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間,山西孝義縣狐岐山一帶老虎猖獗,經常外出為患。
一天早上,西關的樵夫來到狐岐山砍柴。誰知他一個不留神,一腳踩空,頓時跌進了一個幾丈深的洞穴裡。樵夫摔的那是一個鼻青臉腫,眼冒金星,掙扎了好半天才勉強爬了起來。
樵夫定了定神,開始打量洞裡的情況。不打量還好,這一打量,樵夫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只見洞穴裡面躺著兩隻老虎崽子。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掉到洞裡已經夠倒黴的了,好巧不巧的還掉到了個老虎窩裡。
樵夫心想:這洞有幾丈深,出是出不去了。洞裡有兩隻老虎崽子,母老虎肯定會回來給它們餵食。雖然小老虎對自己沒啥威脅,但是母老虎一回來,自己肯定難逃一死,成為小老虎的晚餐。樵夫雖然心裡害怕,但也無計可施,只能坐在洞裡等死。
傍晚時分,母老虎馱著一隻麋鹿回到了洞穴。母老虎看到樵夫,似乎有點詫異,馬上開始咆哮了起來。這一咆哮,聲音震耳欲聾,樵夫差點沒嚇暈過去。樵夫面如死灰,冷汗直流,心想小命這次肯定是要交代在這了。
母老虎停止了咆哮,掃了掃樵夫身後的小老虎。見它們安然無恙,母老虎這才慢慢來到小老虎身邊,丟下那死鹿。兩隻虎崽也是餓了許久,見有了食物,立馬狼吞虎咽起來。不一會功夫,它們便吃飽喝足,心滿意足地睡了起來。
見虎崽吃飽了,母老虎踢了踢麋鹿,示意樵夫來吃。可憐那樵夫,驚魂未定,哪敢輕舉妄動。母老虎見樵夫不敢上前,便逕自退到遠處。樵夫這時方敢上前。
樵夫雖然不想做這茹毛飲血的勾當,但在這洞穴下面,要想活下去,除了吃生肉也別無他法。於是,樵夫也和虎崽一樣,吃起了生肉。
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了,樵夫和老虎一家也混熟了,時不時地還和小老虎一起玩耍。
突然有一天,母老虎背著小老虎跳出了洞中。樵夫見狀,立馬大喊:"大王救我"!過了一會,母老虎又跳了下來,低下頭示意樵夫爬上去。樵夫便順勢騎到了老虎身上。只見它一縱一躍,樵夫已經出了洞穴。
快分離時,樵夫哭拜著對老虎說:"承蒙大王相救,大恩無以為報,回家之後我將在城西郵亭下放一頭小豬供您享用。後天中午時分我會在那等您,希望您不要忘了"。老虎點點頭,便立馬消失在叢林中。
到了約定的那天,老虎先一步到了郵亭。遍尋不著樵夫,老虎便跑進了村子裡查看。村民見一隻老虎大搖大擺地進了村,立馬動員起來要捉住老虎。在眾多村民的圍追堵截下,老虎最終被生擒,並被村民送到了縣衙。
樵夫聽說老虎被擒且被送到了縣衙,趕忙跑到了縣衙。看見被五花大綁的老虎,樵夫連忙跑上前去,抱著老虎痛哭說:"大王是來赴約的嗎"?老虎點點頭。
樵夫見此,便說:"我要為大王請命,如果不成功的話,我願意同大王一起赴死"。樵夫剛說完,老虎便淚如雨下。縣衙邊數千名吃瓜群眾見了此情此景,無不嘆息動容。
知縣目睹了這一切,又聽樵夫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解釋了一遍。知曉一切後,縣令趕忙跑下大堂,當堂釋放了老虎,並讓人把老虎驅趕到郵亭下。
到了郵亭,知縣讓人給老虎扔去一隻死小豬。老虎見了小豬,便將它叼了去,又不時地回頭看看樵夫,便漸漸消失在山林中。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隻老虎,就將郵亭改名為義虎亭。2007年1月1日,孝義就以「割股奉母」和「義虎救樵夫」的歷史典故為題材,建成了兩座大型高粱紅花崗巖雕塑,以此展現孝義的城市形象。
簡評:古之猛虎尚知義,何況人乎?
「義」,既是助人為樂的仁義,見義勇為的正義,也是誠實守信的信義和敬業奉獻的忠義。傳承和發揚「義」,既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必刪!)
參考文獻:
《孝義縣誌》
《池北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