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中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其詩作通俗易懂,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因編輯於唐穆宗長慶年間,遂以年號為詩集名。
文學常識
1、賦得體:古人作詩如借前人固定詞句為題作詩,則詩題前一般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人學習作詩、文人聚會分題作詩以及科舉考試命題作詩的常見方式,這種詩體稱為「賦得體」。如唐·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2、流水對:《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對仗結構被稱為流水對。流水對是近體詩對仗要求中的一種,是指對仗的兩個句子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簡單相對,而是上下相承,兩句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在語言結構上有一定的順序。典型的流水對是上下句用連詞串接,或一句話分兩半來說。如: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作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當時白居易十六歲。此詩是準備科舉考試的習作,按當時考試的規定,凡是已經限定內容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其作法與詠物詩類似。
相傳,白居易十六歲這一年來到京城長安,當時準備考試的士子都要拜謁名士為自己延譽,於是白居易也以詩作投獻給當時的大詩人顧況。顧況見他太年輕,就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但打開詩集看到第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時,不禁感嘆說:「能作出這樣的詩,住在哪裡都很容易了。」白居易由此成名。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寫,抒發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前兩句是照應題目中的「草」字。離離的古原之草,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兩個「一」字表達的是每年如此的配比之意,並形成一唱三嘆的效果,表達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

三、四句是千古名句。這兩句所描寫的既是「原上草」的特點,又是一種浴火重生的典型象徵,「野火」二句是對「枯榮」二字的進一步擴展,由抽象而具象。野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只要保留地下部分,第二年就會重新成長,蔓延擴散。「燒不盡」是一種壯烈的場面,強調毀滅的力量之強、速度之快。正因如此,再生的力量也同樣顯得更迅猛、更不可抑制。

五、六句則照應題目中的「古原」,並以此引出「送別」的主題,「遠芳、睛翠」都寫草,是更為具體的形象。「遠芳」是從嗅覺角度說明古原瀰漫著青草芳香;「晴翠」是說綠草在陽光照耀下非常明亮。「侵、接」二字對應「又生」,再一次突出野草生命力的頑強。「古道、荒城」則對應著題目中的「古原」,雖然道路和古城是荒涼的,但滋生的青草卻給了古原生機勃勃的活力。

作者安排了這樣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春回大地、綠草如茵,在古原送別友人,一方面充滿詩情畫意,一方面又難免令人惆悵。最後兩句中的「王孫」是用典,代指離別遠行的朋友,原文「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是睹草思人,這裡卻是用萋萋芳草表示送別的離愁,最後兩句點明「送別」的主題,使「古原」、「草」、「送別」完美地結合成一整體。
全詩語言自然流暢,精工典雅,對於命題詩來說,不但得體,而且情景交融,是「賦得體」中之絕唱。
白居易其他作品選讀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