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2020-12-11 朙朙瘋狂刷熱搜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ita.」「我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

電影片段

1955 年由納博科夫創作的作品《洛麗塔》一經問世即風靡全球,其後更是先後被電影戰神庫布裡克和另一位大師阿德裡安·萊恩搬上大銀幕,因為這本小說以及延伸的影片的巨大影響力,後來「洛麗塔」、「蘿莉」直接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少女的代名詞。

《洛麗塔》可以說是20世紀時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洛麗塔正是小說男主角也就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對本片女主角的愛稱。洛麗塔剛出場的時候只有12歲,全名是多洛蕾絲·黑茲。

影片截圖

劇情介紹:男主亨伯特是一名中年教授,在一次選房的過程中,他對房東夏洛特的十四歲的女兒一見鍾情了。他為了能夠接近洛麗塔,誘使洛麗塔的媽媽愛上他並與他結了婚。為了旅行丈夫義務,他每晚都給洛麗塔的媽媽下安眠藥,並且將自己對洛麗塔的痴戀寫進了日記裡,不料,這本日記被夏洛特偷看到,明白了真相後,傷心欲絕的夏洛特在去寄信的路上因車禍死亡。

洛麗塔媽媽的死亡,並沒有讓亨伯特感到特別傷心,因為他的秘密不會被揭穿了,而且他還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洛麗塔唯一的依靠。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其實「父女」這個詞,並不完全準確。亨伯特和夏洛特結婚才一個月左右,在這期間,洛麗塔一直在夏令營,就連母親再婚一事,也只是被通知。因此,亨伯特和洛麗塔只是法律名義上,一個月的父女。夏洛特的突然死亡,對亨伯特來說,是天賜的良機。他抓緊時間趕到夏令營,帶走洛麗塔。亨伯特以繼父的名義帶著洛麗塔開始了橫跨美國之旅,這是悲劇的展開。

影片截圖

影片將14歲的洛麗塔塑造為一個「單純又性感」的典型美國「早熟」女孩的形象,雖然年紀小,但是對於兩性關係很熟悉了,在與亨伯特這段「畸形」的關係發展中,也有她主動的因素。但是洛麗塔對這段錯誤的關係報的是「遊戲」態度,而亨伯特卻視她為「生命之光」。亨伯特用盡一切辦法只為將她禁錮在自己身邊,讓她獨屬於自己,所以對於任何人的接近都十分敏感,他怕事情敗露,更怕洛麗塔離他而去。

個人感覺電影版有意把亨伯特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原著中的亨伯特讓人氣的牙痒痒 ,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變態」,結尾他死在牢裡面讓人覺得大快人心、死得其所。可是在電影裡面亨伯特那種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讓觀眾突然相信了小說裡面描述亨伯特那麼容易吸引女性愛慕的原因了。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但是亨伯特本質上任然是一個變態、自私、有特殊癖好的壞人,他強行打破和毀滅了一個少女平靜的人生,這一點在原著上體現的較為清晰,亨伯特他是一名教授,他明白自己這種特殊心理的醜陋。小說原著中,他也曾渴望消除自己危險的慾念,為此甚至結過一次婚,想以此糾正自己病態的心理,而電影裡也用富有詩意的鏡頭弱化了亨伯特的「惡」,但是兩人關係與生活的病態與陰暗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

影片截圖

否則洛麗塔為什麼千方百計也要逃離亨伯特?

因為亨伯特並不能帶給她真正的愛溫暖,他所給於的那些少女喜愛的服飾,零食等,都是為了誘騙她任自己擺弄,這種變相的「禁錮」給她帶來了非常大的精神傷害,可以說對於洛麗塔而言只要沒有羅伯特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哪怕她最後變得臃腫、貧窮,17歲的她挺著大肚子嫁給了一個普通的木匠,但是她仍不後悔。還記得洛麗塔寫給亨伯特的那封信中是用「father」來稱呼的,這個稱呼已經代表了一切,是她對過去的告別,亦是她從沒愛過亨伯特的證明,在經歷過生活的種種不幸後,洛麗塔只是想要一個正常的家庭。

洛麗塔

Humbert:I looked and looked at her and I knew,asclearly as I know that I will die,that I loved her more than anything I'd everseen or imagined on earth. She was only dead leaf echo of thenymphet from from longago...but I loved her,this Lolita,pale and polluted and big with another man'schild.She could fade and wither.I didn't care.Iwould still go mad with tenderness at themere sight other face.

亨伯特:「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比死一樣肯定,昔日的如花妖女,現在只剩下枯葉回鄉。蒼白,混俗,臃腫。懷著別人的孩子。但我愛她。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

影片截圖

影片的結局羅伯特以父親的名義殺死了當初帶走洛麗塔的劇作家奎爾蒂,從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把這段故事寫成了小說——《洛麗塔》,在審判前他死於血栓,葬身監獄,而洛麗塔也在幾個月後分娩的時候死於難產。最終一切都塵埃落定,留給世人的,唯有無盡的唏噓與感嘆!

影片截圖

以上就是朙朙推薦的全部內容啦,關注朙朙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絕對不會讓您失望的呦~

相關焦點

  •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
    《洛麗塔》(Lolita),是俄裔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戀童癖中年男子與一個十二歲少女的戀愛故事
  • 《洛麗塔》1997,生命之光,慾念之火
    「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出版,書中講述的中年男子亨伯特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故事內容,一直受到外界的爭議。亨伯特為滿足自己的慾念不惜背離自己的意願,他與夏洛特結婚顯然是為了這一點。在結婚這件事上作品也努力去讓我們看到亨伯特本質上的卑鄙與齷齪。後來夏洛特離世,這可以說是亨伯特一手造成的,但是造成這一切的亨伯特並沒有陷入不安與自責,或者說罪惡感只存在那一瞬間。亨伯特也一直清楚他與洛麗塔在一起是罪惡的,但他真的有罪惡感嗎,卻不見得,這種罪惡感顯然已經被欲望壓制。
  • 世紀禁書《洛麗塔》:亨伯特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顎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1955年,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出版。《洛麗塔》一共兩次改編成電影, 1962年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英國版本,黑白版本,片名為「洛麗塔」。1997年由亞德裡安·林恩執導的美國版,片名「洛麗塔」(Lolita)也被稱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電影和原著都是以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視角展開。單方面的獨白必然是主觀的且不完整的。
  • 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 | 8款我離不開的美妝品
    只不過,今天就我從洗漱臺上搜羅出的這8款產品,應該屬於這個月我離不開的美妝品。它們不僅僅是我個人覺得好用的,綜合考慮網絡評價和身邊人的使用感受來看也是適用性很廣的,不會出現那種眾口紛紜評分兩極的情況,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大家降低試錯的成本。
  • 《洛麗塔》:你是我不顧一切換來的萬般柔情
    1962年的《洛麗塔》在1997年的版本中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雖然相隔35年,同一題材的兩部電影,不同的拍攝手法和演員,甚至是一部黑白、一部彩色,卻都無法成為區別任何一部影片孰優孰劣的理由。「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
  • 滿屏欲望之火,少女愛上大叔《洛麗塔》
    可事與願違,上鎖抽屜終究還是被妻子用工具撬開,妻子感覺受到了無比的羞辱憤怒之下衝出去,卻意外死於車禍,那一瞬間亨博特竟然充滿了無法言語的輕鬆和快樂,他內心的愉悅這時候還不能表達出來她張開雙臂,疲憊地依偎到他的懷裡。他抱她上床去,他只想她是他的。 最後這段「說不出口的愛情」還是走向了終點,她還是離開了他。
  • 《洛麗塔》: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感情,從最初到最後,從依賴到清醒
    他的靈魂之光,他的慾念之火,是洛麗塔的不歸路亨伯特費盡心機,為洛麗塔打造了一個他認為的「天堂」。他獲得了黑茲太太的好感,與她結婚,成為洛麗塔的繼父。他利用洛麗塔的純真和對異性的好奇,使她「勾引」自己。他陰暗骯髒的慾念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結出了罪惡的伊甸之果。
  • 洛麗塔,你真的知道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嗎?變態、扭曲、畸形的愛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影片女主角是一個叫洛麗塔的少女,只有14歲,是男主角租住房子的房東女兒,她叛逆,天真,又放肆。他們的第一次相遇是男主角被洛麗塔的媽媽叫過來看房子的時候,洛麗塔趴在草坪上看書,花灑正在肆意的噴水,浸透了洛麗塔的衣服。
  • 《洛麗塔》名句賞析:心靈因愛情的痛楚而脹裂
    《洛麗塔》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經典作品,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最為有名的作品。真實的洛麗塔是一個美麗迷人的女孩。她有著令人羨慕的身材和富裕的家庭。她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生活。但她卻在分娩過程中去世,年僅17歲。後來洛麗塔幻化為納博科夫臆想中的理想情人。
  • 一樹梨花壓海棠||致命少女洛麗塔,掌控男人慾念的誘惑秘術!
    大叔心裡就有底了:「啊,蒼天吶,她是愛我的,她需要我,我得等她回來,我得守著她」,於是,這個早就熟透了的大叔在洛麗塔走後,每天想著她的味道,念著她的樣子。《喜歡。你》電影的導演許宏宇曾坦言:「能真正讓我喜歡的女生是那種能真的把男人的心底的小朋友保住的人,就是永遠能讓我很開心,很純真,很自然。讓我不會再想其他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 洛麗塔
    在喜馬拉雅的聽書軟體的《洛麗塔》區裡,有讀者留言到:淚奔,可憐的亨伯特!很感慨。一本寫戀童癖和不倫之戀的書,其男主竟然能獲得讀者的同情和理解。看來,真正的文學,是可以站在佛的高度來看待罪惡的。的確,這是一本借著色情的外衣,用無比慈悲的態度,來描述人類精神困境的好書。
  • 洛麗塔,我們都誤解這個「小蘿莉」了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在1953年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寫的這部長篇小說中,書名、第一個詞以及最後一個詞都是「洛麗塔」。自此,文學史以及隨後的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誕生。但事實上,洛麗塔只是男主人公亨伯特對女主人公的專有稱呼,因為「有詩意、念起來歡快又小巧可愛」。
  • 喬欣竟和她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是最引人遐想的洛麗塔女孩:「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但我只望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這句話是對她最好的形容,最好花期,是正在綻放時。
  • 中年男子愛上早熟少女,禁忌之作震驚全美,深度解析《洛麗塔》
    當然,一部電影如果只有對於情慾的刻畫難免會成為一部上不了的臺面的小電影,而導演阿德裡安的高明之處便在他的影片常借情、欲、愛的"幌子",將觀眾的目光牽引到人性反思上來。如果只是為了大尺度的鏡頭而去看他的電影,那便是對其作品的褻瀆。他的人性命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欲望驅使下的沉淪;第二,回歸罪惡與救贖的困境;第三,人格自尊與道德靈魂的理性。
  • 別用《洛麗塔》為性侵洗白,它本來就是個恐怖故事
    這樣的恐怖故事,六十年前被納博科夫寫成著名的小說《洛麗塔》,你即便沒有看過整部小說,也一定聽過這句美妙的句子——「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 我也曾想成為你的氧氣啊.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朱生豪☟我的愛讓我變得自私。我離不開你——我不記得遇見你之前的一切——我的生命在此終結——我除了你什麼都看不見了。
  • 拒絕羞辱:我愛這紛紛的情慾
    後來不知哪裡翻來很厚的《洛麗塔》,從頭翻到尾,囫圇下來並不甚讀得懂,而全書最為撩撥的竟也就是全書第一句「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而很久之後讀了英語文學之後可以正大光明地讀來第一句: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 近期愛上的超溫柔置頂句子|我希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不知道你生氣的時候有多迷人!我們都是混蛋。我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Loli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goes up in three steps, falling gently from the upper jaw down on the teeth, Lolita -- "(Vladimir Nabokov, Lolita)"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望之火「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望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