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7日上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溪鎮海橋(老大橋)修繕工程進入橋墩基礎開挖階段,所有石料層清除後,鎮海橋第五個橋墩的水下基礎呈現,歷史資料記載的老大橋松木基礎得到印證。
當天,上十條抽水管不間斷的排出圍堰內的積水,同時,施工人員手動操作,將松木基礎逐一清理出水。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看到,這些松木大小、粗細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些比較大的樹木。這些松木被橫向擺放在橋基層,有的松木頭部有嵌入的接頭木,應該是起松木之間的固定作用。外形看,松木用的原木,在百年以上時間的重壓之下,圓木被壓成了扁平狀。
松木出水時,因為過於朽爛,很多木頭一碰就斷,斷頭部分可以看到松木內芯就像剛剛砍伐下來的木頭一樣,顏色非常鮮豔,不過,這些鮮豔的木頭,太陽下曬乾水分後,應該就是粉末。 據了解,這種平鋪層松木,應該有多層,屬於松木樁上的承臺木,類似現代樁基礎上的平板基礎層一樣。松木平層下面,應該還有豎向穿銷連接松木樁基礎的持力層,也就是資料所說的梅花樁。 但是,當天下午傳來消息,第五個橋墩的松木基礎只有一層,且是平鋪層,沒有歷史資料所說的梅花樁層。接著,在第六個橋墩,橋基下面也是一層松木層。第七個橋墩基礎下面,同樣只有一層木頭層。 有專家稱,黎陽往老街方向的第五、第六、第七個橋墩,在清代光緒年間有過重修,懷疑是當時缺乏修繕資金,或出於其他考慮,只做了一個松木平面層,或連平面木層也沒做了。老大橋橋墩基礎部分,還有3個是清朝康熙時期建的,施工方及有關部門表示對其基礎部分會密切關注,或有不同發現。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