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匠寫了本書,建築學家梁思成卻看不懂,難怪古代手藝會失傳

2021-02-07 竹風墨語

近日,木工爺爺給孫子做出精巧的螳螂車的視頻讓人驚奇不已,很多孩子羨慕得要哭,連大人們都感嘆小時候怎麼沒玩過這樣的玩具。當今各種材質的玩具目不暇接,但木製的機械化玩具我想大多數人都沒玩過吧,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就是韻味十足,精巧絕倫。我們不僅會想,在手工藝極為發達的古代,那麼木匠的水平會不會更高呢。那時的木匠是通過什麼工具造出這些精緻的器物呢?

提到木工,就不能不說木工的祖師爺魯班。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魯班的發明,涉及建築、木工、工藝、機械、軍事科學等行業,涉獵極廣。

木匠的功夫在於木頭的利用,春秋魯國有個手藝木匠叫梓慶,他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器具。從木器到皮革製品,從宮殿亭閣的梁柱門窗,到宴席上喝酒、娛樂的各種用具,沒有不會做的,而且做得十分精巧。

有一次,他用木頭削製成像樂鍾樣一個樂器,外形精緻美觀,聲音清脆洪亮。很多人看後,非常吃驚,認為這不是人工所能做出來的,好像出自鬼神之手。

魯國的國君見梓慶能做出這樣驚人的樂器,問他有什麼訣竅。梓慶回答說:「我並沒有什麼訣竅。過有一點,就是我在做這個樂器之前,先停止一切活動,靜下心來過五六天,以便排除一切雜念,甚至連個人的四肢形體都忘了。然後到山林中去挑選做樂器的木材。在選擇木質和加工製作的過程中,腦子裡只想著樂器,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到這個上頭。這樣專心精雕細刻,自然就能做出好的樂器來。」

古時的木工了。他們的手藝是師徒傳承,絕不在行業外洩露技術。行業中使用木工術語,好似江湖的黑話,除了木匠自己,別的人根本無法明白。可以舉出一個例子。宋代的一個木匠李誡,寫了一本書叫《營造法式》:談怎樣造房子,是給木匠的教材。讀懂《營造法式》,只有行內的人才可能。

到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一位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也看不懂《營造法式》的內容。梁思成的父親是梁啓超,在晚清的歷史上很有名,直接向光緒皇帝提出過改革的建議。梁思成在美國學習了幾年西洋建築,成為出色的建築師。

他從父親那裡得到一本《營造法式》,花了很多心思,竟然不能弄得十分明白。他又有著專精的毅力,天資也高,就從《營造法式》著手,開始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研究。清華大學的中國古典建築系,是由梁思成創辦的。經過他的努力,現在人們終於可以弄懂《營造法式》了。

其實,不只是木匠用行內話保持技術的壟斷。過去的漆匠、石匠、裁縫、武術師,都使用專門的術語,把技藝的種種說得奇奇怪怪。比如,漆匠有一本專書,叫《髹飾錄》,是明代的漆工黃成寫的。難懂的地方,不下於《營造法式》。這樣一來雖然自己的手藝不會讓別人學了去,但也將更多的人拒之門外,如果沒有人繼承,這門手藝也會隨著師父進入墳墓,從此失傳,古代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那個時候,青年小夥子除了讀書中舉當官外,剩下的謀生之道就是拜師學手藝。徒弟跟著師傅,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技術才能學到手。如果從事的行當不景氣了,自認倒黴。轉換行當,是困難的。

現在的情況變了,中學畢業,大學畢業,覺著某個行業賺錢多,馬上可以自己學著做,自己看書,無師也可以通。在過去,如果未入那個行當,給你書看,也看不懂。問行當內的師傅,你在行當外,人家不說給你。何況更多的時候,沒有那種技術書,全憑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而且,傳授時用行當內的話。

漆工讀《探飾錄》,木匠看《營造法式》,會像現在的小孩子看動畫片,看了就明白,但行業外的人卻是一頭霧水。

木匠受著行內的訓練,遵守一套建造的規矩。多高的柱子配多長的梁,配多高的臺基,屋簷飛出多少,全有一套現成的規矩。柱子來源於樹幹,而樹幹天生就是梢頭細根腳粗的。柱子相應的也是上細下粗。對於一根柱子,上下的粗細,該有幾分的差別,在木匠的行業中有明確的規定,絕對不允許自以為是。

如果你把自家的中柱高度報給一位木匠聽了,告訴他房裡有幾根柱子。依靠這兩個數據,木匠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房子是什麼模樣了。他可以按照行業的規矩,算出房子該用幾根木枋,每根枋的尺寸,該幾,幾條椽。連多少片瓦,也可以估計出來。

房屋的寬狹,要受木材的限制,歸根結底,受自然環境中生長的樹木的限制。能找到多長的橫梁,便可以做多寬的屋子,也便可以造成多高的空間。橫梁和柱子的比例,在施工時候是嚴格遵守的。確定了橫梁的長度,也就確定了柱子的高度。反之,亦然。

木匠的手藝不止於建房。打箱櫃,造農具,做戰車,都是木匠活。過去的聰明木匠,一般是通才,精通各式各樣的木工活,不受生產領域的限制。紡紗的紡車,澆水的水車,射箭的弓弩,這些不同行當的器具,一個木匠可以全部打造。木匠的工具由墨斗、曲尺、規、刨、鋸、鑽、鑿、錘子構成。

墨斗的墨線拉緊後一彈,在木頭上畫出一條直線;曲尺量直角,算長短;規用來畫圓;刨、鋸、鑽、鑿,四樣全是鐵器,把木料刨平,鋸開,鑽洞,鑿眼,需要這四樣工具。錘子加力,鑽洞鑿眼才能完成。木匠把各樣工具使熟使靈活,基本功紮實,就可以照圖樣各類器具。

現在工廠的車床,能夠車制不同尺寸的金屬構件。一件精密的機器由千萬個小部件組成,將車床制出的構件拼合起來,就是一部機器。古代木匠的幾件簡單工具,加上一雙巧手,就是最好的車床,可以制出當時最奇巧的器具。這解釋了為什麼過去的木匠精通各種門類的用具。

中國的木匠以通才的方式幹活,還負責修房子。這樣一來,社會上便沒有專業的建築師。在西方很早的時候,就有專業的建築師設計房屋和橋梁。中國則不同,房屋由木匠搭蓋,橋梁由石匠修造。木匠和石流在建築材料上的分工,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房屋是木架構,而橋梁卻以石橋為主。

中國歷史上,木匠作為手藝人,地位低下。唐代比較開明的文人韓愈,寫過一篇《師說》,裡面批評讀書人不願學習別人的優點,在為學的態度上,甚至不如下賤的手工藝人。韓愈對文人的批評,側面反映了當時工匠的下賤地位。

元代皇帝忽必烈平定中原後,把江南百姓30萬戶人家在戶籍上作為工匠,以示侮辱。元、明兩代相連,輕視手工藝人的政策未變。更加上由元明兩朝漢族儒家文化抬頭,改變了元朝政府不重視文化建設的作風,匠人的地位實際上愈加低下。據此,木匠在明代的社會境遇可想而知。

木匠的社會地位低賤,做工的薪酬也很低。如在《金瓶梅》中,李瓶兒病重,奄奄一息。西門慶連忙買來一副棺材板,光木料花了300兩銀子。幾個匠人包括木匠和漆匠,連夜趕製李瓶兒的棺槨。一副棺槨,包含兩樣:裡面人的木櫃,叫棺;棺外面套一個木櫃,叫槨。

打造棺槨,需要木匠和漆匠合作,得兩個行當的人才成。刷漆也好麻煩,要讓漆面發光,就得調桐油,磚灰打磨,樣樣功夫不能少。花了幾天時間,棺槨造完,西門慶連賞帶工錢給五兩銀子,由幾個匠人分。這還是厚賞。如果照常價給,可能只需二三兩。這還是掙得多的。書中還說到另一件與木工有關的事。

說清河縣城南的水月寺修蓋伽藍殿,工頭侯林兒率50人做工。按侯林兒給陳經濟介紹的,一名建築小工起早貪黑幹活,每天收入四分銀子。一個月下來,也就一兩二錢銀子。

如今時代不同了,手工藝人備受社會推崇,工資都很高,我的一位朋友每月賺一萬都是少的,而且工作量也不算大,每周都能休息一兩天。但是在高薪面前,很多人卻退卻了。不願從事這項工作,為什麼呢?主要是危險和氣味。

現在裝修木工不僅用刨、鋸、鑽、鑿老四樣,還用到一些電動工具,幹活要乾淨利索,不然很容易傷了手腳。

再就是房屋裝修採用的材料很多都都含有甲醛、苯等有害物,長時間接觸有潛在致癌性,對健康是不利的。不過如今環保已經深入人心,房屋裝修越來越講究綠色環保,裝修材料越來越往環保靠攏,大大減輕了對木工師傅健康的威脅。

如今的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木工手藝再也不會像古代那樣遮遮掩掩,用專用的術語來防止偷學。像木工老爺爺製作的精緻的螳螂車,一定會代代相傳下去。

相關焦點

  • 一本無人能懂的天書,梁思成和營造學社,靠它獲得舉世成就
    中國的古代建築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建築以其獨特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聞名於世,受到各國建築師、藝術家的高度讚賞。但是中國的建築就像它的歷史一樣,呈現非連續性,明清時期很難搞懂宋代建築。到了近代,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成功破譯了宋代建築天書《營造法式》,為此獲得世界讚譽,專門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 鄭州建築學家李誡編著《營造法式》梁思成贊科學性世所罕見
    李誡正史無傳,對他的了解,來自李誡的部屬傅衝益寫的墓志銘。這篇墓志銘,被收在宋代文人程俱《北山小集》裡,得以流傳。這個小概率事件,讓我們得窺李誡生前部分作為。李家累世為官,李誡之父李南公官至戶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李誡的大哥也為官顯赫,兩人都名列《宋史》,卻官聲不佳,雖生前顯赫,到底淹沒在歲月裡。反不如技術官員李誡,不入正史,卻有傳世巨作,千載之後,仍被後人銘記。
  • 馬未都:魯班全書最神秘的地方,尤其是古代木匠不能輕易得罪
    但馬未都有關於對魯班書不同的解釋,他形容魯班書並不是什麼奇怪的神學書籍,很多人看不懂它甚至不明白它的背後就是因為如今的社會變了,對於它本質的一些想法改變了。馬未都形容魯班書裡面一定是隱藏著一些秘密,但也不是什麼奇怪的玄學,更不是什麼不能破的天書。
  • 一部宋代手冊《營造法式》,讓梁思成與林徽因坎坷半生,卻稱值得
    通過書中記載,會發現古代建築中一些特有的時代元素,比如室內地面會鋪帶花紋的竹蓆、屋簷下的裝飾喜用帶雕刻紋樣的圓盤,屋簷下面做竹網以防鳥雀也很獨有……這麼美的文化和元素,在現存的古蹟中是全然沒有的。《營造法式》就像一部大寶藏,但是這部寶藏的出現、流傳到再次被重視,可真是一波三折。
  • 從這兩本書中看木頭,和它構成的家國天下
    如果你仔細回憶會發現,木頭跟我們的家、我們的民族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已經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木頭的迷人魅力,我去找了幾本書,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兩本——《木之紋》和《不只中國木建築》。
  • 90後杭州女孩,不顧父母反對,大學畢業當木匠,手藝不輸老師傅
    在中國古代,一個人,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就可以憑藉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手藝,打造出精美的木製品:家具擺件、雕梁畫棟、亭臺樓宇,而且皆出匠心。眾所周知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因為木工使用很多的手工工具都是他發明的,如魯班尺、墨斗、刨子、鑽子等等。
  • 建築大師梁思成,手繪建築圖紙精美,驚豔!
    提到梁思成,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林徽因。可以告訴大家梁思成、林徽因都是當時頂尖的建築學家。他們都參與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生於日本東京,籍貫廣東新會,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
    《青囊書》1、《青囊書》據說這本書在古代歷史中屬於最為頂尖的中醫藥學著作之一,他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神醫華佗。此書將華佗畢生心血和行醫經驗一一記載,只可惜《青囊書》已經失傳,唯一留下的只有《五禽戲》和《麻沸散》。2、《六韜》《六韜》也叫《太公兵法》,相傳這本書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古籍,是《封神榜》的主角姜太公所著。其內容博大精深,被世人傳的神乎其神,以致很多人都是這本書並非真實存在。
  • 梁思成:一個「死心眼的建築師」的不尋常路
    曾經讀過關於梁思成先生的一篇傳記,看到梁思成保護北京古城牆的一段往事,還看到有人批評梁思成在新建築上加蓋舊屋頂,這種建築方式人為地加大了建築成本。基於這個印象,似乎總是有一種保守和守舊的感覺,他的形象似乎是站在舊城牆前,獨自悵然的落寞背影。他的觀念不被理解,他的思想甚至一度被批判。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國第一代經過系統學習西方建築理論的著名現代建築學家之一,同時又在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就。 一、鑑真紀念堂的設計建造背景 1963年是鑑真大和尚圓寂1200周年,當時中日兩國的宗教界為了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大師,商議決定分別在兩國多地舉行紀念會或法會。中國政府還決定在鑑真的故鄉——揚州,建立一座紀念堂。紀念堂選址於當年鑑真傳法的寺廟「大明寺」東北側的一塊空地上。
  • 《營造法式》贈給了清華 為何會被拍賣?
    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麼麼噠~對《營造法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它的價值極高。是由著名建築學家李誡通過實踐,花了約30年才完成的一本著作。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而梁啓超送給林徽因、梁思成的《營造法式》是1934年出版的,極為珍貴。
  • 古代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失傳了?專家:你看原料是啥
    古代一敷就能止血的金創藥,為何突然失傳了?專家:你看原料是啥讓人生厭的 「狗皮膏藥」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男主人公售賣的「狗皮膏藥」功能十八般俱全,貌似天下神藥,可治百病,看官們一眼識破,電影裡的男主人公也是混的一比潦倒,可謂人見人煩,令人望而生厭!但是就算到了今天仍然有人兜售、購買,那麼,這種「狗皮膏藥」自古至今,久經不衰,原因是什麼呢?
  • 在古代,為何魯班書是禁書?看完全套書的人會有什麼下場
    所以讓人們對這本書既好奇又恐懼,不到萬不得已走投無路,都不會輕易洗鍊。但是有的朋友就說了,初心,你說的不對,書攤甚至書店都有見到,也沒有聽說誰看過這本書就會遭遇到不測。其實這裡面我們就要解釋一下這裡所說的魯班書,全名真本魯班無字天書。相傳這本書共四冊,分羊冊、語音冊、楊策的三本為顯傳音策,一邊為秘傳。
  • 在古代,《魯班書》為何被列為禁書呢?
    《魯班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非常陌生,猛一看還以為這只是一本講木匠的工具書而已。實際上,《魯班書》可是大有來頭,她在古代可是禁書,並且有傳言說學習它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那麼,在古代《魯班書》為何是禁書,為何說學習它的人不會有好下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 一個90後女孩,大學畢業後要做木匠,手藝精湛堪稱小魯班
    一提到木匠必然讓人聯想到的是男人,因為可以說木匠就是男人的專屬手藝,女人對這方面可能很難有太大興趣。但是這位來自杭州的女孩,她就對木工如痴如醉,她叫諸靜韻,是一個90後,大學是建築學專業,這個專業有一門課叫古建築,學習中國古代建築技藝,諸靜韻學習之後,便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是直接改變了她的命運。
  •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我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說的: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
  • 古人講:「4不摸」!除了木匠的斧頭、廚師的刀,還有哪兩樣
    我們通常會說一些常見的俗語。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諺語可以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提供解決方案。因此,我們總是對祖先的智慧感到驚訝。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為最易理解的詞彙。然後傳遞給我們,雖然有些事情與當前時代不太一致,但有許多事情是有道理的。例如,24個節氣已經申請成功,雖然實際情況不太一致,但卻是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
  • 以上帝視角來看,古代高超的青銅劍工藝並非失傳,只是淘汰罷了!
    以上帝視角來看,古代高超的青銅劍技術並非失傳,只是淘汰罷了!在古代冷兵器時期,劍作為代表性武器,不論知名度還是使用頻率都是最高的。後來伴隨生產力發展,鑄造技術也經歷數次更迭,鐵器的普及取代了青銅原有的地位。無不一次次驗證了青銅劍工藝並非失傳,而是淘汰!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字看不懂
    其實《易經》並不是單單的一本書,它包括了《連山》、《歸藏》和《周易》3本易書,前2本不是失傳就是只剩殘本,目前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完整的易經,只有《周易》。當然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