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單幹好,為什麼現在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是農民不喜歡嗎?

2021-01-13 二哥拾影

陝西人有句俗語,到哪裡說哪裡話(到阿達說阿達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田單幹好,這要看在什麼樣的勞動條件下,這要看在什麼時候,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尤其是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協調時,生產關係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分田單幹好,的確,分田單幹已經持續了這麼多年,因為年齡的關係我也說不清楚,我記得我爸爸媽媽年輕的時候,那時候有人民公社,生產隊之類的說法,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很高,進行大生產比賽,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毛主席一句話,全國人民下地勞動,那時候農民再也不給地主打工了,再也不受壓迫和剝削了,農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解放後的人民生活雖不富裕,但是日子過得相當有意義,在那個時候大生產的確為全國的經濟帶來發展。

但是隨之以後,生產隊解體了,農業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然這些都是我從書上學習的,我可沒有經過這段時期。

這個時候,包幹到戶,分田單幹,一直持續到現在,但這種形式也不是完美的,也出現了各種矛盾。

比如在農村,人們常常會因為爭搶地界而打鬧,誰也不願意退讓一步,甚至出現了你爭我搶到局面,這幾年我們也知道,莊稼的經濟效益太低了,現在的人們都不願意繼續耕種土地了,種地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最後可能卻一無所獲。

與之前你跟我搶爭地界,到現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荒地,沒有了矛盾,土地卻荒了,年輕人都去外面打工了,老人們又幹不動了,現在的分田單幹已經變成了無人管理,多好的土地啊!就連袁隆平也號召年輕人去種植莊稼,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現在的分田單幹也不好,農村的土地東一片西一片,機械化很難發揮作用,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也許以後現在的分田單幹又會重新走向集體化,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種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的效益,從而致富一方。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農民種地還是掎之以恆,始終沒有怠慢。也沒有荒廢的土地,農民不論哪個年齡段的人,只要是在家種地的都是精耕細作,吃苦耐勞,從不浪費一點地。一,我們這裡自然災害少。河西走廊一帶,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符合農作物生長,種啥成啥而且長勢非常喜人。
  •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農民不種地買糧食吃的問題
    以前中國8億農民種地來養活全國12億人,是生產力落後,現在3億農民種地照樣養活全國14億人。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包產到戶承包責任制,農民對種地的積極性大增,對土地精耕細作。現在老農就來講解一下以前江南農村種植水稻的親身經歷。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雖然大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但俗話說「家裡有糧心中不慌」,最起碼吃飯不發愁。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
  • 現在農村人開始享受人生了嗎?田也不種,地不種,這是為什麼?
    作為農村人,對這個問題,農村人要問問:田不種國家糧庫的大量糧食哪裡來的?地不種,難道是城裡人去種的嗎?農村有忙有閒,不能片面地土批評農村人。要全面了解農村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農村的土地裡都農民的疲憊的身影。
  • 不在家種地,農民進城都在做什麼?大多農民都在從事這5種職業!
    這幾年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但物價也在不斷飛升,農民的消費水平也提升太多太多。比如以前農民帶孩子大多是用尿布,不斷洗不斷換,既麻煩又不好用。但現在誰家還用尿布呢?都用上了紙尿褲。當然,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四十年前如果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還會分田到戶嗎?
    拋開集體和單幹孰做強孰劣這個問題,我們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四十年前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我們還會選擇分田到戶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的分析會有助於我們對集體和單幹問題的理性思考。當年分田到戶實行家庭承包的直接原因是,糧食產量太低,農民吃不飽飯。而當時農村又基本上沒有什麼產業,種糧是農民唯一生活來源,農民生活艱難。
  • 農民為什麼要拋荒,連田地都不種了?聽聽老農的心裡話怎麼說
    農村土地拋荒問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最近這些年,農民進城打工的現象越來越多,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去城裡面打拼。而他們留下來的土地無人種植,只能拋荒。有人說現在農村人正在享受人生,連田地都不願意種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農民為什麼要拋荒?
  • 糧食漲價對農民來說真的是好消息嗎?你怎麼看?
    可能會遭到有的農民朋友們的不愉快,甚至還會罵幾聲,說我不是農民,給農民不一心。關於糧食漲價,確實是對農民是天大的好消息,也是農民盼望已久的希望。可以使農民幾十年以來種地無有勞動付出報酬,甚至還會造成賠錢,可以從中得到緩解。還可以充分調動起來農民種地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 養殖政策放寬、補貼加大,農民積極性卻降低?因為這3高養不起
    以前在農村,農民除了務農外,還在房子前面院子後面飼養家禽,這兩個可以說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過去幾年,由於環境保護政策要求,農村農場改善、禁區、限制區等,但農民的養殖積極性仍然很高,可以找到從事養殖的方法。
  • 農民辛苦收入不高,為何有人講道,羨慕農民收入高?大概是這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我看很多人都在吐槽,說農民天天辛苦幹農活,糧價又不高,哪有高收入?紛紛指責講出這說話的人。農民,哪類是高收入的人群在南方地區這邊的農村,現狀是這樣的:很多農村居民一家只有不到3畝的田地,特別是我們福建的農民。福建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浙江地區又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說法。而福建和浙江這兩個地方,並沒有因為農民家中田地少,就變得貧窮。
  • 現在農民在家:「雞不養,豬不餵,得不種」,為啥會出現這種現象
    現在農民在家:「雞不養,豬不喂,得不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這句俗話不僅適用於城裡的生意人,而農村裡的農民也是這樣的情況。當有種地、養豬、養雞有利潤的時候,農民們自然也是聞風而動,爭相著進行種植和養殖。
  • 如果我國農村提前十年搞分田到戶,糧食有增產的可能性嗎?
    分田到戶,責任制實施以後,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糧食產量逐年不斷增加,一方面因素為農民對土地的管理投入多了,可最主要的因素是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先進,土地的深翻、化肥的推廣使用,種子革命,農藥防治的作用,這些才是糧食增產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這些科學技術的改進,即使你如何精耕細作,糧食產量也不會有那麼高的增產幅度,"看天吃飯″是農業生產最大的弊端。
  • 目前農民仍處於「小農經濟時代」!種地多也無法擺脫貧困!
    現在很多的專家學者對於農民始終處於貧窮這個問題都有這不同的解讀,最主流的說法是農業人均資源處於劣勢,而且我們的農業發展不充分所以農民才會始終處於貧困之中。那麼為什麼我們農民進入規模種植時代為何農民還是貧窮呢?還是無法擺脫貧困呢?
  • 2021年,農民的「兩地」有望大增值?但這類農民不在享受範圍
    不過對於這個羨慕非農業戶口來說也是早在前幾年,現在的農村徹底的是發生了變化,畢竟現在的農村也是今非昔比了,以前的髒亂差現在已經是告別了,現在換來的是農村的新面貌,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變化,很多外遷出去的農民已經後悔了,他們也是想回到農村,尤其是在農村裡有著這樣的一句話「落葉歸根」,但是已經出去的農民還能回來嗎?
  • 2020年小麥保護價1.12元,有農民並賣不這麼高價,保護價有用嗎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2020年小麥保護價1.12元,有農民並賣不這麼高價,保護價有用嗎?2020年小麥的最低保護價的確是每市斤1.12元,但是事實上今年新小麥的收購價格,不少地方農村都是低於市場保護價的,這也就意味著最低保護價並沒有起到對小麥價格的保護作用,只因為在市場經濟下,你不賣有人賣,所以在農村就起不到實質最低價格意義的作用。
  •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種地?
    種地不賺錢了!往前看50年,50年以前的時代,至少在我國,還是農耕時代的時候,人們的需求還只能單純的想擁有土地,想填飽肚子。那時候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擁有一塊土地,等於擁有了全部,其中就包括人的生存權利。短短50年,人們從追求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穿得好,住得好,到追求自由,身體,心靈,靈魂。而以前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已經無法滿足現在人們的生活了。
  • 如果中國農民去遠東地區種地,俄羅斯歡迎嗎?
    第一中國人太勤勞了,大量的中國人湧入俄羅斯市場,必然讓俄羅斯人本來就不高的就業率更加雪上加霜,和中國人搶飯碗,恐怕還沒有哪個別的國家的人是對手。然而,萬事都有利弊,俄羅斯的中國專家會有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俄羅斯不應該害怕自己的鄰居,畢竟讓中國人去種地是利大於弊的。俄羅斯的中國專家認為,中國人雖然可以四海為家,但是中國人並不願意在俄羅斯定居,因為事實上,阿穆爾河對岸的生活條件比俄羅斯遠東地區要好,中國人為什麼會放棄更舒適的生活條件去不舒服的地方定居呢?
  • 農民的福音!土地確權後,2020年農民糧補「升級」,補貼數上漲?
    所以糧食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在疫情期間,不少人都關注糧價是否會有個較大的上漲趨勢,但是事實情況就是糧價還是在一個較為穩定的區間的。而且經過這次疫情之後,國家對於糧食的儲備可能會看得更重,這裡面扮演著比較核心作用的就是-農民。目前我們國家大概有5億多農村戶口,顯然農民的數量也是上億的,所以農民的價值是很高的,他們的基礎工作還是很重要的。
  • 種地不賺錢,無地農民想著法申請承包地,為啥?附土地承包新政策
    眾所周知,農村土地使用一直遵循「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無論是新生兒降生,還是老人去世,每家每戶原始承包的耕地面積總數依然是保持不變的。而且,在土地確權完成之後,國家又宣布二輪承包到期再延長30年,以穩定土地承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