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

2021-02-12 禪武山人


  黃百家《內家拳法》所記王徵南口述的內家拳禁忌共有14條,即懶散、遲緩、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軟腿、脫肘、戳拳、扭臀、曲腰、開門捉影、雙手齊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一、懶散

  意識分散,雜念叢生,精神萎靡不振,垂頭喪氣,心馳外物,行拳心猿意馬之謂也。

  如此,首先違反了靜字訣。內家拳行拳站樁要求「心靜、體柔、神壯、息勻、意遠、勁整」。心境不能寧靜虛無,則形體如何鬆柔圓活;形體不能鬆柔圓活,則神 韻安能莊穆定勻;神韻不能莊穆定勻,則氣息如何調和勻沉;氣息不能調和勻沉,則意念如何虛遠專致;意念不能虛遠專為神,此為鍊氣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靜,自然清輕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見性, 光明頓生,性靈畢現,此為煉神還虛。此是自有而至無也。

  自無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極其之,而為至剛。然此剛非硬也。自有而至無, 即是剛復歸於柔,運柔成韌,極其之,而為至柔。然此柔非軟也。無中有,有中無,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靜中寓動,動中寓靜。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柔中有 剛,剛中有柔;化剛為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致成至剛至柔,剛柔相濟,剛柔相推,從而生變化。而變者愈變,化者愈化,以致變化無窮。自此,方始成就,臻 於化境,豁然貫通,階及神明。

  由此可見,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貫注,是武功升華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所以學藝者從學藝開始之日起就要認真注意和鍛鍊。

  就健身而言,氣為血之帥。在人體,氣乃率血而行,氣隨心而行,隨心寧靜而順暢。如思想散馳,則氣滯結障,而致血瘀。故攝心入靜,專心致志,可使氣順,氣 順則血融;血融則氣暢;氣血順暢,則血旺。極其之,筋脈和同,骨強髓盈,精神充沛,病安從來。試問,練武習拳者,「機巧生於內,名利擾於外,犬馬聲色之事 亂其神,富貴榮辱之系其心,思想意念時起波瀾,心無片刻寧靜,靈魂出竅,神無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屍走肉」,則內功何以長?陽壽何以增?這也就是古 今內家拳家和養生家歷來注重「勢勢存心揆用意」,視懶散為拳術首要大忌之原因。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二、遲緩

  智慧不敏,感覺不靈,反應遲鈍,動作滯澀之謂也。

  內家拳之運動,以虛靈為本。拳諺云:「心君泰然,百體靈動。」「神為主帥,身為驅使。」行拳走架歷來是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心之一動,百骸無有不動,即所謂一動無有不動。可見心意的靈動敏慧,是克服動作滯澀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馳,精不妄動,氣不輕浮,神不亂遊。心境虛靜專致,神態安逸明清。內則自然心意空靈清虛,明性立見,智慧頓開,百骸松和圓融,經絡氣血通暢。外則自然百體無滯,動作輕捷快利,感覺靈敏。

  為求輕靈,上則須虛領頂勁,以挈其綱領;下則須尾閭沉垂,以握掌舵向,豎其線路,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頂勁虛領,則精神陡振,尾閭下垂,脊椎立即 準直。人體之棟柱,厥唯脊椎,為全體之主宰也。脊椎自然準直,節節松沉,自上貫穿其下,「立如秤準」,則自然周身輕靈,通體無澀了。否則上阻於肩肘,中滯 於腰脊,下停於胯膝,心手無應,全體失統,無所主宰,舉措失當,自然機勢頓失,受制於人了。

  如果說人之腰脊為一身之主宰,則腿腳為一身之根本。前進後退,左衝右突,動作的靈敏遲澀有否,除決定於腰外,很大程度決定於腿腳的功夫,所以《拳論》中有「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的論述。

  散亂者,手、眼、身、法、步無法協調,心、意、精、氣、神無以歸一之謂也。以致行拳站樁氣不能順,意不能專,身不能松,心不能靜,神不能安,勁不能整。 自然感覺也不能靈敏,動作進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虛實分明。則阻滯無斷,凸凹叢生。若發於腰,則上體呆滯,運轉卡澀;若發於腿,則兩腿遲重,進退無方。

  或說拳論中不是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句嗎?其實這不是錯誤理解,就是片面理解。須知還有「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句,上 下兩句起承轉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氣、勁三者運行路線。我們不妨作如是解:「始起發於腳,經於腿,及於腰,終形現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而 手,總須完整一氣,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完整者,無阻滯無斷續之謂也。由腳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滯斷續,有凸凹缺陷,則心、意、氣、勁、神勢必 不能完整歸一,從而造成「有始無終,有終無始,始亂終棄」的現象。以致心、意、神無以斂聚而致遠;勁、力、氣無由通達而散亂。因而不能支配身體收放自如, 舉重若輕;不能把握機勢,發勁處處落空。從而造成拳諺所云「遲緩失機勢,處處受人制」的必然結果。

  所以內家拳家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學者力戒遲緩,要求習練者通體無滯,絲毫不著力,不要讓絲毫重滯、阻澀、間斷參與勢間。更須綿綿不斷,輕靈貫穿,則智慧生,敏捷現矣。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三、歪斜

  上不領頂勁,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閭舵,頭容不正,線路(脊椎)不澀,外不能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身體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前後左右失衡之謂也。

  凡內家拳術歷來忌歪斜,講究「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謂也。安舒者,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是也。內家拳視「立身中正」為身法的第一要素, 這是因為它是拳勢姿勢之準則,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王宗嶽拳論有「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句,可見立身平正是活似車輪的先決條件。行拳站樁 如若頭無虛領頂勁、左右傾側,挺胸僵立、上重下輕,兩腿雙重、虛實不明,聳肩揚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轉動不靈,東歪西斜、規矩盡 失,也就無中正安舒可言了。

  從生理上講,頭懸身正是非常正確的姿勢。這樣可以保持頸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狀態。也就是俗說的「豎線路」。它可以 使頸椎中的神經中樞——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壓逼。延髓中有四對腦神經,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樞,故有「生命中樞」之稱。脊髓上連延髓, 有頸、胸、腰和尾神經,是周圍神經與腦的通道。「立如秤準」,即不歪斜,從而保持了這一通道不受擠壓,暢通無阻,這樣也就能保證肢體運動「活如車輪」了, 尤其是腰胯的運動更是如此。   「立身中正」是支撐八面、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這也就不難明白內家拳視歪斜為大忌的原因了。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四、寒肩

  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緊鎖,兩肩高聳,狀如立寒冬朔風之謂也。以致氣血不通,勁路不暢。造成上勁不能由脊發,貫勁於指梢;下不能虛胸盈腹,引氣達丹田。

  內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稱「松肩垂肘」、「沉肩墜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總其所言,無非指肩關節須松沉,使鎖骨平準而微下沉, 肘關節始終保持適度的彎曲和沉垂。從而達到「三垂」,即氣垂、肩垂、肘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肩垂則臂鬆勁活,肩催肘前;肘垂則兩膊自圓,能固兩 肋。這樣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技擊原理。拳諺云:「手如兩扇門。」則肩胛就是門的軸,即為樞紐。

  從技擊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兩肩聳起,則氣血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墜,揚肘懸起,則勁力滯澀於肩肘,則守不能上護頭面,中不能護胸腹,下不能護襠膝,即手起不了「兩扇門」的作用。

  此外,雙肩聳起,勢必導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經絡為之阻塞。同時壓迫了頸動脈,使大腦失氣血。寒肩的結果,使輸送氧氣和血液的頸動脈受阻迫,造成大腦缺 氧少血,從而使大腦指揮失靈,智慧頓失;肩不能松沉,氣血湧擁胸際,則上重下輕,腳跟浮起;氣不能貼背,真氣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體僵塞,則虛靈蕩然無 存,勁力頓失,變化全無矣。同時,寒肩亦使手臂伸縮轉纏不能鬆柔圓活,也易被對手採用撅臂等手法挫之。

  從醫療保健角度來看,聳肩揚肘,造成肺 等內臟經常向上提著,如俗說的「提心弔膽」、「挈心契肺」,使之處於緊張狀態。又使氣血瘀塞於頸、脊、肩、肘等關節,而難以達到頭及指端,情緒緊張又使氣 血不能平和暢達,周流於人體內外,致使內不能松臟腑,外不能柔腠理,內不能維陰陽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氣之侵襲。在改善健康方面也難獲得預期的效果。相反, 如肩肘關節充分松沉圓活後,全部手臂的伸縮纏繞,就如同柳絲蕩風,活潑而無滯機。

  從人體解剖學分析,肩關節是上肢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肩關節 活動範圍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鎖骨連在一起,有背闊肌把腰椎、肱骨連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鎖骨連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 會引起連鎖效應,使胸背部松沉下來,從而使內臟放鬆,體內布滿中和之氣,五臟平和,舒適滋潤,充滿美意,達到這種平靜寧和的境界,身體自會健康了。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五、老步

  兩腿虛實不明,步法遲澀不靈,上下難以相隨,前進後退無方,摺疊轉換雙重,舉措張皇失措之謂也。

  內家拳的步法有墊步、後墊步、碾步、衝步、撒步、曲步、塌步、斂步、坐馬步、釣馬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紋花步,稱為練步十八法。前列步法,系原勢所有,由博返約,實則僅五步而已。也就是後來廣義的內家拳稱謂的八法五步是也。

  論拳法,不能捨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離步法而言身法。拳經云:「有不得機得勢者,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謂腰腿者,即指身法步法而言。所謂散 亂者,即身僵腿澀,氣滯血瘀,神馳意迷,力板勁散,失機失勢之謂也。可見散亂之病,病源無非是身法和步法。發生於身法,則上體呆滯,運用輒乖;發生於步 法,則兩腿虛實不明。虛實不能分,則「後腿不能送前腳」,「實腳不能送虛腳」,從而造成步法笨重,行步滯澀不靈,無法做到「邁步如貓行,行步如?搖泥」。 這樣勢必導致腰腿各自行是,造成周身不能節節貫串,內勁無以連貫完整,上下不能相隨。自然也就進退失據、閃展失誤、騰挪失靈、失機失勢了。

「機者,徵兆、動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也」,「勢者,形態、靜勢,靜而已形無有之趨者也」。內家拳動時存靜勢,靜時寓動機,動靜互為其根,此內家之妙 也。「混沌未判,鴻蒙未開,本無動靜,何有陰陽?」陰陽始於動靜,故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以靜而成勢,以動而成機,機中有勢,勢中有機,機勢難分。得機 即得勢,得勢為得機。俗說:「機勢並得,服手服腳;機勢皆失,綁手綁腳。」所以內家拳是不允許老步遲頓的。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六、腆胸

  腆者,挺凸也。腆胸即為過於矜持,努氣挺胸,氣湧胸際,神凝血滯,上重下輕,根腳拔起之謂也。

  人體上身全賴脊椎骨支撐,故脊椎骨在人身猶如屋宇之棟梁。平時,人的脊椎骨呈自然彎曲狀。為求輕靈,行拳站樁上虛領頂勁,以挈其綱領;下尾閭斂垂,以豎 其線路。這是因為百會虛頂與會陰斂垂,二點成一直線。上虛頂,下斂垂,即可使通體準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如腆胸,則成三點之勢,三點又不在一 條直線上,則成幹涉之狀。以致上不能虛頂,則綱不能舉;下不能斂垂,則目不能張。周身骨骼無法正直,筋肉不能順遂,破壞了立身中正,破壞了松靜輕靈的充分 必要條件,造成經絡血脈凝淤於胸;氣血浮湧結障於胸;肌肉筋骨僵硬於胸;勁力阻斷滯塞於胸。此外,胸部緊張,又破壞了呼吸的自然深長,妨礙血液回流心臟。 考究全身則無一是處也。偶有動作,無不受掣肘。臨敵對陣,必為人所制,於健身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故腆胸為內家之一大害也。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七、直立

  直立,僵直而立、全無戒備之謂也。

  支撐物體的底基稱為底盤,在物理學上稱為「底面積」。例如鐘座就是鐘的底盤。行拳站樁,二腳外緣的連線範圍以內的面積,就構成了人體的底盤。

  在行拳站樁及競技運動中,如人體的重垂線能保持在底盤範圍內,那麼人體就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反之,如重垂線超出底盤,在沒有依託的情況下,又無法依靠樁步、騰空、步隨身換等技術使之重新納入底盤,人體就會發生傾跌現象。

  在拳術運動中,拳家會通過坐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腳齊整踏實,端正身法,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一般來說,直立的底盤較小,重心較高,其穩定性較差。反之,兩腳距離越大,其底盤就越大,重心越低,其穩定性相對也越好。但是,人是兩足的靈物,不管你怎麼大步站立,底盤總有窄的一面,而且步距愈大,步隨身換相對也愈困難。於是,在實際的拳術及競技運動中,既要把敵方的重垂線擊出底盤,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對穩定,就成了拳術及競技運動中的深邃學問了。

  我們試比較直立與最大步距之間的優缺點。

  直立狀態,底盤小,重垂線易偏離底盤;重心高,相對穩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僕,則倒地所需時間長.如步法身法靈活,則便於補救。但勁力難以起腳跟,失卻根本。

  最大步距狀態,底盤大,重垂線不易偏離底盤;重心低,相對穩定性較好。但步距大,步法遲澀不靈。重心低,如跌僕,則倒地所需時間短,加上步澀,難以補救。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拳家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狀態之間尋找、調整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的靈活性。以確保穩定與靈活的統一,取得支撐八面、穩如泰山的底盤。經過大量的實踐,拳家們在調整、選取最佳的步距後,再採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較符合上述原則;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無戒備的狀態則為最差狀態。拳諺說: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所以內家拳力戒直立。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八、軟腿

  軟腿,軟襠萎膝、疊步過勁、足膝偏撇、掀腳拔跟之謂也。

  襠部即會陰部。站樁行拳,襠要圓而虛,要裹襠、吊襠,不可夾襠(尖襠)、平襠。它的原理與拱型橋洞建築是相似的,這是因為拱型的抗壓承重能力大於尖形及水平形。兩胯根撐並,兩膝呈微向裡扣之意,襠自然能圓。會陰處虛虛上提,不使其有下蕩之意,襠自然能虛。襠的虛圓,使胯骨的骨節撐開;胯骨節周圍的韌帶極緊,必須撐開撐圓至足,以增加其伸縮旋轉的靈活性和擴大其活動的幅度,使下盤輕靈而旋轉無滯,並加強腿部的彈性和弓勁。而軟襠,即表現在演練僕步、弓步、馬步等步法時,襠部全部下落,軟弱無力地貼近地面,似同癱瘓。這樣不但起身費勁,而且遇到敵方進逼,就會癱倒在地。

  所謂萎膝,也叫「軟腿」,主要表現在做弓箭步時,後腿膝部向下彎曲。所謂弓箭步,顧名思義,是「前腿如弓,後腿如箭」的意思。技術要求為前腿弓,後腿蹬,因而也有人稱之為弓蹬步,其後腿膝關節必須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個極端,使後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軟腿萎膝了。拳訣說: 「勁起於腳,發於腿。」體現進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現軟腿萎膝現象,下盤出現支撐與後蹬無力,出擊也就無勁可言了。

  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誤解了古典拳經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謂「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勁,直以發放」,是就發力的蓄髮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軟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時為了突出下沉的氣勢,也有使前腿弓至脛骨豎直為度,後腿微微開膝,膝尖微轉向外側。這時,後腿的膝部雖有微小的彎曲,但因為微小的彎曲是撐開的,而不是向下彎曲軟垂的,它導致襠部的拱度和弓勁增大,自然不屬於軟腿萎膝之列。

  所謂疊步,顧名思義,是步子重疊的意思。其表現是在做弓箭步或虛步時,前後兩腳橫間隔過窄,使前後兩腳踏在同一直線上。疊步之兩腳前後相疊,造成底盤過窄過小,重心就會不穩。「自立不穩,如何發人?」遇敵襲擊我之側翼,就不免有傾跌之慮。

  過勁表現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線超過腳尖,使身體重心過於偏前,易為人引進落空而跌僕。

  所謂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從而造成扭曲,致使起於腳的勁,滯澀於膝間,無法經由腿,而腰而脊,行於手指。勁力無法貫穿順達,下盤亦不穩固,臨敵對陣豈有不敗之理。

  掀腳拔根,表現在各種步法的定勢時腳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貼住踏實地面,造成部分掌緣翹起,離開地面,甚至拔起腳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這一最大的質量,守不能將敵方的勁力通過地面化解於無蹤,攻不能勁起腳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發揮最大的威力。攻守無當,失機失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軟步是屬於下盤系列的問題,而下盤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基礎不紮實,不靈活,就好比空中樓閣。拳諺說: 「自立不穩,如何發人?下盤不靈,何來虛靈?」是故,內家拳視軟步為大忌。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九、脫肘

  脫肘即肘部懸揚,猶如肘關節脫臼之謂也。

  脫肘也稱為「懸肘」、 「揚肘」、 「寒肘」、「抬肘」或「舉肘」。拳諺有「肘不貼肋」、「肘不離肋」兩句很辯證的話。 「肘不貼肋」,就是使腋窩保持適度懸空,保證肘部有足夠的迴旋餘地。「肘不離肋」,就是在保證肘有迴旋活動餘地的情況下,肘儘量靠近,不離開肋部,便於保護兩肋兩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揚起,造成舉高腋空, 「側門」(兩脅側門)大開。側門空虛,易為敵所乘。此外,肘部舉揚,肩、肘、腕等關節自然就難以松沉,造成氣血阻塞,勁力滯澀,兩臂無勁,勁不能由脊發,亦不能貫於手指,攻不能放人致遠,近乎外家之斷勁矣。所以古今內家拳是無不力克脫肘惡習的。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十、戳拳

  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與前臂不在同一直線上,猶脫榫的捶子之謂也。

  內家拳的拳形為四平拳,即拳的四維均須平整。握拳的形式,以中指領先,四指併攏捲曲,指尖稍微觸貼掌心。然後拇指輕輕蓋壓於中指中節,形成四平拳。因內家拳乃柔中寓剛之術,不以剛硬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緊實,外形似緊非緊,內則大松,以鬆柔為好。但雖為松握,須有團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開、擊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時,拳背須與前臂齊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內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擊敵人,遇到阻力,首先會使自己的腕關節扭斷或扭傷,擊人的力量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戳拳只有形式上的「美觀」,沒有任何技擊價值。古今內家拳術好手是決不會有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戳拳習慣的。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十一、扭臀

  扭臀亦叫「晃臀」、 「擺臀」、 「搖臀」、 「遊臀」,是尾間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時而前順、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如「遊魚擺尾」之謂也。

  臀的生理構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過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擺和晃動。或時而前順,或時而後撅,或扭來扭去,常會造成「點頭哈腰」,前俯後仰,破壞了「立身中正」,或是「遊魚擺尾」,破壞了「尾間中正」,喪失了舵的作用,致使發勁無定向,放勁失平衡,勁不能「專注一方」。所以內家拳家提出「斂臀」或叫「護臀」的技術規範。它要求站樁時不要撅起臀部,應向裡稍微收進,儘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裡、向前收斂團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裹護起來、把小腹承託起來那樣,這樣配合虛領頂勁、松腰落胯、圓襠,就能使尾間的舵向作用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尾間中正」、 「立身中正」,有助於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發勁的穩健,有助於「力由脊發」,發勁渾整,專注一方。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十二、曲腰

  曲腰,點頭哈腰,中軸扭曲之謂也。

  拳諺日: 「點頭哈腰,武藝不高。」或稱: 「低頭貓腰,傳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體轉動的關鍵,對協調全身動作,調整重心,平衡身體,輸送勁力,都起主導作用。

  內家拳對腰的要求是松而沉著,直而不僵。「松而沉著」,使下盤穩固有力而不失輕靈: 「直而不僵」,使中軸旋轉穩定靈活而不失沉著。這樣方能做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著,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彎曲,形成了俗說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彈性,緩解了行拳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既起到了護腦的作用,又穩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軀。這樣才能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其實,曲腰本身就屬於歪斜的範疇。這裡的內容可視作對歪斜的進一步說明。而內家拳術把曲腰單獨視作一大忌,可見對它的重視了。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十三、開門捉影

  開門捉影乃撒開兩臂,正門大開,探頭探腦,如捕風捉影之謂也。

  胸腹為「正門」,也稱為「大門」、 「紅門」或「洪門」。人之五臟六腑皆位於胸腔和腹腔,是不能因有絲毫疏忽而受到傷害的。在競技運動中,除運用身法的閃展騰挪來避免受到襲擊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來護衛,尤其是依靠兩臂來護衛。拳諺說: 「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其中第一句說的是兩臂的防守作用,上護頭面,中護胸、心窩、胃脘、肋、腋與腰側,下護小腹、襠部。如果撒開兩臂,就無疑會將胸腹要害暴露於敵,任其上下進手。這是十分危險的,輕則受傷,重則致命。所以內家拳學從健身、技擊的要求出發,提出了「沉肩垂肘」、 「肘不貼肋」、 「肘不離肋」、 「兩膊相系,不離中線」、 「三尖相對守中央」的技術規範。所謂「中線」,即以頭頂百會至尾骨為一線。所謂「中央」,即以鼻與臍為界。兩手運作各緊緊護住自己的半個身,即左手護住左半身,右手護住右半身,在圓轉過程中,兩手的運行路線在「中線」、「中央」處稍加重疊,緊緊護住「正門」和「側門」,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基礎上伺機擊敵。

  習內家拳的十四禁忌十四、雙手齊出

  雙手齊出即用兩隻拳頭打人,一發無餘,不作後顧之慮之謂也。

  出者,過頭也,過直也。所以,雙手齊出並不是絕對地簡單地反對用兩隻拳頭打人,更不是反對雙按、雙動、雙推等拳法。而是反對「兩膊不相系」, 「首尾(兩手)不呼應」,上下不協調、不相襯、不相隨。這是因為首尾無呼應,則首尾無法互保,防守出現漏洞,攻擊必現破綻;上下不相隨,則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傾跌之慮,更談不上臨陣對敵了,或步到手不到,錯失良機,為敵所乘。

  雙手齊出的另一種表現為,兩臂挺直,出手過遠。知內家拳站樁行拳須周身內外三合,表現在外三合,即各關節左右合住,上下對齊,兩手兩足等對稱合住,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合住。開則俱開,開中有合;合則俱合,合中有開。這樣就要求兩臂不能挺直、出手太遠,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以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勢借力牽動,因失重心而跌僕,也避免被人乘機入侵。

內家拳十四禁忌,其實質是互相關聯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內容,不但對學習掌握內家八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還能使練家掌握研究評判內家拳的重要尺度.(文章來自網絡,原作者不詳,向原作者致謝!)

編者通聯信息:

QQ664324218      微信公共號「CWGXSS」       

 《每周一、三、五微信群(禪武國學私塾講堂)「大家一起學經典」講座,添加微信號:sunjingfeng1960628歡迎參加》。

相關焦點

  • 醫盲先生關於內家拳的論述
    內家拳有一個非常特出的特點,那就是放鬆的鍛鍊。這是有別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技擊鍛鍊的鍛鍊方法。而且,因為這個鍛鍊方法,他才有"幾近於道"的功能。因為松,造就了內家拳鍛鍊人體本能的功能,因為松,造就了內家拳開發人體潛能的功能,因為松,早就了內家拳獨特的技擊特點。內家拳另外一個特出的特點,就是旋,對,旋轉的旋,不是玄乎的玄。當遇到攻擊的時候,人的本能是後退和側閃,一般外家拳術把退、閃研究到了極致。
  • 內家拳之換勁
    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由外家轉內家需換勁,即黃百家所云:「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
  • 真正的內家拳,領悟到其中的精髓將大成
    內家拳論講,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
  • 內家拳要領之一,「內動抽縮」,訓練你的核心
    萬事不如拳在手,擊劍高歌月當頭。有人拳癮大,一天不走它幾趟,渾身不得勁,練得透透的,方才舒坦。修煉內功,目的就一個,內壯。卷藏於密,混元一氣。太極勁來自內運動。腔壁彈性張力,內壓密度高,滾動靈活,這是必修功課。功夫深了,勁歸於細,筋膜串開,竅隙空間通暢,體感就爽了,思維也高了。
  • 白猿通背拳的風格特點
    白猿通背拳效猿之長臂為形,仿猿之靈快為意,內外兼修,身法靈動快捷,手法精妙多變,剛柔相濟。 1、頭頂項領:習練通背拳時講究「習時頂力不可丟」,即頭要上頂,下顎回收,頸部要豎直,不可抬高,不可俯視。但神態要自然而然,齒扣,口微開,舌抵上顎,以鼻呼吸,不可悶氣,貴乎自然寧靜;
  • 內家拳的胯、肩、肋
    我們在練習心意拳第一步就是「抖胯」胯有了,很多勁力自然就有了!撥胯的目的是盤開胯根至膝彎的大筋,藉助肩胯的反擰對拔,將「大筋」瞬間扯開,從而產生自動的皮筋彈射勁力,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速度產生「外架與內臟」間的扭差,故而帶動了內臟的橫向「擰顫」。
  • 晚上練太極拳的好處!
    這時運動可調動內氣,同時容易向外吐放蘊藏在臟腑內的濁氣,而可以加強臟腑經絡活動功能,疏通氣血,有利於子夜入眠後人體陰氣轉向上升之時吸取同質大氣。2、女人晚上練太極拳的好處身邊有很多愛練42式太極拳的朋友,特別是女性朋友,就算不用化妝品,氣色也顯得非常好,很多女性都說:再貴的化妝品,也不如練好42式太極拳。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十三回:痴少年辭鄉學武藝李小欣傳承形意拳
    李小欣武姿話說這形意拳,乃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你道是哪三大內家拳?是為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掌)。如今且說這李小欣,自十四歲開始習武,精熟漢關刀、形意拳、少林拳、形意拳、硬氣功、摔跤、散打等,擅長刀槍劍戟等兵器,深得河北形意拳大師、第六代傳人楊秉文真傳,為河北形意門第七代傳人。話說李小欣乃生於武術世家,其爺爺李青山,出生於清末民初,喜好武術,行俠仗義,人送外號「李大刀」。
  • 形意拳之源流
    嗚呼,形意內修,非故隱秘不宣,實乃不得已而為之矣。竊窺形意傳承擇徒,歷來嚴乎苛求,故常難選內脈通和之人。殊不知前輩突發奇想,偶將內修自發動架外傳,期以覓得由煉動架而透通內脈之人為徒。豈料經此弘法,再歷代延年,直至明末清初,竟無意為武林中人衍生成形意拳,習拳之人漸多,遂成為形意門。正所謂無為而生,有為而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紅杏出牆笑厭人。追根溯源修為技,形意拳法震武林。
  • 內家拳大筋訓練
    練柔韌很少用到或沒有用到過的內家拳之拉大筋練法(中國原傳武學謂之:"揉筋大法",我們現在稱之為功架大形起伏),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對腰髖的靈活性
  • 內家拳固精養氣密法
    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初學功者每為漏精所苦,今錄陳攖寧之止漏功和萬籟聲之煉精化*)二法,獻諸同道。
  • 在富氧的茶山站樁和習拳,身輕體健,功感效應極好
    在此站一會兒樁,練一下拳,頓感身輕體健,養生功效極好。此為大成拳的渾元樁,能培養鍛鍊內氣,防治疾病很見成效。2019年3月,李照山應邀參加了河南廣播電視臺的直播節目,主要講述的的就是渾元樁。此為大成拳的矛盾樁。站矛盾樁可培養鍛鍊內勁。站樁者為大成拳名家李照山。女士站矛盾樁別有一番風味。矛盾樁雖為技擊樁,但具有防治痔瘡、強化腸胃功能的效果。
  • 絕世武功:內家拳怎麼內練一口「氣」
    ——絕世武功我們拳行裡講這個氣,都說人練一口氣哦,都這麼講,沒有練過拳的,我們也都知道沒有「氣」我們也活不了了,這是說了「兩口氣」,生活裡我們說的這口氣,這個「氣」是我們從生活裡給它定義出來的,不大一樣。
  • 讓形意拳帶你悟道
    勁換不斷身體漸安劉殿琛老前輩在《形意拳術抉微》中曾說「餘初學技藝時頗學運氣,如肩垂、項豎、齒扣、舌頂內提等,如法習之,數日一作勢,漸覺氣可至於心間,然即周身倦怠,四肢無力,強習數日,則氣漸覺稍往下行,而又有周身倦怠之弊,如是者數次,而後始能一經作勢,氣即直達丹田,此即五行為五關之說。」
  • 【拳理】練習太極拳如何做到分虛實,明陰陽,避雙重
    從古代先賢到近代大師,以及當代拳家,都十分重視避免太極拳訓練中腳下出現雙重之病。請看幾位先師對雙重之病的論述。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云:「偏重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李亦畲的《五字訣》在「身靈」一節裡說:「身靈,舉手可有呆象。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 內家拳的「氣、氣感」「氣沉丹田」「氣貫四稍」是什麼?又如何做到...
    內家拳整體運動技法,要求外三合、內三合、內外六合。內三合為意、氣、力合。意,指人的思維活動;力,指人運動產生的力量。在這裡,氣是靈魂,氣與意合、氣與力合的「氣合之技」,是其重要核心技術之一。 一、有關的幾個概念 1、關於氣、發力、氣感。
  • 形意拳的根本道理
    至於中下之人,或為氣質所拘,或為積習所累,先天破而後天用事,性命分為兩處,若無有為之道,則已失者而難返,已去者而難還。雖有志士,不能成功,故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圖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義,各了性命也。坤卦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義者,變化裁製也。
  • 大成拳傳人著書獲大師註解 詳解如何練拳立禪
    作者於鴻坤(阿龍),大成拳傳人、大成立禪法脈傳人,被譽為「文化行者」,自幼拜師學武,誦讀經典,曾隨路文瑞大師習南極派通臂拳法;隨馬賢達大師系統學練八極、翻子、劈掛、鞭杆等法門。上世紀80年代,跟隨大成拳大師王選傑先生習練大成拳之功、技、理、法,王師賜名「鴻坤」,並題贈「鴻坤弟子,斷手第一,大成正宗,衣缽傳人」以寄厚望。王師辭世後繼續追隨常志朗大師研習大成拳。其後數十年,遍訪佛學、國學、拳學大家,希冀融匯儒釋道三家思想,以求貫通拳理精髓,突破拳法局限,從而通達人生真諦。重要著作有《大成拳學真諦》《大成拳》十卷本(前三卷已正式出版)和《大成傳習錄》。
  • 陳家溝在全國已布局4000餘家拳館
    今年,陳家溝國際太極拳交流中心的精彩賽事不斷,千名高手角逐的「王廷杯」公開賽剛落幕,百支代表隊爭霸的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又登場;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村,武校和家庭武館裡,頗具氣勢的習拳隊伍和國內國外的眾多學員拳姿行雲流水……不負「朝陽產業」美譽,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產業現已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
  • 習近平在寧德(十四):「跟著習書記幹工作有動力有幹勁」
    習書記就想,應該把寧德到溫州的鐵路也修起來,這樣寧德就「活」起來了。他交代我去邀請溫州市委書記劉錫榮到寧德來,他們兩人專門在福鼎開了會,商討怎樣把這條鐵路打通。商談結果是,溫州負責把鐵路修到溫寧邊界,寧德負責修建自己境內的這一段。雖然這條線路還沒開工,習書記就調到福州去了,但後任領導接過了習書記手中的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地沿著他的計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