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李齡松
錞於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因此,它成為了巴文化最具特徵性的青銅樂器。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我們一起走進三峽博物館,去看看鎮館之寶——虎鈕錞於,感受春秋戰國時代的巴人文化。
虎鈕錞於陳列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遠古巴渝—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展廳,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通高68釐米,重30公斤。肩圍93釐米,腹圍64釐米。肩圍大而腰圍小,整體呈橢圓筒形,有「錞於王」的美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陳列部副研究員彭學斌介紹說,春秋戰國時間,錞於的大小不同,但形狀基本一致。錞於的頂上一般都設計有一枚鈕,或為環鈕、橋鈕,或作虎形、馬形、龍形鈕,方便用繩索懸掛在橫梁上敲擊。之所以叫虎鈕錞於,是因為這個錞於頂部的鈕,形似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錞於到了我們巴渝地區對它進行了一些改裝,把它的環形鈕,變成了虎鈕,這是我們巴人特殊的符號和圖騰。」彭學斌說。
隨著時代的變遷,始見於北方地區的錞於,慢慢傳入中原。製作材料開始是陶,後來變成了青銅,並開始用於祭祀等重大禮儀活動。錞於的蓋盤上除了老虎外,還有一些奇特的圖文,有人,有船,有魚,還有一些類似符號一樣的圖像。彭學斌介紹說,每一個圖文都有著特殊的寓意,它們記錄著巴人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雖然巴國早已消亡,但這件虎鈕錞於的每一個部件和紋樣,都在向我們揭示著千年之前神秘巴人的悲歡喜樂,特別是從軍樂器變為祭祀用具後,它在巴人民間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經歷過哪些故事,在巴文化中擔當了哪些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在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作為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目前,文史專家們還在對這件虎鈕錞於進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夠借它解開更多巴人之謎。
江北臺 李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