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詞,這種如今我們熟悉的文學體裁,在古代其實是用於演唱的歌詞,只是不幸大多數曲調已經失傳。不過,也有一部分經典古詩詞,被重新譜曲改編成了好聽的流行音樂。比如,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就化用了《詩經·國風·秦風·蒹葭》中的詞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而94央視版《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則全文引用了明朝第一才子楊慎的《臨江仙》作為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另外,還有一首曾風靡一時的歌曲,實際上也是取材自宋詞,那就是小剛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不同的是,這首歌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將兩首名家經典整合在一起,進行了大量的改編和創新。
(周傳雄)
素材一: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後悔,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如此悽美的歌詞,你若以為是周傳雄的原創,那就錯了,這實際上是化用了一代文豪蘇軾的名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有沒有覺得,原作比改編更有意境呢?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幸的經歷,往往會成為靈感的來源,蘇軾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幾乎全都創作於黃州四年,比如我們熟悉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再比如我們不那麼熟悉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註:「時見幽人獨往來」也作「誰見幽人獨往來」。)
(缺月掛疏桐)
蘇軾的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上闋借景抒情,通過深夜院中所見之景表達了自己的孤獨與落寞,下闋託物寓懷,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遺世獨立、蔑視俗流的高尚情操。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彎彎的月牙掛在梧桐樹梢,落下斑駁的葉影,此時更漏已盡,夜深人靜。(註:「漏」即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指深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幽居的人獨自往來,仿佛飄渺無依的孤雁身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中怨恨無人能懂。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Ta將寒枝挑揀殆盡,卻仍不肯擇一棲息,甘願在江河的沙洲中忍受著寂寞與悽冷。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雖然以樂觀豁達著稱於歷史,但當他蒙受奇冤被貶黃州後,內心深處也難免有他人無法理解的孤獨與落寞,與此同時,他卻仍要做那個遺世獨立的自己,不同流合汙,也不被現實打敗。
詞中,蘇軾把自己的境遇情懷,全部寄寓在月夜孤鴻身上,那個深夜不睡覺,坐在院中看「缺月掛疏桐」的是他,那個「有恨無人省」的是他,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甘願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實際上也是他。
黃庭堅評價此詞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誠然,蘇軾就是這樣一個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的人,即便被生活虐到遍體鱗傷,他的內心也依然純淨到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只怕周傳雄的歌聲再動聽,也唱不出蘇軾的孤獨。
(晏殊劇照)
素材二: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對於周傳雄的這首《寂寞沙洲冷》,或許有很多人知道其歌名和歌詞取材於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曲調營造的落寞意境也源於一句宋詞,那就是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是一首描寫離愁別恨的愛情詞: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望斷天涯路)
對比《寂寞沙洲冷》的歌詞不難發現,「花兒伴著蝴蝶,孤雁可以雙飛」一句是將蘇軾《卜算子》中的孤鴻和晏殊《蝶戀花》中的「燕子雙飛去」整合在一起所得,而「黃昏佔據了心扉,夜深人靜獨徘徊」一句則是將蘇軾《卜算子》中「漏斷人初靜,幽人獨往來」的形象與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意境結合在一起所得。
周傳雄在《寂寞沙洲冷》這首歌裡,將蘇軾《卜算子》的詞句和晏殊《蝶戀花》的意境結合在一起,又在編曲時加入了寂寞的冷調,效果非常驚豔,遂成經典。
參考資料:《全宋詞》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