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溫馨提示:系好安全帶,無論前後排,粵B閃光輝,安全無意外。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認為掏耳屎是一件及其享受的事情,對此樂此不疲。耳屎醫學也叫耵聹,它是人體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油性分泌物。不管你是否能夠容忍,它都將伴隨人的一生。掏耳屎是一個很家常的話題,很多人都有經常掏耳屎的習慣,自己掏,讓孩子幫忙掏或者去美容院作勾耳,每次總能掏出很多驚喜。
耳屎確實會越掏越多,而且永遠也掏不完。耳屎、鼻屎、眼屎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眼屎是人體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當人眼睛疲勞的時候,眼睛就會自然分泌更多的煙液來增加眼睛的潤滑,從而產生了眼屎。鼻屎是鼻孔毛囊為了保護、潤滑鼻腔而產生的分泌物,當遇到乾燥空氣時鼻腔內部溼度減小引起分泌物凝結出現鼻屎。很多人都討厭鼻屎,但是鼻屎本身也能起到保護鼻腔的作用。耳屎的形成以及作用其實也類似,因此要科學的對待耳屎的存在。耳屎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耵聹腺分泌物同樣起到潤滑耳道的作用,耳屎的出現在耳道與空氣之間建立緩衝帶,對耳道同樣有保護作用。
2. 耳屎就是存在與耳道內的御林軍,可以防止細菌進入感染耳道,也可以阻擋沙礫、水進入耳道刺激破壞耳膜。
3. 人體耳道細窄狹長,內部陰暗有溼氣很適合一些小蟲子寄居繁殖,耳屎所產生的異味能很好的驅離這些小蟲子,保護耳朵。
為什麼說耳屎越掏越多呢?有的人經常掏耳屎,而且每次都能有所收穫,於是對耳屎的產生速度之快深感震驚,從意識裡認識到掏耳屎的必須性與急迫性,久而久之便有了每天掏耳屎的習慣。其實這本身違反了耳道自潔自淨的生存法則,耳道內需要一定的耳屎做保護,水至清則無魚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強行掏出這些耳屎,耳道必須加速分泌儘快產生新的耳屎以作自我保護。好比一個皇帝需要一定規模的御林軍保護自身的安全,即使你殺掉一部分,新的御林軍很快就會補充到位。
耳屎也像御林軍一樣,擁有自己的新老更替的機制。皇帝的御林軍也會有嚴格的淘汰機制,年齡達到一定歲數就必須換掉,用更新年輕的士兵代替。耳屎也是一樣,每天都有新生的,也必然有遺棄的。人為的掏耳朵就是一種遺棄,但是更多的則是耳屎的自然脫落掉出。人在運動、說話、咀嚼的時候都會引起耳道震動,耳屎脫落自然掉出,這也正是生命的神奇之所在。
一生一般不建議自己掏耳屎,耳屎也可以不去理會,甚至人的一生都不用掏耳朵。但是生命個體存在差異,該掏的耳屎還是要掏。那要如何正確掏耳屎呢?
1. 大塊的耳屎可以掏出,但是細小的碎末儘量保留。日常個人掏耳朵都是用耳挖進行,耳挖採取刮刷的方式不但將大小耳屎盡數出去,還有可能刮傷耳道,引起炎症甚至病變。而醫生掏耳屎確切的說不是掏而是捏,因為醫生用的一般是鑷子,在不接觸耳道的同時輕輕將耳屎捏出或者夾出。
2. 目前,兒童「耳屎栓塞」的現象比較嚴重,「耳屎栓塞」可以簡單理解為耳屎過多,尤其是幼兒園以及小學生的情況更為嚴重,兒童身體發育還不健全,身體免疫力弱,耳道更加細小,耳屎的自然更替機制尚不能有效的運轉,所以導致耳屎堆積,這會對兒童的聽力發育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引起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多種病症,因為人體五官相通,耳屎堆積也會引起頭痛、頭暈、反射性咳嗽等,危害性不容小覷。家長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耳屎堆積情況,可以根據醫生的指導自行緩緩捏出孩子耳屎,也可以直接求助醫生,畢竟醫生更專業。
3. 掏耳屎風險性很大,操作不慎致病致聾都有可能。家長應防止小孩自己掏耳屎,避免意外發生,大人掏耳屎也要格外當心。
挖還是不挖?怎麼挖?
少量耳屎,以不動它為好。如果耳屎過多,影響聽力時,當然應該及早清除。如果耳屎太多,充滿耳道,最好請醫生清除,以免損傷耳道及鼓膜,造成不必要的發炎或穿孔。因為耳屎太多,特別是乾性耳屎,洗頭時不慎將水弄進耳道,幹硬耳屎常常會吸水膨脹,致使患者立刻感到聽力突然下降。
耳屎內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在潮溼和溫度適合的情況下,最宜繁殖細菌,這樣會刺激外耳道皮膚,使之發炎。所以,遊泳前請醫生檢查和清潔耳朵眼裡的耳屎是有好處的。 乾性耳屎又多又硬時,醫生常給患者先點用些酒精或硼酸酒精,給耳道消毒,然後讓病人每天再點5%蘇打水4一5次。3-4天後,待耳屎軟化,按耳屎軟化程度,將耳屎鉤取或鉗出,或用溫水衝洗出。這樣可避免損傷耳道皮膚。如果已有耳道外傷,取出耳屎後,應及時加以保護、消毒,適當塗些抗生素藥膏。有的耳屎經點用蘇打水後,仍不能軟化,這多半與點藥後,藥液末能滲入耳屎內有關。 因此,一般在點藥後,最好保持點藥位置(側頭位、點藥耳在上)5 -10分鐘,再換點另一耳,保持同樣位置和時間。否則,點藥後,立即起來活動,藥液隨即流出,當然達不到軟化耳屎的效果,只好讓患者往返徒勞了。
1.能不挖就不挖
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耳屎的。
耳道內的菌群有自己的生態平衡,如果人為地去幹擾、去掏耳朵,反覆過度掏耳朵可能會造成外耳道疼痛、瘙癢甚至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發炎。
耳垢還是有好處的:
耳屎內的溶解酶混合了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能產生微酸且抗菌的環境,可以保護我們的外耳道,避免細菌或是黴菌的感染。
耳垢對外耳道皮膚具有防水保溼功能,若沒有耳垢,外耳道皮膚會相當乾燥,以及嚴重發癢。
2、耳垢如果不清理,會不會越來越多。不會。它會自己排出來。
耳垢自然排出來的原因有很多,我們的外耳道皮膚有自動向外移行的功能,換句話說,外耳道皮膚可以將這些耳垢向外運送並排洩出去。人咀嚼、說話及張閉口(如打哈欠等)時,顳頜關節的運動帶動外耳道。
如果你的耳垢跑到耳道比較深的地方,甚至碰觸到耳膜位置的話,很可能是你自己的問題。比如用棉花棒或者手指燈工具挖耳朵的時候,你有可能將耳垢向耳道深處推擠。
-2-
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清除耳垢?
雖然耳垢會自己悄無聲息的自己排出來,但是多餘的耳垢如果被自己掏耳朵的動作擠到了耳朵深處而形成耳垢耳垢栓塞,或者導致了炎症就麻煩了,需要去找醫生幫忙處理。
1、出現這些情況要清除耳垢
①耳垢過多影響了聽力
一般耳垢特別多,遊泳或洗頭之後,水浸入外耳道都可能出現這種清理。
外耳道耳垢填塞,是傳導性弱聽的常見原因。少至中量的耳垢不會減弱聽力,但當耳垢完全堵塞耳道時,有可能造成傳導性弱聽和耳朵的不適。
②耳垢過多讓耳朵癢、痛、悶塞感
③耳垢栓塞
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外耳道曾受損或發炎,結疤後變得狹窄。先天性外耳道較為狹窄(如唐氏綜合症的小孩);用不適當的方法,清理耳垢的人都有可能導致耳垢栓塞。
而且耳垢栓塞多半因為時間過久,耳垢已然相當硬了。這個時候醫生一般都會用軟化耳垢的溶劑來幫你掏耳朵,取出耳垢。
2、耳朵很癢很想挖怎麼辦?
不管什麼原因,一般不需要特別清理,如果實在忍不住的話,儘量使用柔軟的工具。此外,不建議自己動手清,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以免傷到耳膜,也不要與他人共用掏耳棒。
很多家長都會給自己的孩子清楚耳垢,寶寶的耳道相對於成人來說更狹窄更短一些,我們不要隨意給寶寶掏耳朵,以免引起外耳道炎。即使是要自己動手,掏耳朵的工具不要接觸寶寶的皮膚。如果耳垢比較硬,可以詢問醫生,適當的使用耳滴劑軟化耳垢,再用鉗子取出。
內容來源 |深圳早班車
Editor | Carl Ji