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現代主義視角,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精神困境

2020-12-21 M暮雪1993

29歲,喝著啤酒、看著棒球比賽,突然得到神秘的啟示,寫出了《且聽風吟》;30歲獲得了「群像新人獎」;32歲決定專業寫作,一直以來被稱為「諾獎陪跑健將」,他就是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是日本文壇中的另類,更是日本文學斷層中崛起的異類,他既不推崇傳統小說,也不欣賞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等觀念為重的現代名家,甚至對日文本身都有牴觸。

但村上卻代表了二戰後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歐美藝術家的影響,愛好爵士樂,愛用極具想像力的語言描繪出物質化都市的虛無感,用異類世界的奇幻補足都市靈魂的存在感。所以,他的作品腦洞大開,極富有後現代主義特徵。

據說《挪威的森林》剛開始發行時封面上本來是「百分百的村上春樹寫實主義小說」,後來出於促銷的考慮,改成了「百分百的戀愛小說」,在「愛情」這個淺顯的層面上,讓書迷們津津樂道的問題是:渡邊是更愛直子,還是更愛綠子?

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停留在文中所表現出的青春期愛戀時,卻恰恰忽略了書中深層次的文學意義。即當下日本的精神困境。而《挪威的森林》將這種日本「精神困境」發揮到了極致。而村上也給讀者給出治癒之法,這些秘密都隱藏那看似與世隔離的人物表現中——

01戀愛也只是掩蓋迷茫的工具

一般,提起《挪威的森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性與死。若只看一遍,留下最深的印象多半就是三個年輕人之間的並不複雜的愛情糾葛。但若我們仔細研讀,便可透過渡邊的兩次戀愛,來感受到當下日本特有的迷茫。

①直子—以死向生,用生命交付迷茫的困境

渡邊高中時代唯一的好朋友名叫木月,而直子最初是木月的女友。但,木月來不及過完青春期就選擇自殺身亡,仿佛把自己祭奠給了青春一樣。

木月的死,無疑給渡邊和直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兩人做出了一樣的選擇,那就是逃離這個地方,到了沒有熟人的地方上學。

一年後,渡邊和直子在東京街頭偶遇,這時的直子清瘦、嫻靜、靦腆,在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直子突然間將一直以來壓抑的情緒爆發,狠狠地傾訴了幾個小時,也就是這晚,渡邊與直子用肌膚之親確定了戀愛關係。

而在那之後,直子卻不知去向,幾個月後才回信給渡邊,說她住進了一家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

渡邊去探望時知道了直子更為久遠的秘密。兩人也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做愛。直子說,和她交往會拖累渡邊,但渡邊決定要等待她好轉,因為渡邊相信還有未來;但也正是渡邊對直子的救贖,徹底把直子推向死亡的深淵。

木月的死,對於直子來說是迷茫的,她不明白為什麼木月要選擇這種方式離開她。她不知道該如何走出木月帶來的痛苦之中。

初戀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所以她更難走出這個困境,而當渡邊越靠近她時,她會越害怕再次失去,直到最後,她只能選擇逃避,選擇跟姐姐一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渡邊與直子的愛情更像是瑟瑟發抖的冬天抱團取暖的兩個個體,直子愛的依舊是木月,她為了逃離木月帶給自己迷茫的困境選擇渡邊,而渡邊此刻認為愛的是直子,其實他內心深處一直渴望的是直子完美的身體罷了。最後,直子的死,既是直子的解脫,也是渡邊的新生。

②綠子—現實世界活力四射的紐帶

綠子的出場,和直子都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綠子明豔、活潑,話也很多。讓人有種錯覺就是:和綠子在一起,做任何事情都會感到開心,都會感到活力四射。

綠子和渡邊其實是門當戶對的,書中綠子談起她父母是開小店的,但卻硬要把她送進貴族學校念高中時,讓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其實綠子和渡邊在家境和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是很相近的。

渡邊與綠子在一起後,就是很純潔的愛情寫照,不僅兩情相悅,也不必背負同樣沉重的回憶。綠子其實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母親死亡、父親重病,但她面對死亡的心態和渡邊、直子不同。她依舊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希望,所以,也更渴望得到更多的愛。

渡邊和綠子第一次接吻溫柔而安然,第二次大雨中的接吻充滿了偶像劇的氣息,更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與其說渡邊需要綠子的愛,倒不如說,他更需要那種和現實世界活力四射的紐帶。

但,這個經濟膨脹、人心空虛、理想頹廢的年代,由於直子的存在,他猶豫不決,對愛充滿了迷茫,所以,也在一次次的拒絕中把明媚動人的綠子一次次推向遠方。

③迷茫歲月中的戀愛也有動人的一面

小說的開頭,37歲的渡邊在飛機上聽到一曲《挪威的森林》,這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開頭,恰恰是整部小說的初始原點,奠定了感傷、懷舊的氛圍基調。它所懷念與感慨的不只是一個少年青春期的戀愛故事,更是用直子的迷茫,渡邊的迷茫涵蓋了六十年代末的日本整個社會所特有的迷茫。

同時這裡的渡邊,也帶有村上春樹本人的影子,寄宿學院讀戲劇專業的渡邊,大概就是村上在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科的經驗為原型的。

「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這樣存在過」「男孩在睡夢裡感覺女朋友的房間像挪威的森林一樣神秘、無邊無際,醒來卻發現房間空空的,不見了女友美麗的身影,房間像森林一樣孤寂,昨夜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男孩在茂密的森林深處彷徨。」

這首歌《挪威的森林》村上說它是一支「靜謐、憂傷,而又令人沉醉莫名」的曲子,曲中那夢境般的虛無感,可以說是村上印象中的青春期的氛圍,也可以說是日本整個六十年代的象徵。

當時,嬉皮文化對日本產生重要的影響,並且日本國內的反美情緒高漲,同時也爆發了安保運動和「全共鬥」學生運動。村上在一次訪談中曾說過:「60年代末期或許是一塌糊塗的年月,但拼命活著的實感還是有的……時至如今,的確有打動人的地方。」

就如同,書中的這兩場戀愛,雖然經歷過迷茫的困境,但直子的以死向生與綠子的積極應對都令我們無比動容。

02與現實隔離的阿美寮,才是治癒精神的聖地

直子所在的療養院——阿美寮位於深山中,風景優美,像遺世獨立的桃花源,是當下日本社會的反面鏡子,這裡沒有時代感,也沒有浮躁、沒有功利,有的就是輕輕鬆鬆的種種蔬菜、看看書、聽聽音樂。

但是,這樣的環境中,阿美寮裡卻住的都是精神病患者。這可以看出村上春樹試圖傳達出一種回歸自然,才能拯救自我,治癒迷失的精神。

「他們害怕因缺課過多而拿不到學分,此等人物居然也高喊什麼解散大學,想來令人噴飯。如此卑劣的小人,唯有見風使舵、投敵變節之能事。」「這幫傢伙一個不少地拿到學分,跨出校門,將不遺餘力地構築一個同樣卑劣的社會。」

書中的這段描述,暗示出渡邊對大學教育的消極應對,校園變成了培養無聊、忍耐、自我學習的地方。而阿美寮這個被現實社會認為反常的人們卻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無憂生活。

渡邊前前後後看過直子兩次,在這兩個晚上,渡邊聽直子和她的病友玲子追溯往事,不僅看到了直子月光下的身體,同時也經歷了白天歌唱、登山、餵兔子等等沒有時代特徵,輕鬆治癒的生活瑣事;

然後,村上立馬對比回到東京後的景象,街巷裡紛雜的人和事、成人用品店、以及口吐飛沫講述自己如何泡妞的老闆,這樣的二元空間下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現實隔離的阿美寮的與現代東京城中的生活相比,是多麼的質樸,純淨。

也正是有了二元空間下的對比,村上所想表現的抽象的哲學思考才有了具體的依託:在小說人物眼裡,所謂的「存在的不存在感」,具體而言就是城市的醜陋現實,而「不存在的存在感」則更接近於理想化的山中世界。現實的不堪也讓我們明白,與現實隔離,才是我們治癒精神的聖地。

03救贖他人才能成就自我

渡邊有個大學同學永澤,當時想要去外交部工作,永澤說:「自己只是把這事兒當遊戲,並不是偉大的人生理想。後來永澤通過外交部的考試,即將成為外交官。」當他們談起婚姻與事業,永澤世故地說:「不公平的社會同時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社會」。永澤的犀利,急功近利,這是渡邊無法反駁但卻也無法認同的。後來,有一次永澤邀請他和女友初美吃豪華晚餐的時候說到到喝酒後交換女伴的事,在初美的追問下,渡邊坦承:「如果沒有體溫那樣的溫暖,有時就寂寞得受不了。」

三人其實在人生觀、自我認知方面都是有著很大的分歧,以至於我們可以看到後面的結局並不好:初美與永澤分手後,很快與別人結婚,但婚後兩年就割腕自殺了,渡邊在十年後仍然為此心如刀絞。但同時他意識到,初美打動人心的地方也是自己「自身的一部分」,是「少年時代從不曾實現而且永不可能實現的憧憬」。

也正是永澤這個人物的出現,反而讓渡邊去思考自己以及綠子的父親等等這類「平凡人」的人生。另一個層面上,也是渡邊通過他人來逐漸的認識自我,成就自我。所以,若說這是一部成長性的小說,其實也不為過。

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對於渡邊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玲子。在直子離開後,將她的衣服留給玲子。以至於,在小說的後面,玲子儼然是直子的化身。

玲子到東京,一直都是穿著直子的舊衣服,她把直子自殺的情形講給渡邊,一邊回憶著直子,一邊聽著披頭四樂隊,也算是簡單的給直子辦了一場葬禮。也就是在這一夜,他們盡興地做了四次愛,把壓抑許久的情緒統統釋放。

這晚,他們藉助直子這個媒介,不僅建構出一種確鑿的、嶄新的人際關係,同時也完成了兩個人對自我的救贖:渡邊得以正視以摯友之死為分水嶺的青春期,也告別了遲疑和迷茫,更認清了對於綠子的感情。而玲子也將告別漫長的山中歲月,下定決定回到現實生活,重新和家人們在一起,尋找幸福的定義。

《挪威的森林》最後也告訴我們,在當下這個迷茫的社會環境裡,不能固步自封,自我封閉,唯有敞開心扉,救贖他人,才能完成自我的最終拯救。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生者的墓志銘
    ——《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挪威的森林》在寫之前,我推薦這首由伍佰看過村上春樹所寫小說《挪威的森林》後創作的曲子,伍佰也由此將它命名為《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表達的愛情,用兩個詞概括就已足夠
    小說《挪威的森林》的名字來源於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樂隊的同名音樂,歌詞展示了年輕的「我」在挪威木屋裡與一個女孩相遇的場景。這是一個安靜、悲傷和令人陶醉的曲調。30年來,以《挪威的森林》為代表的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都市青年的審美風尚、生活方式和精神品位。伍佰的經典歌曲《挪威的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挪威的森林》:終究是一部詮釋如何給予愛和接受愛的青春小說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創作的一部長篇戀愛小說。小說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同名樂曲。《挪威的森林》講述了:男主角渡邊與患有精神疾病情緒不穩定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綠子兩個女孩之間的愛情糾葛,同時渡邊經過迷茫和彷徨也獲得了成長的一個青春故事。村上春樹大部分作品,都呈現出典型的後現代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但這部《挪威的森林》卻是例外。
  • 《挪威的森林》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希望的,哪怕是一點亮光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最近我喜歡上了作家村上春樹,並一舉榮登我最喜歡的作家排名,沒有之一。《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所著,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 重訪挪威的森林
    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那張1996年的專輯曾經讓《挪威的森林》成為一首街歌,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似乎人們已經不再欣賞伍佰的那種嘶啞的嗓音。只有在KTV裡,幾個赤膊的中年男子,還總是要挺著肚腩唱上兩遍《突然的自我》。當然了,即使是KTV這種東西,也似乎不再出現在年輕一代的字典裡。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子為何會選擇自殺?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在歐洲寫的一部愛情小說,直子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卻在病情好轉的時候選擇了自殺來選擇對渡邊和木月愛情。那麼,直子為何會選擇自殺?在《挪威的森林》當中,木月和直子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卻在一起沒有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做愛。
  • 寵物大全:挪威森林貓的小資料,挪威森林貓吃什麼?
    挪威森林貓的祖先生活在挪威的森林中,是斯堪地那維亞人的特有貓種。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通常是北歐故事的主角。正如有人記載的那樣,雷神的天使想把她帶到天上去,但它太大了,無法把它帶走。據說,女神弗露依亞經常乘一輛車出遊,而拉車的會是挪威森林貓。
  • 咽下村上春樹這杯「苦咖啡」,談談《挪威的森林》中性與愛的分離
    閻連科所說的「苦咖啡文學」,具有溫暖中夾雜著寒冷,甜美中蘊含著苦澀的風格,只聚焦於某一群體在某一境遇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而無視整個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困境。他把村上春樹的小說歸結為此類,認為在其中「看不到日本人今天的生存狀況」,甚至斷言:「如果有一天村上春樹也獲諾貝爾文學獎了,那就是我們長期崇敬的那些偉大作品的災難。」
  • 《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 金影村 | 貢布裡希《偏愛原始性》與現代主義困境
    儘管貢布裡希對現代藝術頗有微詞,但20世紀現代藝術從歐洲到美國的轉向,在筆者看來最能體現「偏愛原始性」自古以來遭遇的兩難,並在後期現代主義藝術中最終達到了原始性趣味的另一種呈現。通過梳理「原始性」的脈絡和內涵、現代藝術與原始性的關係,以及後期現代主義理論與實踐如何實現與「原始性」的和解,本文希冀在貢氏的研討上略進一步,打開現代藝術理論與實踐中原始性復甦的箇中曲折與奧秘。
  •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一一重讀日本小說《挪威的森林》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講述了小說主人公渡邊不能自拔,掙扎、糾結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姑娘和活潑開朗的小林綠子姑娘之間愛情故事,記錄渡邊自我成熟,自我反省,自我救贖的情感旅程。為什麼作者會給小說起名《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是The Beatles的一首歌,收錄在《Rubber Soul》中的第二首。只要稍作留心便會發覺,這歌詞有道邁不過去的坎,擋在那裡,十分突兀。Norwegian wood。查看百度百科,總結起來說,那理解牽強附會,十分讓人不齒,怎麼會是像挪威的森林一樣清冷幽靜, 這我實在不敢苟同。就像我在吃饅頭,突然說了句天空好藍,然後就有人理解說這饅頭像天空一樣給人寧靜。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挪威的森林》曾因深刻的主題和意義,被美國新澤西州列為高中暑假課題圖書之一,但卻引起監護人的反彈。有部分學生監護人認為,書中有關於性的描寫,「不適合十幾歲的孩子」。最終該書被迫從課題圖書列表中刪除。對此出版社很不滿,直言,「校方屈服於壓力,很遺憾。」
  • 《挪威的森林》:並不是一本百分百的戀愛小說
    村上如此珍愛的這本小說講述了19歲的主人公渡邊與兩個女孩直子、玲子的愛情故事,在直子自殺後,在悲痛中領悟了如何與世界相處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愛情、時代背景、技術處理三個方面來閱讀這本《挪威的森林》。綠子的出現,是吹過厚重迷霧的一縷清風,是划過陰冷森林的一股清流,滋養著渡邊。漸漸的,渡邊發現,直子始終愛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木月。直子說:「他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
  • 如何看待《挪威的森林》中的性描寫?
    村上春樹的作品看得比較少,最開始接觸的是他的處女作品《且聽風吟》,看完後才下定決心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挪威的森林》。前言有介紹《挪威的森林》被人質疑色情時,村上春樹反駁的論點:「我是想把它寫得純淨些的。生殖器也好性行為也好,越是如實地寫就越是沒有腥味。」《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19,20歲的年齡本身就精力旺盛,是有原始的衝動和欲望的,這種寫實的手法還是能夠接受。
  • 《挪威的森林》:愛的傷痛,是最好的成長
    80、90後的愛情啟蒙:《挪威的森林》;文藝青年的必修課:《舞!舞!舞!》;現代人探尋精神成長和靈魂自由:《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他的書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文藝的幻想。今天呢,梅也就要帶大家一起走進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一起來看。
  • 《挪威的森林》兩個中譯本,那麼到底哪一個人翻譯的更接近原著?
    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 《挪威的森林》:分析三個女人的命運並看到真相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森林,也許我們從未去過那裡,但他一直在那裡,一直在那裡。迷路的人迷路了,遇見的人會再相逢。即使你是最心愛的人,你心中也會有一片你無法企及的森林。這是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告訴我們的:青春和成長總是困惑和悲傷。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知乎的高贊回答是:「並不是看村上的書會讓人變得孤獨,而是孤獨的人在村上的書中發現了自己的孤獨。」我們每一個人的孤獨都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時候,都能在其中尋找到共鳴。今天,整理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最戳我的句子,與大家分享:或許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對人一往情深。
  • 《挪威的森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村上春樹日本電影《挪威的森林》改編自1987年出品的村上春樹同名小說,村上春樹親自參與編劇。而隨著對木月的記憶消失殆盡,她在聽病友玲子彈奏那首《挪威的森林》後說:「聽到這首歌,感覺自己仿佛在密林裡迷了路。只覺我孤單一人、又冷又暗……」。直子終於未能走出森林而墮入深淵。渡邊的另一位女友叫綠子。綠子的性格直爽純粹,與直子截然不同。她在父親去世後給渡邊打電話:"你會帶我去看色情片嗎?非常下流的那種",這樣的宣洩方式很獨特地彰顯出綠子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