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的「法力」
「蘇迪羅」颱風要在福建登陸的消息傳出時,福州人民是很淡定的。大家抬頭往屏山頂上望,看著鎮海樓威嚴地聳立在那,心便安了。然後,8月8日,颱風蘇迪羅終於到來的時候,福州人民突然發現情況似乎有點不對。大雨,下得多處積水內澇。大風,吹得多處樹倒牆塌,據說,連鎮海樓的窗戶都給吹壞了。一片狼藉中,人們再次抬頭望向鎮海樓的時候,眼裡自然充滿了疑惑——鎮海樓,你的法力到底行不行啊?
作為一名歷史考古工作者,而且是一名親自參與過鎮海樓重建工作的歷史考古工作者,我覺得,這事值得分三個角度好好探討探討。
首先,從時間的角度。現在聳立在屏山頂上的鎮海樓,是2006年的時候開始重建的,而竣工時間更是遲至2008年。哪怕以封建迷信的角度來說,十歲不到的年紀,法力不夠,自然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說,鎮海樓是不應該被苛責的。
當然,肯定有人會質疑說,鎮海樓的起始時間不是應該從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嗎?我的看法是這樣的:當年駙馬都尉王恭主持重建福州府城時,在屏山之巔修的樓,叫樣樓。其功用是作為福州各城門門樓的樣本。當時,沒有任何「鎮海」的考慮。鎮海樓的起止時間,只能限於樓稱「鎮海」的年代。否則,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在與蔣介石軍隊的軍事對峙中,在鎮海樓舊址上建起軍事碉樓。抗戰勝利之後將碉樓改造為「林森紀念堂」。豈不是也要算作鎮海樓的歷史?自然,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屏山之巔的樓什麼時候叫「鎮海樓」,我們現今找不到任何確鑿的證據。那我們就退一萬步從洪武四年起算,距現在也才不到700年的歷史。白娘子修了千年的法力,也不過是能夠呼風喚雨,水漫金山。區區不到700年歷史的鎮海樓,何敢妄言法力足以抗風抗雨呢?
順便說一句,現在市面上通行的關於鎮海樓來歷的說法是這樣的:屏山之巔的樣樓,是當時福州最高樓,登樓可以遠眺閩江口、五虎山,看到海上駛來的大船,對海路交通有一種掌控感,漸漸就有了鎮海樓的美名。但這說法,一方面沒出處,全是揣測。另一方面,假使這說法是對的,那鎮海樓的「鎮海」是指鎮守海上交通,和防風防雨沒關係。那這樣,鎮海樓沒有抗風雨法力豈不更是天經地義?
接下來,我們再從鎮海樓屢毀屢建的角度來看。前面說過,2006年重建鎮海樓的工作,我曾經參與其中。事情是這樣的。當年,省領導拍板要儘快重建鎮海樓。其後,福州市由市長親自掛帥負責重建工作。在重建工作啟動前,福州市領導明確給了考古部門指示,在重建前,希望先期在鎮海樓遺址做些考古勘探工作,但目的只是想要找出鎮海樓的臺基的尺寸。在勘探工作告一段落後,參與重建的各部門向市長匯報工作。在建設部門匯報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換算出的鎮海樓臺基的長度、寬度後,市長問我,你們考古隊的結果呢?我給市長匯報說,由於破壞較嚴重,我們考古部門只能確定臺基的寬度。和文獻記載對照,誤差是20釐米。聽完這個,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按照老先生們引用的典故,鎮海樓的高卑、廣狹、尺寸皆有規制,鹹豐十年(1860年),重修的鎮海樓就是因為比原規制短了三尺,一直被人非議。因此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時,恢復原規制,誤差控制在「尺無所短,寸有所長」內。也就是誤差在一市尺之內。20釐米的誤差,剛好在這個範圍內。也就是說,現在重建的鎮海樓,依靠考古勘探獲取的光緒年間重建鎮海樓規制數據與文獻記載中的數據相印證,能夠做到與古時一貫的規制一樣。領導專家們心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但照實說,我沒看出來,這有什麼用處?鹹豐十年未按規制修建的鎮海樓與光緒十八年的重修之間差了32年。但其他所有按規制修建的鎮海樓,存世的時間,也好不到哪去。略舉數例: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颶風大作,壞樣樓。崇禎十六年,大風起,壞樣樓。中間才隔兩年。康熙初重建,復毀。總督姚啟聖(康熙十七至二十一年任福建總督)、郭世隆(康熙三十四年至康熙四十一年任福建總督)相繼興建。。根據姚、郭二人任職福建總督的時間,可知這幾次鎮海樓存世的時間,都只有十餘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遭雷火擊中,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雷火焚燒。也就是說乾隆二十五年之後重修的鎮海樓,存世時間不超過32年。而百般譏諷鹹豐十年重修的鎮海樓未按古制的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者大概也沒想到。他們所修的鎮海樓,也不過存世了40年時間而已。
每次存世時間短就算了,關鍵,看看鎮海樓被毀的原因。雷火擊毀倒也罷了,還有直接被颱風吹壞的。你說,這樣的自己都保護不了的鎮海樓,你能相信它有抗風抗臺的法力?
最後,我們再從福州遭受颱風襲擊的概率這個角度來看。根據(乾隆)《福建府志》的颶風、暴風、大風記錄:在鎮海樓修建以前,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至嘉定十七年(1224年)220年間,福州轄區有記錄的被風襲擊次數為5次。元代一次都沒有。而鎮海樓修建後(此次估以洪武年間樣樓始建作為鎮海樓開端)明代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崇禎十四年(1641)261年間,被風襲擊13次;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92年間,被襲4次。完全看不出鎮海樓展現了任何減少福州被颱風襲擊的法力。
行文至此,我想我們不得不誠實地面對這個結論:鎮海樓,自古以來就沒有過抗颱風成功的實例。它根本就沒有抗臺的法力。與其把福州避免颱風災害的希望寄托在這座無靈性的建築上,還不如老老實實依靠科學的規劃與建設,把城市受颱風後發生災害的可能性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