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屬於冬困時光,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只有這時有時同舉行較大型的民眾樂舞狂歡聚會。因此,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有數不清的樂舞活動。春節期同的民間音樂活動很多,其中尤以鑼鼓樂較為常見。這是因為鼓淵源於上古,是原始人用以驅邪、集會號令、歌舞的工具,所以至於後世也仍流傳著以鼓為主的驅疫、樂舞活動。
最初出現的鼓是土鼓。在神農氏時代就用土質鼓,用草槌敲打。這種土陶鼓考古中也有出士。後來有屁股,在山西襄汾陶寺堯舜時代的史前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用樹木挖成鼓腔,鼓飾彩繪,鼓面蒙鱷魚皮。正符合《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書中均有的以鼉龍(豬婆龍,即鱷魚)皮製鼓的記載。以擊鼓驅疫之風,流傳久遠,每到春節,到處都是咚咚的鼓聲。比如四川的迎春鑼鼓、西安鼓樂、江蘇十番鼓、浙東鑼鼓、廣東潮州大鑼鼓等,都是數有代表性的樂,都常在春節演奏。
鼓也不僅是演奏而已,興之所至,還可以邊敲邊舞,舞出一片熱烈壯觀的場景。鼓舞光在漢族就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是全國五大舞種之一。這無疑是上古擊鼓驅邪的流風。像北京的太平鼓,山西的威風鑼鼓,陝西的腰鼓,開封的盤鼓,還有種種花鼓、拉鼓、堂鼓、長鼓、漁鼓……鼓形或龐大,或纖小,或細長,或圓,或扁,形形色色,加以彩繪,美觀可愛;聲音或洪亮,或清脆,或渾厚,舞蹈更是變幻萬千,生氣勃勃。這鼓聲,是整個民族奮進的腳步聲;這舞姿,是整個民族在歡舞此外,鑼、鈸等樂器也常與鼓相配合,在舞龍、舞獅時或其他民間舞蹈時使用,尤其是舞龍、舞獅子,是絕少不了的。
這裡順便提一下清代的鼓舞記載。如《燕京歲時記》載:「太平鼓者,系鐵圈之上蒙以驢皮,形如團扇,柄下綴以鐵環,兒童三五成群,以藤杖擊之,鼓聲冬冬然,環聲錚錚然,上下相應,即所謂迎年之鼓也。」這就是今天北方常見的太平鼓舞。《北京文物月刊》中有一幅畫,繪幾個小童手持彩繪小鼓,樂陶陶地敲打,還配有一首詩「村童送臘樂豐亨,不識不知赤子情。豈為催化頻擊鼓,團圞儘是太平聲。」正符合此記載。
鳳陽花鼓,原發源於安徽鳳陽,是由男女演員邊敲邊舞的一種舞蹈形式。從明代的「鳳陽歌」開始發源,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流傳於兩廣(從廣州、佛山直至南寧百色等廣大地區)的民間「八音」樂,也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八音,因古代樂器分為八大類(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而得名,又稱鑼鼓櫃、鑼鼓亭。因為它把鑼、鼓、銅鈴之類樂器放在一個長柜子裡,柜子用上等木料製造,其上雕繪各種龍鳳、花鳥圖案,並用彩綢、花串、球穗等裝飾,櫃頂上或裝飾重簷豆角的亭閣頂,或是平頂,並用黃綢布垂掛。演奏時有人肩扛前行,嗩吶、管弦樂器的樂手更跟在一旁,邊演奏邊行進,氣氛熱烈。八音既可獨立演奏,又可在出臺閣(飄色)時伴奏用,舞龍獅時等也用。在春節期間,又有一種全國性的大型遊藝活動「臺閣」,廣東或稱飄色,廣西賓陽稱為遊彩架。它起源於宋代,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當時的杭州,已有用鐵枝擎舉起扮作仙佛的演員巡遊的記載。如今,合閣多處地區都有,成為最吸引人的民間藝術之一。
臺閣,是把特技、音樂、舞蹈綜合成一體的藝術。它使用鋼鐵巧妙地相連,選俊俏的小孩子裝飾為戲劇人物,擎舉於半空中,表面看似驚險絕倫,其實穩如泰山。小孩子們身著五彩戲衣,演出神話傳說、古典小說、戲劇中的種種情節。近年又出現了「虎門銷煙」等現代愛國題材,這是對民眾宣傳、寓教於樂的絕好方式。每通海時。往往還要配上龍舞、獅子舞、民間音樂演奏,沿途吸引成幹上萬的觀眾,爭先恐後,先睹為快。
此外還有河南、安徽等地的「肘歌」,場面也很驚險,把小演員放在大人肩上表演,有鐵架子撐持。陝西關中流傳的「高臺」,形式與臺閣相似:「背亭」,與肘歌相似,也經常演出於民間。至於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的花會及走會、社火等民藝形式,都多於春節時表演,是匯集了民間音樂。
演奏、舞蹈、臺閣等樂舞技巧的大型群眾文藝匯演。這些形式名雖有異,內容卻基本相同,都是在廣場上、街道中進行演出。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劃旱船、打霸王鞭、腰鼓、舞刀劍、舞中幡、大鑼大鼓等,一片紅火熱烈,波瀾壯闊,成為民間群眾性的狂歡時刻,預示著中華民族年年歲歲紅紅火火,生機蓬勃,喜氣連綿。
花會、走會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的鼓樂車,即一種在行進的車上邊擊鼓奏樂、邊舞蹈的形式;南北朝時有佛像出巡,配以獅舞、吞刀吐火、走索爬杆等節目。清代又有《北京走會圖》其節目大與今天走會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