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的大文豪,歐陽修隱退之後,他後來居上,成為當時文壇執牛耳者,盛名之下,蘇軾身後也追隨著一大批推崇他的門生後進以及粉絲。在這些人當中,蘇軾最為看重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
事實證明,蘇軾的眼光非常不錯,之後他們四人,都有在文壇有著不小的影響力。黃庭堅開創了江西詩派,在宋詩的地位,和蘇軾並駕齊驅,而秦觀在詞學之路,也走了一條異於蘇軾的流派,成為婉約派一代詞宗,晁補之、張耒也各有成就。
在四人當中,蘇軾又偏愛秦觀這位年輕的才子,一來秦觀聰慧有靈性,二來性情相合,故而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風月、吟詩唱和。也正因為他們關係融洽,所以後世經常編撰秦觀與蘇小妹的故事,將秦觀安排給蘇軾做了妹夫,從這些故事當中,也能看出二人關係非常好。
甚至,蘇軾的家人,也和秦觀非常熟悉,在一起會互開玩笑,互送禮品。一天,蘇軾的侍妾王朝雲,想讓秦觀填首詞送給她。王朝雲雖是侍妾,但在蘇軾的心中的地位非常重,可以說是他的紅顏知己,送給師母的詞,秦觀當然要使出渾身解數,於是他填了首《南歌子》:
靄靄迷春態,溶溶媚曉光。不應容易下巫陽。祗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瞥然飛去斷人腸。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
在這首詞中,秦觀將王朝雲比作了巫山神女,之所以這樣比喻,是因為「朝雲」這個名字取自《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而巫山神女正是《高唐賦》中的「女主角」。
詞的前兩句,看似寫景,實則寫人。靄靄、溶溶等詞都是形容清晨的山中的雲氣,「迷春態」、「媚曉光」形容雲之美好,所以,這一句,即是說巫山上雲氣之美,同樣也是以「靄靄」等形容詞代指王朝雲,讚美她嫵媚動人。
接下來秦觀的意思是說,巫山這麼美,神女這麼美,一般來說,是不會輕易下凡塵的?可為什麼還是成為了蘇學士你的紅顏知己呢?可能因為你前世就是襄王吧,王朝雲神女今生與你相遇,便是再續前緣。
「翰林」便是蘇軾,因為當時他任翰林學士知制誥,「襄王」則是《高唐賦》的男主角了。
上文說了,巫山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所以下闕的第一句是說王朝雲只是暫留凡塵,為蘇軾歌舞,最終還是化雨而去,等到那個時候,王朝雲飄然而去,只留下我們空斷肝腸,而我也白為你填了這首詞了。
「蘭臺公子」就是秦觀自比,因為當時秦觀擔任秘書省正字,為朝廷管理藏書,這個地方就叫做蘭臺,李商隱《無題》「走馬蘭臺類轉蓬」也是因為他擔任這一官職。
這首《南歌子》填的非常巧妙。首先秦觀將巫山神女的典故貫穿全詞,本來將女子比作神女,有媚俗之嫌,但因為王朝雲名字暗合《高唐賦》典故,這個瑕疵也不復存在,讀來只覺高妙。
另外,雖是捧了蘇軾一手,但詞中並沒有諂媚之態,即便是蘇軾官場、文壇地位都高於秦觀,最後一句仍然調侃了蘇軾一下,盡顯文人風骨。
而在調侃之中,秦觀又插科打諢將自己帶了進去,這樣一來,無疑拉近了自己和蘇軾一家人的距離,使蘇軾讀來格外親切。另外在調侃的前提,是誇讚王朝雲,如此蘇軾對於這種調侃,也只會感到開心。
所以,這首詞雖然只是一時遊戲之作,但足見秦觀高超技法和文字駕馭能力。
看到這首詞後,蘇軾不甘示弱,也立馬回應了一首,詞牌同樣是選擇了《南歌子》:
雲鬢裁新綠,霞衣曳曉紅。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鸞飛鏡,回身燕颺空。莫翻紅袖過簾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
詞的上闕,是寫王朝雲鬢髮烏黑柔美,衣衫絢麗,其在宴席在待歌而立的樣子,美麗無比,蘇軾不禁感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躲美麗的彩雲下來巫山,可能就是老夫我吧!王朝雲是樂妓出身,所以蘇軾才會有前面三句描寫。蘇軾經常攜王朝雲參加宴會,而王也經常在宴會上展示歌舞才藝,每次都豔壓群芳。技驚四座,令蘇軾無比得意。
詞的下闕是寫王朝雲開始唱歌跳舞,如燕飛揚。秦觀詞中調侃王朝雲化雨而去,所以蘇軾在這裡說,擔心她舞過窗簾,被春天的楊花給吸引,嫁給了東風,隨風而去。
後世有說秦觀愛慕王朝雲,我覺得,這是一種對美的欣賞吧,王朝雲美豔動人,秦觀欣賞讚美也是很正常的,不一定讚美就是愛戀。另外,蘇軾的這首《南歌子》,也有人說是南唐李煜所作,似乎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