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嘮嘮叨叨寫了一大堆廚師機工作噪音和打發蛋白的對比。
今天繼續寫廚師機揉面篇了,照樣老規矩,先上教程再發測試。
所以大家各取所需啦。
這個煉乳吐司的方子是借鑑了美食達人空心菜菜子的菜譜,稍有改動。
當時一看到她這個麵包就感覺肯定很好吃,做出來果然蠻醇香的。
只是我最近拍照一直沒靈感,給拍醜了。
做吐司嘛,用廚師機肯定要揉到出手套膜的。
所以這就開始嘍~~
份量:450克吐司模一個
麵包體材料:高筋粉250克,牛奶160克,細砂糖30克,酵母3克,鹽4克,煉乳25克,黃油25克。
裝飾材料:黃油30克,煉乳25克,杏仁片少許。
開始做嘍
1、將麵包體材料中除了黃油之外的材料都放進揉面桶中,然後先啟動一檔程序,成團後再啟動到三檔揉面。
2、一直揉到變成一個表面光滑的麵團,大約需要四五分鐘。
3、然後將切成小塊的黃油倒入。
4、繼續揉面。廚師機揉面一般最高開到三檔。
5、一直揉到麵團變得很軟,可以拉出手套膜的狀態。這個時間要看麵包的配方以及用什麼工具。
6、來看一下大家都喜歡的手套膜,大鴨蹼出現了。
7、此時的麵團已經到完全階段了,整理一下。
8、然後放到盆子裡蓋上保鮮膜。
9、之後放到溫暖處進行基礎發酵。
10、發到原先體積的兩倍大小即可。現在天冷,要用到烤箱的發酵功能了。
11、之後將麵團取出按壓排出內部氣體,靜置十五分鐘。
12、然後用擀麵杖擀成一個長方形,也是靜置一會,防止回縮。
13、這時候準備一下抹醬,天氣冷可以將黃油用烤箱加熱融化後混入煉乳。
14、將兩者拌勻後就可以使用了。
15、在剛才擀好的面片上塗上厚厚的一層,嗯,越多越好吃。之後平均切割成四份,用塑料刮刀割開就可以了,不要用刀,矽膠墊會被割壞的,這是經驗之談。
16、之後將四個麵條都疊起來。
17、再用刮刀將麵團切成小段狀。
18、之後一塊塊的放入吐司模中,底部要儘量鋪滿,否則容易有空洞。
19、同樣的麵團我做了兩個,所以另一個也是先擀成長方形,表面塗滿黃油煉乳醬。
20、然後從上而下將捲起來。
21、也是用刮刀將麵團平均切成六段,之後擺入6寸的中空戚風模中,記得模具內壁提前塗油防粘。
22、將兩個麵團都放到溫暖溼潤處進行第二次發酵。這是發酵好的麵團1,表面刷一層剛才做好的黃油煉乳醬,再撒點杏仁片。
23、這是發好的麵團2,同樣操作。
24、然後烤箱預熱180度,放中層烤35-38分鐘左右。
如果烤箱小麵包離上管較近,可以蓋上一層錫紙防止上色過深。
出爐後等不太燙手了就倒扣脫模吧,要是留在模具中麵包會被熱蒸汽打溼的。
等不熱了撕開看看組織,還可以~
好了,接下來就是廚師機的揉面測試對比了。
鑑於另外兩臺廚師機工作時的噪音太大,會吵著我家二寶睡覺,所以這次揉面就只測試了另外兩款比較安靜的機器,分別是卡士的CM1200和CM1500.
這兩款機器的打蛋白測試也在前天的文章中測試過了。
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這行字查看
從價格上看這兩款是經濟款跟高端款的區別,根據官方資料說前者功率1200瓦,後者1500瓦,機器功率不同主要體現在轉速,攪打麵團的力度,以及工作時間久了後機身是否發燙上。
所以前者的資料上是寫的20分鐘揉面出膜,後者則是10分鐘。
對嬸子來說,不管廠家說的再好資料寫的再牛,我自己的使用感受才是最真實的,所以對兩款不同定位的廚師機大測評就開始嘍。
測試就要同等條件,所以都是用的剛才教程裡的麵團配方。
下面的圖片裡,左邊都經濟款的,右邊是高端款。
經濟款的打蛋盆4.6升,比高端款的5.5升盆要略小一些。
材料放好後同時都開啟第一檔,因為全程用秒表計時,所以接下來分別從不同時間段來說明區別。
同時開啟一檔揉面50秒以後,暫停機器,看一下麵團的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經濟款的麵團還比較鬆散,高端款的麵團更加緊湊一些。
啟動機器,然後同時選擇三檔揉面,小麵團你歡快的轉啊轉~
揉到5分19秒的時候,停下機器看一下麵團的狀態,這時候也可以加入黃油了。
提起揉面鉤時,麵團都有點黏底,這樣看區別不大。
所以需要取出來看一下。
團成團後,就能看到經濟款的麵團要比高端款的稍微粗糙一些。
將麵團放回打蛋盆內,然後倒入相同克數的黃油塊。
還是開啟3檔揉面,揉了大約兩分鐘後黃油就被麵團吸收了。
這時候停一下機器,可以看到經濟款的麵團比高端款的還稍微黏一些。
繼續揉,揉到全程開始的10分鐘後,就要停住機器了。
因為高端款的資料裡說十分鐘出膜的,看看到底說的對不對。
掛在揉面鉤上的麵團還是看不太出區別來。
老規矩,拿出來然後伸拉一下,看看兩個麵團的筋度如何。
哎呦,右邊的高端款果然出膜了~雖然還達不到那種薄如蟬翼的手套膜程度。但是已經達到了做甜麵包或料理麵包所需要的薄膜了,也就是麵團的擴展階段。如果不是做吐司,揉到這個程度就可以收工了。
圖片中可能看的不太清楚,但是從手感上來說,高端款的麵團韌性要比經濟款的好很多。左邊的經濟款還是一拉伸就容易破的狀態,看那個大洞和參差的邊緣。然後右邊高端款的麵團已經不容易破了,就算破了小洞,邊緣也是相對圓滑的了。
但我們今天要做的是吐司啊,所以還要繼續揉面。
繼續三檔揉啊揉~~揉到第15分鐘零一秒時候停下。
這時候提起揉面鉤,都有少許黏內壁的現象,沒關係,用塑料刮刀刮一下就好了。
將兩個麵團取出檢查,此時的麵團都已經很柔軟了,在手裡捏來捏去的手感特別好。說實話,用麵包機做的話,沒有個20多分鐘半個小時的,很難達到這種柔軟的手感。
一言不合開始抻面。下面這兩個圖的對比已經很明顯了吧。
左邊經濟款的膜單獨看還可以,但是一比較就看出來還是厚點了。
因為右邊的已經薄如蟬翼了,都直接貼在手掌上了....標準大鴨蹼出現。
麵團揉到這個程度就可以送去基礎發酵了。
說到這裡還要放一個前兩天我做淡奶油大吐司的揉面圖。
那個配方的手套膜更加薄~很完美。
右邊的時間圖是這次兩臺廚師機揉面測試的整個時間點。
不用這個我根本記不住揉面多長時間的,哈哈
對比完手套膜後,我又將兩個麵團留在桶內都打到機器的最高檔,測試了一下機器的噪音以及晃動情況。
經濟款的噪音還是大於高端款的,略吵,但也比我另外兩臺廚師機好多了。
然後高端款還是蠻安靜的,就算揉著面打到最高時速也可以接受。
大家選擇廚師機的時候一定要看噪音值,要不然就會跟我用那兩款機器一樣,吵得頭疼。
再來看看動圖版的最高時速揉面圖。
先看經濟版的,用最高檔位揉麵團時,機身就有些晃動了。
再看高端款的,也是最高檔位揉面,蠻穩當的,幾乎不晃。
以前寫廚師機跟麵包機的區別時就提過,好的廚師機都是分量夠沉的,基本都是全金屬機身。比如這個高端款就是全鑄鋁機身的,在重量上要比經濟款的沉不少。這樣在高檔位旋轉尤其是攪打麵團的時候才不會機身晃得厲害。
綜合來說,非金屬機身的廚師機多是塑料或者ABS材料製成,在打到最高檔揉面時都會有機身搖晃的現象出現,就是有的輕有的重而已。我見過晃得厲害的,感覺在跳舞一樣。所以大家選購的時候儘量看一下高檔位揉面的晃動幅度,還有高轉速運行後機身是發熱還是沒什麼變化等等。
廚師機的打蛋白跟揉面是最常用的兩個功能,現在已經測試完畢了。
標配的廚師機一般只帶和面棒,打蛋網,攪拌槳這仨個配件,然後就是機身上有沒有擴展槽和插口的區別。
那些低配置的廚師機多數都不能再安裝配件使用的。
如果你喜歡三大進口廚師機品牌,也儘量購買中配或高配款的吧。
廚師機的和面棒基本可以對付所有的和面工作,不管中式西式的面點都能搞定。
打蛋網則可以用來打發全蛋,蛋白或者是鮮奶油裱花用,還有芝士糊、慕斯糊等等。
攪拌槳則可以用來攪拌黃油,餡料,土豆泥,肉餡。
其實廚師機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豐富的配件功能,也就是各種擴展槽及插口所發揮的作用。只有以上這三個基礎配件的機器還稱不上廚師機的大名。
這裡盜用一張凱伍德官網的配件圖看看,你就知道廚師機為啥被稱為廚房神器了。
不過可惜的是,以上配件都是需要單獨再買的。截圖看一下廚師機最常用到的幾個配件的價格,包括了絞肉餡,壓面和切面的這三個,小五的配件價格還是蠻貴的如果想都湊齊,還真是要不差錢才行。
再去看看好多人喜歡的博世廚師機配件,價格也差不多。
我測試的卡士廚師機也有自己的配件,雖然沒有小伍那麼多,但價格就實惠多了,如果想收齊還不是太困難。
寫到這裡已經很長了,所以關於廚師機配件的功能測試要留到下一篇再寫了。
像絞肉灌腸做麵條啥的,我已經測試完畢了,接下來的文章會詳細說明的。
力求還原出一個最真實的廚師機使用指南來。
下面這些美食都是嬸子做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