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周杰倫傳出因為太愛喝奶茶,以至於發福的消息……
如果你像周杰倫一樣是個奶茶控,應該非常熟悉下面這兩個菜單裡的甜度選項:
這是當今不少奶茶店採用的甜度表,這兩條序列看似沒什麼本質區別,but...
你如果時常遊走於不同品牌的奶茶,可能會常常碰到這樣的尷尬——
在A店和B店點了同一款半糖的飲料,但是結果兩杯飲料的甜度卻差了好幾條街;又比如,你肯定疑惑過「少糖」到底是多「少」,「微糖」跟「少糖」又是什麼區別?
作者:微博@喲大豪爺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冷飲的溫度選擇上。
明明是都是「冰」咖啡,中國的「冰咖啡「和美國的「iced coffee」在有些時候甚至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中國的飲料單上只有冷和熱的區別,冷飲也包含了冰飲。於是「冰咖啡」可以包括不含任何冰塊,只在冰箱裡冷凍一下的咖啡;但是對美國人來說,飲料只有「冰」和「不冰」的區別,「iced」當然一定要有很多很多的冰塊啊!
經常有人搞不清「去冰」的意思,以為去冰就是常溫的,但其實「去冰」是在飲料裡加入冰塊冰鎮了之後,再把冰塊去除,還是冰的。所以,很多奶茶店的店員會提醒買「去冰」奶茶的顧客(請用臺灣腔念出):去冰還四冰的哦~
最棘手的還是「辣」的問題。
「微辣」到底有多辣?這絕對是個全球性問題。在倫敦點三個辣椒標誌的菜,和在成都點三個辣椒標誌的菜,一定不是一種感覺。
因此,哪怕店家已經在菜單上畫滿了不同數量的辣椒以示區別,人們還是常常一失手把自己辣到懷疑人生。
四川人:鴛鴦火鍋也算火鍋??
眾所周知,「這麻辣鍋不辣啊」出自任何一人之口都不值得相信;即使你把辣椒素含量指標(Scoville scale)的辣度等級背得滾瓜爛熟,還是無從判斷面前這碗叫做「微辣」的麻辣燙到底有多辣。
可是同樣的問題,在牛排的熟度面前全都不復存在了。
不管哪種文化下,我們對「全熟」牛排的理解都是「100%煮熟的牛肉」,對於「半熟」也都認定為是同一種介於「生-熟」中間狀態的牛肉。
熟度序列上任何一個級別的牛肉都是有具體標準可以鑑別的,比如說牛肉的顏色,加熱的溫度;與此不同,「三分甜」、「五分甜」的奶茶並沒有固定的含糖量。
因此,我們還是難免會碰上這樣的處境:「五分熟」的牛排在世界哪個角落都大同小異,但是「半糖」的奶茶在同一條街上都千差萬別。
這是因為,到底多少糖才算「十分甜」,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使「熟度」和「甜度」都使用了百分比,兩者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
我們認為,這些歧義現象跟「甜度」、「溫度」、「辣度」、「熟度」背後的形容詞語義密切相關。具體點說,跟不同形容詞所蘊含的程度屬性有關。
程度語義學 (Degree Semantics) 是7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語義學領域。它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因為大家普遍將程度作為一個語義變量納入了量化形容詞 (gradable adjectives)、甚至部分量化動詞的語義表達體系中,於是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研究框架,由此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用程度語義學中的概念來分析上述菜單上的問題。
早期的研究中,Unger (1975)首先替我們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形容詞。
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性質形容詞,例如「大」、「高」、「冷」、「漂亮」都屬於「相對形容詞」(relative adjectives),區別於「前」、「中」、「後」、「男」、「女」這樣的「絕對形容詞」(absolute adjectives)。
甜度、溫度和辣度序列所對應的形容詞「甜」、「冰」、「辣」都是相對形容詞。
相對形容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真值是由語境決定的 (Kennedy & McNally, 2005; Kennedy & Levin, 2008)。
以「甜」為例,我們通常說的「甜」並不是一個絕對概念。Kennedy & McNally (2005) 用「超過一定的標準」來定義相對形容詞。我們認為某杯奶茶「甜」,其實意味著它超過了飲用者經驗中的平均甜度。
不同的人之所以對「甜」這個概念的認知不同,在於他們對「甜」的平均值的認識不同。商家按照自己對於的「平均甜度」的感知來定義「甜」的等級,這和顧客對於這個概念的認知未必一致。對於一個不怎麼吃甜的人來說,50g糖已經是「甜」了,但是嗜甜如命的人可能覺得100g 的糖量才能算「甜」。
標準不一樣而已。
同樣,「去冰」-「常溫」歧義的癥結在於,我們對「冰」所代表的溫度的定義是偏高的。
對美國人來說,「去冰」只是把冰塊去掉,雖然飲料依然很冰,但這就是他們的「常溫」;而中國人恰好相反,我們認為「冰」所代表的絕對溫度是要高於美國人所謂的「iced」,因此「冰」實際對應於「熱-常溫-冷」序列中的「冷」,所以「去冰」不就是「常溫」了麼?
Kenndy & McNally (2005) 又把目光集中在絕對形容詞上,進一步區分了1)完全開放型形容詞,2)完全封閉型形容詞,3)頂端封閉型形容詞和 4)底端封閉型形容詞。
「辣」、「甜」、「冰」屬於最後一類,也就是底端封閉、頂端開放的形容詞——只有最小值,沒有最大值。因此「辣」語義上是沒有上限的,只要你願意,火鍋可以無窮地辣下去,糖和冰也可以無限地往上加。
這和完全封閉型形容詞的差別在於,後者是存在最大值的。例如「開」這個概念。「門開了」中的門不可能無限地「開」下去,一旦打開到180度,它就不可能再往下開了。
「熟」也是一個典型的完全封閉型形容詞。熟度不太容易造成歧義,原因在於「熟」的真值是不需要藉助語境確立的。
「熟」牛排在任何時候都是指不帶血的「全熟」牛排。這種「熟」的狀態無法再提高程度,否則就變成了另一種「焦」的狀態了;也不能降低程度,否則一不小心就成「生」的了。對於「生-熟」這樣的封閉類形容詞,也有學者把它們歸為「百分比形容詞」(石毓智,2003),因為這些形容詞的量級指的是「極限值的百分比」。
因此像漢語中的「半熟」、「全熟」也可以用百分比——比如「三成熟」、「七成熟」——來表示,並且每一個詞對應的牛肉的狀態在任何語境下都是固定的。
如果按照開放/封閉性來劃分形容詞,我們發現其實像包括「冰」、「甜」、「辣」在內的開放或者半開放型形容詞才是主流,而「生」、「熟」這樣的完全封閉型形容詞是絕對的少數派。
其他典型完全封閉類形容詞還包括「開」、「關」、「滿」、「空」(Kennedy & McNally, 2005),「真」、「假」(羅瓊鵬,2016) 等等。
一個簡單的小測試,就可以區別形容詞是否開放。
存在極值的形容詞,都可以受「完全」的修飾。而不存在最高極值的開放型形容詞就做不到「完全冰」、「完全辣」、「完全甜」。
當然,完全封閉類形容詞本身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詞類。
Kennedy & McNally很早就注意到它們構成的反義詞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對稱:牛排有一點生就是「生」,但必須完全熟透才能叫「熟」;同樣,「半熟」的牛排不算熟,但「半生」的牛排一定生。
他們認為,這是由於「熟」的語義被限定了最大值,而「生」恰好相反,只限定了零值。
作者:微博@喲大豪爺
回到點餐語境。
我們發現,為了減少這些選項的模糊性,商家其實已經不自覺地替我們掃除了某些歧義。
雖然理論上「甜」、「冰」、「辣」都沒有極值,但是現實操作中,奶茶中的糖量和冰塊量,火鍋中辣椒數量一定是有個上限的。因此現實中大部分菜單上的口味選擇其實已經構成了一個封閉的序列。
試想一下,你去奶茶店點單的時候,說「我要一杯很甜的奶茶」,這句話除了讓對方知道你很愛吃甜,對於點餐而言基本毫無信息量。這時候「全糖」就比「很甜」要明確一百倍。
當然你會說,即使是「全糖」,還是不能保證每家奶茶的「全糖」都一樣甜啊。對此,形容詞表示已經無能為力了。
但是,你還可以去向名詞求助——下回直接說:「請給我一杯50克糖的奶茶。」
參考文獻
羅瓊鵬,2016.程度,量級與形容詞「真」和「假」的語義.《語言研究》第2期:94-100.
石毓智,2003. 形容詞的數量特徵及其對句法行為的影響,《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13-26.
Kennedy, Christopher, and Louise McNally. 2005. Scale structure and thesemantic typology of gradable predicates.Language 81: 345-381.
Kennedy, Christopher, and Beth. Levin.2008. Measure of Change: The Adjectival Core of Degree Achievements, in L. McNallyand C. Kennedy, ed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Syntax,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Oxford UniversityPress, Oxford, UK, 156-182. (30 pages; pdf)
Unger, Peter. 1975. Ignoran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作者:Chloe,美國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本文為讀者投稿,歡迎投稿至admin@linglunch.com
讚賞是語言學午餐作者唯一的稿費來源
激勵作者,享受更多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