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南習俗,但凡做「正經事(廬江方言,即婚喪嫁娶、上梁進屋、開張做會等重要事由)」,或者逢時過節,猶以過年更為注重,餐桌上必備兩道重點菜餚:大圓子、小圓子。
大圓子顧名思義,體型較大,以前的農村大碗十個左右裝滿,屬於素菜。它通常以糯米煮飯,加適量鹽;揉進蔥姜沫,然後搓成圓狀,將菜籽油燒開,下鍋炸,至飄浮在油麵上,呈金黃色澤,撈起瀝油,在冬寒氣溫下可存放半月左右。所以,一般過年炸大圓子多在臘月二十幾,炸出的圓子可以吃到來年正月十五。
而小圓子屬於標準葷菜。它以全豬瘦肉剁成肉沫,加入蔥姜生抽、料酒等調和,為防止下在鍋裡散開,攪拌過程中可適度放點豆粉或者山芋粉之類增加粘稠度。小圓子可油炸保存,也可沸水下鍋,成就一道湯鮮味美的佳餚。
出門三五裡,鄉風各不同。廬南距離省城合肥也就一百來裡,而合肥人做的圓子可謂自成一體,常在糯米裡加進肉沫,或者蘿蔔沫,芥菜沫,個頭基本小巧玲瓏,混淆籠統了大小圓子以及葷素之分。所以傳統習俗裡的廬南大、小圓子在美食文化豐盛的今天,更顯可圈可點之處。
自古美味故事多。早年在家鄉種田,聽過兩個版本的關於大小圓子傳說。其一是和八仙的藍採和有關。廬江民間有藍採和為廬江南鄉人一說,傳聞藍採和常年衣衫襤褸,赤腳挎籃,常醉不羈,踏歌行乞,遊走在黃陂湖四圍。一日,遇一跛腳老者和一面黃肌瘦婦人攔在路中,稱飢餓難當,向藍採和求食。當時藍採和正半醉半醒之間,揭開身上的挎籃,裡面空空如也。老者嘆到:身無一物,你有何顏面逍遙四方,日後拿何渡人於困苦?藍採和一時羞愧無以言對。遂默默轉身,往東南人多集市處飛奔,為老者和婦人覓食。數個時辰後折回,已不見跛腳老者和寒磣婦人,站在他面前的卻是八仙中的漢鍾離和何仙姑。後來,藍採和在二仙的一番點化下終隨二人乘風而去,他的挎籃落在人間,人們發現裡面裝著的正是大圓子和小圓子,回去爭相仿做,自此,大小圓子在廬南流傳為一道家家都會做的美食。
而另一種傳說和三國曹操有關聯。說某年冬天,曹操帶兵在廬江東南一帶陷入困境,戰事頻繁野炊時常不方便,後來曹操請教當地村民,村民遂教以制大圓子、小圓子讓軍士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這個傳說如果和廬江東南一帶如今依存的失曹嶺、柴埠渡、放馬灘等地名聯繫起來,似乎真有一點「無巧不成書」的因素。
但,傳說終歸是傳說,都已無從考究。而廬南經典菜餚中大、小圓子在席宴上的獨特地位卻一直沿襲至今。
在廬南傳統的喜宴中,一般都有二十六至三十甚至更多的菜擺上桌子。其中,小圓子通常在上了十幾道菜之後開始上,稱之為「謝席」,意即主家向所有來捧場的客人表示感謝。謝席時,家主到每個桌前敬酒,同時放一小掛鞭炮。而大圓子都是最後上桌,和前面的菜累計正好成雙,寓意為和和美美、團團圓圓。上過大圓子,表示宴席基本接近尾聲了。
大圓子,小圓子,以其古老習俗的韻味流傳至今,在如今琳琅滿目數不勝數的各種美味中,它所體現的更多是一種民間親情的傳承,一種溫馨美好心願的表達,一種淳樸情懷的延伸。
為我們美麗的家鄉點讚吧!為了讓更多的朋友知道廬江、關注廬江、欣賞廬江,請在默默點讚後分享給你的朋友們,讓更多的人分享廬江的美!
投稿郵箱:wjlj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