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看了讓人心疼!

2020-12-11 慶餘說詩詞

你有沒有一瞬間覺得自己特別孤獨?其實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就像古代詩人那樣,他們總有一種孤獨的情緒,被揉進了詩詞裡。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秦觀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嶽飛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或許一個真正的詩人,都有著一種極為深沉的孤獨感。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北宋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將這種孤獨感寫得極真切深刻的一首詞。我們都知道蘇軾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就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樂觀曠達的蘇軾,雖然能渡過生活的艱苦,但內心深處的孤獨卻是他人難以理解的。

因此蘇軾便寫下這首詞,藉助於月夜孤鴻這一意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孤獨處境,以及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黃庭堅曾稱讚此詞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顯然是對此次藝術技巧的盛讚,但我感受最多的卻是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惹人心疼。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開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便為自己的孤獨心境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即在一個漏壺水盡,夜深人靜的夜晚,蘇軾走出定慧院,抬頭看到了一彎缺月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就像是掛在枝椏間一樣。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就會明白蘇軾看到的是一個寧靜幽寂的天地,而在這天地間唯有他一人。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即有時會見到幽居的人在月下孤寂地徘徊,就像那縹緲的孤雁飛過天穹一樣。很顯然,這裡的「幽人」形象,具有孤高的心境,也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所以才會像那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而蘇軾之所以這樣寫,便是因為他自己就等同於那個「幽人」。所以他高潔自許,不隨波逐流,獨自往來。

但話說回來,蘇軾內心的孤獨感仍然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因此蘇軾在詞的下片緊接著便說:「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也就是說蘇軾突然從孤獨的心境中驚醒過來,回過頭想的時候,卻心生怨恨,因為無人知情。既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孤獨的內心。我們常說知音難尋,相信都能體會到蘇軾這種孤獨的感覺,儘管每個人孤獨的主要原因不一樣。

最後,「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即孤鴻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上忍受夜晚的寂寞悽冷。孤鴻不肯棲息,是因為它遭遇到了不幸,心懷幽恨。而蘇軾不也如此嗎?因為遭遇到了不公平的政治打擊,被貶到黃州過著孤獨的夜晚。由此可見,這裡蘇軾以擬人化手法,表現出了自己與孤鴻惺惺相惜的心理活動。

綜上所述,這首詞主要通過對月夜環境和孤鴻的描寫,表達了詞人一種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而最容易感染人的,無疑是字裡行間所體現出來的難以被人理解的孤獨感。因為這種孤獨感,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常常出現。總的來說,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一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惹人心疼。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軾這首詞寫得纏綿悱惻,相信女人都會喜歡,讀過後一定會被感動
    王弗不僅人長得漂亮,另外也是很有才華,她16歲嫁給蘇軾,兩個人相濡以沫,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不過後來由於她因病逝世,只活了27歲;而這件事情也對蘇軾打擊很大,使得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還寫下了令人感動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妻子的思念之情,整首詩寫得纏綿悱惻,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 辛棄疾的這首詞寫得極有意思,把鄉村頑童描繪的活靈活現!
    說起辛棄疾的詞,對於很多愛好詩詞的朋友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他可是能夠與蘇軾比肩的大家,後世把他和蘇軾並稱為「蘇辛」,這無疑是對於他最好的褒獎,這麼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他的作品裡其實除了描寫雄心壯志,表達了自己內心想要收復北方失的一種願望之外,他還寫過很多非常有趣的詞作,例如他的這首《清平樂·村居》,便是一首非常有趣,也非常歡快的作品,一掃他此前詩作陰晦與濃重,在裡面更是把鄉村頑童描繪的活靈活現
  • 夜晚無心睡眠,蘇軾在院中寫了一首詞,最後5個字,盡顯孤獨寂寞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到偏遠貧瘠的黃州的之後,題目中的定慧院位於現在的湖北省黃岡市。雖然蘇軾也有官可做,但畢竟不像從前一樣手握實權,常常會衣食短缺。在如此艱難的境況中,蘇軾表現出了難得的豁達與樂觀,可心中也總是難免孤寂。
  • 蘇軾看到桃花林中,有年輕男女幽會,寫了這首詞,是愛情的模樣
    即便是在他晚年時候,在經歷過宦海浮沉,人間冷暖,生離死別,漂泊天涯,世間滄桑之後,依然可以從他的詞句中,尋得一份純真和閒趣。被世人冷遇,卻依然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熱愛,這是十分難得可貴的。這首《浣溪沙·春情》,就是1091年,五十多歲的蘇軾從杭州返京時,途徑揚州所作。
  • 李清照婚後不久與丈夫短暫分別後寫的一首詞,把相思寫得淋漓盡致
    從讀者反饋的結果看,大家更喜歡蘇軾、李清照、李白、杜甫這些大家的詩詞。其實,小編也很喜歡這些大家們的詩詞作品。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的仍然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首詞——《一剪梅》。這首詞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詞作之一,整首詞將相思之情寫得淋漓盡致。全詞開篇便點明了時令,「玉簟秋」,一個秋字,渲染了一種悽清蕭索的氛圍,為詞人抒發無盡的相思之愁做了鋪墊。詞作中,紅藕、羅裳、蘭舟等事物暗示詞人孤獨寂寞的心境。錦書、大雁、明月、西樓,詞人將它們串聯在一起,表現了詞人那無盡的相思之意。那麼,詞人思念的是誰呢?
  • 蘇軾半夜睡不著,詩興大發給蘇轍寫首詞,衝著開頭7字便值得一讀
    公元1094年,57歲的蘇軾再一次被貶,夜宿造口時,被雨驚醒後便睡不著了。於是詩興大發給弟弟蘇轍寫了首詞。這詞寫得很水平,但多年來卻被後世嚴重忽視了,讓我們來讀一讀:《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 蘇軾如何形容女子?寫的這首詞,以花喻人,最後一句令人心動
    當一位女子在淡淡的月光下時,蘇軾寫出來了這樣的後兩句「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這兩句裡面沒有題花,也沒有題女子,但仔細深度就能發現,詩人蘇軾把女子與花朵都賦予了一種朦朧的美,使兩者相互映襯。醉字不是說明女子是因為喝醉而進入睡眠的,醉字寫出來了一、女子熟睡的死,進入睡眠的快,二、女子是在這柔和有著淡淡香氣的微風中不知不覺的進入的睡眠。有人肯定在想,為何詩人要如此麻煩的寫女子的美,寫花朵的美。
  • 後蜀主孟昶為寵妃寫了首詞,蘇軾用前兩句仿了一首,比原詞更高級
    孟昶有一位寵妃,因生得風姿秀逸,且擅長吟詠,精工音律,被稱為「花蕊夫人」。孟昶十分寵愛花蕊夫人,盛夏時期還讓宮人修建了「水晶宮」與「摩訶池」,兩人去避暑賞花,孟昶見花蕊夫人身著一件蟬翼薄紗,肌膚若隱若現,格外動人,當即作詞一首讚頌貴妃。這首詞寫得極為纏綿香豔,然而就在寫完此詞的次年正月,趙匡胤就攻破了後蜀,孟昶投降被俘。
  • 蘇軾此作意境低沉,當中七字成名句,把醉酒寫得巧妙,流傳千年
    01蘇軾的《醉落魄·述情》的創作背景而之後宋朝很多詞人都用醉落魂當作自己的詞牌名,蘇軾也是一樣,並且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著名作品《醉落魄·述情》。蘇軾的這首詞是在上任杭州通判的時候寫的,當時蘇軾對王安石變法是反對的,因此多次被流放。
  • 蘇軾思念親人寫下這首詞,一處分別兩地相思,思念之情被他說透了
    蘇軾所寫的這首詞是用自己妻子的口吻寫的:去年冬天我送你在杭州城門外,那時候大雪紛飛如同楊花漫天飛舞,當時的情形還歷歷在目,但是現在已經快到夏天了,楊花柳絮又如同雪花一樣飛舞滿天了,你卻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家,怎能不叫我牽腸掛肚望穿秋水?我捲起帘子舉起酒杯,邀請明月與我為伴,怎料風露趁虛而入,透過薄薄的窗紗,直擊我的胸懷。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詞人沒有直說楊花飄落枝頭,而用了「拋家」兩個字,這又是擬化的手法。 這兩個字看似在寫楊花飄落枝頭的無情,其實詞人是為下片中楊花與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鋪墊。
  • 蘇軾寫了首很是肉麻的詞,連用四句名言,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
    三位王姓女子中,王弗是他的原配,也是一生摯愛,那首《江城子》就是為她而寫,這大概這就是應了那句話:你走後,我愛上的人都是你!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軾為王弗寫的另一首詞,有人說這是蘇軾最早開始嘗試填詞之作。
  • 這首詞可以媲美蘇軾的《江城子》,寫得同樣很深情,讀來潸然淚下
    這首悼亡詞也的確是稱得上少有的佳作;蘇軾以男人少有的深情,寫下了對於妻子王弗的懷念,儘管當時王弗已經逝世十年了,但是蘇軾依舊還在思念對方,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相思,讓蘇軾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來說,讀到蘇軾這首悼亡詞,那都是會被他的一片深情所感動,沒有絲毫的做作,完全是遵從內心的感受,以此來描寫自己對於妻子的思念,整首詞意境悽美,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蘇軾寫下這首詞很長的一段時間,無人敢寫同類的題材,大家都明白無法超越,即使是創作出來那也是會淪為平庸之作。
  • 素來曠達的蘇軾,一首《卜算子》,卻向世人傾訴他的孤獨與寂寞
    孤獨悽冷中,他寫下了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說,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 人群開始安靜。
  • 秦觀這首詞,絕美如畫,是宋詞中的壓卷之作,就連蘇軾都讚嘆不已
    兩人之所以如此要好,是因為相似的人生經歷以及兩人在文學上一樣極高的造詣,蘇軾的流浪漂泊讓他認識到了人情冷暖,秦觀的貶謫讓他嘗到了生活的疾苦心酸。今天小赫赫要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是一首秦觀的小令,這首小令蘇軾讀後都讚嘆不已,寥寥數語就寫出了令人心醉的唯美意境,被後世推為秦觀小令中的壓卷之作,也成為了秦觀的代表作品,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 蘇軾用一首詞,寫儘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讓人無不動容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這樣不羈的性格,蘇軾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可以說累及半生,年老之際依然漂泊不定。因為自己長年的漂泊,被迫遠離家鄉和親人們。在有些時刻,即使是豪放不羈的大文豪,也有難耐思鄉之情的時候。在一次酒醉醒來之後,蘇軾寫下了一首描寫思鄉情緒的詞作《醉落魄.訴情》。在這首詞中,蘇軾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家鄉的濃濃思念,以及自己現下的孤獨寂寞之感。
  • 古來聖賢皆寂寞,蘇軾這首詞,道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
    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讀過蘇軾詩詞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曠達灑脫的"樂天派"詞人。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公元1057年,20歲的蘇軾進京趕考。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岡時所寫,反映他苦悶、孤獨和憤激的心情。表達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脫的願望。全詩沒有一處孤獨的字眼,但是卻成了孤獨的最高境界。特別是最後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秦觀填了首詞,誇王朝雲美麗,順帶調侃蘇軾,盡顯高妙技法
    蘇軾是北宋的大文豪,歐陽修隱退之後,他後來居上,成為當時文壇執牛耳者,盛名之下,蘇軾身後也追隨著一大批推崇他的門生後進以及粉絲。在這些人當中,蘇軾最為看重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 事實證明,蘇軾的眼光非常不錯,之後他們四人,都有在文壇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 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這詞寫得真好
    蘇軾是李白之後最具有才華的一位大文豪,詩文雙絕,不僅文章寫得好,詩詞更是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一個人與好朋友分別,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傷感的事情,再加上當時的蘇軾剛剛到達杭州,可是好朋友馬上又要離開,為此他在開篇便是寫得很傷感,「一別都門三改火」,我們在京城相遇已經是有三年的時間了,彼此都在天涯漂泊,始終是沒有機會相見。現在我們再次重逢,見面時的一笑,讓人感動不已,也讓我覺得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