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是如何形成的,520光年之外,科學家捕獲行星誕生畫面

2020-12-13 會思考的宇宙塵埃

人類在太陽系外發現了成千上萬顆系外行星,然而,科學家卻對行星的誕生知之甚少。最近,科學家終於觀測到了可能的行星系統的誕生。也拍攝了一張在年輕的恆星周圍的行星誕生的照片。

行星的誕生機制

在這之前,雖然人類還沒有觀測到行星的形成過程,一般認為行星的產生原理是,行星一般產生在年輕的恆星周圍,在恆星的周圍有一個由氣體和塵埃雲組成的圓盤,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圓盤中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凝聚,先形成小行星和彗星,最終形成大的行星。那麼,想要觀察到行星形成的過程,那麼就必須尋找形成初期的星系,而御夫座AB星就是這樣的星系。

御夫座AB星的圓盤上的發現

御夫座AB星距離地球470光年,是一顆年齡在200-400萬年的年輕恆星,御夫座AB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4倍左右。

在這顆年輕的恆星外圍有一個由稠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圓盤,科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在南半球的智利的天文望遠鏡,很可能觀測到了一個行星產生的過程。

科學家觀測到在御夫座AB星圓盤內有2個氣體螺旋臂,這個氣體螺旋很像一個太空風暴,在這個氣體螺旋中,有一個非常明亮的黃色的扭曲點,科學家認為,這個扭曲點很可能誕生了的一個幼年的行星。這個幼年行星和御夫座AB星距離差不多已經到了太陽系中的海王星軌道。

照片背後的一些故事

科學家是在智利的超大型望遠鏡進行觀察的,使用紅外照相機拍攝的,在拍攝過程中,利用了五個月的時間成像,而且拍攝的照片也不是最原始的照片,也是加工過的。為了更好的觀看效果,去除了御夫座AB星這個恆星的光。由於受限於望遠鏡的大小,也只看到氣體的旋臂,沒有拍攝到產生的那個幼年行星。

因此,要拍攝到這個行星誕生的更多的細節,還需要更好的裝備,也就是更大的望遠鏡,好消息是歐洲航天局也在建造超大型的望遠鏡,新的望遠鏡將在2025年完工,望遠鏡也將達到39米,當這個超大望遠鏡投入使用的時候,也將看到更多關於御夫座AB星的行星的更多細節。

總結

御夫座AB星的行星誕生也為科學家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科學家到目前為止研究發現了數千顆恆星以及行星,但是,對這些行星還缺乏深入了解,御夫座AB星行星的誕生也是一個開端,也是深入研究系外行星的開始。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觀察到行星誕生,專家解讀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圍繞御夫座AB星旋動的圓盤內出現「扭曲」,科學家認為那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據外媒報導,國外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望遠鏡,在距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附近,捕捉到行星的誕生過程。據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捕捉到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
  • 科學家在宇宙中觀測到行星的誕生,發生在520光年外的御夫座!
    科學家希望通過觀測新生恆星了解我們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過程,這個宇宙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有520光年的御夫座AB的恆星系統中,在御夫座AB恆星的周圍聚集了一大團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這種情況與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況非常相似
  • 這是行星出生的方式嗎?天文學家捕獲系外行星形成的第一個證據
    天文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捕獲到行星誕生於恆星附近的第一張攝影證據。如果一顆新行星圍繞恆星形成,它將為天文學家提供難得的機會來觀察系外行星的誕生。天文學家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部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進行了發現。
  • 離我們520光年的御夫座,正直播行星誕生。你知道御夫座的傳說嗎
    御夫座AB一顆離地球約520光年的恆星,多年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因為它被厚厚的氣體和塵埃圓盤包圍著。這種結構就像一個「宇宙胎盤」,為行星的誕生創造了理想的條件。持續不斷觀察終於有了極大的回報。博卡萊蒂說:「我們之所以觀察那個美麗新世界,是因為我們知道研究行星形成是非常有趣的事。我們知道星星被氣體和塵埃包圍著,我們也知道,在星系空腔裡具有特定的結構螺旋。」科學家認為,這種螺旋結構是正在誕生的行星,與環繞並滋養行星的氣體及塵埃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標誌。
  • 光年之外,新的太陽系正在形成
    擁有多顆系外行星的星系的圖像極為罕見,直到現在,天文學家們還從未直接觀測到一顆以上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但是這些觀測可以幫助天文學家了解行星是如何圍繞太陽形成和演化。就在幾周前,ESO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個行星系誕生的跡象。在一顆年輕的恆星周圍,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密集圓盤,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顯著的螺旋結構,它帶有一個「扭曲」,這標誌著一顆行星可能正在形成的位置。這一觀測到的特徵可能是嬰兒行星形成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 科學家發現一顆行星,距地球111光年,大氣層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水
    而氧這種元素,在一顆星球上也是比較容易形成的物質,所以水在宇宙中並不是特別稀有的物質。就拿太陽系來說吧,宜居帶之外的很多星球上都有水的存在。比如木衛二,土衛二,太陽系邊緣的很多星球等都有水的存在。雖然很多星球都有水的存在,但是它們都在宜居帶之外,由於星球表面的溫度比較低,所以表面都是冰的形式存在,即使存在液態水,也只是在厚厚的冰層之下。
  • 距地260光年,在海王星的「沙漠地帶」中,科學家發現特別行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報告裡,由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聯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在距離地球260光年之外的地方從質量上來看,海王星屬於中等質量的行星,按照人類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來說,行星作為恆星系統中的一員,一般越接近恆星的行星體積就越小,拿太陽系舉例子,太陽系內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四個行星,都是巖石行星,而且個頭都很小。此後,越接近太陽系的外側,行星的類型也發生了變化。
  • 新照片目睹御夫座行星形成
    近期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稱,最近拍到的一張御夫座(Aurigae)照片,第一次展示了可能是一顆行星誕生的過程。御夫座AB(AB Aurigae)是一顆位於御夫座的變星,距離地球520光年,周圍存在一個巨大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盤狀物。行星學家的理論認為,行星就是在這樣混沌的塵埃盤內誕生的,但從未提出過證據。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了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行星軌道,這顆氣態巨行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的南十字座,也是其恆星HD 106906周圍唯一發現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因為其在遠離恆星的位置上才被科學家關注,最初發現這顆行星時一度認為其軌道正在脫離恆星,在通過14年持續觀測後才確認了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對於龐大的宇宙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在930億光年之外,還有更大的宇宙空間等待人類探索。據悉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為1560億光年,甚至更大,而人類當前能觀測到的只有930億光年,宇宙的物質也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恆星、星系,還有其他一些物質構成,其中光是星系就可以分為五種: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
  • 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不可以算是行星的,所以科學家們又把冥王星歸入了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整個系統距離我們336光年。雖然該系統總體上與太陽系非常不同,但HD106906b的巨大軌道讓人想起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的假想中運行軌道極大的第九大行星。研究人員表示:「HD106906b與宿主恆星相距甚遠,且其運行軌道高度錯位,就像對第九顆行星軌道的預測一樣。問題在於,這一行星是如何形成和進化並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形態。」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那麼科學家為什麼會認為太陽系海王星軌道以外,或者柯伊伯帶以外還有一顆行星沒有被發現呢?我們知道海王星的軌道位於天王星之外,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這個距離非常遙遠,而相鄰的天王星距離太陽大約20個天文單位。中間差的這10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土星到太陽的距離,也相當於10倍的地日距離。可以看出太陽系越往外就越是空曠。
  • 為揭開第九行星的身份,科學家提出新猜想
    自從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人類對於太陽系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先是陸續發現了各個行星,後來又在行星的周圍發現了很多的衛星,包括發現了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等等,不過事實上,看清楚了好像是人類對於太陽系了解非常透徹了,事實上卻根本沒有。為何這麼說呢?
  • 科學家確認「WOW!」信號的發源地,是來自1800光年外的一顆行星!
    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們一直在宇宙中試圖尋找地外文明,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接收來自外太空的各種無線信號,從中分析出是否有地外文明傳遞的信號,科學家認為無線信號作為簡單有效的通訊方式是智能文明的重要特徵,由於宇宙中的天體都會產生出各種簡單而雜亂的無線信號,科學家要做的就是從這些信號中找出特殊的
  • 科學家發現一顆年輕行星,其形狀如棉花糖,密度是木星1%
    宇宙大約在136億年前誕生。科學家們推測宇宙是在一個奇點之中來的。這個奇點在爆炸之後,大量的能量促使了那些爆炸過後的塵埃形成一個個的恆星和行星。在人類擁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之後就開始對宇宙進行探索了。雖然說人類對宇宙的幻想在數千年之前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近代,人類的科技足以支持科學家們對宇宙進行細緻的觀察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人類慢慢的開始研究行星,研究恆星。然後開始對行星進行了分類。大致上科學家將行星分為氣態行星,氣態行星的主要成分是氣體,例如木星,土星一類的巨行星就是氣態行星了。它們的體積都是非常大的,但是較輕。
  • 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周遭,圍繞著濃密的氣體,這種氣體呈盤狀結構,學術名為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根據最新理論,行星就是由原行星盤中的塵埃聚集而成。 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並非一次偶然之舉。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為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不斷搜尋系外行星。
  • 太陽的雙胞胎行星論,第九大行星的存在與否,或許不久後就能知道
    如果結論得到證實,它的意義便不可估量,尤其對有關奧爾特雲如何形成及我們的太陽系是否曾捕獲過大質量天體(如第九行星,即海外星外行星)十分重要。 他們的研究近期發布於《天文物理期刊》上,標題為《早期太陽雙子伴星的案例》。為進行研究,Airaj與Loeb考慮到了天文學家心中仍未解開的謎團——奧爾特雲的形成。
  • 哈勃能看到130多億光年外的行星,為何卻看不清冥王星?
    人類最初了解的行星和衛星都在太陽系範圍之內,甚至還有關於太陽系中心的爭議。在相關理論逐漸完善後,科學家們還進一步規範了天體劃分的標準,曾經作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就不幸被排除在外。直到今天,「旅行者」系列成功飛出了太陽系,人們也沒有徹底見識到冥王星的真面目。由於距離遙遠,載人航天短時間內不可能到達,所以只能藉助發達的太空望遠鏡進行觀測。
  • 科學家證明6光年之外的蛇夫座那裡存在著一顆「超級地球」
    6光年之外的蛇夫座,科學家以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那裡存在著一顆「超級地球」。這顆超級地球是一顆冰質行星,其質量是地球的3倍多一點。這顆新發現的超級地球被科學家稱作Barnard's Star,在圍繞著一顆亮度僅為太陽亮度3%的紅矮星運轉,其運轉周期為23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