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11月12日上午9時許,黃山市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開工儀式在黃山市舉行。此前,安徽省遭遇重大洪澇災害,屯溪鎮海橋受洪水持續衝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等原因,於2020年7月7日嚴重受損。隨後,鎮海橋的構件、石料打撈以及修繕工作等,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同期】黃山鎮海橋修繕工程項目負責人 程忠平
自從(鎮海橋)造成損失以後,(相關部門)立即組織了相關的專業團隊,編制項目計劃、立項計劃,同時編制設計方案,報了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立項批覆,按照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來進行修繕,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做了其它的大量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方案設計評審,還有洪評、環境評估,把這一套整個的建設程序,都緊鑼密鼓地把它做掉了,所以我們現在鎮海橋的整個修繕工程,前面相關的程序工作全部完成,所以可以正式地進行開工建設了。
【解說】據了解,鎮海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屯溪三江口,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屯溪古街與黎陽古鎮,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康熙、光緒年間幾次重修。橋全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是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
【同期】安徽建築大學教授 劉仁義
這次修繕主要是為了延續歷史文化的記憶和傳統技藝的傳承,從文物角度來說,一般來說這個破損很厲害的,就是《文物法》是不主張修繕的,但對於屯溪鎮海橋來說,有它的特殊意義,就是這一次建設,對弘揚地方文化,尤其是徽州建築文化具有深刻的意義。
【解說】據介紹,為了保證鎮海橋在修繕完成後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以及橋體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修繕工作在基礎部分利用現代工藝進行優化,採用鑽孔灌注樁加混凝土承臺。墩身及橋面仍採用原砌體結構。如何把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成了專家組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同期】安徽建築大學教授 劉仁義
就目前這個方案來說,應該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主體是用了一些現代的建築(技術),譬如說在裡面加了一些鋼筋固梁,就是主題還是按照現在結構規範的要求,就是按照現在的標準來進行主體結構安全考慮的,那麼在外部裝飾和原形制,材質是採用大家看到的打撈了很多材料,將來是用這些材料,為了保持它的原形制、原樣式。主要是要恢復人們的記憶,就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延續一種記憶,但是從技術上面一定要有創新,並且現在已經做了一些創新。
【解說】據悉,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計劃工期14個月。2020年11月正式開工,2021年2月完成基礎部分施工,確保基礎工程安然度汛。2021年12月,全面完工。
劉鴻鶴 安徽黃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