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博物館鎮館之寶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完整反映樂舞雜技場面

2021-01-10 海右讀書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現藏濟南市博物館

作揖的作揖,

打躬的打躬,

鼓瑟的鼓瑟,

吹笙的吹笙。

筋鬥連番,

鐘磬齊鳴,

有莊有諧,

有動有靜。

莊者,

道貌岸然,

諧者,

滑稽多情。

一個凝固的瞬間,

一個歡樂的場景。

一觀再觀,

忍俊不禁……

時光閃回,

兩千年光景,

歌臺舞榭之外,

下裡巴人,

芸芸眾生……

西漢彩繪樂舞雜技俑出土後,《中國文物報》曾這樣對其進行描寫和讚譽。現在,1969年在濟南北郊無影山南坡出土的這件國寶級文物,已成為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濟南市博物館副館長張雯認為,雜技陶俑以巧妙的構思,優美的格調,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示了當時貴族宴飲娛樂的場景。即便在今天看來,這種集音樂、舞蹈、雜技各種表演於一體的演出也不失為一場豐盛、熱鬧的視聽演出。這一兩千年前的內容豐富、場面完整的樂舞雜技藝術立體形象,是迄今我國漢墓出土文物中僅有的,凝結著極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一車拉來3件國寶文物

農民用「地排車」護送到濟南市博物館

作為國寶級文物和濟南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雜技俑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和名氣早已為人所知。然而,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濟南市博物館給予「獻寶人」的獎勵是一本《毛主席語錄》。

「文革」期間濟南市博物館僅有的6位工作人員中的一位於中航,對於當年雜技俑的發現以及入藏濟南市博物館的過程,老先生記憶猶新——

「上世紀六十年代,濟南北郊的無影山周邊是一片沙土地。當時生產隊施工搞建築,都從那裡挖沙土,有時能挖出一些陶盆、陶罐等。那時北園公社堤口大隊有一個叫崔昌禮的社員,是個有心人。1964年,崔昌禮曾把他挖沙時發現的一件漢代陶壺送到濟南市博物館,館裡給了他獎勵,並對他講了保護祖國文物的重要意義。獎勵雖然不多,只夠他來回的路費,但崔昌禮因此就記著這個事兒了。

1969年4月,崔昌禮在挖沙時發現了一個有底盤的陶俑,上面一些玩雜技、跳舞的小人很有意思。當時崔昌禮正忙著挖沙,騰不出時間來,於是委託前去拉沙的歷下區運輸公司的韓家山,請他幫忙把自己發現的雜技俑和一對載人、載鼎的陶鳥以及一套陶車馬送到博物館。韓家山拉著『地排車』一路小心翼翼,將它們送到了博物館。我們覺得這些東西很有價值,就留了下來。後來根據文物鑑定專家的鑑定,雜技俑和那對載人、載鼎的陶鳥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獻寶人」獎品是一本《毛主席語錄》

濟南市博物館多件重要藏品是從垃圾裡撿的

「文革」期間,濟南市博物館已經從趵突泉公園搬到緯四路的一個倉庫。於中航說:「雜技俑就是拉到那個地方的。那時候,人們對文物很不重視,但是對我們文物工作者而言,這畢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器物。在向上級部門請示之後,我們專門召開了一個表彰大會,對崔昌禮的行為進行了表揚,送給他一本《毛主席語錄》作為獎勵。」

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文物的認識和現在有著天壤之別,以一本《毛主席語錄》作為對「獻寶人」的獎勵,這是獨特的時代氛圍使然。於中航說:「其實,那時候濟南市博物館收集文物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去垃圾站翻撿。如今,作為濟南市博物館重要藏品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穿孔玉斧、商代晚期的青銅犁鏵,都是我從垃圾站翻撿來的。那時候濟南的垃圾站負責市區及周邊18個縣的垃圾收購,我們跟垃圾站的人說,如果你們發現了古舊的銅器等老物件,就跟博物館聯繫。等我們去了之後,如果發現的東西確有價值,就以略高於廢銅爛鐵的價格收購。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收集了不少文物。」

郭沫若指示發掘雜技俑漢墓

故宮展出陶樽被拿掉成了歷史之謎

於中航說,「當時我們一看到雜技陶俑就非常驚奇,因為雜技在漢代十分盛行,文獻也多有記載。但是這樣成組的歌舞雜技陶俑十分罕見。於是我們給雜技俑拍了照,寄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後來中科院考古所的工宣隊向我們傳達了郭沫若的指示,要求我們對出土雜技俑的無影山漢墓進一步發掘。遺憾的是,整個墓葬發掘完畢除了發現一些陶罐、陶壺之外,再沒有更有價值的發現,也沒有找到墓主人究竟是誰的證明。」

1971年,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22周年,故宮在全國徵調重要文物進行展覽。當年國慶節,來自濟南的雜技俑首次在故宮展出。雜技俑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中外觀眾,後來又到日本、菲律賓等國展出。一直到1981年,才重新回到濟南市博物館。

雜技俑在赴京展出期間,還發生了一件「怪事」,於中航說,「時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看到這件文物之後,認為右側三個『觀眾』前面的兩個用來盛酒的陶樽不應該有,就把它們拿掉了。所以在故宮展出時的雜技俑就沒有那兩個陶樽,後來不少雜誌發表的雜技俑照片,也沒有這兩個陶樽。一直到回到濟南,我們才把它們重新放上。究竟夏鼐先生為什麼會覺得不應該有這兩個陶樽,至今依然是個謎。」

全國僅此一件

樂工、表演者、觀賞者栩栩如生

在濟南市博物館,副館長張雯帶著我觀看了這一稀世珍寶。這組彩繪樂舞雜技陶俑,在一個長67釐米,寬47.5釐米的陶盤上。陶盤上有21個各具特點的陶俑,其中樂工7人、雜技表演者7人、觀賞者7人,均栩栩如生,完整展現了漢代貴族觀賞樂舞雜技表演的場面。

站在陶盤兩側的觀者,寬衣深服,冠履整齊,可以看出地位不一般,顯然屬於社會上層人物。特別是右側三人面前還放著兩個陶樽,按照古代禮儀,凡是貴族宴飲必定要放置酒樽,用來貯酒,象徵著宴飲。陶盤後側一排是樂工,使我們看到了漢代樂隊組合及其演奏的情景。他們使用的樂器有打擊樂、彈弦樂和吹奏樂。右首樹立的大鼓叫建鼓,是漢代百戲演出的主導樂器。擊大鼓者左側一人在擊磬。擊磬者左邊有一個樂架,樂架上懸掛的樂器是鍾,樂工雙手各拿一捶,正準備敲打。鍾架旁邊一人在擊小鼓。擊小鼓者左側的樂工,面前置有一瑟。彈瑟者旁邊還有兩個樂工,都是女子,她們身穿繞襟花衣,長跪吹笙。

生動的場景讓我們仿佛能聽到「鼓聲雄壯,鐘聲洪亮,琴聲悠揚」。伴隨著音樂的節拍,身著花衣的兩名青年女子揮動長袖,跳起輕快的長袖舞。頭戴尖頂小帽的四名青年男子,著緊身短衣,腰束白帶,正在做著精彩的雜技表演。其中兩個人正相向倒立表演「拿大頂,還有一人騰身而起仰身後翻,另一人在做難度很大的柔術表演。在陶盤的前方有一個身穿紅袍,雙臂張開,身子可以自由轉動,手中別無所持的陶俑,看起來他像是正在唱歌,或者正在主持節目。

張雯認為,這組陶俑集觀賞、舞蹈、音樂、雜技於一體,場面完整,妙趣橫生,在稚拙簡樸的造型中,透露出一種豪放的格調。張雯說:「以前國內其他地方也出土過單個的雜技俑,但像這樣完整反映樂舞雜技場面的雜技俑,可以說是國內僅見的一件。」

再現漢代「角牴戲」場景

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張雯說,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動物殉葬的一種明器。是為了使死者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如同生前一樣的生活,所以陶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意義。它還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張雯表示,「我國的音樂、舞蹈和雜技表演藝術歷史悠久。西漢建立後,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內外交流頻繁,樂舞雜技藝術日益豐富,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據說漢高祖劉邦所寵愛的戚夫人就擅長跳長袖舞。史書記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漢武帝在長安未央宮舉行盛大的『角牴戲』表演,京都周圍『三百裡以內的人都來觀看』。所謂『角牴戲』其實就是漢代音樂、舞蹈、雜技等各種表演藝術的總稱,所以又被稱為『百戲』。『百戲』在漢代風靡城鄉,久盛不衰。漢代貴族常常在宴會上舉行『百戲』表演,招待客人取樂。由於濟南出土的雜技俑比較完整地表現了漢代『百戲』的完整場面,所以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價值。」

作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漢代樂舞陶俑:表達社會流行風尚,體現政治、經濟生活的國寶
    它由宴飲俑和表演俑兩類組成,宴飲俑是以墓主人為代表的享受歌舞 、宴飲的貴族們,表演俑包括伎樂俑 、徘優俑 、舞蹈俑 、雜技俑 、 魔術俑等等,它們共同組成了貴族集團宴飲生活的場面。這些表演俑動作張揚,形體複雜,擺脫了仿楚地木俑的柱狀大形,能夠根據不同人物角色的典型動作, 進行塑造和把握,將陶的材料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 河北博物館有一塊鎮館之寶,上了《中國詩詞大會》,一定不要錯過
    這其中,最令人注目的一塊精美的《散樂圖》彩繪浮雕最是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目光。這塊彩繪散樂浮雕是199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曲陽王處直墓搶救性保護出來的,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曾經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河北國寶之中。彩繪散樂浮雕表現的是五代時期樂器表演的場面。
  • 臺灣設計復古玩文創 看樂舞俑喝「珍珠奶茶」
    臺灣設計復古玩文創,「小紅人生活加油系列」喝珍珠奶茶而手舞足蹈的樂舞俑。(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由臺「史博館」提供)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復古玩文創,看樂舞俑喝臺灣最潮的「珍珠奶茶」!臺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與國際插畫家馬賽KYO跨界合作推出的「為生活加油系列」,榮獲2018英國倫敦國際創意榮譽獎(LICC Honorable Mentions),是平面設計插畫類別中唯一臺灣獲獎作品,讓臺灣文物榮登國際版面。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龜茲石窟壁畫騎馬士兵裝現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內的原克孜爾205窟《爭分佛舍利》壁畫,描繪的內容是敘述佛涅繁火化後,各地派兵索取佛舍利的情景。圖中八國騎士身著戎裝,手持長矛、兵器,神採奕奕,反映了當時龜茲國騎兵的風貌。騎兵戎裝展示出多種文化因素色彩。兵士們頭戴波斯式尖頂盔帽,連領護頸,威武豪放。穿著大翻領窄袖緊身戰袍,袍身著綠。赭。黑三色橫道紋,色彩裝飾趨於繁複,充滿了濃鬱的地域性風韻。腰束帶,穿大口褲,足著烏皮靴,胸前織有魚鱗狀橢圓形左右各一的護心圓。下體護有甲裳(腿裙),分左右兩片,為出徵尚武時備用。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考古文博單位的多位研究人員和講解人員,受邀和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一起作為主講嘉賓,介紹了在陝西出土的重要樂舞類文物,介紹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演變及樂舞文化。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其他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唐代三彩騰空馬 於西安西郊出土,馬全身赭黃色,間白斑紋。
  • 陝西歷史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每一件都是稀世國寶!
    那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你知道哪些呢?第十名:彩繪雁魚銅燈彩繪雁魚銅燈為西漢時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於通體彩繪紅、白二色。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汙染。構思精巧別致,是漢代燈具中的傑作。第九名:黑釉油滴碗黑釉油滴碗,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之一。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
  •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 冰客本報訊記者昨日獲悉,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 據悉,此次當選為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中國30 個知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漲知識!
    本文來源於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視頻來源:央視《鎮館之寶 曾聽人說,參觀博物館就是一場穿越回古代的留學。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
  • 雲夢睡虎地秦簡入選湖北省博物館 十大「鎮館之寶」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雲夢睡虎地秦簡入選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據悉,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 過年的狂歡,新年除了舞龍舞獅,你還知道哪些樂舞迎新的方式
    春節,屬於冬困時光,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只有這時有時同舉行較大型的民眾樂舞狂歡聚會。因此,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有數不清的樂舞活動。春節期同的民間音樂活動很多,其中尤以鑼鼓樂較為常見。這是因為鼓淵源於上古,是原始人用以驅邪、集會號令、歌舞的工具,所以至於後世也仍流傳著以鼓為主的驅疫、樂舞活動。最初出現的鼓是土鼓。在神農氏時代就用土質鼓,用草槌敲打。這種土陶鼓考古中也有出士。後來有屁股,在山西襄汾陶寺堯舜時代的史前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用樹木挖成鼓腔,鼓飾彩繪,鼓面蒙鱷魚皮。正符合《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書中均有的以鼉龍(豬婆龍,即鱷魚)皮製鼓的記載。
  • 《做雜技我們是認真的》融合電音呈現雜技新視聽
    ,傳統古老的雜技藝術和時尚潮流的電音相結合,顛覆了觀眾對雜技的認識。  該項目是由中國雜技團精品隊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創新類雜技節目。採用現代雜技的表演形式,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音樂元素融入當下最流行的Dubstep、House等電子風格音樂中,結合「路人」及「翻騰」兩個篇章的精彩表演,從而展現不一樣的雜技新視聽。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6日訊 近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這十大「鎮館之寶」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蘇州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其中一個竟然是掏鳥蛋掏出來的
    等到1999年,世界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親自操刀,設計了結合古代蘇式建築特色,現代建築風格,山水園林三者於一體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頓時讓蘇博成為了博物館中的網紅,老少鹹宜的所在。筆者墨上桑有幸在2017年在蘇博進行深度遊覽,印象極為深刻。好了,閒話不提,既然本期#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 的主題是聊博物館,那必須提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蘇博有四大鎮館之寶,你知道都是哪些寶貝嗎?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央廣網武漢12月27日消息(記者彭照 黃炎秋 通訊員劉成璐)據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不久,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