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是現代主義思潮在文學當中的反映,現代主義思潮包含很多方面,繪畫、建築等等都有,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而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都屬於現代主義,只不過是因為後現代主義的傾向性有了一些細微變化,為了和之前的文學區分開來,所以就又叫了一個「後現代主義」。
要了解現代主義,就要知其源流發展
現代主義是伴隨著資產階級在西方社會上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後的一種文學思潮,與其之前的各項思潮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在社會上話語權的深淺不同,本質並無差別。
現代主義盛行之前,文學上流行的依次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古典主義是資本主義剛剛在西方的封建社會裡興起,但勢力不大,隨時有覆滅之危,所以不得不和封建王權、宗教妥協,讚揚中央集權,強調克制私慾。
但是,古典主義雖然尊重王權,但只是讚揚賢明君主,這是大前提;克制私慾,只是克制那些不重要的或者不合理的欲望,這是本質。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足以和封建勢力相抗衡的時候,浪漫主義就取代了盛行近兩個世紀的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配合著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歌頌英雄,為未來的社會規劃藍圖,在人心中種下新社會的美好景象。
但是,隨著西方社會裡資產階級的逐漸掌權,之前所規劃的藍圖沒有出現,反倒是有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不公、黑暗等等,所以浪漫主義分化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並且最終都匯入了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又稱批判現實主義,主要是揭露社會弊病,抨擊社會黑暗,不再像之前浪漫主義那般歌頌英雄,而是注重悲劇的力量。
但是,社會的發展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不是文學思潮可以撼動的,現實主義持續批判,至今仍未停止,但有一批作家從中分化了出來。
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交叉點就在於對於社會現實的不滿,之後兩者因為傾向不同,各自分道揚鑣。
現代主義不再過分關注社會的整體面貌,而是關注在社會中掙扎的小人物們內心的活動。
他們不去直接表示社會上的各種問題,而是著重講述社會上的那些問題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帶來了多大的困擾,使得人性發生了扭曲、變形,甚至出現了幻想、破滅、虛無、荒誕等等特徵。
這種描寫方式使得讀者對於社會弊病的感觀更為明顯,因為和自身息息相關。
而現代主義不僅僅運用固有文體的內容表達來闡釋觀念,更是將語言、心理、格式等等要素調動起來,形成了各種流派,甚至一些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形式。
現代主義由此分化出後現代主義,既來源於現代主義,又反叛現代主義。但是,現代主義本身就「離經叛道」,後現代主義反叛「現代主義」也是同樣的道理,並不能另立山門。
典型的就是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但主要流行在文學批評領域裡,即如何來看待文學文本的問題。
比如羅蘭·巴特等人的作品裡就是如此,運用索緒爾「語言學」並將其帶入文學文本的分析之中,強行將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分割開來,將言語和語言區分開來。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認為文學文本聯合起來所表述的內容不能代表文學作品的內容,真正表達含義的是構成這篇作品中一個個字符的排列組合與規律。
這樣的內容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也是無需理解的。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也是一個大類,包含眾多分支
不同於之前的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更像是一個萬花筒,沒有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形式,內部派別林立,互相爭鋒。
這些流派很多,我們只撿幾個比較重要的來說:
首先就是「象徵主義」。這是現代主義思潮裡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
這一流派反對之前所有文學裡那些直白的抒情和表達,認為真正的文學內涵應該隱藏在一系列「意象」之中,通過暗示來傳遞給讀者。
所以大量運用隱喻、象徵、暗示、聯想等等手法,甚至連語言的「音韻」規律都利用起來。
這樣的作品在詩歌當中很常見,比如艾略特的《荒原》。
其次是「意識流」。「意識流」顧名思義,就是主要描述人的意識流動,藉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
他們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並不能表達人內心的所思所想,所以真正要挖掘讀者內心,向其傳遞信息,就必須要去刻畫精神世界,所以裡面的時間往往是混亂的。
人們以為過去了很久,但其實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比如《尤利西斯》。
再次是「超現實」。「超現實」的流派發端於「文學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他們把這句話無限拔高,認為文學體現的應該是超越現實的內容,比如夢境、潛意識甚至精神錯亂狀態下的一些想法。
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不受人主觀控住,所以是真實可信的抽象現實反映,這才是文學應該表現的內容。
最後還有「荒誕派」。「荒誕派」的大名隨著《等待戈多》的走紅而名聲大造,這一流派顯著的特徵就是「荒誕」,讓人們不知道在講述什麼東西,仿佛一切都是看不完整的碎片,真實,但無理。
這一流派的人認為,這才是生活的本質,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這些無意義的事情。
除此之外,現代主義還有一些如「黑色幽默」、「未來主義」、「魔幻主義」、「存在主義」等等流派,其內部的雜亂是之前的文學思潮中所沒有的。
如今的一些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多是歧路,沒有實際價值
現代主義也好,後現代主義也好,這樣的作品再當今時代裡越來越多,有一些貨真價值,但更多的是畫虎類犬。
所以就出現了很多那些我們讀都讀不懂的文學作品。這裡說的讀不懂不是因為內容的深奧,而是強行設置閱讀障礙。
比如寫「意識流」的作品,想到什麼字就寫什麼字,不管是否成邏輯語序,甚至不加任何標點,以獨特的形式做噱頭。
再比如,故意用一些非常淺顯的語句來創作,比如詩歌中只有幾個字:「白,很白,非常白」等等這樣的作品,以譁眾取寵的方式來博取眼球。
而很多評論家故作姿態,將這些無釐頭的作品吹捧到極高的位置,更為可笑的是,這些人不接受質疑和反駁。
一旦出現不同的意見,那就是讀者沒有讀懂,不能深刻地理解社會和作品。
這樣的說法核「皇帝的新衣」沒有區別,都屬於「耍無賴」式的胡攪蠻纏。
真正的作品不是讓人讀不懂,而是讓人有多種解釋,並且有切身的體會。
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名篇很多人都讀過,可能並不知道這些作品也屬於這一範疇,比如說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魯迅的《傷逝》、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等。
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本身是有價值的。
相對於當下的很多作品來說,尤其是現代詩歌領域裡,充斥著大量的「偽現代主義」和「偽後現代主義」作品,所以會讓人感覺很多這一流派的內容讀起來不知所云。
因為這些作品本來就沒有什麼內容,讀者又怎麼能從中得到什麼呢?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是人民,是英雄,還是所謂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