位。
3、第二批次第二批次派位為學區內和花東中學寄宿志願派位,畢業生可根據所選擇學區,填報該學區內的初中志願或花東中學。學區內電腦派位分四輪進行,第一輪為城區(四個街道)戶籍學生;第二輪為在城區公辦小學就讀的城區外、花都區內戶籍學生;第三輪為在城區公辦小學就讀的花都區外、廣州市內戶籍學生;第四輪為在城區公辦小學就讀的廣州市外戶籍且在城區有房產畢業學生。
4、第三批次第三批次派位為剩餘學位派位,對尚未安排學校的學生根據其所選擇的學區先後順序由電腦安排到有剩餘學位的學區。
5、電腦派位程序由電腦給每一名學生生成一個隨機號,派位時根據學生所填報志願順序按隨機號由小到大的順序並進行安排學位;在安排學位時,學生所填報志願學校學位已滿額,則電腦按學生填報的下一個志願學校再進行派位,直到四個批次所有學生學位安排完成。
而今年,則是花都區首次提出學區化辦學方案,首次公布了各學區的學區長、副學區長以及成員,同時,從去年的城區學區輻射到了今年城鄉的試點學區,正在逐步走向區內學區全覆蓋。
為什麼實行學區化辦學?
學區化辦學,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教育資源均衡。正如花都區文件裡提到的,建設互利共贏的學校發展共同體,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使新建學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顯著提升,使教師隊伍整體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逐步縮小城鄉義務教育水平的差距。
1、升學資源合理學區的劃分,統籌考慮了行政區劃、交通條件、學校布局、辦學規模、適齡人口等因素,並遵循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優質均衡發展等原則。從花都區2021年學區的調整來看,學區劃分依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以真正達到升學資源分布漸趨合理的目的。
同時可以看到,花都區的學區化辦學,是和集團化辦學同步交叉進行的。以去年12月新成立的駿威小學教育集團為例,核心校駿威小學劃分在東學區,而成員校新華街蓮塘小學和花山鎮福鉸小學分布在東學區和南部學區,另外幾所成員校則尚未劃入學區範圍。
如果說集團化辦學是讓龍頭校帶動弱校,擴大享受優質資源群體,那麼學區化辦學,就是為了抱團取暖,互取其長,互補所短。兩者結合,恰好響應了教育資源均衡的呼聲。
2、校際資源共享關於學區內學校的資源共享,文件裡提到幾點內容:
①加強校際、學區間的溝通,推動各類教育教學資源「走出去」、「引進來」,實現資源共享效益最大化。探索構建多元共治的學區發展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助力教育發展,組織協調家委會、社區等社會力量代表共同參與學區建設與管理,為招生工作、素質教育、教學實踐等爭取更多社會支持。②創新學區校間交流形式。推動網絡教育實踐與研究,創新校際教學、教研管理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加強數位化教學資源進校園審核監管機制,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教育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③推進素質教育與校園活動共同開展。鼓勵以學區為基本單位開展各類科技、藝術、體育競技等校園活動,提高校園活動水準,增強學區成員校的情感認同,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與水平。④打通學區場地設施資源共享通道。共享學區內各校的體育場館、多媒體室、運動設施等硬體資源,提高硬體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校際資源共享,在廣州市早有先例。比如2015年,廣州市學區化提出之初,越秀區教育局就有學區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則,當初的長堤真光中學學生可以到三中體育場上課;而時至今日,荔灣區也有一些「麻雀小學」能共用集團內其它學校的體育場地和多媒體設施。
校際資源共享,換句話來說,就是硬體條件相對薄弱學校的學生,可以用上學區內相對優質的硬體資源,這對於很多村校、弱校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而學區間學校共同開展各類科技、藝術、體育競技等校園活動,可以大大擴展學生的接觸面,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這些共享,對處在廣州外圍的花都區而言,更有實踐意義,對與花都教育情況相似的其它區來說,也有實在的借鑑意義。
3、教師資源均衡關於學區內教師的資源共享,文件裡提到兩點:
①建立學區教師學習共同體。以學區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優質學區辦學。建立學區教師共研共學共享機制,根據學區校情、生情、師情,聚焦教育教學問題。通過科學和系列教研設計,以學區教師學習共同體對接更高層次的教研團隊,打造以學區骨幹教師引領的獨具特色的教研團隊,形成有影響力的系列研究成果和更廣泛的輻射力。②建立教師流動統籌管理機制。改進現有教師「學校所有」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區管校聘」的改革成果,深入探索以學區為單位的教師調配、交流模式。對學區內教師進行整體管理,逐步實現各成員校、校區骨幹教師資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發揮學區內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鼓勵部分學科教師開展走教,解決音體美等專任教師結構性缺編的瓶頸,積極推進學區內教師培訓培養、職稱晉升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學區化運作,促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2018年11月,花都區已全面啟動了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這項改革無疑與新提出的學區化辦學相契合。
對學區內學校而言,可發揮學區內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解決音體美等專任教師結構性缺編的瓶頸,改變了弱校優質教師資源匱乏的現狀;對老師而言,促使其向更高難度挑戰,同時由於學區內學校所在地域相近,「走校教學」變得切實可行,不會造成不便;對學生而言,享受更優質的教師資源,成為最終得益方。
2021年第一份與升學相關的文件,標誌著「學區化」在花都進一步落地、做實。這份文件會否預示著今年花都區乃至其它區的升學政策的新方向?接下來到哪個區?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