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中醫上常說的「溫燥」、「涼燥」,如何區分?如何辨證「潤燥」?
秋天主燥,燥邪當令,我們很容易被燥邪傷到,出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症狀。
對付秋燥,有些人說要滋陰、降火、潤燥,有些人又說要溫、補、潤,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正確的「解燥」方式呢?
秋天燥氣當令,容易犯「燥病」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燥氣」。
《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記載到:「諸澀枯涸……皆屬於燥」。燥氣是中醫「六氣」中的一種,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也是秋季的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皆為燥氣當令。
《醫門法律·傷燥門·秋燥論》提出:「大意謂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溼,秋傷於燥,冬傷於寒。」秋天天氣以收斂為主,其氣清肅,氣候乾燥,水分匱乏,容易犯燥病。
燥邪為患有兩大特點,一是燥邪乾澀,易傷津液;二是燥易傷肺。
秋燥易傷津液:
入秋後,溼氣漸去而燥氣來。燥氣乾澀枯涸,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可形成陰津虧損的病變。
表現出各種乾澀的症狀和體徵,如:皮膚乾澀皸裂、鼻乾咽燥、口唇燥裂、毛髮乾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
秋燥易傷肺:
肺為嬌髒,為五臟六腑之華蓋,性喜清肅濡潤而惡燥。肺主氣而司呼吸,直接與自然界大氣相通,且外合皮毛,開竅於鼻,燥邪多從口鼻而人。燥為秋令主氣,與肺相應,故燥邪最易傷肺。
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損,宣肅失職,所以很多有呼吸道疾病的病友們,一到秋天就特別難熬,最典型的如鼻炎、哮喘、老慢支等,在秋季容易出現乾咳少痰,或痰粘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常說的溫燥、涼燥如何區分?
燥邪又分涼燥和溫燥,想要正確潤燥,首先要分清溫、涼。
初秋多為溫燥,深秋多為涼燥。
俞根初說: 「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此屬燥熱,較暮春風溫為重。」可見,深秋氣寒燥而偏寒的是涼燥;初秋尚熱燥而偏熱的是溫燥。
地域不同,燥氣類型不同,北方涼燥為主,南方溫燥為主。
南方的九月天氣依舊炎熱,只早晚有一絲絲的涼氣在提醒大家秋天的到來;但北方的天氣已秋高氣爽,部分地區已經需要穿小外套了。在相同的時間,南方感受的燥邪仍兼夾熱氣,多以溫燥為主;北方此時暑熱已基本退去,多為涼燥。
除了與地域、天氣有關之外,還和人群體質稟賦有關。
若是素體陽虛、又怕冷,體質陰寒,感受燥邪後,多表現為涼燥;若是平素體質壯實、火氣較旺,感受燥邪後,多表現為溫燥。
那我們如何通過症狀來區分涼燥和溫燥呢?
溫燥兼有火熱,涼燥兼有寒氣。
同樣是乾咳,溫燥一般無痰或者痰質地粘稠膠,涼燥則痰質較為清稀。
同為口渴,溫燥之人喜飲冷飲,且伴心煩;涼燥則多選擇熱飲。
溫燥舌象苔薄白而燥,舌邊尖紅赤;涼燥舌象苔薄白而幹,舌質淡紅。
辨證「潤燥」,才能精準「除燥」
溫燥與涼燥應區別對待,否則越治越燥。
對於溫燥,飲食養生側重甘涼濡潤、潤肺生津。
對於涼燥,養生側重溫潤、補腎益肺。
金水相生,想要溫潤涼燥,可從溫腎水入手,腎主水液,腎水得溫,涼燥則去。
除了食療,也可以用足貼貼敷湧泉穴,溫潤、補腎、益肺。
湧泉穴:「湧」為上湧之意思;腎屬水,該穴位為腎經第一個穴位,經氣在此如泉水一般上湧至全身各處,有滋腎水、潤燥之效。用溫性艾貼刺激此穴位,可起到溫潤、補腎、益肺的作用。
還可以選擇運動。秋季,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亦可採用《道藏·玉軸經》所載秋季養生功法,即「秋季吐納健身法」,對延年益壽有一定好處。
具體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煉幾遍,分3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將氣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6次。秋季堅持練此功,有潤肺、保肺、強身之功效。
艾葉足貼
2.文末留言區開放,歡迎踴躍參與討論。本平臺支持言論自由,精選留言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或點擊閱讀原文 購買品致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