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這裡是「荒山野嶺」,偏僻落後;13年後,這裡「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換了天地。
一起出力清理湖裡的淤泥、自家田裡的收穫大家共享、除夕夜鎮裡的居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城市裡逐漸淡薄的「鄰裡守望相助」卻是這裡的「民俗」。
這裡有以國學教育為特色的多所學堂,還有配套600多畝的大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所有年段也都貫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
這裡叫做「聚龍小鎮」,它用短短13年的時間,嘗試探索營造一個遠離城市喧囂、自然生態與傳統文化兼具相融的「桃花源式」的美好家園,並將此樣板進行文化提煉進行全國布局。
「聚龍小鎮就是城裡人田園牧歌的『原鄉』、鄰裡守望的『家園』和傳統復興的『樂土』」,聚龍小鎮總經理郭振輝一言以蔽之。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獨特的「聚龍小鎮」如何煉成的呢?近日,記者來到聚龍小鎮,一探究竟。
位於福建惠安縣黃塘的聚龍小鎮全貌。戴藝攝
田園牧歌的「原鄉」
10多年前,聚龍小鎮董事長郭添法回到家鄉惠安縣黃塘鎮。響應當地政府的招商政策,根據規劃需要,他與幾位合伙人建設了泉州地區最早的臺商創業基地。
郭振輝回憶,那時候的黃塘可謂是貧困交加,在惠安縣裡位於西部窮山僻壤,是不靠沿海的鄉鎮,土地貧瘠經濟落後,本地生長樹木沒有任何經濟價值,只能當柴燒。
家鄉的落後面貌,讓聚龍創始團隊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們迫切想為改變家鄉努力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覺得,要從根本上改變落後局面,必須從改變觀念開始。
「人的視野總是跟他所在的平臺相稱,看得遠是因為站得高,要打破觀念上的障礙,必須從改變營造外部環境開始」,郭添法們認為,「優質的環境必然能吸引優秀的人群以及人群承載的高層次文化」。
出於改造家鄉環境的初衷,他們相中了臺商創業基地附近的區域,郭振輝這樣形容該區域:「就是一片荒涼地,山路崎嶇,雜草蔓生,水庫廢棄,荒無人煙。」但這樣的荒野地,卻寄託著聚龍創始團隊的「原鄉情懷」,他們相信,每個人內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原鄉記憶」,隨著城鄉變遷,人們遠離故鄉,安居四方,這種記憶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愈發鮮明,人們對「原鄉」的追求也愈發迫切和濃烈。因為它既是「原鄉」,又是精神世界裡的「世外桃源」。
「為城市居民建設一個『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家園!」這個目標定位幾乎同時引起了聚龍創始團隊的共鳴,大家一拍即合,「聚龍小鎮」的建造藍圖便在這一群聚龍人頭腦裡繪就。
在這張藍圖的指引下,聚龍小鎮的建設者並沒有先蓋樓,而是先把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擺在了第一位。
2007年開始動工,足足用了一年多時間平整土地,修路造池。待到聚龍小鎮的「雛形」初成:聚龍湖初現波光,山水之間,亭臺樓閣,草坪綠地,交通阡陌。
2008年年底,聚龍小鎮才啟動蓋樓計劃,生態環境完善與樓房建造幾乎同步進行。隨著聚龍小鎮幾期計劃的逐步落地,那個曾經的貧瘠之地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位於鬧市城郊與鄉鎮之間的一處獨特景觀,一個「此心安處」的「清靜之地」——郭添法等聚龍小鎮創始人逐漸將記憶中的「原鄉」從腦海裡帶入了現實。
鄰裡守望的「家園」
「除了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必要的硬體外,要營造『世外桃源』般的『原鄉』,在『鄉民』中注入『原鄉文化』更為關鍵」,郭振輝說道。
「什麼是『原鄉文化』?」
經過了審慎的思考和周密的考察,聚龍創始團隊最後的「統一意見」是:「原鄉文化」的核心是「鄰裡文化」。
郭添法說道,幾十年來「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讓人流從鄉村逐漸向城市聚集,城市的高樓大廈和高層住宅不僅對空間進行切分,而且潛移默化地阻擋了人們溝通的媒介。在某種程度上,以往在鄉村裡互相串門、吃百家飯、村頭巷尾的侃談便變得越來越少,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
聚龍小鎮每年中秋都要舉行一次「鄰裡千人宴」。戴藝攝
「恰恰這種『鄰裡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風景」,郭振輝等人認為,「鄰裡文化」是傳統中國農耕文明下生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國人所嚮往的「精神家園」裡的一塊自留地,「遠親不如近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僻巷鄰家少,茅簷喜並居」等等,——對於「鄰裡文化」的讚美,在聖賢智者、文人墨客的詩文中比比皆是。
於是,「讓鄰裡文化回歸現代生活」成為了聚龍人的不懈追求。
那麼,「鄰裡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要如何呈現,才能讓它在聚龍小鎮的業主之間潛移默化地成為「生活紐帶」?
對此,聚龍人經過了幾年的摸索和嘗試,在實踐中不斷地注入禮儀誠信、互助共享、尊老愛幼、包容和諧等文化元素,既彰顯儒家等傳統文化又契合現代人的價值觀,最終形成了聚龍小鎮自己的「鄰裡文化」。
萬事開頭難,取千裡必先積矽步。聚龍創始團隊主張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根據要求,聚龍小鎮所有管理和服務人員,必須在行為舉止上符合傳統國學禮儀,比如雙方見面互相頷首,互致敬語等等,將傳統禮儀和美德制度化,讓制度化規範行為化,通過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習慣性行為,以各種形式的活動烘託「鄰裡文化」的氛圍,不斷引導業主們從接受到融入,再讓鄰裡文化從不經意間的融入最終實現與生活「榫接卯和」。
聚龍小鎮開心菜園的豐收分享日。戴藝攝
據聚龍小鎮副總經理郭文祥介紹,為了不遺餘力營造「鄰裡守望」的生活家園,聚龍小鎮每年舉辦200多場樓棟鄰裡宴,鄰裡早餐會、日常餃子宴、日常鄰裡宴成為常態,中秋等重大節日還舉辦大型千人鄰裡宴和「鄰裡文化節」,每家每戶帶上幾個自家拿手菜,和所有鄰居一起分享美食,共敘和諧鄰裡情,這已經成為小鎮的特色;對於新入住的業主,會定期舉辦「迎新鄰裡宴」,讓新業主更快融入小鎮的溫馨生活。
另外,聚龍小鎮專門斥資1.2億建成全國最大的鄰裡中心,可同時容納5000多位業主共同舉辦鄰裡宴,並設置「鄰裡情廚房」和「開心菜園」,只為與更多家人分享愛與歡樂。在聚龍小鎮採訪,不時能看到業主們頷首問好的和諧景象,四處都能聽到讓城裡人感到不可思議在這裡卻司空見慣的故事:
自從入住聚龍以後,楊女士為了方便樓上樓下鄰居串門,慢慢養成了出門不鎖門的習慣,有時在鄰居家裡一待就是一天,有時回到家裡發現不但沒有少了物件反而多了一些土特產,原來希望與她共享勞動成果的熱心鄰居發現她不在,便將土特產留了下來……
幾年前,聚龍湖要清淤,近600畝湖面,188萬立方米容水量,清淤約5000噸,治理報價需千萬元。消息一經傳出,迅速得到了業主們和員工們的響應,紛紛自告奮勇加入清淤泥的行動中,甚至連孩子和老人都力所能及的參與進來。他們共同出力,在聚龍湖畔形成了「人力傳輸帶」,將湖底的淤泥一簸箕一簸箕的往外運,人人參與,幹得熱火朝天。徹底改造之後,如今才能看到如此美麗清澈的聚龍湖。聚龍公司感恩於此,把通過大家辛苦努力節省下來的千萬經費,用於修建了明道橋,聚龍湖上又多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如今,每當郭添法從聚龍湖畔經過,看到湖上波光瀲灩,湖水清澈見底,成群白鷺掠飛棲息,他總能想到當時清淤的場景,心裡總能掠過帶著暖意的感動。
他知道,在這感動的背後,交織著聚龍建設者們營造「世外桃源」般理想家園的煞費苦心。(林錦旺 張族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