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到底是什麼?很多世界名著都在此列

2021-01-13 待曉兒

現代主義文學是現代主義思潮在文學當中的反映,現代主義思潮包含很多方面,繪畫、建築等等都有,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而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都屬於現代主義,只不過是因為後現代主義的傾向性有了一些細微變化,為了和之前的文學區分開來,所以就又叫了一個「後現代主義」。

要了解現代主義,就要知其源流發展

現代主義是伴隨著資產階級在西方社會上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後的一種文學思潮,與其之前的各項思潮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在社會上話語權的深淺不同,本質並無差別。

現代主義盛行之前,文學上流行的依次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古典主義是資本主義剛剛在西方的封建社會裡興起,但勢力不大,隨時有覆滅之危,所以不得不和封建王權、宗教妥協,讚揚中央集權,強調克制私慾。

但是,古典主義雖然尊重王權,但只是讚揚賢明君主,這是大前提;克制私慾,只是克制那些不重要的或者不合理的欲望,這是本質。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足以和封建勢力相抗衡的時候,浪漫主義就取代了盛行近兩個世紀的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配合著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歌頌英雄,為未來的社會規劃藍圖,在人心中種下新社會的美好景象。

但是,隨著西方社會裡資產階級的逐漸掌權,之前所規劃的藍圖沒有出現,反倒是有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不公、黑暗等等,所以浪漫主義分化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並且最終都匯入了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又稱批判現實主義,主要是揭露社會弊病,抨擊社會黑暗,不再像之前浪漫主義那般歌頌英雄,而是注重悲劇的力量。

但是,社會的發展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不是文學思潮可以撼動的,現實主義持續批判,至今仍未停止,但有一批作家從中分化了出來。

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交叉點就在於對於社會現實的不滿,之後兩者因為傾向不同,各自分道揚鑣。

現代主義不再過分關注社會的整體面貌,而是關注在社會中掙扎的小人物們內心的活動。

他們不去直接表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而是著重講述社會上的那些問題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帶來了多大的困擾,使得人性發生了扭曲、變形,甚至出現了幻想、破滅、虛無、荒誕等等特徵。

這種描寫方式使得讀者對於社會弊病的感觀更為明顯,因為和自身息息相關。

而現代主義不僅僅運用固有文體的內容表達來闡釋觀念,更是將語言、心理、格式等等要素調動起來,形成了各種流派,甚至一些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形式。

現代主義由此分化出後現代主義,既來源於現代主義,又反叛現代主義。但是,現代主義本身就「離經叛道」,後現代主義反叛「現代主義」也是同樣的道理,並不能另立山門。

典型的就是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但主要流行在文學批評領域裡,即如何來看待文學文本的問題。

比如羅蘭·巴特等人的作品裡就是如此,運用索緒爾「語言學」並將其帶入文學文本的分析之中,強行將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分割開來,將言語和語言區分開來。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認為文學文本聯合起來所表述的內容不能代表文學作品的內容,真正表達含義的是構成這篇作品中一個個字符的排列組合與規律。

這樣的內容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也是無需理解的。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也是一個大類,包含眾多分支

不同於之前的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更像是一個萬花筒,沒有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形式,內部派別林立,互相爭鋒。

這些流派很多,我們只撿幾個比較重要的來說:

首先就是「象徵主義」。這是現代主義思潮裡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

這一流派反對之前所有文學裡那些直白的抒情和表達,認為真正的文學內涵應該隱藏在一系列「意象」之中,通過暗示來傳遞給讀者。

所以大量運用隱喻、象徵、暗示、聯想等等手法,甚至連語言的「音韻」規律都利用起來。

這樣的作品在詩歌當中很常見,比如艾略特的《荒原》。

其次是「意識流」。「意識流」顧名思義,就是主要描述人的意識流動,藉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

他們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並不能表達人內心的所思所想,所以真正要挖掘讀者內心,向其傳遞信息,就必須要去刻畫精神世界,所以裡面的時間往往是混亂的。

人們以為過去了很久,但其實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比如《尤利西斯》。

再次是「超現實」。「超現實」的流派發端於「文學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他們把這句話無限拔高,認為文學體現的應該是超越現實的內容,比如夢境、潛意識甚至精神錯亂狀態下的一些想法。

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不受人主觀控住,所以是真實可信的抽象現實反映,這才是文學應該表現的內容。

最後還有「荒誕派」。「荒誕派」的大名隨著《等待戈多》的走紅而名聲大造,這一流派顯著的特徵就是「荒誕」,讓人們不知道在講述什麼東西,仿佛一切都是看不完整的碎片,真實,但無理。

這一流派的人認為,這才是生活的本質,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這些無意義的事情。

除此之外,現代主義還有一些如「黑色幽默」、「未來主義」、「魔幻主義」、「存在主義」等等流派,其內部的雜亂是之前的文學思潮中所沒有的。

如今的一些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多是歧路,沒有實際價值

現代主義也好,後現代主義也好,這樣的作品再當今時代裡越來越多,有一些貨真價值,但更多的是畫虎類犬。

所以就出現了很多那些我們讀都讀不懂的文學作品。這裡說的讀不懂不是因為內容的深奧,而是強行設置閱讀障礙。

比如寫「意識流」的作品,想到什麼字就寫什麼字,不管是否成邏輯語序,甚至不加任何標點,以獨特的形式做噱頭。

再比如,故意用一些非常淺顯的語句來創作,比如詩歌中只有幾個字:「白,很白,非常白」等等這樣的作品,以譁眾取寵的方式來博取眼球。

而很多評論家故作姿態,將這些無釐頭的作品吹捧到極高的位置,更為可笑的是,這些人不接受質疑和反駁。

一旦出現不同的意見,那就是讀者沒有讀懂,不能深刻地理解社會和作品。

這樣的說法核「皇帝的新衣」沒有區別,都屬於「耍無賴」式的胡攪蠻纏。

真正的作品不是讓人讀不懂,而是讓人有多種解釋,並且有切身的體會。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名篇很多人都讀過,可能並不知道這些作品也屬於這一範疇,比如說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魯迅的《傷逝》、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等。

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本身是有價值的。

相對於當下的很多作品來說,尤其是現代詩歌領域裡,充斥著大量的「偽現代主義」和「偽後現代主義」作品,所以會讓人感覺很多這一流派的內容讀起來不知所云。

因為這些作品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容,讀者又怎麼能從中得到什麼呢?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是人民,是英雄,還是所謂的精英?

相關焦點

  • 現代主義文學:寫作特點,標新立異
    如表現主義作家力圖展示「本質的東西和藏在內部的靈魂」.即使寫具體的人物和物景,也只是將其作為精神現象的外殼與形式,寫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與之對應的精神力最。意識流小說家往往把人的意識流動狀態作為客觀現實生活加以描寫,把轉述人的變化的、不可知的、難下定義的精神世界看成自己的主要任務。現代主義對主觀真實和內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學表現的領域,改變了傳統的藝術思維模式。
  • 殘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殘雪接受西方文學影響的必然性
    通過對殘雪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成就的考察,結合殘雪作為作家成長的歷程,我們發現,作家殘雪的存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後中國思想界獲得了充分的自由,東西方、古往今來的學術思想兼容並包,文化上的「世界與民族」的關係重新得到認識和確定,使接受和輸出的管道大大擴張;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特別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大量湧入,為殘雪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而中國文學中的優秀傳統在她的創作中也獲得了重新發酵的機會
  • 20世紀前半期的現代主義文學
    20世紀前半期的現代主義文學簡答題: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1、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 在這個時代,為何現代主義無法重來
    已故文化史家彼得·蓋伊的名著《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日前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現代主義運動緣何而起?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魅力和能量?在這本關於現代主義的百科全書式著作中,彼得·蓋伊將「現代主義」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一個個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藝術史的經典作品。
  • 劉奎︱陳映真與冷戰時期臺灣的現代主義問題
    弔詭的是,陳映真的小說卻往往被視為現代主義的,尤其是他的早期小說,很多讀者是當作現代主義小說閱讀的。從風格的角度來看,他的早期小說,確實具有很強的現代主義色彩。如他第一篇小說《麵攤》,就充滿象徵性,《蘋果樹》《祖父的傘》《悽慘的無言的嘴》《一綠色之候鳥》等皆是。《我的弟弟康雄》帶有虛無主義色彩,《家》《死者》都帶有加繆《局外人》式的疏離感,等等。
  •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興起於20世紀初,結束於二戰時期,是一場存在時間相當長的設計運動,它所包含的內容及其廣泛,它的革命性,民主性、個人性、形式性都非常典型和鮮明。2.思想:民族主義,理性主義、反精英主義、功能主義。現代主義是針對長期佔據壟斷地位的為權貴設計的思想的反動,旨在為大眾服務。
  •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認為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徵和符號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這樣,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就要讓位給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映。起源發展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論上具有反傳統傾向的哲學家在現代西方的各個哲學流派中都能找到。
  • 李歐梵《情迷現代主義》【百花好書賞】
    一部李歐梵向心目中的現代主義大師致敬之作,充溢著「午夜巴黎」的浪漫情調,收入「百花譚文叢」,百花文藝出版社即出情迷現代主義李歐梵/文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近作《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姍姍來遲,在世界各地上映半年後才到香港,等得我望眼欲穿。
  • 譯 稿 | 派屈克·墨菲:生態女性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能動性、變革和未來諸種可能
    支撐此假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和我假定的讀者作為生活在後工業時期民族國家中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均處於後現代性條件下,因此都接觸過在後現代主義的意識形態形成中產生的各種解釋、批判後現代性境遇的觀點。另外一個原因是後現代主義的理論、批評和理論家們受到學術界和學界評論者的高度關注,這種關注是生態女性主義的意識形態形成過程、其理論家、實踐者和以生態女性主義為基礎的行動所無法比擬的。
  • 現代主義繪畫 | 美國畫家格林伯格作品賞析
    有關當代藝術所寫出來的絕大多數文獻都屬於新聞而非批評。藝術仍處在連續過程之中。沒有藝術的過擊,沒有對保持傑出性的以往標準的需要和迫切要求,像現代主義這樣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現代主義所包括的內容不只是藝術與文學。如今它幾乎包括了我們文化中一切真正有活力的東西。現代主義的出現也許是奇特的歷史事件。西方文明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偏離和質疑自已的根基。但是,這種文明確實走得很遠了。
  • 現代主義小說|卡夫卡《變形記》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爾·費迪南德語大學,先攻讀化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和藝術史,後改學法律,1906年獲博士學位,實習一年後進入布拉格「勞動事故保險公司」供職,後被提拔為高級秘書,直至1922年病退。
  • 從馬蒂斯和畢卡索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
    馬蒂斯比畢卡索大12歲,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洲藝術界的影響也比畢卡索早而且大。19世紀末,一批渴望改革的藝術家主張「繪畫不作自然的奴僕,要擺脫對宗教、文學、歷史的依賴,形成自身的獨立價值」等觀念。這時,現代藝術的理論已初步形成。
  • 後現代主義史學述評,歷史學研究典範改變,是同時代變化相適應的
    但從20世紀60年代後,一切都不再一樣了,揭竿而起的後現代主義對史家只有用實證和理性分析才是歷史認識之路的立場開始了質疑。當然,這個質疑並不只限於歷史研究領域,它幾乎已經擴展到所有的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這即是所謂的「後現代轉向」。20世紀語言哲學的發展也告訴人們,語言並不是透明的,可以如鏡子一樣映照出人想要表達的意旨。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俄國的許多名著是世界文學的偉大財富,毛姆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狄更斯和巴爾扎克,是史上四大小說家; 馬爾克斯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史上最好的小說;紀德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學的天神;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鹽》是史上最好的短篇之一;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都相信契訶夫是20
  • 文學概論期末複習資料(名詞解釋匯總)
    意識流作家把表現人的心裡真實和意識的流動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主張作家退出小說,讓小說人物直接面對讀者,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不受客觀時間、空間的限制, 以「心理時間」表現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和主觀感受。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有世界三大意識流作家之稱的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以及沃爾夫等人。
  • 現代風格之美——研究現代主義流派二
    背景後現代主義:上世紀60年代,大眾文學的發展,人們對於現代主義的單調而感到枯燥乏味,出現後現代主義風格,流行於七八十年代的歐美。起源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 金影村 | 貢布裡希《偏愛原始性》與現代主義困境
    在為數不多的書評中,《偏愛原始性》還遭遇了爭議,一些人不滿該書邏輯上的薄弱和缺乏有力的結論。[1]事實上,正如本書的副標題「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所指明的那樣,這部著作不再意圖建構龐大堅實的理論體系,而只是點破了文藝創作中一直存在的趣味問題。
  • 十大「淫穢的」文學名著
    (【譯者按】該案對於低俗不雅提出了三個判定標準:「(1) 當普通人根據現有的群體標準來審視特定事物的整體性時,若認為其具有引發淫亂感之特性,則此特定事物為猥褻。(2) 若特定事物以相當冒犯他人感官的方式,凸顯或描繪現行法律定義為性行為者,則此特定事物為猥褻。(3) 從整體上看,若缺乏文學、藝術、政治、科學等層面的重大價值,則此特定事物為猥褻。」)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西方各種文學理論的譯介和接受,使中國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局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很多過去被毫無條件地一口否定的現代主義作家,他們的藝術價值獲得了重新評價,而其他被我們冠之以現實主義之名的西方經典作家,也從一個又一個用似乎無可更改的定論做成的大帽子底下掙脫出來,在新的文學理念的觀照下獲得了新的生機。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作為前奏,殘雪文學便無由產生。
  • 後現代主義風格解析
    後現代主義同樣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範疇"。後現代主義風格是一種在形式上對現代主義進行修正的設計思潮與理念。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理念完全拋棄了現代主義的嚴肅與簡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