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1992年以來,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都會為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確定主題,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逆全球化浪潮湧起的當下,這個主題極具現實關懷:作為人類文明共同瑰寶的博物館,理應為平等與包容做出更大貢獻。
除此之外,COVID-19疫情的蔓延也讓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尤為引人注目,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九成以上的博物館如今正處於關閉或即將關閉的狀態。而與此同時,這場波及全人類的特大流行病,或許也將成為下一段被錄入博物館中的文明足跡。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復旦人周報採訪了數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從他們的敘述中,或許可以管窺當代青年人心中的博物館模樣。
文丨郝翰
記者丨張吉 張凌怡 劉雨阡
編輯丨張凌怡 王欣怡
| 本文共5989個字,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01
作為建築的博物館
「陽光透過頂棚玻璃打在了百年前的石牆上,整個中庭安靜而空靈,記憶仿佛在空氣中遊走。儲存著人類文明記憶的博物館,像是一枚躺在陽光中的晶瑩琥珀。」
回憶起到訪大英博物館的那個清晨,復旦學生陳昶道忍不住感嘆。由於生物鐘沒能適應時差,那天他清早五點便起床,沿著空曠的公園穿越了小半個倫敦來到大英博物館,並成了當天開館時第一個進入的遊客。
這次經歷讓他深信:「博物館是可以與歷史對話的窗口,是人造的又超越人的神跡。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方式。」
| 清晨的大英博物館
同濟大學的劉逸晨也有著類似的感觸。作為城市規劃學院的學生,他十分關注博物館建築:「很多博物館都是有名的建築師設計的,博物館想傳遞給你的東西,不僅藏在展品和遊覽路線中,其實建築本身也是一種恢宏的力量。」
他還認為,建築能夠提供一個普適的切口,讓每個人都能夠體會到博物館的精神:「比如我學過建築,可能對於古建會更加了解,那我能從更專業的角度來欣賞它;但沒有學過古建築的人,也能夠直觀感受到建築的那種宏大的氣勢。這就是博物館(建築)最神奇的地方。」
除了建築物本身,周圍的環境也會為博物館添上別樣的色彩。譬如光影的變化可以在不同時刻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帶來不同的感觸。
在倫敦,陳昶道被清晨的大英博物館觸動,而在上海,夕陽下的油罐藝術中心為同濟大學的張一涵帶來了不可名狀的感動:「傍晚會是建築在一天中好看的時刻,那時光影變化特別豐富。我瘋狂地摁動快門,散步的情侶、在廣場上瘋跑的和在草坡上打滾的小朋友、很多在拍照的好看女孩子、滑滑板的青年人....我意識到建築在留白之處做著什麼,空間之內和空間之外充盈著什麼,也許內外又是無法界定的...」
|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不過,要論建築本身之美,不得不提那些由皇家宮殿改建的博物館。北京大學的EC回憶起冬宮博物館時說,「葉卡捷琳娜二世真的很富有,也很會欣賞藝術。我當時去冬宮劇場看了《天鵝湖》,對冬宮印象尤深。回國後偶然看到電影《俄羅斯方舟》,在冬宮博物館裡一鏡到底底拍攝,恍若又見,更增一份感動。」
| 冬宮博物館的內部裝飾
而當聖彼得堡處於極夜時,北京正迎來新年的第一場寒潮。中國人民大學的雨嵐衝出地鐵口,穿過太和殿前嬉戲的孩童,從中右門過後右門,跑到空無一人的紅牆下;在她身後,六百歲的紫禁城漸漸甦醒,在這個清晨落滿了雪。
02
作為展覽的博物館
建築是博物館的「表」,而展覽是博物館的「裡」。優秀的博物館不僅追求外表的華美,更傾力打造一流的內裡。
在接受採訪時,張一涵援引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解釋,對博物館概念進行了擴展:「凡是以研究、教育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學價值的藏品並進行展出的一切常設機構,均應視為博物館。」
由是觀之,不論是傳統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還是小型的私人主題展館,甚至一部分常設展覽,都應被視作博物館的外延。而無論形式如何,布展永遠都是一所博物館最看重的部分。
| 上下兩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對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布展風格
不同種類和規模的博物館對於展覽的布置和遊覽路線的設計往往也不同,劉逸晨解釋道:「博物館更重要的不是將展品堆在那裡,而是要組織恰當的參觀路線,著名的大型博物館甚至會針對不同興趣,不同年齡段的人設定路線。它還會設置一些重要的節點,給參觀者這樣一種暗示——如果你沒有時間的話,就先去把這些重要的展品看了。」
對於展品「敘事」的強調使劉逸晨反而不太中意傳統的大型博物館,「很古典的建築氛圍跟這些古典的展品,沒有一種很好的呼應關係。」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純白的展廳、海水等自然景觀的交融設置、不同展廳間的巨大公共空間,使得整個建築營造出一種神聖的氛圍。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我覺得比展品本身更有意思、更重要。」
復旦大學的劉辰雨在上過一門名為「博物館文化解讀」的模塊課後,對於博物館布展的方式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之後參觀博物館時,我會更關注展覽的設計,以及一些重要細節:比如展示性文字的放置情況,文字敘述與選詞是否準確,解說會不會過於深奧。我也會關注展品的選擇、參觀的路線設計等。」
除此之外,博物館布展方式與其定位的契合度也是她所關注的一個重點。在她看來,上海自然博物館與美國西雅圖太平洋中心是兩個典型案例,「上海自然博物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小小的警示牌,上面非常頑皮地寫了一句『你知道這些史前巨獸是怎麼滅絕的嗎?』然後走到旁邊去才會發現,上面還寫了一句『輕聲細語,請勿飲食。』除了這些細節性的東西,整個博物館的展品布置、路線設計都比較清晰,不會有小朋友看不到的特別高的地方。西雅圖科學中心的話,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蝴蝶溫室,前面介紹過的一些特色蝴蝶,遊客們都可以在最後的一個溫室裡面親眼看到,旁邊也會有一些講解性的內容,輔助小朋友理解。」
| 張凇文化差異:外國人將老醋蟄頭展出,誤認為是食用水母
| 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宛如空降兵的獸皮
除了單向傳遞展覽主題以外,一些博物館還會別出心裁地設計互動環節,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展覽內容。
復旦大學的陳新和陳昶道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南京博物院的民國館,等比例還原的歷史街道讓他們完全沉浸在過去的生活場景中。除此之外,陳新還提到了伯明罕的一座女校改建的博物館,其布展對於歷史生活的還原讓她嘆為觀止:「不斷地發現細節,掛在走廊上的外套兜裡甚至有火石和鉤子,感覺像在探索一個沒有人的小小西部世界,太有意思了。」
| 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當代藝術館充滿了各色新奇而難解其意的裝置。然而對於廣大的平民百姓來說,在光影變換中留下一張網紅自拍,亦或者在展館外的管道裡鳥瞰巴黎盛景也是遊覽蓬皮杜的一大樂事」(張逸晨語)
同濟大學的鄒川喜歡在課餘時去上海的各類博物館放空自己、尋找靈感,對她來說,互動良好的展覽能夠讓她獲得一份別樣的儀式感:「香水展、影像藝術,或者音樂、織物、互動裝置,會讓你感覺到進入了另一個很安靜的世界,走在裡面非常美妙。」
同樣愛逛藝術展的劉逸晨表示,在許多藝術館的特展裡,藝術家除了把裝置和藝術品擺放出來之外,也會自己在裡面和觀眾進行一些互動,作為展覽的一部分,給每個人帶來的體驗也是相當獨特的。
03
作為城市場所的博物館
| 調查中,同學們最喜歡的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座有史可循的博物館是公元前三世紀託勒密一世修建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該館不僅收藏了大量希臘典籍,也儲存著亞歷山大大帝徵戰四方所獲之文物。由於該館同時也是掌管文藝之神——繆斯(Μουσαι)的神廟,故後世因循將博物館稱為museum。
當然,此時的博物館遠非城市公共場所,直到啟蒙運動時期,西歐才逐漸出現了一批面向貴族階層開放的博物館。而到了19世紀末,博物館才開始面向大眾開放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記錄者,而城市則實際承載著人類文明之血脈,故而城市與博物館可謂是相依相存。城市可孕育出博物館,博物則倒映著城市的前生今世。
在復旦人周報發起的問卷調查中,「自傳」、「文化」與「靈魂」是提及城市與博物館關係時出現最多的詞語。
「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城市也一樣;城市的過去是被建構出來的,這建構的過程和方式就體現在博物館裡。」陳昶道說,他認為博物館並不能說明城市的過去和現在是怎樣的,只能說明「在此刻,這座城市希望它的過去是怎麼樣的,希望它的現在是怎樣的,這是一種非常存在主義的敘事。」
| 重慶建川博物館周圍的塗鴉,還原抗戰時期的宣傳畫
來自重慶的Kelsey將博物館比作城市的自傳,她說:「各種博物館都可以展現某個城市的特定氣質。比如歷史博物館,一般都會陳列關於這座城市過往的展品,可以比較清楚地展示這座城市的歷史。一些更細分的專題博物館,比如抗戰紀念博物館等會直接對應相關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比較不同,它可能不太會直接講述歷史,因為裡面的藏品不一定都來自本地,但是從藏品的性質、類別、流派等也可以看出這個城市受到過哪種藝術流派的影響。」
復旦大學的鄒嘉然也提到了重慶的「自傳」,在她看來,川渝地區的博物館直觀地體現出一種活潑和怪誕的色彩:「有很多擊鼓說唱俑這類好玩的陶俑,還有各種畫得奇形怪狀題材也亂七八糟的畫像磚。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還有一個當地口音的遊客,要跟地上的一個史前人類骸骨自拍合影,非常有趣。」
除了川渝地區,鄒嘉然還如數家珍地說提了許多具有「城市自傳」色彩的博物館:「湖北湖南屬荊楚文化之地,有奇形怪狀的鎮墓獸、有馬王堆,都是浪漫而富有想像的,似乎與楚辭有共通之處,可以說這些文物就是上古神話傳說的遺留。而南京就比較哀傷,雖是古都,但在此定都的王朝都比較短命。明孝陵博物館、大屠殺紀念館、太平天國紀念館、還有烏衣巷、秦淮河,雖不乏悽涼感,但也隱隱透出一種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美感。」
| 鄒嘉然參觀完山西博物館後發的朋友圈
除了文化,其他社會因素也對城市與博物館的關係有著重大影響。張一涵一陣見血地指出,博物館存在的首要條件是充裕的資金而不是文化情懷。因為無論是博物館建造與展品購買,還是日常的維護費用,都是不菲的開銷,而這很難靠微薄的門票收入來彌補,所以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是首要因素。
除此之外,她還提到:「城市居民的人文素養也很重要,一個優秀的博物館需要一群願意捨棄短期經濟利益而投資城市未來的居民。同時,博物館也有助於居民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原本不喜歡逛博物館的人,會出於獵奇或炫耀之類的心理逛博物館,這樣他們就有可能被博物館所吸引,從而擴大欣賞博物館人群的規模,這是博物館對城市文化的促進作用。」
「博物館的展品範圍超越城市的範圍,這也是很正常的,說明這個城市本身就超越了自己的範圍。」陳昶道在提到大英博物館時補充道:「就像倫敦,那麼多博物館傳遞出來的就是一個信息:believe it or not,這裡就是『世界首都』。」
04
作為目的地的博物館
所在城市的博物館往往已是日常的一部分,與電影院、餐廳和公園一道成為生活的地標,而前往他鄉旅行時,博物館也是許多人的首選之地。
復旦大學的凌煙回憶道:「小時候跟父母外出旅遊,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去博物館轉轉,逐漸養成了習慣。後來漸覺如果不去博物館,僅僅憑藉旅遊的那幾天很難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品美食、賞美景,的確能夠讓人對一座城市留下印象。但是我覺得感官的愉悅是可以被替代的,而博物館在你身上留下的記憶是無可取代的。」
有了目的地,如何參觀博物館也是一個考究的話題。許多人將逛博物館和逛書店都視作非常私人的事情,身處同一處場景,可以有截然相異的理解與偏好,這本身也是博物館的魅力所在。
「我會傾向自己去(逛博物館),因為我參觀起來很拖沓,也很少有人節奏像我一樣慢,若與人結伴我們會進門就分開,約好地點晚點見。」陳新在談到參觀方式時說,而這也是大部分受訪對象的回答,時間安排的不確定和興趣點的個性化,讓同伴之間很難統一行動,獨自逛博物館似乎是理論上的最優解。
但與人結伴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參觀方式,鄒嘉然提到一次「邂逅」式的經歷:「去比較遠的地方時會坐k或t字頭的過夜火車,前一天傍晚上車,後一天早上到。當時我有一個關係挺好的網友,是隔壁某校歷史系的,上了火車之後我跟他提起我明天的目的地,巧合的是當時他就在那附近。於是第二天我便體驗了一把和歷史系學生逛博物館的滋味,他們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參觀時會跟我各種科普某一年哪裡發生了啥,感覺非常充實。」
倘若將「私人化」的遊覽方式推向極端,結果又會如何呢?2020年初新冠疫情先後在國內和全球多地蔓延,受此影響,全球各地博物館紛紛關閉。同時,為了滿足「宅家」期間人們對於參觀展覽的渴望,多家博物館推出了「雲展覽」服務。2月底,國家文旅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全國眾多美術館、博物館,發起了50場線上展覽。
而多年前,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多家博物館便已經開始了「線上博物館」的建設。隨著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向線上拓展業務,疫情的出現似乎只是短暫地加速了這一進程。很顯然,「雲參觀」的形式將有利於個人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參觀或研究,這樣的形式似乎也更利於文物的保護。
| 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雲遊故宮」服務
「網上看的話,有些文物的清晰度和角度會比線下更好。一些大館平常人太多了沒法仔細觀察,但在網上就可以慢慢地觀賞各種圖片,還能邊看邊整理資料。」鄒嘉然在提到博物館的線上化發展時如是說。
但她同時也強調:「如果是特別喜歡文物的人,還是更喜歡線下的感覺,有一些質地、色彩、銘文要自己觀察。像陶瓷很容易因為光線和角度有色差,即使專業的拍攝將色差降到最小,還是代替不了自己親自觀察。另外,還會有一種和歷史的對話感。展廳很暗,你站在文物面前一一打量,會有一種時空穿梭感,感覺它把你拉回到歷史當中去。」
大部分受訪者的態度都與此相似,一方面承認線上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有利於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人與博物館的有機聯繫被切斷,而這樣的有機聯繫本身也是城市人文價值的重要載體。「我覺得這是個人偏好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會更喜歡線下觀展。這跟讀書有點像,我還是不太喜歡電子閱讀。」凌煙在採訪的末尾說。
|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在這個特殊的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黑龍江、海南、甘肅等地的省級博物館將舉辦多場「戰疫」主題展覽,國家文物局也將於主會場南京博物院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啟動與新華社的首個合作項目「國雲展」,為特展「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揭幕等。而被疫情鎖住整整一個春天同學們,也終於可以同逐漸甦醒的文物們見面。
「就像一枚琥珀,它能夠留存到今天,也與凝固時的氣候、土壤、地形有關,更與之後的氣候變化、地質運動有關。有的琥珀留下來了,有的卻沒有。」陳昶道陳述著他的比喻,順便回憶起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與英國老師討論中國文物歸屬問題時,他說:「什麼在館內,什麼不在,本身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
| 上下兩圖:臺灣博物館內的解說詞和注釋
文中陳昶道,陳新,雨嵐,EC,
凌煙,Kelsey均為化名。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於受訪者,部分來源於網絡,
封面由編者攝製。
微信編輯丨郝翰
往期精彩
屏幕之下的教學革命
我們為何氪金?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丨時光中的琥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