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些被斷章取義後曲解千年的名句

2021-02-23 生活齊物論

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如今的意思:

不孝有三種,不結婚生子的罪最大。

原文: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觀點一: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

觀點二:不孝有三級,目無尊長居首。舜不稟告家長就娶妻,是目無尊長。但是君子認為舜在特殊情況下不告而娶猶如稟告而娶一樣合適。

二、三十而立

如今的意思:

30歲應該成家立業。


原文: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三、老而不死,是為賊

如今的意思:

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

原文: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四、以德報怨

如今的意思: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原文: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如今的意思: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讀書的時候學校老師都會用這句話來激勵大家用功讀書。

原文: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六、無毒不丈夫

如今的意思:

要成就大事業必須手段毒辣。

原文: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比較典型的誤讀案例,「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和無度才能對應。

七、父母在,不遠遊

如今的意思:

父母在世,就不能到遠處遊學工作。

原文:

《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八、三思而後行

 

如今的意思:

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動。

原文: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件事思考很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思考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九、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如今的意思

只要心中有佛,吃肉喝酒也是可以的。

原文:

《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濟公活佛):「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十、閉門造車

如今的意思

關起門來造車。比喻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

原文:

朱熹《中庸或問》卷三:「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也。」 

只要按照同一規格,就算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

十一、相濡以沫

如今的意思

原指在困境中的魚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溼對方的身體。後用來指夫妻感情,也可用於朋友。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原文:

《莊子·內篇·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溼潤求得生存,(此時此境)卻不如我們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十二、人是生而自由的

如今的意思

人生出來是自由的

原文:

雅各布·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

十三、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如今的意思:

天才都是靠努力和勤奮加一點靈感才取得的成功。

原文:

愛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的重要。

十四、人類進化圖

這張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然而實際上,這張圖的原型是

這張圖是1965年,一本叫做《Early Man》的圖書中首次出現,展示了當時科學家們通過零碎的化石發現的15個與人的進化之路相關的物種,並且標註了他們出現和持續的時間,作者在書中強調,不要把這張圖理解為一個人種直接進化成了另一個人種,因為進化並不是只有一條單一的路線。

尾聲:

最後給大家放一波那些大佬年輕時候的美顏!

普朗克

愛因斯坦

海明威

邱吉爾

史達林

更多好看的文章,請關注生活齊物論公眾號,謝謝!

時不時會有驚喜小福利哦!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個是什麼?漲知識!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 老祖宗忠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因此,不管是現實生活還是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長輩們這樣勸導自己不爭氣的子女:「你知不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啊!」可實際上,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且其他幾種不孝也值得更多的人去理解體會。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意不是說「無後代就不孝」,我們被騙了兩千年
    甚至老人催急了還會來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生孩子,不給老X家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既不孝敬父母,又違逆祖宗,是大不孝。宮廷劇裡老祖母一般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公婆,在面對恩愛卻無子的夫妻時,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能讓兩人的恩愛生了罅隙,並逼迫男主去納妾,同時讓女主羞愧得抬不起頭。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啥?
    這時候,很多父母便會抓狂的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就算不為自己考慮,難道也不為家族考慮麼?」一些聰明的90後便會反問:「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很多父母都會被問的啞口無言。今天龍大姐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另外兩大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出賣國家和民族的漢奸;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 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與傳宗接代無關
    完整版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呢?孟子說,不孝有幾種情況,無後是其中最嚴重的。「舜不告而娶」就是「無後」,問題很嚴重!不告而娶,指沒有告訴父母而娶妻。可娶妻是生兒育女的關鍵步驟,是為「製造後代」做鋪墊的,這怎麼會是「無後」呢,怎麼就不孝了呢?邏輯不通啊!因為,「無後」根本就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應該理解成「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不孝有幾種,沒有盡到後代責任,沒有遵守做一個晚輩的禮制規矩是最不孝的一種。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侍母與嗣後之間權衡時,他母親就說出了這句話,意思很明顯:孝順是次要的,飼養後代才最要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啥很多人理解錯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啥?很多人理解錯了我們都知道儒家文化對我國其他文化的影響巨大,比如我們口口相傳的俗語文化。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你知道嗎?
    我們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孟子他老人家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種,但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是最不孝順的。「無後為大」,這裡指的無後並不是說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是指沒有盡到後輩應盡的本分。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些被後人曲解、誤讀的成語典故,太搞笑了
    我們的生活中或影視作品裡,經常看到一些成語或諺語,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沉澱下來無數的經典名句和成語典故,可是在流傳與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方言或理解的緣故,很多被曲解了最初的意思,每每看到別人曲解使用時,真是忍無可忍。開封有個包青天,威武……升堂……我要為那些被後人曲解受冤的成語典故們撥亂反正,為那些被我們曲解了千年的成語典故正本清源。
  • 這些斷章取義的名言警句,被用錯了上千年
    經常有小夥伴問:為什麼我知道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那是因為你知道的名言名句,其實是用錯了千百年的啊!三徒弟問:那第三牛的呢?孔子說:那些說啥就必須做啥的人,一看就是固執淺薄的,但是看在他不騙人的份上,算他個三等吧!
  • 常有人曲解《論語》,而孔子罵人的髒話,流傳千年卻成精句
    被故意曲解的《論語》《論語》中有許多話都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曲解或者斷章取義,以髒話流行語的形式流傳下來。如《論語》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曲解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話的本意是想表達因人而治的思想,結果卻被曲解為:統治階級即使犯了錯也不能用刑罰,而對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用講禮儀,也不用客氣。類似這樣故意曲解《論語》的話還不少,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而孔子被詬病最多的可能是那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 那些被斷章取義的順口名言,鮮為人知的後半句才是扎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養生主》,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的,但是嘛,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盡的知識,就會搞得筋疲力盡。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論語·公冶長》,我們經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覺得做事之前要考慮多次,然而孔子則說,兩次也就夠了。
  • 不孝有三,退家族群為大
    他們會說,「都是一家人,你怎麼有臉退群?!」慢慢地我們明白了,在微信時代,「不孝有三,退群為大」。最後,我們都變成了群裡的一個頭像,那個假裝不在的人。養生謠言貼:「不孝有三,闢謠其次」你以為家族群有「家族」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